哪里才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人类不是从猿进化到人就进入了文明时代的,而是从原始的部落文化转向奴隶制的时候,人类文明才开始真正地诞生。
人类的古文明,是人类真正的童年。多少令人神往的传说一直留在后代子孙断续的记忆中,人们执迷地试图通过岁月的残片去找寻第一缕文明之光。
曾经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一直在寻找最最古老的文明。越过长江、黄河,走过恒河,离开爱琴海,整个人类的思维触角最后伸向了古老尼罗河水的潮起潮落。
有人认为,古埃及是最古文明的起源。于是,那上埃及与下埃及的神鹰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尼罗河默默无语。
它见得太多了。沧海桑田,一个错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玩笑。
人类确实错了。
人类只知道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人类只知道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都远远地领先于古希腊,但人类却把东方四大古文明搞错了位置。
在《旧约全书》中,记载了“希纳国”,这就是苏美尔,神秘的“美索不达米亚”,这里才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证实了两河流域文明的久远与古老超过了人们熟知的古埃及文明。
至少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苏美尔人就已在此定居,播撒了第一批文明的种子。这两河流域的文明影响了埃及,影响了希腊,影响了犹太人……
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代两河流域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的北部是阿卡德,南部就是苏美尔。
这是一片“肥沃的新月地带”,农耕条件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有据可证:两河流域的南部,春冬季雨水泛滥,扎格罗斯诸山的高山雪水融入两河,河水疯狂上涨,淹没一望无际的平原。而南部平原的尽头,地势较高,成为天然的堤坝,淤泥的土地适宜农耕,丛生的沼泽芦苇适宜畜牧,真是水草丰美的沃土。两河流域南部的确适合于安居。
无论这块沃土最早的居民是谁,可能有欧贝德人、闪族部落,还有苏美尔人,我们把这最早的文明称为苏美尔文明。
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苏美尔文明达到顶峰。经历了城邦制、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后,约公元前2006年,由于阿摩利人与埃兰人的夹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第一阶段结束。
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约在公元前1894年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到了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称雄天下,创立了奴隶制大帝国,后来经历了巴比伦第二王朝、第三王朝,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第二阶段告终。
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的第三阶段,是亚述帝国的崛起和覆灭。
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这就是古代两河文明的最后阶段。“空中花园”高达25米,成为世界第一大奇观。公元前538年,波斯人攻下巴比伦城,古巴比伦于是瓦解。
两河流域的文明不断向周围地区传播,埃及人借鉴了它的文字与建筑,希腊人学习了它的哲学和科学,犹太人丰富了神学,等等。在古代文明史上,两河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众多民族的通用文字。苏美尔人是最早的文字发明者。他们把文字刻在石板上,后来,他们在湿润的泥板上刻痕,然后用火烧或利用太阳晒干。因为笔画呈楔形,所以又称“钉头字”或“箭头字”。许多刻在泥板上的文字留存至今,十分珍贵。 楔形文字影响了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后者是整个世界字母文字的起源。因为有了文字,苏美尔人中的英雄故事流传到了巴比伦时期就被编定成了书。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就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杰出作品《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时期,天文学知识很发达。早在苏美尔人时期,就在观察月亮运行的基础上编制了阳阴历。巴比伦时代命名的有些星座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人们还绘成黄道十二宫,用来标志太阳在恒星天空中的运行变化。新巴比伦时期,确定了一个星期共7天的概念,一直流传到现在。
两河居民信神,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都是神,大地是神,山林也是神,日月水火都无一不是,而每个人生下来也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他们认为,人没有来世。
巴比伦人代数比几何好,他们解决问题时即使是几何题也尽可能转化成代数。他们已经知道一元二次方程,也知道部分或全部解法。
新巴比伦的王宫富丽堂皇,王宫边上就是世界闻名的空中花园,那是国王尼布甲尼撒为了使他的王妃高兴而建立的。据说远嫁而来的妃子是一位来自米底的公主,对巴比伦的烈日和风沙不能忍受,思念故国。所以,国王下令建了人工堆砌的假山。
新巴比伦最高的建筑是巴别塔。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记载:
“它有一座主塔,是实心的,约一弗隆(将近201平方米)见方,共八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可达塔顶。约在半途中设有座位,可以歇息”。在塔顶是“一座大的神庙,庙中是精致的大睡椅,铺陈华丽,旁边有一张金桌子。神殿内没有实际塑造的神像”,因为人们认为神会亲自在睡椅上休息。
两河流域的民族自公元前3000年起就开始立法。现存最完整最著名的是《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民族的楔形文字法典,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律。
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发水日期不确定,古巴比伦人从苏美尔人起就祈祷上天,靠占星来卜算命运,探寻自然。他们因此具有了发达的天文学。
两河盛产石油而缺乏石料,建筑多用土制和沥青浇铸,从遗址中可窥见其宏伟的面貌。
他们的书,是泥板书,看书是需要智慧加“力气”才可以完成的,因为要不停地搬动,很有意思。
人类最早的文明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它之后,第二个文明即埃及文明才出现。亚述学这门学科,就是了解两河流域人类文明之初的学问。
汉谟拉比法典
所谓西亚,是指亚洲极西部的一大片土地而言。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就是古代的两河流域,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作“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名叫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两河流域东边是伊朗高原,南临波斯湾,西面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相接,北部为亚美尼亚山地。两河流域北部叫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分两部分,其中北部称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地区。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就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来自何方,至今仍是个谜。
公元前2750年左右,苏美尔人繁荣的城邦全盛时代过去了,相继出现了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直到公元前2006年,又分裂成许多小国。大约于公元前1894年,以苏姆阿布门为首领的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尼亚,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起初只是一个小邦,在与周围国家的争斗中经常屈居人下,但它交通便利,贸易逐渐繁荣。到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他励精图治,首先整顿内部的经济,积蓄力量。公元前1761年前后,汉谟拉比发展本国已长达30余年,他采用闪电般的突袭战,攻克邻邦拉尔萨,随后数年他接连攻占邦国,最终建立了以巴比伦尼亚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苏萨古城遗址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石柱,高约两米半。石柱上方是一些人物浮雕,石柱下方刻着古怪的符号和线条。
大石柱被运到巴黎卢浮宫,古文字和历史学者们研究得知,这是一部宏大的法典。
石柱上端的图画是正义之神沙马什和汉谟拉比,象征着汉谟拉比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太阳与正义之神所赐。浮雕的下部是文字,叫做楔形文字,因为这些字每一笔都是从粗到细,像木楔一样。人们破译了大部分楔形文字,发现了其中记载的各种裁决方法和法律规则,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用的是阿卡德人的流行的“塞姆族”(又被称为“闪族”)方言,刻在玄武岩的石柱上,对当时的财产继承、婚姻家庭、租佃雇佣等等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古巴比伦的社会复杂程度令人惊叹。由于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人类现存最早而完整的法典,所以又称为“世界第一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黑色玄武石出土时表面已有损坏,刻在石上的282条共52栏中损毁了7栏35条,幸运的是后来发现了楔形文字泥板,记载的也是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两者一比,人们终于弄清楚了全文。
法典有开篇、序言、正文和结尾。有1/5是用华美的语言称赞汉谟拉比并令后世国王也要遵守他的命令,因为是神给汉谟拉比以崇高的权威。如果对法典不敬就是对神不敬,神就会降灾。其实这样说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法典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条文,这些条文的规定已被现代文明社会所不用,但它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认识。
不同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三个等级的人在法律面前并不平等。最受残害的是奴隶。如规定中有这样的条款:“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就应毁了那人之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就应折断那人的手足。”但是若有贵族伤了奴隶,则不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要赔钱甚至什么都不付。
贵族、自由民、奴隶在法律面前很不平等,奴隶处在牛马地位由此而知。如法典第203条、205条还规定,贵族之间殴斗要罚银两,但奴隶若是打人就要割耳。
两河流域的民族自苏美尔人到古巴比伦都有立法的传统。因为有了法律,从而标志着人们已由原始社会进化到更加文明的奴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完备发达的奴隶制度法典,但汉谟拉比没能让后世永远听从自己的命令,历史不是一个人能永远控制的,但黑色的石刻法典却比人的肉体保存久远,它清楚地向后人展示了一个阶级文明的奴隶社会图画。P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