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美,是“一座座山川相连”的雄浑美,是一条条江河奔涌的壮观美,是草原与荒漠牵手、冰雪共群山白头的豪放美和融洽美。在这里,人们还会发现一种以牺牲与奉献为材质铸造的撼人心魄的雄壮美。
这种雄壮美的创造者是一群被称为“高原忠诚卫士”的武警官兵。他们守护着雪域的平安,保卫着人民的安宁,他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铭记在西藏人民心中。他们为西藏许多地区带来了光明,是他们为西藏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他们排除艰险,不怕牺牲,为发展西藏的水电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点亮西藏/中国武警特别行动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树森 |
出版社 | 人民武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藏的美,是“一座座山川相连”的雄浑美,是一条条江河奔涌的壮观美,是草原与荒漠牵手、冰雪共群山白头的豪放美和融洽美。在这里,人们还会发现一种以牺牲与奉献为材质铸造的撼人心魄的雄壮美。 这种雄壮美的创造者是一群被称为“高原忠诚卫士”的武警官兵。他们守护着雪域的平安,保卫着人民的安宁,他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铭记在西藏人民心中。他们为西藏许多地区带来了光明,是他们为西藏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他们排除艰险,不怕牺牲,为发展西藏的水电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内容推荐 为了雪域的圣洁 西藏的美,是“一座座山川相连”的雄浑美,是一条条江河奔涌的壮观美,是草原与荒漠牵手、冰雪共群山白头的豪放美和融洽美。在这里,人们还会发现一种以牺牲与奉献为材质铸造的撼人心魄的雄壮美。 这种雄壮美的创造者是一群被称为“高原忠诚卫士”的武警官兵。他们守护着雪域的平安,保卫着人民的安宁,他们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铭记在西藏人民心中。 极地书写绿色宣言 在西藏,人们盼望夏天,是因为盼望绿色,只有绿色才能大幅度地提升空气中的含氧量。为了把这雪域高原打造成“绿色王国”,森警西藏总队官兵,用青春甚至生命,在极地书写着“绿色宣言”。 点亮西藏 在欢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纪念日”的时候,许多藏族同胞把关丽的哈达献给了武警水电官兵。因为,是他们为西藏许多地区带来了光明,是他们为西藏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他们排除艰险,不怕牺牲,为发展西藏的水电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天路 西藏的辽远与空旷造就了筑路兵的坚韧与执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比自然环境更恶劣的精神荒漠,他们把青春化作石料,用汗水搅拌砂浆,默默无闻地把自己浇灌在路基上。路在脚下延伸,青春也随之化为一道道生命的彩虹。 目录 为了雪域的圣洁 极地书写绿色宣言 点亮西藏 天路 试读章节 爱心,是架起西藏总队官兵与西藏各族人民心手相连、情感相系这座高原金桥的优质“建筑材料”。 2007年4月,拉萨市支队28中队官兵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得知驻地附近有一对年过七旬、名叫索朗次仁和桑吉的藏族老人由于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且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群众的疾苦就是我们的疾苦,帮助老人幸福安度晚年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指导员刘永承说出了战士们的心声。 很快,5890元捐款集中起来。官兵们买来300公斤大米、200公斤面粉、50公斤酥油和部分白糖、蔬菜、牛肉、罐头,以及几床被子、几身衣服,送到老人家中,解决他们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两位老人看着眼前这一大堆吃的、穿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给我们的?真的是给我们的吗?”官兵们说:“阿爸啦,阿妈啦,这真是给你们的。往后,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们会经常来看你们的。” 两位老人的脸上淌满泪水。他们跪到神龛前,念念有词:“萨啊,我们终于有儿子了,终于有了这么多孝顺的儿子了……” 此后,中队官兵坚持每星期去看望老人一次,帮助老人做些家务,陪老人聊天解闷。两位老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逢人就说:“我们现在儿子多多的有哟,大大的好哟。” 2007年8月,中队忙于执行抗洪任务和参加执勤演练,官兵们整整半个月没能去上老人家里一趟。任务一完成,指导员刘永承连忙带着几名战士去看望老人。这时,老人的家已经没有家的模样了——土坯房被暴雨冲塌了一半,房间里一片泥泞,脸盆在浑水里漂着,床上的被子像是在水里泡过。刘永承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急忙向两位老人赔不是,然后同战士们一起把老人背回中队。 当晚,中队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及时为老人重新修建住房。 两个月后,乔迁之喜,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乡亲们自发带来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在老人的新房前摆了一台庆贺宴。官兵们被藏族群众拥为上宾,两位老人则乐不可支地跑前忙后…… 索朗次仁和桑吉老人晚年幸福,因为他们有一群“兵儿子”。在远离拉萨支队上千公里的昌都支队怒江大桥守护中队,由于川藏公路被泥石流或雪灾阻断而滞留的行人,总能感受到无边的温馨和无尽的春意,则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群侠肝义胆的“兵兄兵弟”。 1999年4月,西藏林芝地区易贡地带发生地质史上罕见的特大山体滑坡。中铁二局20余名技术人员从川藏线运载部分机械设备,赶往易贡灾区抢险,行至怒江大桥前方约3公里处,突然遭遇大塌方,道路全线阻断,无法继续前行。此时的昌都还处于风狂雪舞、天寒地冻的季节,晚上睡在车上无异于被扔进冰库,携带的干粮又十分有限,怎么办?20余名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塌方还在继续,轰隆隆的巨响仍在山谷中回荡。突然,一队武警官兵出现在中铁二局技术人员面前。 “师傅们不要着急,有什么困难我们帮你们!”指导员刘恩友一边安慰受阻人员,一边迅速指挥官兵帮忙卸下所有机械设备,肩扛手推,全部搬回中队球场。8个小时后,失去重负的几台运输车也终于掉转车头,安全驶回中队驻地。 望着满身泥土、疲惫不堪的武警官兵,中铁二局20余名技术人员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然而,让他们感动的事岂止于此?由于塌方路段一直未能疏通,20余名技术人员在中队“做客”36天。中队官兵将床铺全部让出来做了“客床”,自己却整整睡了一个多月地铺。突然间多出来20余张嘴,中队储存的主副食和蔬菜也很快被吃光。 武警官兵是什么?是生命里充满舍己为人特质的朴实汉子。为了不亏待客人,从第28天开始,官兵们全部以干菜充饥,把仅存不多的一点鲜菜留给技术人员。第31天,这个“秘密”被技术人员发现,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再从官兵们嘴里掏吃的,坚持要自己到怒江打鱼维生。指导员刘恩友想出一个“绝招”,同技术人员“赌”了一把:“我们来一场短跑比赛,谁赢了就说明谁的身体好。身体好的自然吃干菜,身体差的必须吃鲜菜。” 比赛的结果,自然是中队官兵赢得了继续吃干菜的“特权”。 此后几天,中铁二局的20余名技术人员每餐都以热泪就着鲜菜下饭…… 在新形势下,对人民群众的爱,不仅要体现在全心全意做好事上,更主要的,是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多年来,阿里地区噶尔县朗久乡一直是全地区最贫困的行政乡,全乡群众保持着游牧传统,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1998年3月2日,时任阿里支队支队长的尼玛扎西和政委肖阳忠一同走进地委书记白玛才旺的办公室,代表支队党委主动向地委请命,要求将朗久乡列为支队“扶贫点”。两位主官还当场立下“军令状”: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告别贫穷,三年开始致富,四年奔向小康。不实现该目标,绝不鸣金收兵! 第二天,尼玛扎西和肖阳忠率支队各部门领导和相关股室人员,驱车60公里,来到朗久乡政府。同乡长贡保扎西取得联系后,又翻雪山、越冰川、穿戈壁,围着朗久乡转了一大圈。 这一转,就转出“情况”来了。临走,尼玛扎西和肖阳忠对贡保扎西乡长说:“你们乡之所以经济落后,主观原因只有一条:就是群众思想没有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不通路,二是没有水。主观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双方一起努力,解决起来可能麻烦一些。但客观上这两个问题,我们保证3个月内彻底帮你们解决。” 第4天,支队100名官兵开进朗久乡,从车上卸下送给全乡群众的3500公斤大米、1750公斤面粉、70箱罐头和一批官兵们捐赠的衣物后,立即投入了一场开山通路的战斗——距朗久乡政府不远处即有一大片优质草场,本来只要半天的路程,却因为中间有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阻隔,便需绕道走上5天方能到达。官兵们此次正是冲着这座大山来的,他们将把它炸开,修筑一条简易公路,再开通一条水渠,使全乡群众变游牧生涯为定居生活。 沉寂千年的雪山一时间炮声震天,铁锤叮当。官兵们忍着强烈紫外线的灼烤和高原反应的折磨,高唱劳动号子,干得热火朝天。 两个月后,一条将雪山拦腰斩断、可以并行通过6头牦牛、15只绵羊或者2辆大卡车的简易公路,终于像一条美丽的锦缎展现在藏族同胞面前。而这时候,参加筑路的官兵早已一个个脸晒脱了皮,手裂开了口,面黑如炭,全身是伤…… 在举行修通公路“庆功宴”那天,官兵们喝过几杯椰子汁后,美美地睡了一个好觉。次日起床,又接着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他们铲去满地乱石,掘开一条深沟,拉来水泥和河沙,修起了一条水渠。 3个月后,支队两位主官向贡保扎西乡长作出的两条承诺全部兑现。 但是,官兵们仍然没有撤回驻地。 解决朗久乡的贫困问题,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要改变牧民群众的游牧习惯,让他们定居下来。P27-3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