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教授梁晓声倾力推荐!本书通过在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三个中国高中毕业生的亲身经历,以纪实手法从不同侧面向我们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主要特色。作品文笔流畅、亲切感人、袒露了莘莘学子各各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求学感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博弈美国本科(亲历文理学院精英教育) |
分类 | |
作者 | 陈镛方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教授梁晓声倾力推荐!本书通过在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三个中国高中毕业生的亲身经历,以纪实手法从不同侧面向我们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主要特色。作品文笔流畅、亲切感人、袒露了莘莘学子各各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求学感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当前,中国高中生到美国读本科,已经成为留学的主流。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老师、留学中介人员,对美国的本科教育制度却知之甚少。本书通过在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三个中国高中毕业生的亲身经历,以纪实手法从不同侧面向我们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主要特色。作品文笔流畅、亲切感人、袒露了莘莘学子各各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求学感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该书对了解、研究当今世界第一教育大国的教学模式,以及办学理念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是有志于到美国就读和深造的中国高中学生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目前还没有—本指导高中生到美国读本科的书,写得如此生动和具有操作性。 目录 “世界是平的”,但不是水平的…… 走入顶尖本科殿堂 第一章 八月,放飞青春梦想 选择:从“备忘录”谈起 拿到offer的瞬间 May Package(五月邮包) 离别的八月如期而至 第二章 涂满了陌生的七色板 入关时的突发事件 味蕾开始“美国化” “地球村”里忐忑相会 融入美丽乡村的校园 室友来自三个国度 第三章 选课大有学问 100%的选课自由 课程的灵活与限制 课程注册太难搞定 课纲如法重如泰山 选课目的各不相同 第四章 课堂讨论犹如炼狱 逼迫你剥掉腼腆面具 讨论中的“杂”与“自由” 提问题和答问题的艺术 “舌战群儒”的辉煌 第五章 超负荷的阅读和写作 骇人听闻的阅读量 被福柯“折磨”得生不如死 教授苛刻的阅读要求 通宵苦思论文题目 一篇论文改了八稿 写好论文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 校园多样性的风景线 追问为何追求多样性 女教授的迷人风采 异国人情的交融快乐 第七章 课外活动精彩难忘 校园打工八仙过海 我曾拥有五份不同工作 亲密接触波士顿 走马观花卫斯理(Wellesley College) 浮光掠影曼哈顿 乐趣多多小厨房 各取所需玩派对 第八章 校园内外的人性温情 为你点石成金的人 学生手中的尚方宝剑 一张校卡护卫着安宁 感动我的美国家庭 第九章 成长路上的感悟故事 故事一:活着 故事二:解读 【心理实验案例一】偏爱母音的本能 【心理实验案例二】愤怒的婴孩 故事三:原点 第十章 后本科生时代的职业规划 竞争暑期实习基金 文理学院抬不高你的求职身价 你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第十一章 写在最后的话 在美国直面5·12汶川地震的感受 上帝不会保证每个人故事的成功 听听百年前办学人的话
享受美国精英教育 第一章 留美梦想竟成真 人生梦圆 18岁的孤独长跑 录取前后的故事 第二章 “新鲜人运动” 大学的“田园风光” 国际新生的“破冰期” 过山车和派对 给新生“定向” 第三章 学业要求面面观 新的起跑线 学分制下的选课 课纲是每门课的“圣经” 人人必修写作课 不分专业,怎么毕业 第四章 学术时间——“痛并快乐着” 开学,如梦方醒 没完没了的阅读作业 课堂发言是家常便饭 写论文,为伊消得人憔悴 考而不死是为神 教授掠影 师者人生 桃李无言 第五章 棱镜文化——合而不同 理解多元化 一个屋檐下没有秘密 和德裔女生比邻而居 相见恨晚的艾米 非洲舞,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卢的红酒和爵士乐 第六章 漫谈校园生活——苦中作乐 社团“抢生意” “大众”的艺术 在舞团的日子 万能的图书馆 寇士儿:食堂的福音 实验室里的动物 夜半惊魂的火警预演 第七章 毕业后的思索——走向十字街头 谁是梦想家
飞跃换日线 第一章 再次来到美国 缘起 申请 启程 第二章 离开是一种到达 Hotel Bucknell(巴氏宾馆) 新生方向感 Little Miss Mild(温和小姐) 露从今夜白 第三章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开学,静音 基础讲座与教学大纲 第四章 活着,学着,至少活着 哲学——怀疑 艺术——宽容 数学——惊喜 Public Speakin9——学术与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章 C0llage一文化碎语 话语权 形形色色的人和五光十色的文化 主流到绝望,还是绝望到主流 可耻的孤独 第六章 当现实兵临城下 独特优势 找工作与“找关系” Employer Expo(雇主驾到) 结语 附录一:与Bowdoin College高层对话 亚洲学生申请办公室主任约翰·瑟斯顿院长访谈录 国际学生主任劳拉院长访谈录 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蒂姆院长访谈录 前任教务主任克雷格教授访谈录 巴里·米尔斯校长访谈录 附录二:巴里·米尔斯校长在2008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后记 试读章节 提问题和答问题的艺术 课堂讨论首先教会了我该如何提问。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提问绝对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篇论文要论证的核心。你的提问必须要有价值,要有个性色彩,才能引起共同兴趣。 记得有一天讨论日本式民主制度。如果你问:“中日关系未来的趋势?”就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话题太宽泛。如果问:“中日关系在过去十年中是如何发展的?”这个问题虽然直观上具体了,但思维缺乏创新,论据偏于描述性而非分析类型的。 我选择的提问是:“如果排除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认识分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关系在过去十年的徘徊?”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能给你的课堂讨论加分。因为,第一,它并不是泛泛而问,而是经过了你的深思熟虑,排除了常见的解释理论;第二,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是教授和同学都乐意回答的问题,能促进课堂讨论的深度和氛围。 课堂讨论还教会了我如何有效回答问题。 要做到有效回答各类问题,关键是抓住三个环节: 1.圆满完成课前的阅读; 2.不放弃适时表达的机会; 3.努力做到三思后言。 Bowdoin College学业的阅读量非常大,一夜往往就要读300页。但是,不管阅读材料多么生涩难懂,我的体会是,就算囫囵吞枣,你也一定要完成每节课教授布置的课前阅读。因为这是课堂讨论的背景信息,如果你不阅读,就会一问三不知,给教授留下不良印象。教授布置课前阅读的本意,也并不是要学生全部领会,教授非常期待大家在课堂上提出不懂的地方来。 本科教育与中学教育不一样的就是,没有人逼迫你应该做什么或者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读书完全靠自主学习,教授只不过起到点拨和提携的作用。整个思索、消化、吸收的过程,还是要你独立完成的。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刚刚想要发言,突然身边的同学抢先发言了,而他的回答又和自己的腹案大致符合,这时候真是懊悔万分。不能重复他的论述,只能另辟蹊径,重新组合思维和语言。所以,课堂讨论决不能等待机会,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如果只做到“有观点,就表达”,很可能是泛泛而谈,不容易吸引人。在找到发言机会的时候,一定也要注重内容的新鲜度。不能与课本重复,最好不要与其他同学“撞车”,一定要确保自己论点论据的原汁原味。 传授“东亚政治学”的亨利·劳伦斯教授(Professor Henry Laurenee),是政治学副教授和亚洲学副教授,持有哈佛大学政府与法律学博士学位。 Bowdoin College的政府法律学系(Government and Legal Studies)是全校最热门的一个专业,曾在2003年被伦敦经济学院评为全美最优秀的政治学科系。这不仅仅是因为Bowdoin College出过美国总统,更是因为以前Bowdoin的校友曾经差点把美国国会给半数包下,而后很多人又纷纷转业,加盟高盛(Goldman Sachs)或者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等著名的投资银行。曾任美国朝核六方会谈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就是Bowdoin的校友,2007年2月他曾来校讲演,给我们细细分析了朝核争端以及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我选修了较为苛责的亨利教授的“东亚政治学”,一上果然不得了,深感自身知识的匮乏,实如蠢牛! 亨利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脾气,总是那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貌似并不愿意倾囊相授,你逼一点,他才讲一点。他心中所想,全得由你自己拿捏。严重的问题是,写论文可以慢慢摸索教授的胃口,课堂讨论就不行了,得和美国同学比拼“准、狠、实”的“言语战”。这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学生来讲,确有过一段不短的适应期,约莫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慢慢适应。 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自我介绍,我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更别说参与课堂讨论了,硬是愣愣地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发言,大家都把我当成了隐形人。亨利教授的“地毯式”提问问到我这里,我也是疙疙瘩瘩,要想很久,要等到思维和字句完全成熟后才说。 亨利教授这时候倒是很谦和,连说不急,慢慢说。 出国以前,在经历过雅思、托福(TOEFL)、SAT和GRE等诸多的磨砺后,我原本以为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应该不错了,但是在这种紧张气氛的逼迫下,还是没办法说流畅。很快,在这种必须强势说话的课堂氛围中,我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渐渐地突飞猛进,很快就到了可以和美国同学当堂辩论、寸步不让的地步。 P42-44 序言 陈镛方、乜琳、万力是3名正在美国读大学本科的中国学子,他们把自己正在亲历的求学生涯,以纪实的形式“合写”成了一本书,出版社请我为他们写篇序言。 我之所以将“合写”两字加上了引号,因为这一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著,而是各人写各人的。既然是各写各的,为什么要合编成一本书呢?乃因他们的共同经历——都是国内高中毕业后,直接从网上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进入了美国3所不同的文理学院,成了大洋彼岸的本科生。 坦率说,当下中国年轻人出国求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况且我历来认为,励志之“志”,有比成为国外某大学的学子体现更充分的例子。再说,近一二十年间。关于这方面的书,已出版过不少——所以,我并未欣然从命。 我对出版社的回答是——待我看过书稿后再说。 当我看过书稿后,就没什么可犹豫了,因为我赞叹这些孩子们的用心和努力。 全世界的教育体系,有一样是相同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因为受本科教育的群体十分庞大,一个国家的本科教育水准高不高,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关系到能否牢固地建立起教育的金字塔。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统称为文理教育。全力承担这份教育责任的学校,大都是中国学生很陌生的文理学院,而不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美国“常青藤盟校”。有专家评价说,真正代表美国高等教育基石或者说精华的,是一批历史悠久的相对小型的顶尖文理学院。而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确实还不多。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为本书主编的陈镛方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花心思勾勒这本书的大纲,并组织其他两个同学共同来写作,其始作俑者的目的,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亲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他们的同龄人——确切地说,是正在读高中并有意赴美留学的人,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3个在校学生以如此翔实、生动、有趣的材料,现身说法般的图解美国文理学院,我没把握讲是首开先河的书,至少是少见的。 由此我想到了“世界是平的”这句话。这是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部书的书名,前年此书的中文版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我是那一届“文津奖”的评委,特别虔诚地投了该书一票。读罢陈镛方主编的《博弈美国本科》,我的第一个联想就是《世界是平的》这一本书。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书中主要阐述的是世界经济、科技现象,并综合现象预见将来最大程度“一体化”的必然性……两地或两国间的距离,因为“世界是平的”,而使彼此相向“抵达”变得不再像唐僧取经一样充满险阻。“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意味着太多;其中之一便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青年如果决定到另外的国家去留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般的无法实现的事了。 然而,世界终究不是水平的。 国与国之间在教育方面就有着许多差异,有些差异甚至很大。以中美本科教育比较,在教育理念、大学精神、教学方法等等方面,差距就很大。这种差距有些表现在方法论上,有些表现在认知论上,很难以意识形态一语概括。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作为薪火相传的重要一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衍存、发展、兴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的高等教育有必要与时代同行,广采博收,与时俱进。井蛙观天、固步自封、一成不变,都是不可取的。中外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差距,不仅越来越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也是近年来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弊端和改革出路的争论此起彼伏的一个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以中国留学生的亲历视角娓娓道来的书还是不多的,有也往往是单篇的见证,一事一议的感受。《博弈美国本科》这一本书却不同,至少给我这个目前仍在大学里执教的人不少启发。 130多年前,中国以留美幼童漂洋过海的辛苦画面,拉开了华夏学子一个多世纪来前赴后继,去国远游,追求真知灼见的求学历程。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怀有“女娲补天”的报国之心,在求学中思索,在思索中奋进,许多人后来都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镛方主编并以他为首的3个学生“合写”的这本书,骨子里传承的也是这种可贵的历史精神。 从本书的后记中我获悉,出版这样一本书的动念,首先产生于陈镛方的头脑之中,因此他结合自身正在经历的美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对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教学的差异,自然也就思考得更多一些。他所写的那一部分,有“做学问”般的特征。在前五章中,除第二章,另外三章无论对于中国的大学学子还是大学教师,了解一些都是有益的。 “尽管我有幸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学生,但我毫不讳言,自己实际上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 “尽管在书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对中美本科教育作一些比较,或者说,对中国的本科教育有些抨击(在我读来,只不过是一些反思和含蓄的批评)。但我们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带来的诸多无奈,许多事情做起来并非书生论道那般容易……” 难能可贵的是,在陈镛方所写的本书《后记》中,道出了以上较成熟的思想。而那两段话的意思,正是我很想对他们说的。他们自己说出来了,我替他们高兴。 在万力所写的那部分内容中,也有某些章节是论文式的,并且探讨得较深入——如第四章和第五章;乜琳所写的那一部分有别于陈镛方、万力,理性色彩少了些,多了些感性色彩。女学子们一向比男学子们更加感性,同一个世界上的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氛围,不仅需要比较,还不时需要感受,她那一部分中的第三、四、五章,与陈、万两名学子的某些理性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互为弥补…… 正因为世界不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也不可能是水平的——那么不论是谁,哪怕是3名留美的学子,能以自己的眼光来发现,以自己的头脑来思考,以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当今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国本科教育的差异性,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认为,这便是此书值得出版的价值。 2009年3月2日于北京 后记 大一暑期中,我萌生了写这本书的念头。 在出国读书的日子里,为了让爸妈了解我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我经常将学校中的见闻和自己的想法写成短文,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们分享。原本是些随写随忘的率性文字,不料爸妈却当成宝贝,不仅自己看,还在他们的朋友圈中传阅。我暑假回国吃惊地得知,他们那一圈人竟然都喜欢我的这些信手涂鸦,聚会时还经常将它作为议论话题;有的人甚至把它作为“留学热身赛”的参考资料,拿给正在读高中的子女借鉴。 我真有些受宠若惊了。但我明白,这并不是说我的这些涂鸦文字写得如何好,只能说明它还有一些传播价值,因为我写的正是他们不了解而又渴望了解的东西。 我的父辈们,把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青春岁月,都无偿奉献给了“革命”名义下的动荡和虚度。因此,他们人生的最大遗憾也演化成了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生命的衍生品,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季节,去接受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到美国一流大学读本科,特别是到美国的精英本科学院接受教育,自然成为一个十分理想的选项。 虽说这年月,出国留学已是平常的事情,听到和看到的实例,大抵身边就有。但是真要找一个人来详尽介绍如何在美国读本科的具体情景,倒真也不容易,更甭说美国顶级的文理学院了,在网上也搜索不到多少身临其境的参考资料。记得我当年出国前,曾费劲地在书店中寻找,也没有找到一本翔实解说文理学院的参考书籍。末了,只能懵懵懂懂地飞往大洋彼岸。 当我意识到,我的同龄人和他们的父母可能都有这种欲知需求时,似乎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一种责任——何不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写一本介绍美国文理学院的书呢!于是,我开始考虑、整理写作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中生直接通过网上申请,争取拿到美国顶尖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一般都在百万人民币左右)后到美国求学,已逐渐成为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第一目标。在我的高中母校,据说有此打算的同学就有不少。但是美国文理学院的经典本科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内的介绍大多语焉不详、隔靴搔痒。因此,我为这本书定下了基本框架:从拿到美国本科的录取通知写起,完全以个人视角和自身经历,实录文理学院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思。一步步叙述文理学院方方面面的生活。 我相信,真实是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为了体现多视角的真实性,我同时在网上寻找有共同写作兴趣的合作伙伴,希望能找到和我有着相同经历的人:都是高中毕业通过网上申请进入美国顶尖文理学院的,都是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都是大二的在读学生。几经周折,我最终在网上幸运地找到了乜琳和万力两位同学,她们都认同我的写作大纲,并以极大的热情加入了我的写作团队。从大二的暑期开始,我们携手努力,希望以各自的真实叙述,来图解自己理解和经历的美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的精髓和细节生活。 尽管我有幸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学生,但我毫不讳言,自己实际上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十多年寒窗苦读,在漫漫求学路上跋涉,失败也很多。我相信,乜琳和万力也不会自认为是什么超女。我们共同崇尚的理念,就是想让更多的同龄人来分享自己海外求学的心得。 尽管在书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对中美本科教育制度作一些比较,或者说,对中国的本科教育有些抨击。但我们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带来的诸多无奈,许多事情做起来并非书生论道那般容易。 我动笔写作,基本上压缩在大二的暑期。2008年夏季是国人大悲大喜的日子,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让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国殇和荣耀。酷暑中,我闭门家中,挥汗疾书,一口气写了10万字。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是举国抗震的勇气还是期盼奥运的激情,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力量。 爸爸是我的第一读者,他总是用他信奉的写作原则,鼓励我“你想怎么说,就怎样写”。他每每看到他认为写得出色的地方,总是要高兴地抽上根烟。从他烟雾弥漫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为人父者崇尚教育的坚定信念。他曾对我说:“尊者可以留给子女职位,富者可以留给子女金钱。我一介书生,只能留给你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虽说都算是‘子承父业’,但是你要记住,‘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唯有教育延其脉。”我想,世上做父亲的恐怕都不想让儿子只是克隆自己,都渴望儿子在教育的推动下,最终能超越自己,走向更大、更新的世界。这本书在父亲看来,不知是不是“子不承父业”的一个新起点。 爸妈那一代人,大学同窗聚会是他们最兴奋的社交活动。大学生活的许多乐事,当时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却永远存留在记忆中,给了他们一辈子的快乐。本科岁月在人生旅途中是一个很特别的阶段,有人说是“最后的快乐”,所以要好好享受本科的日子。今天的我,体会肯定不如老一辈人来得深切,也许以后也会和他们一样。所以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私人理由,就是怕流逝的岁月会湮灭许多细节的记忆,怕自己以后会遗忘。 当我动笔写这篇后记的时候。看到报章上的一条新闻说,中国在美国读大学本科、硕士或博士的留学生,2008年已达到创纪录的81127人。新闻评论说,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第一大目的国。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本钩沉130多年前中国留美幼童历史的书引起了我的关注。书中的主人公,除了个别人在史书上还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外,大部分人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讲,都是陌生人了。可以想象,在那个国门初开的年代,他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求学生涯,肯定更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艰苦跋涉,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留下足以让后来者追念的文字记录。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年轻人追随着先贤,仍然在远渡重洋的求学路上奔波。我们应该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因为我们的身后还有更多的后来者。我坚信,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全球文化交汇共享的资源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前景才会变得更加灿烂。 这本书能够出版,我要感谢许多人。 首先要感谢我的爸妈,感谢他们持之以恒的鼓励; 我要感谢在书中提及到的Bowdoin College的教授和同学,我的留学生活有了他们的共同参与,才会如此绚丽多彩; 我要感谢乜琳和万力,感谢她们的热情合作和辛勤付出,也感谢她们在书中各自提及的教授和同学。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舞台,有了多人的共演,才有多角度的审美价值; 我还要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资深编辑莫贵阳先生,他是最早鼓励我写书的出版人,为之倾注了大量的编辑心血,热情催生了这个新生儿;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为本书作序的梁晓声先生。我读过他许多作品,对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良知和睿见景仰已久。梁先生虽然与我素未谋面,但当他看到书稿后,一口就答应为我们这些子侄辈的后学之人作序。这种无私提携的精神,让我感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