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血流芳(抗日名将唐淮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卡罗//王金坤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淮源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四个上将之一。本书以传记文学的方式,叙写了抗日名将唐淮源将军的整个人生历程,褒扬了唐淮源为母尽孝、为国尽忠的精神,歌颂了他宁可战死乃至自杀也决不当日军俘虏的大无畏民族气节。

内容推荐

唐淮源,字拂川,汉族,江川县人。生前为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率部驻守山西省中条山,因陷敌重围,弹尽援绝,誓与中条山共存亡,壮烈以身殉国于山西省中条山县山之巅,是抗日战争中牺牲于战场上的国民党四个上将之一。本书主要讲述了抗日名将唐淮源的人生传奇。

目录

代前言

第一章 艰难岁月

第二章 入学讲武

第三章 重九起义

第四章 临安剿匪

第五章 秀山脚下

第六章 滇南风云

第七章 护国战争

第八章 靖国驻川

第九章 署理叙州

第十章 智取尖山

第十一章 倒唐风波

第十二章 奔走两广

第十三章 风雨历程

第十四章 挥戈华北

第十五章 旧关杀敌

第十六章 激战测鱼

第十七章 唐县突围

第十八章 冀晋烽火

第十九章 葬母明志

第二十章 血染中条

附录 唐淮源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吕得贵的父亲吕映发,系宣威洪萧铺人,家境殷实,娶妻唐氏。吕映发少年英武,参与咸丰年间宣威李庵波、吴老满、何把石农民起义,为起义的核心人物。

举事后曾积极想与滇西的杜文秀起义队伍取得联系,但一直未果。后来因为起义队伍内部出了奸细,被清军镇压下去,吕映发逃脱赶回家中,仓雠离乡背井、扶老携幼逃了出来,到了江川县的关岭山麓,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又人烟极少,就安顿下来,对外和公开场合改随妻唐姓,但家中仍以吕姓相称。

吕映发家周围都是麻栗树,所以就叫麻栗园。

吕得贵是吕映发的二儿子,也称吕老二。天一亮,吕得贵到门外抱柴,老椿树上栖息的灰鸟没由来发出一声怪叫,吓了他一跳。

“大清早的,叫什么叫,嚎丧啊?”他骂了一声。

他才拿起两根白栗木,便见从坡上过来一个人,老远就冲他喊着:“二叔,二叔。”

他抬眼一看,是坡下四弟得翠家老大。便问:“忠和啊,大清早你哪样事?”

忠和说:“二叔,我大伯家的独子阿才前两天背炭到河间铺卖,路上被强盗砍死了。我爹叫找几个本家亲戚去帮忙发丧。我就来找你了。二叔,你去帮个忙吧!”

吕得贵的哥哥得祥婚后不久就被征去当官军,在作战中死于非命,留下一一个独子叫阿才。

吕得贵一听急了,马上说:“好的,我这就去。”

忠和一转身,吕得贵把手里的柴往柴堆一撂,进门对婆娘说:“坡下老大家独儿子被强盗砍死了,我先去帮忙,你料理一下家里的事,随后赶来吧!”

吕老大家住在坡下,土坯屋狭小,土院子倒也不局促。可因为阿才是横死野外,尸体不得进门,就停放在门外的老梨树下。老大婆娘早已哭得声音嘶哑。

吕得贵到了那里,才从人们口里知道阿才的死状。他是在六道箐被人杀死的,尸体丢在箐底,脑袋被割下,丢到了很远的地方。他的同伙找了一天,才把他的脑袋找到,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无头冤鬼。

大家商量后决定,阿才年纪轻轻,横死荒郊,不可进祖坟,被抬到关岭下的一个山沟中草草安葬。吕得贵没有参与抬死人。他用一个竹篮背着祭祀用的器物,跟着跑了一天。

老大媳妇年纪没吕得贵大,可经过这番突如其来的打击,显见苍老了许多。身子颤颤巍巍,脚步踉踉跄跄,看着都让人心酸。人生不幸,莫过少年失父,中年丧偶,老年无子。老大媳妇那句哭喊一点也没错:“让我们断了香火,断子绝孙,我们造了什么孽啊?”

“婚后不久失去新婚丈夫,无端端又失去独儿子,孤寡一人让她怎么活呢?”回到家里,很有感慨的老妻对他说。吕得贵没有回答,可他心里受到的震动,一点也不比老妻少。

他与老妻年近半百,结发二十多年,只生得一个儿子。一旦儿子发生不幸,他们不是也如老大家一样可怜么?这个念头让他背上直冒冷汗。几天后,他背着老妻,抱上家中仅有的一只红冠公鸡,踏上了去茨桐铺的路。

茨桐铺是关岭坡下的一个小镇,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旁店铺不少,是方圆二十里的一个热闹地方,镇里有一个胡三先生,解个梦、算个八字、掐个日子、择个坟地,很有一套。附近人家,家中有事,多半请他帮忙。

当年吕得贵父亲吕映发去世,老大得祥不在家,丧事就是吕得贵主持操办,曾找胡三先生来选过坟地。

胡三到了他家,出门转到屋后,站到半坡上背着手到处望。

关岭其实叫关索岭。三国时候的蜀国大将关云长有个儿子叫关索,神勇无比。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关索当先锋,追杀土酋长到此,酋长跪地求饶,愿献一箭之地。

关索一言不发,站在这高高的山顶之上,弯弓搭箭,只见弓似满月,箭如流星,射出数百里。敌酋长吓得目瞪口呆,望风披靡。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就把这个山岭叫做关索岭。从明代起,在这设关岭关,世代有兵丁守卫,为省城昆明的东南要隘。

胡三先生朝前望望,朝后望望,左右两边望望,脚朝下一跺:

“就这!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呢!不出三代,唐家必出大人物!”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唐家会出什么大人物,但既然请来了胡三先生,还是按照胡先生的吩咐,就在胡三跺脚的地方安葬了吕老先生。

事隔几年,吕得贵想起了这事。他抱着鸡进了胡先生家门,把自己做的梦,担心的事和来意一一跟他讲明。胡先生扒着手指头推算半天,说:“吕老二,我当年说过的话要应验了,你命里还该有贵子!”

“可老妻那块瘦地里,种什么都不发芽,我是早就绝望了。”吕得贵丧气地说。

“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要在一棵村上吊死嘛!你为什么就不想想其他办法?”胡先生说,“你命中有贵子,何苦要耽误呢?”

吕得贵听先生说得神秘,忙问:“我生来很笨,请胡先生明示。”

胡三先生说:“这么多年,这方圆几十里我没看到过有你家那么好的坟地,也没有看到过有你这么好的贵子相,既然天意如此,我就明说了吧。我想,你应该娶个二房。”

吕得贵听得大惊:“走二条路?搭偏厦?我那口子知道,不把我撕吃了才怪!”

胡三先生说:“话已说明,下面的事,就由你自己拿主意吧。”

从茨桐铺回来,吕得贵显得精神恍惚,做什么都没精打彩,像丢了魂似的。

老妻跟他生活多年,想想他一早就兴冲冲地抱着个大公鸡出门,现在看看他身上种种异常的情形,觉得有些不对劲。

“吕老二,你给我说实话,你都干了些什么?”听听她的口气,吕得贵不敢把想娶二房的事说出来。可是他默不吭声,越发让老妻感到事情严重。在她的一再追逼下,吕得贵说出了要娶二房的事。

“这家里穷得连养苍蝇都难,你还想弄一个进来?吕老二,我跟你说,你老马还想吃嫩草啊!你这老不正经的,你给我少动些歪脑筋!想娶小,只要我活着,绝不行!”

吕得贵看着她态度坚决,不敢多说。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胡先生的话,一连几天,看着高高的关岭,看着门前狭长的天空,他总是阵阵发呆、摇头叹气。老妻见他整天这样,有点担心地问:“你还想着那事?”

吕得贵说:“我只是想到了老大爷俩,他们父子先后遭‘五刑’死了,老大媳妇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哭天抹泪,疯疯颠颠的,看着让人心里难受。我们也就有春一个儿子,万一碰上什么事,那我们以后的日子不是也跟老大家一样么?”

老妻咆哮道:“你这是什么话?我们的有春怎么能跟阿才比?你是不是想娶小想疯了,咒有春?”

吕得贵道:“你这个臭婆娘,吐什么屎!我们才有一个儿子,我天天为他祈福都来不及,哪会咒他?”

老妻说:“算你还有点良心。”

吕得贵的儿子有春,六七岁了,很瘦弱。真是怕哪样来哪样,不久,有春病了,人瘦得只剩下一架骨头,整天不停地咳嗽,让吕得贵夫妻担心不已。眼见过了一个多月,找各种偏方,有春吃了不少药,但病情依然如旧,既不加重,也没有好转的迹象。老妻想到吕得贵的话,也变得心惊肉跳起来。

P3-5

序言

得知张付友(卡罗)、王金坤二位撰写的、反映祖父唐淮源将军事迹的长篇小说《铁血流芳——抗日名将唐淮源》即将成书出版,心中欣喜异常。应作者之约,为本书写点纪念祖父的文字,我们姐弟二人欣然允诺:这一是为了表达对祖父的敬慕怀念之情,二来也为表达对作者的谢意。

祖父唐淮源将军是在山西中条山为抗击日寇英勇牺牲的,六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祖国母亲没有忘记他,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2007年10月,我们姐弟与家人一道相约回到了我们的故乡,回到了祖父出生成长的地方——云南江川。

家乡的笔架山三峰陡起,不就像要扛起中华民族重任的肩膀吗?即使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它也依然是昂首挺胸,坚韧地挺立着。眼望笔架山,令人肃然起敬。家乡的抚仙湖既深邃,却又清澈,不正是中华民族铮铮铁汉坦荡无私的胸怀吗?徜徉在淡静的湖边,心绪却无法平静。家乡的山水,造就了滇中美丽宜人的景色,也养育了不屈不挠的铁骨硬汉。

此番云南行,我们不仅去江川烈士陵园祭扫了祖父的陵墓,还在建水收藏了我们向往已久、祖父生前书写的一副对联和中堂。由于战争和历史的缘故,他老人家生前的遗物,都已散失殆尽,这套墨宝竟成了我们家的孤品珍宝。

祖父从小是曾祖母孤身一人将其抚养成人的。1939年秋,祖父回故乡为老母奔丧,尽完最后的孝道。他在给父亲唐伯华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我身为军人,国难当头,正是捍卫疆土,尽忠报国的时候……我一生都是为了你祖母,现在祖母一死,我是了无牵挂。你已能自立,我当尽军人天职,以后善自为之。”临行前,他还为侄儿写下一副对联和中堂,书录明末抗清名将张家玉的名句“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和鉴湖女侠的名诗《黄海舟中》:“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他留下的是对晚辈的勉励,带走的是以身殉国的一腔热血。

驻足凝视着他老人家苍劲有力的墨迹,我们立刻感受到英勇的中国军人顽强抵御日寇力量之所在。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征战南北,与日寇殊死拼杀的场面,仿佛听到了他们在刀光剑影中宁死不屈、冲锋陷阵的砍杀声和隆隆的枪炮声……就是这样一位让祖国母亲自豪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就是这样一位宁可舍身也不做俘虏的军长,给我们留下了他用誓死报国之心写就的这份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谁不热爱生命?谁不希望和平?但为了国土的完整,为了后人的安宁,他们毫不畏缩,他们选择了抗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抵御外敌入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我们对祖父的印象已是非常模糊零散,从长辈嘴里听到的,也多是他孝敬老人、尊敬师长、爱护士兵、严教子女的故事。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殷殷热血,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后代的血脉里。他的一生不仅仅是家乡和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更是我们学习效仿的典范。

我们可以告慰祖父的是,中国人不仅打败了日本和一切企图瓜分中国的侵略者,他为之奉献出生命的祖国已经一步一步走向了繁荣,走向了富强!侵略一者的足迹,再也不敢来践踏我们的国土!

敬爱的祖父,您安息吧!

后记

我是江川人,很荣幸与唐淮源将军同乡。我祖父曾是唐淮源将军的部下,战斗中受伤回家,伤一直未愈,去世。我家对门住着唐淮源第3军第12师副师长杨玉昆将军的夫人,人称杨师长太太,我少小时,常上她们家玩,她很喜欢我。我们村中原在唐淮源部下当兵的人很多,平时常听到他们讲述唐军长抗战以身殉国的壮举。

1982年,我负责中共江川县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1984年清明节后的第二天,我出任江川县志办公室主任、《江川县志》主编。在《江川县志》编纂中,不可避免要为人物立传,我首先想到的是唐淮源。

江川县志办多方搜集资料史实,并与唐淮源的长子唐伯华、三子唐叔华、四子唐少华取得了联系,收到了唐伯华整理油印的《原国民党第3军军长唐淮源抗日殉职有关资料》等;经历了不少甘苦,发现了国民政府给唐将军的褒扬令石刻,蒋中正、何应钦为唐母的题词石刻,国民党军政要员给唐淮源题词所制作的匾额“铁血流芳”“滇军完人”等。大体弄清了唐将军的基本情况。

当时,“文革”遗风尚存,为“国民党反动军阀”翻案,不能不说还有一定风险。我找到时任江川县县长的普朝和同志,大胆提出追认唐淮源为抗日烈士的想法,得到普县长的首肯,并叫我与县民政局联系。我旋又找到民政局领导,他们说,追认烈士须有报告,但民政局没人没时间和精力去调查,也没人能写出这个报告,叫我代为起草这个报告。于是,我于1985年起草了《江川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追认唐淮源为抗日烈士的报告(稿)》,交给了民政局。

1986年,适逢唐淮源将军诞辰100周年、牺牲4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该年6月7日批准,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1990年4月初,唐将军的三子唐叔华与长孙女唐迦音等,在山西省夏县民政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护送唐将军骨灰到达江川。4月5日清明节,江川县在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骨灰安葬仪式”,江川县各族人民群众上万人参加。唐将军三子唐叔华、四子唐少华、孙女唐迦音等亲属也出席了仪式。本人时任中共江川县委副书记,在安葬仪式上讲了话。。

随后十多年,我曾经写了一些有关唐淮源将军事迹的文章在报刊和玉溪市、江川县政协文史资料中发表。

2006年冬,我和马非先生等在一起闲聊,说到玉溪多豪杰,特别是民国初期,除了国歌曲作者聂耳、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外,玉溪有一个将军群,其中李鸿祥、谢汝翼、金汉鼎、唐淮源、罗佩金、范石生、鲁子材等,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几乎扛起了滇军的半壁江山。马非先生说,要不我们来整一个,把玉溪、乃至云南的“将军牌”打出来。我说,要整就先整唐淮源。

2007年春,我拜见了中共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市政府市长董诗强,前市政协主席孟祖永和现政协主席冷明德等领导,提出了我们的打算,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董市长批给了专项经费。

为此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孔祥庚和市长董诗强为顾问,以冷明德和黄宪庭、李树华、张祖义为正、副组长,以杨兴荣、马非、杨洪、王金坤、杨惠存、马文荣为成员的创作领导小组,负责该书创作的各项具体工作。

我和马非先生均有许多脱不了身的事,我俩商量找一个既有一定写作功底、又懂历史的人做帮手,最后,就找到了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的彝族作家卡罗(张付友)。我们商定以赞誉唐淮源的一方匾额上的题词“铁血流芳”作为书名,由卡罗和我执笔,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写作中,我们到了关索岭下的麻栗园唐家墓地,看到了朱德为唐将军四叔吕得翠题的墓碑;到了江城唐淮源故居、纪念唐淮源的唐公祠;到了收藏唐将军碑刻等实物的江川李家山博物馆。拜访了唐将军的四子唐少华‘之家及他的儿一子,还拜访了侯老太爷的外孙、八十多岁高龄的知情老人黄泽彬先生等老人。并到建水等地征集了有关史料。

星转斗移,唐淮源将军的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都已先后作古。我们与唐将军的长子唐伯华的长女唐迦音女士取得了联系,并向他们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家乡来看看。唐迦音与其弟唐钟英,还有其先生和儿子一行,于10月中旬应邀到达玉溪。我和卡罗、马非等陪同他们到江川革命烈士陵园拜祭了唐将军陵;还陪他们到建水县收购了唐将军的墨宝:一副对联和一幅中堂,以及唐将军生前习字的三本《张迁碑》字帖。

送别他们时,我们聘请唐迦音与唐钟英姐弟俩作为本书的历史顾问,并为我们的书撰写一篇文章,列于书首,作为代前言;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其父唐伯华生前所写文稿中有关唐将军的内容,弥足珍贵,为我们写作本书提供了非常珍贵难得的史料;唐迦音的儿子李晓彤为本书提供了照片。

经过一百多天的辛勤耕耘,我们放弃了黄金周、节假日、周末休息、出省考察等时间和机会,至十月底,总算拿出了初稿。现在,几经删改,四易其稿,本书就要付印了。

没有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配合,特别是没有唐淮源将军后代的参与,本书不可能完成,在此一并鸣谢!

谨以此书,纪念唐淮源将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