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镇斗门
绍兴城的昌安门外,北去二十里处有一个古镇叫斗门,已有一千二百多岁了。
绍兴境内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南为山岭,会稽山如屏障般耸立,峰峦叠嶂;北为水乡,河流密布如网,四通八达。山水相映,自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画。斗门镇地处“北低”,上承千山万壑之水。若遇淫雨不断,山洪暴发,田亩便沦为沧海。自大禹以来,绍兴的历史上继有治水人物、工程出现。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马臻任会稽郡太守。马太守为绍兴人氏,深知家乡水害之苦,遂发动黎民百姓兴修水利,围建出一片鉴湖。作为鉴湖水利工程之一,择江水流经玉山与鸡山间的峡谷处修建了一个蓄泄枢纽:二孔斗门。
斗门是一种设有启闭装置的水利设施。“斗门”两字由“陡■”简化而来。从字义辨,山势峻峭日“陡”,两山相峙日“■”。在浙东山会(山阴、会稽)平原上,玉山居西,鸡山处东,恰如向两边打开的门扇。玉山、鸡山又美称玉蟾山、金鸡山,玉蟾对金鸡,增添了不少诗意。两山之间,一条直落江南来北去,流向杭州湾入海。斗门因修建于偏近玉山一侧,所以又称玉山斗门。修建玉山斗门,既控制山会平原的水量,又灌溉万亩田地,当是造福于一方的良举。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河南人氏皇甫政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继施为民良策:为适应垦地扩展而日益增加的蓄泄负荷,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二孔玉山斗门加以改建、扩建为八孔闸门,称玉山斗门闸。八孔闸门的蓄泄功能较之过去又大为增强,以确保一方百姓的生活高枕无忧。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绍兴府太守、四川人氏汤绍恩再动水利大工程:在玉山斗门闸以北六里处的三江口——钱塘、钱清、曹娥三江汇合之地——新建二十八孔大闸,全长一百米略多,以二十八星宿名编号,故称应宿闸。汤太守为建新闸日夜操劳,历尽千辛万苦。新闸的功能作用又大大地超过了玉山斗门闸。
因为建了新闸,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玉山斗门闸自然称为老闸了,同时功成身退。但是汤太守把它作为备闸依然保护有加,还在闸上修建了神殿、戏台。20世纪30年代,柯灵饶有情致地写过一篇回忆斗门老闸的散文《闸》(1935):
假如你不嫌地方乡僻,又有机缘坐着一桨一划的乌篷小船,过小镇留连片刻,我准得先带你到街梢去看看一座古旧的老闸。
路不远,就在镇中心,有名的金鸡山和玉蟾山,隔水相峙,中间跨河横锁一道闸。河面很宽,闸上法相庄严的张神殿,香火终年不断。……殿前有一个石基的戏台,蜃楼般在水上浮着,精细古雅的雕镂,辉煌金碧的粉饰,在乡间小镇上,算得上第一等华美的建筑。庙左右手臂般伸出两道高大的石桥,桥下河水深碧,平静时映出桥影巍然,连那桥上石刻的“古老闸头”四个苍劲的大字,也随着微波从容浮荡,冷眼看人世的沧桑。
水涨时一开闸,古潭似的静水就咆哮起来了。行人跑上老闸头,只听满耳是轰轰的巨响,像动着春雷——不,有点像在高楼静夜听满山松涛。凭栏下望,世界在脚底暴变:别小觑那安静的小河,激怒了就胜似海啸,翻卷着,飞起万朵银花,汹汹然向镇外流去。偶然有迫不得已的舟楫经过,顺水船照例得胆颤心惊地出动全体船夫,一个在船尾把紧了舵,其余的拿定篙子,站在船头和中舷上,像挺着长矛临阵的将军;因为一不小心,船就会撞得粉碎。是逆水船,就得用七八个壮健的汉子,引着系在闸下的粗大的棕索,在惊涛骇浪中曳过。
这座斗门老闸如今已改闸为桥,只剩下了历史的记忆。1954年,拆闸后修造了“建设桥”。1981年,河道拓宽,拆旧桥新建长达百米的“斗门大桥”。可是不管是“建设桥”还是“斗门大桥”,镇上的人们都把它们称为“老闸桥”,仿佛要与古老的历史和水利工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唐建玉山斗门闸时,附近村庄有人开始迁往其周围生活居住,所以公元786年大约可算作建镇之始了。小镇的名称就得之于斗门闸,称斗门。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斗门”作为地名开始被载入绍兴的史志典籍中,沿袭至今。
玉蟾山呈东南往西走向,如一弯半月环抱着古镇。俗称“城隍山”,因为山上原有一座城隍庙,后毁于抗战时的日寇之手。山之东南尽头处有一座宝积寺,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很远就能看到它斑驳的顶檐。斗门老街绵延三四里,老闸桥居中,也是古镇的活动中心。老闸桥之南,金鸡山下是南街。从老闸桥上过江,便来到玉蟾山麓下蜿蜒相接的东街、西街。东街弯弯西街直,以洞桥为分界。古镇街区集老闸遗址、街河石桥、小弄长巷、古寺小庵、路亭教堂、台门商铺于一体。当地有一顺口溜《斗门大地方》:“斗门大地方,有庵有庙有祠堂。条条大路通官塘,七支盐舍八爿当。张老相公坐中堂,直落檐下土地堂,西街笃底财神堂。宝积寺,原先叫作观音堂。华佗殿,一对石狮放两旁。高宗祠,有名望,冯家祠堂是洋房……”
东、西街的街路全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取“一横四纵,,排列法。“一横”是中间的那块大石板,下面暗设排水沟;“四纵”就是大石板两边各有两排直铺的小石板。临街一间间楼屋相连,多为木质结构,成一楼一底、前店后屋的格局。东、西街的南面有一条与之并行的小河环绕,叫街河。街河通官塘,直达绍兴城。既有河,便有船。街河里时有乌篷船划过,船身狭长如纺锤,其宽不过一米,竹篷低低,宜穿行于绍兴无处不有的水道、小桥。船首上可见头戴乌毡帽的船夫,两手划一桨于左,操控方向,稀奇的是两脚划另一桨于右,作为行船的动力。手脚并用如杂耍表演,小船便缓缓行走。既有河,也便有桥。街河上有若干座小桥,皆有名称,洞桥、磨坊桥、鹅池桥、宝积桥……绍兴美称“水乡”、“桥乡”,这个小镇可谓代表。古街、窄巷、小桥、流水,吸引了一些影、视剧组的到来,《祥林嫂》《围城》《鉴湖女侠》等十多部片子都钟情于古镇的风貌、民俗。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