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柯灵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理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古镇斗门

绍兴城的昌安门外,北去二十里处有一个古镇叫斗门,已有一千二百多岁了。

绍兴境内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南为山岭,会稽山如屏障般耸立,峰峦叠嶂;北为水乡,河流密布如网,四通八达。山水相映,自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画。斗门镇地处“北低”,上承千山万壑之水。若遇淫雨不断,山洪暴发,田亩便沦为沧海。自大禹以来,绍兴的历史上继有治水人物、工程出现。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马臻任会稽郡太守。马太守为绍兴人氏,深知家乡水害之苦,遂发动黎民百姓兴修水利,围建出一片鉴湖。作为鉴湖水利工程之一,择江水流经玉山与鸡山间的峡谷处修建了一个蓄泄枢纽:二孔斗门。

斗门是一种设有启闭装置的水利设施。“斗门”两字由“陡■”简化而来。从字义辨,山势峻峭日“陡”,两山相峙日“■”。在浙东山会(山阴、会稽)平原上,玉山居西,鸡山处东,恰如向两边打开的门扇。玉山、鸡山又美称玉蟾山、金鸡山,玉蟾对金鸡,增添了不少诗意。两山之间,一条直落江南来北去,流向杭州湾入海。斗门因修建于偏近玉山一侧,所以又称玉山斗门。修建玉山斗门,既控制山会平原的水量,又灌溉万亩田地,当是造福于一方的良举。

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河南人氏皇甫政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继施为民良策:为适应垦地扩展而日益增加的蓄泄负荷,把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二孔玉山斗门加以改建、扩建为八孔闸门,称玉山斗门闸。八孔闸门的蓄泄功能较之过去又大为增强,以确保一方百姓的生活高枕无忧。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绍兴府太守、四川人氏汤绍恩再动水利大工程:在玉山斗门闸以北六里处的三江口——钱塘、钱清、曹娥三江汇合之地——新建二十八孔大闸,全长一百米略多,以二十八星宿名编号,故称应宿闸。汤太守为建新闸日夜操劳,历尽千辛万苦。新闸的功能作用又大大地超过了玉山斗门闸。

因为建了新闸,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玉山斗门闸自然称为老闸了,同时功成身退。但是汤太守把它作为备闸依然保护有加,还在闸上修建了神殿、戏台。20世纪30年代,柯灵饶有情致地写过一篇回忆斗门老闸的散文《闸》(1935):

假如你不嫌地方乡僻,又有机缘坐着一桨一划的乌篷小船,过小镇留连片刻,我准得先带你到街梢去看看一座古旧的老闸。

路不远,就在镇中心,有名的金鸡山和玉蟾山,隔水相峙,中间跨河横锁一道闸。河面很宽,闸上法相庄严的张神殿,香火终年不断。……殿前有一个石基的戏台,蜃楼般在水上浮着,精细古雅的雕镂,辉煌金碧的粉饰,在乡间小镇上,算得上第一等华美的建筑。庙左右手臂般伸出两道高大的石桥,桥下河水深碧,平静时映出桥影巍然,连那桥上石刻的“古老闸头”四个苍劲的大字,也随着微波从容浮荡,冷眼看人世的沧桑。

水涨时一开闸,古潭似的静水就咆哮起来了。行人跑上老闸头,只听满耳是轰轰的巨响,像动着春雷——不,有点像在高楼静夜听满山松涛。凭栏下望,世界在脚底暴变:别小觑那安静的小河,激怒了就胜似海啸,翻卷着,飞起万朵银花,汹汹然向镇外流去。偶然有迫不得已的舟楫经过,顺水船照例得胆颤心惊地出动全体船夫,一个在船尾把紧了舵,其余的拿定篙子,站在船头和中舷上,像挺着长矛临阵的将军;因为一不小心,船就会撞得粉碎。是逆水船,就得用七八个壮健的汉子,引着系在闸下的粗大的棕索,在惊涛骇浪中曳过。

这座斗门老闸如今已改闸为桥,只剩下了历史的记忆。1954年,拆闸后修造了“建设桥”。1981年,河道拓宽,拆旧桥新建长达百米的“斗门大桥”。可是不管是“建设桥”还是“斗门大桥”,镇上的人们都把它们称为“老闸桥”,仿佛要与古老的历史和水利工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唐建玉山斗门闸时,附近村庄有人开始迁往其周围生活居住,所以公元786年大约可算作建镇之始了。小镇的名称就得之于斗门闸,称斗门。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斗门”作为地名开始被载入绍兴的史志典籍中,沿袭至今。

玉蟾山呈东南往西走向,如一弯半月环抱着古镇。俗称“城隍山”,因为山上原有一座城隍庙,后毁于抗战时的日寇之手。山之东南尽头处有一座宝积寺,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很远就能看到它斑驳的顶檐。斗门老街绵延三四里,老闸桥居中,也是古镇的活动中心。老闸桥之南,金鸡山下是南街。从老闸桥上过江,便来到玉蟾山麓下蜿蜒相接的东街、西街。东街弯弯西街直,以洞桥为分界。古镇街区集老闸遗址、街河石桥、小弄长巷、古寺小庵、路亭教堂、台门商铺于一体。当地有一顺口溜《斗门大地方》:“斗门大地方,有庵有庙有祠堂。条条大路通官塘,七支盐舍八爿当。张老相公坐中堂,直落檐下土地堂,西街笃底财神堂。宝积寺,原先叫作观音堂。华佗殿,一对石狮放两旁。高宗祠,有名望,冯家祠堂是洋房……”

东、西街的街路全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取“一横四纵,,排列法。“一横”是中间的那块大石板,下面暗设排水沟;“四纵”就是大石板两边各有两排直铺的小石板。临街一间间楼屋相连,多为木质结构,成一楼一底、前店后屋的格局。东、西街的南面有一条与之并行的小河环绕,叫街河。街河通官塘,直达绍兴城。既有河,便有船。街河里时有乌篷船划过,船身狭长如纺锤,其宽不过一米,竹篷低低,宜穿行于绍兴无处不有的水道、小桥。船首上可见头戴乌毡帽的船夫,两手划一桨于左,操控方向,稀奇的是两脚划另一桨于右,作为行船的动力。手脚并用如杂耍表演,小船便缓缓行走。既有河,也便有桥。街河上有若干座小桥,皆有名称,洞桥、磨坊桥、鹅池桥、宝积桥……绍兴美称“水乡”、“桥乡”,这个小镇可谓代表。古街、窄巷、小桥、流水,吸引了一些影、视剧组的到来,《祥林嫂》《围城》《鉴湖女侠》等十多部片子都钟情于古镇的风貌、民俗。P3-6

后记

两年前,去申报绍兴市的社科研究课题。与市社科联的周幼涛先生几经商讨,定下了研究题目《柯灵评传》,后获准立项为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个寒暑下来,计划中的二十万字数已基本完成。然而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却有再起炉灶之意。因为觉得有不少地方还可写得更为细致、深入一些。

柯灵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写到的绍兴、上海,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我都很熟悉,也就特别容易体会到其中的细微之处。写作期间,几次去斗门镇老街踏访,还拍了一些照片。听说在附近的荷湖村上,有一个柯灵早年在乡村小学当教师时的傅姓学生,已八十多岁了。我去拜访了他。他的耳朵已失聪,但记性还好。他的讲述,我则以纸笔为交流工具,从而获得了一些口述资料。

为了搜集资料,去了绍兴、上海的几家图书馆。今年又去了北京大学。北大图书馆藏有许多种上海旧报刊。旧报已严重老化,尽管小心翼翼地翻阅,桌上还是一片纸“雪”。国家图书馆的“缩微文献阅览室”,所藏报刊资料更为丰富。首都图书馆也好。几家图书馆跑下来,拍了不少数码照片。选了一部分做插页,以补充书的“实物”内容。

今年5月,三十多万字的《柯灵评传》完成后,我的同事寿永明先生建议去申报我校越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江南文化研究基地之一)课题。7月,获批准立项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我的北京朋友苗圃、张晓强先生热心奔波,为我联系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过程中,营销策划部主任王磊先生、编审张小颐女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工作所在现当代文学组的同事始终给予关心和支持。我的忘年交裘士雄先生十分热情,提供了一些研究资料。我“三口之家”中的傅支伟、张西翔,在解决电脑技术等方面,十分踊跃。

就这样,我的写书一事便告从无到有。在《柯灵评传》即将出版之际,感谢所有热心地、无私地帮助过我的人。

张理明

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目录

绍兴故家

 一 古镇斗门

 二 高家台门

 三 家境中落

童年、少年时代

 一 苦涩童心

 二 钉店弄私塾、辨志学堂

 三 偏科生

 四 辍学、乡游

教书生涯

 一 务实小学

 二 浔阳小学、西村小学

 三 阅读、练笔

 四 处女作

涉足报界

 一 《时事周刊》

 二 《儿童时报》

 三 儿童文学

 四 水乡记忆

 五 城市印象

投身影业

 一 “天一”、《有夫之妇》

 二 “明星”、“左翼”影评

 三 《明星半月刊》、“联华”

 四 《晨报》《文化街》《动与静》《大晚报》

 五 追随鲁迅

亡命“孤岛”

 一 《救亡日报》《民族呼声》

 二 《世纪风》

 三 “鲁迅风”

 四 《早茶》《浅草》《草原》《大美晚报》

 五 《斗室漫步》

 六 《市楼独唱》《晦明》

 七 《武则天》《乱世风光》、“上职”

上海全境沦陷

 一 “金星”、《浪子行》

 二 “苦干”、《飘》

 三 《万象》

 四 《恨海》《夜店》

 五 “贝公馆”

争取和平、民主的日子

 一 《周报》

 二 “民进”、《读者的话》、上海出版公司

 三 《文综》《十字街头》《浮世绘》

 四 上海逃捕、“文华”

 五 香港《文汇报》《春城花落》《海誓》

共和国的早春

 一 北平行、《文汇报》

 二 《遥夜集》《同伴》

 三 《腐蚀》《为了和平》

 四 《不夜城》、“鸣放”经历

 五 《上影画报》、东欧行、《春满人间》

 六 《暖流》、艺评艺论

 七 《秋瑾传》、运动对象

“文革”岁月

 一 牢狱之灾、株连之祸

 二 下放“干校”、“靠边站”、假“解放”

第二个春天

 一 重返文坛

 二 微言大义

 三 《浪迹五记》

 四 情系绍兴

压台大戏

 一 《上海一百年》、“序跋”篇

 二 谢幕:“永别了,世界!祝福你前途无量”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推荐

柯灵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报刊史上著名的作家、编辑。他在艰难的生活中磨练,刻苦地自学,勤奋地工作,从而成为有影响的散文家、杂文家和影剧作家,他还涉猎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等,先后编辑报纸、杂志、文艺副刊达二十多种。他的一生,与20世纪中国社会风雨同行。他为中国的进步而写作,也因为文字遭受过种种苦难。他的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了曲折道路的缩影。本书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柯灵的创作、编辑成就进行精细的梳理和客观的评价,对他的政治、人生的选择,他的个性及其蕴涵的心理内容,影响他的时代、人文环境,进行丰富地描述和深入地探究。同时展现以柯灵为圆心的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的背景,柯灵与茅盾、夏衍、巴金、叶圣陶、王统照、许光平、梅兰芳、瞿白音、蔡楚生、黄佐林、徐铸成、傅雷、钱锺书、李健吾、巴人、师陀、汤晓丹、张爱玲等作家、艺术家、学者的种种交住,通过“一个人”——柯灵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活动的一个侧面。

编辑推荐

本书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在20世纪中国风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讲述柯灵从一个古镇上师爷家庭的孩子在乡镇的求学生活和教书生涯,一个作家在绍兴、杭州、香港主要是在上海的报界、影界、话剧界、文学界、出版界、政治界的坎坷经历和顽强写作,到一个知识分子、民主斗士、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和心路历程。全面地、客观地评述评价柯灵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他的散文,杂文,电影剧作、电影美学和影评,话剧剧作和剧评,小说,儿童文学,文学理论和评论,回忆录,书信,以及主编的报刊、文艺副刊等。探究绍兴越文化、上海都市和海派文化、“孤岛”文化、建国后的政治文化等与柯灵的生平、创作的关系和影响,柯灵的创作尤其是散文、杂文、电影剧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材料翔实,研究深入,结论可靠,是一部新的、中型的、突出创作述评的柯灵传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