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联出兵东北始末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汪宇燕//何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对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历史过程作了全面翔实的介绍。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围绕对日作战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组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角逐。英美两国通过牺牲中国利益换取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苏军出兵东北大大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并对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全景式地回放了抗战后期的这段历史画卷。对这一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也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予以客观、公正地介绍,如战后滞留东北的日本侨民的命运等。

内容推荐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这本系统回顾苏联出兵东北帮助中国抗战的著作终于问世了,本书对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历史过程作了全面翔实的介绍。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借鉴和参考了许多公开出版的论著和资料。在

目录

第一章 雅尔塔的承诺

 一、三巨头聚会雅尔塔

 二、斯大林的出兵条件

 三、“我们也有账和日本人算”

 四、西伯利亚铁路大运兵

第二章 关东军侵占满蒙

 一、以满蒙为目标的《田中奏折》

 二、“我杀死了张作霖”

 三、“九·一八”——柳条湖边的阴谋

 四、苏联奉行不干涉政策

 五、日本人打出了“末代皇帝”牌

 六、从“蒙疆自治”到《苏蒙条约》

第三章 抗联越境苏联

 一、从莫斯科发来的密信

 二、苏联边防军缴了抗联的武器

 三、抗联将领接二连三地在苏联境内“失踪”

 四、抗联各部纷纷越境苏联

 五、苏联人不准抗联回国

 六、抗联变成了苏军第88旅

第四章 关东军与远东军的较量

 一 三十年后的再次交手

 二 关东军扬言要“给苏军一次打击”

 三 朱可夫奉命指挥诺门坎战役

 四 关东军领教了苏军的坦克战

 五 “所有军官都死光了,我被任命为连长”

 六 斯大林给日本人灌了一杯甜甜的米汤

 七 “秘密做好对苏作战准备”

 八 斯大林要毛泽东发兵北上

第五章 日本对《波茨坦公告》说“不”

 一 苏联宣布废止中立条约

 二 日本请求苏联出面调停

 三 斯大林逼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

 四 代号为“终点”的秘密会议

 五 美国人拥有了原子弹

 六 杜鲁门真的不希望苏联参战?

 七 “好好地运用它来对付日本”

 八 斯大林为何不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

 九 日本对《波茨坦公告》说“不”

第六章 百万大军越过边境线

 一 广岛升起蘑菇云

 二 庞大的“本土决战计划”

 三 苏联向日本宣战

 四 穿越莽莽原始森林

 五 数千辆坦克越过大兴安岭

 六 陷入混乱的日本关东军

 七 所向披靡的苏军坦克旅

 八 打开通往哈尔滨的道路

 九 千岛群岛之争

 十 中国失去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七章 八路军挺进东北

 一 延安总部的七道命令

 二 八路军第一次见到了苏联红军

 三 八路军与苏军会攻山海关

 四 斯大林向延安连发两封电报

 五 在东北“只能做,不能说”

 六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第八章 东方日落

 一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二 困兽之斗

 三 关东军的末日

 四 末代皇帝当了苏军俘虏

 五 “密苏里号”战舰上的受降仪式

 六 日本“开拓团”的命运

 七 月军战俘在西伯利亚的苦役

第九章 苏联红军在东北

 一 山海关失守,毛泽东病倒了

 二 东北局与苏军的一段交往

 三 苏军拆走大批机器设备

 四 “他们在德国就这样干过”

 五 “把长春变成马德里”

 六 毛泽东的《答塔斯社记者问》解决了旅大的归宿

主要参考书日

后记

试读章节

1945年4月下旬,华西列夫斯基开始着手制订对日作战计划。5月初,华西列夫斯基返回莫斯科时,总参谋部正在研究远东问题,总参谋长安东诺夫、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和洛莫夫为远东作战做了大量工作。

总参谋部制订的计划得到了大本营的赞赏,斯大林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是要求马利诺夫斯基提前回到莫斯科,目的是准备外贝加尔方面军的作战计划。根据大本营和总参谋部的意图,马利诺夫斯基主持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经总参谋部和各方面军司令员研究,最后确定下来。

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消灭日本关东军,占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接收中国的旅顺和大连,保证苏联太平洋舰队自由出入太平洋。

然而,苏联当时在远东只有两个方面军的兵力,难以…举击败兵力占优势的日本关东军。于是,大本营决定将西线兵力调往远东。从1945年2月到7月,苏联进行了横跨亚欧大陆的百万大运兵行动。

朱可夫元帅在指挥苏军进攻柏林的时候,接到了~封来自大本营的电报,要他把在德国境内的第39集团军、第5集团军、已经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第53集团军调往国内,做好去远东作战的准备。

1945年6月中旬,天气开始热起来了。在西线,尽管对德战争已经结束,但战斗的痕迹依然存在,被炮火摧毁的建筑物随处可见。

在德国东波美拉尼亚火车站的站台上,白俄罗斯方面军第2混成团的官兵忙忙碌碌地登上了火车。不一会儿,随着一声汽笛响,火车启动了。这些官兵们,从国内打到国外,四年没有回家了。现在终于从国外回到祖国了,而且是到伟大的首都去让最高统帅检阅,他们能不激动吗!一路上,大家都在议论不休,有的甚至在谈论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度假。

6月24日,莫斯科开始下雨了。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人们的情绪,官兵们深知这次阅兵意义重大。自从红场建成800年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的阅兵。

上午10时,随着一声“立正”的口令,乐队奏起了“光荣啊,俄罗斯人民”的乐曲。检阅开始了,官兵们排着整齐的方队,从检阅台前走过。首先走过来的是卡累利阿方面军的混成团,梅列茨科夫元帅走在队伍的前面。不久,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混成团也走过来了,走在前面的是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接下来,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率领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混成团走到检阅台前。最后,由200名士兵组成的方阵向检阅台走来,他们拿着德军的旗帜,然后将这些旗帜扔到红场的地上。有人高呼“乌拉!”,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斯大林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看着一排排走过的方阵。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终于换来了这一天。但是,这位最高统帅明白,战争并没有最后停止。一旦检阅结束,他将一声令下,这些从眼前走过的生龙活虎的官兵们,不知道又有多少将要长眠在远东异国的土地上。想到这里,斯大林的视线模糊了,眼泪和雨水交织在一起。

阅兵后的第二天,第43集团军司令阿法纳西·帕夫兰季耶维奇·别洛鲍罗多夫上将走进总参谋部。这时,克里姆林宫的大钟正好敲了十二下。

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别洛鲍罗多夫接替戈卢别夫担任了第43集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对这位将军有很好的印象:“别洛鲍罗多夫走过了光荣的战斗道路,是一个有名的勇敢坚定的军事首长。……在白俄罗斯战役过程中,尽管战斗情况十分复杂,别洛鲍罗多夫这位年轻的集团军司令十分巧妙地指挥了集团军部队。他所定下的、向我们报告的突破决心,经我们实地检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不需要作任何重大修改。”因此,华西列夫斯基在给最高统帅斯大林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第43集团军新任司令别洛鲍罗多夫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

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在考虑远东作战人选时,自然不会忘记他的这位部下,而且别洛鲍罗多夫也给斯大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和别洛鲍罗多夫以前并不认识,见别洛鲍罗多夫走进他的办公室,便对别洛鲍罗多夫说:“你将到远东去一趟。”

别洛鲍罗多夫是西伯利亚人,曾在后贝加尔、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地区和滨海边区服过役,作为阿穆尔河沿岸第2步兵师的一员,受布留赫尔元帅指挥,在那些地方打过白匪。1941年10月,别洛鲍罗多夫率第78步兵师奔赴莫斯科前线,参加莫斯科保卫战。一晃就是三年半。现在,他又要回去了,这对别洛鲍罗多夫来说,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他被任命为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编入滨海集团军群,驻扎在中苏边界的兴凯湖地域。这个集团军群是两个月前才组建的,由麦列茨科夫元帅指挥,他原是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

调往远东的部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说要符合远东作战任务的需要,并根据其作战经验和素质来确定该调往哪个地区。关于这一点,什杰缅科这样说道:“最高统帅命令总参谋部加强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方面军以及滨海集群的司令部和高级指挥人员,派去更多的是在对希特勒的作战中受过锻炼、而最好又曾在远东服役过的人员。同时最高统帅还吩咐在计划部队的调动时,首先应把在近似远东的条件下作过战的集团军和兵团调往远东。”

看来,别洛鲍罗多夫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所以,安东诺夫对别洛鲍罗多夫说:“那地方您熟悉。”

这时,华西列夫斯基走了进来,他问安东诺夫:“命令宣布了吗?”“已经宣布了。”安东诺夫回答说。

“就这样吧,等我们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您再休假。斯大林同志吩咐,要挑选一些既有作战经验又熟悉那些地方的人到那里去,而您恰巧是西伯利亚人。”华西列夫斯基很抱歉地对别洛鲍罗多夫说。

接受命令后,别洛鲍罗多夫马上问道:“什么时候出发?”

“全都准备好了,明天就可以动身。”安东诺夫回答道。

同时被编入滨海集团军群的部队,除了红旗第1集团军外,还有克雷洛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原来属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奇斯佳科夫将军指挥的第25集团军,原来属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扎赫瓦塔耶夫将军指挥的第35集团军。P25-27

后记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这本系统回顾苏联出兵东北帮助中国抗战的著作终于问世了。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借鉴和参考了许多公开出版的论著和资料。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有关作者和出版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当年参加过东北抗战的老同志,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还要感谢那些在该领域从事多年研究的有关学者,他们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作者

2005年4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