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云儿郑成功/陈舜臣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云儿郑成功》根据历史事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郑成功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部分,作者以磅礴的笔势,描写了郑军横渡台湾海峡,与荷兰占领军展开血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残酷统治台湾土著居民和大陆移民的荷兰统治者只好举手投降,最终退出了台湾。小说以这样的两句话结尾:“荷兰对台湾四十年的统治结束了,新的时代降临到台湾。”小说歌颂了郑成功的大义凛然,英勇善战,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品质,也触及了由于阶级出身、时代局限和个人性格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内容推荐

他,是中日混血儿,父亲是中国南方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头目和最大的国际贸易商,母亲是日本女子。但他却比谁都更为大明王朝的衰落而感到悲痛。

他,文武兼备。舞剑驰射,楚辞章旬,无所不精。二十二岁入南京国子监,钱谦益称其文“声调清越,不染俗气”。但他却从来不以书生自居。面对明王朝的腐败黑暗和软弱无能,血气方刚的他弃文从武。一介儒生摇身一变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逆子”。当清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向南方进军,势利识时务的明朝官宦、父亲郑芝龙纷纷倒戈。他毅然与父亲决裂,率领他的追随者,占据厦门岛作为根据地,招兵筹饷,誓师北伐。

他,以弓箭和木船,粗糙的火药和大炮,对抗荷兰人的坚船利炮。在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碰撞中,将荷兰人打得落花流水。

他,并非中规中矩的英雄。相反,作风张扬,为人狂傲,执法过严,甚至有些偏执。

陈舜臣破除传统的束缚,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代英才的另一种风貌:有才气,有血性,也不乏缺点。

目录

陈舜臣及其历史小说《风云儿郑成功》(代序)

黑暗中呼唤的名字

月琴

再见吧,金陵

南征

唐王聿键

改名

美丽的岛

无尘庵

挡驾

仙霞岭

噩耗

南方的梦

愚蠢的斗争

琉球来信

来去如风

海岛中秋

预言

失察

叛离

三十六洞

七年岁月

出征前夕

船沉羊山

东山再起

斩龙

破长江

血战南京城

败逃

蹈海

野心的破灭

鹿耳门

火海

赤嵌城余话

试读章节

黑暗中呼唤的名字

统太郎走出兴福寺的山门,停下了脚步。

那朱红的门柱色彩鲜艳,而柱子的样式更显得秀逸。山门上的匾额是蓝底泥金写的“东明山”三个大字。

如今长崎市寺町兴福寺山门上悬挂着的“东明山”匾额,是隐元和尚的手笔。

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宽永二十一年的夏天。这一年的十二月,日本改年号为“正保”。按公元来说,则是1644年。也就是隐元东渡日本的十年前。

现在统太郎仰视的这三个酣畅淋漓、似欲腾空飞出的大字,是本寺住持默子和尚写的。这位默子和尚从他的祖国大明帝国聘请了著名的画家逸然,今天到达了兴福寺。

“统云!”统太郎自言自语地小声念着。

他早就想当一个画家。

不,他自以为他已经是一个画家了。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他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用任何人都可以欣赏的画来表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工作吗?世上的人为什么不都做画家呢?统太郎小时候对这一点感到不可思议。

他今年已经二十二岁,希望能像一个真正的画家那样有一个雅号,于是通过熟识的吴少峰的介绍,来请逸然和尚给自己起个名字。

“取你本名中的一个字,就叫统云吧。统云——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啊。”逸然跟他这么说。

逸然刚到日本,当然是用中国话跟他说的。吴少峰是长期居住在长崎的中国木匠,他担任翻译。不过,统太郎曾在平户跟中国画家学过中国话,不用翻译他也能听懂这几句。

吴少峰把统太郎送到山门口,客气地说:

“大和尚坐了好多天的船,今天累了。以后您再来吧。”

“谢谢您。让大和尚好好地休息一下。我过两天再来拜访请教。”统太郎这么说着,低头行了个礼。

吴少峰回身朝大雄宝殿走去。

统太郎再一次仰头看了看山门上的匾额。

他感到很满足。逸然和尚说的话虽不多,但确实意义深刻。他一边回味着这些话,一边朝坡道下走去。街上已笼罩着一片暮色。

“啊哟!”他突然发出短促的呼喊声。

他只模糊地觉得后脑勺剧痛无比,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他躺倒在大路的中间。一个黑衣汉子飞快地把他拖进草木丛中。

长崎有三座中国寺庙。

最古老的东明山兴福寺创建于元和六年(1620年)。当地人称它为南京寺。是江苏、江西、浙江等所谓三江地方的人们捐款建造的。

其次是分紫山福济寺,是宽永五年(1628年)漳州人捐款建造的,又名漳州寺。

另外一座是宽永六年由福州人创建的圣寿山崇福寺。

三座寺庙都带一个“福”字,因此称做三福寺。

兴福寺的住持默子是江西人,他也是建造桥梁的泰斗。位于长崎市中岛河上的“眼镜桥”就是他建造的。他的本职是主持居留本地中国人的信教和丧葬,但他还想发挥自己的特殊技能,为当地社会尽绵薄之力。

不仅在桥梁方面,他还想为日本的文化作一点贡献,因此把浙江杰出的画家逸然请到了日本。

逸然在日本已经相当知名,他的几幅作品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传到了日本,很受人们赞赏。  所以他刚到日本的第一天,希望当他弟子的统太郎会通过专为寺里做活的木匠的介绍来见他,并请他为自己起雅号。

林田统太郎出了兴福寺之后,被人打了一闷棍。当然,默子和逸然并不知道这件事。

不知过了多久,统太郎在黑暗中醒了过来。

在伸长身子也攀不到的高处,好像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只有那儿有一点微微的亮光。那四方形的窗户上钉着木格子。下面是泥土地。他被剥光了衣服,躺在这泥土地上。

幸亏是夏天,要是严寒的冬季,恐怕他早就被冻死了。

他伸手朝四下里摸了摸,手触到草席边上。他想坐到草席子上去,发现草席上有块布。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什么东西,苦笑了一下,心里道:“啊,兜裆布!”

他以为也许会有衣服,就一边向前爬着,一边用手向四下里摸索。

他很快就碰到了墙壁。这屋子的天棚很高,但似乎并不大。

他没有找到衣服,但弄清楚了这房子三面都是灰泥墙,开着格子窗的那面有一道门。门很厚实,推拉不动。

统太郎决定先站起来系好兜裆布。小肚子被兜裆布一勒紧,胃里就闹腾起来,直想吐。

“是谁打了我一闷棍?为什么要打我?我的钱包里只不过装了点零花钱。”他怎么也弄不明白。

他想不起跟谁结过冤仇,他也不是那种值得绑架的大人物,再说他连一个亲人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仔细推测下去,也许会理出一个头绪来。但他不愿往下想。

“听之任之吧!”他跟自己这么说。

推想下去,说不定会找出一个什么原因。但他害怕找出原因。他希望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他并不是没有好奇心——希望了解真相的心情。但他觉得横竖不会有什么好事情。

关于他个人,他早就决心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统太郎出生于平户藩一个姓林田的下级武士家庭(起码他在十岁之前是这么认为的)。但他父亲死后不久,亲戚中就产生了这样的议论:统太郎不是林田的亲生子。他父亲膝下无子,为了有人继承家业,他父亲未履行正当的手续,就领了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儿子抚养,欺骗了藩主。

这倒不是因为林田家有一笔可以继承的巨额财产或令人羡慕的地位。据说只是由于有些亲戚总是想方设法地把自己无业可就的次子、三子塞到林田家去。

悄悄地收领养子,说是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常有的事。这样既不需要办理麻烦的手续,而且从婴儿抚养起,在感情上也比较亲密。不过,对一个领取俸禄的封建家臣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欺骗藩主的行为。事情要是泄露出去,林田家就完了。

林田家为此事召开过宗族会议,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们就捏造了一条理由,说什么统太郎自幼信佛虔诚,曾表示将来要皈依佛门,看来其决心十分坚定等等。就这样把统太郎废了嫡。

会议还决定暂且把统太郎寄养在长崎的寺庙里。

长年服侍林田家的老仆孙兵卫,一直把统太郎送到渡口。临别时孙兵卫含着眼泪说:

“少爷,您要忍耐点!跟少爷要好的福松少爷,不是孤身一人到言语不通的外国去了吗?福松少爷那时才七岁啊。在长崎,日本话总还是可以相通的。”

从那以后,统太郎每当感到痛苦的时候,就自然地想起了福松。奇怪的是,他一呼唤福松的名字,就真的觉得什么都可以忍受。

“福松!”统太郎系好了兜裆布,在黑暗中低声地这么呼唤着。P1-5

序言

陈舜臣及其历史小说《风云儿郑成功》(代序)

陈舜臣是著名的日籍华人作家,1924年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是福建泉州,后移居台湾,从祖父那一辈起侨居日本。1943年,他从大阪外国语学校(现为大阪外国语大学)提前毕业后,曾留校从事印度语言的研究工作,回故乡当过中学英语教员。1957年开始文学创作。1961年以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获推理小说的权威奖项——江户川乱步奖,并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专业作家生涯。

陈舜臣博览群书,精通中日历史和文化,五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创作了大量作品,是一位多产作家。1987年日本讲谈社出版了《陈舜臣全集》二十七卷,2000年中央公论社出版了《陈舜臣中国历史短篇集》五卷,2003年集英社出版了《陈舜臣中国图书馆》三十卷(另有《别卷》一卷)。

陈舜臣的主要作品有推理小说、历史小说和长篇游记,他还发表过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评论和学术性著作。重要作品有《枯草之根》、《重见玉岭》、《孔雀之道》、《青玉狮子香炉》、《马可·波罗》、《小说十八史略》、《秘本三国志》、《大江不流——小说中日甲午战争》、《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实录》、《风云儿郑成功》、《桃花流水》、《新西游记》、《北京之旅》、《敦煌之旅》、《丝绸之路全纪行》等。

陈舜臣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和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及其文化交流,洋溢着对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向往和中日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的颂扬。其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知识渊博,而且行文流畅,用笔精练,富有幽默感。陈舜臣在日本拥有众多的读者,一有新作问世,往往立即被再版重印,有的作品甚至一年之内就重印十多次。他曾荣获近二十种文化奖和文学奖,这不仅在华裔作家中是罕见难得的,在整个日本文学界也是少有的。他还经常在电视中开设各种有关中国问题的讲座,对于普及中国历史文化、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起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陈舜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作为我们台湾人来说,提起郑成功,就有自己亲人的那种感觉。”“对于台湾的汉民族来说,觉得郑成功就是台湾的老祖宗。”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来写郑成功的。《风云儿郑成功》写于1974年,最初在日本的《京都新闻》等十余家报纸上连载,1977年由讲谈社出单行本,深受日本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的主人公郑成功是我国南方大海商郑芝龙和一个日本姑娘多喜生的混血儿。他七岁时远渡重洋从日本回到祖国,成年后在当时明朝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就学。目睹明王朝的腐败黑暗和软弱无能,致使大明的大好河山遭到异族的占领,血气方刚的青年郑成功毅然回到故乡福建,准备团结郑家在南方的势力,几欲挥军北上。但当清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向南方进军时,明朝的遗臣、地方实力派,包括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却纷纷倒戈降清。郑成功毅然与父亲决裂,率领他的追随者,以厦门岛作为根据地,招兵筹饷,经过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发展成为一支以水师为主的二十万人的大军。于是他誓师北伐,庞大的战船队浩浩荡荡地向南京进发,旌旗蔽日,战船遮海。遗憾的是这支船队在舟山岛海面遇上了飓风,伤亡惨重。但是,郑成功并没有灰心失望。修整和补充遭到飓风沉重打击的船队后,郑成功又决心发起第二次北伐战争,挥师北上,直抵南京城下,与清军展开了血战。但终因孤军深入,众寡悬殊,南京久攻不下,郑军伤亡日增。郑成功决定改变战略,放弃南京,撤军南下,收复被荷兰占领的台湾,作为反清的根据地,以图东山再起。

《风云儿郑成功》根据历史事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郑成功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部分,作者以磅礴的笔势,描写了郑军横渡台湾海峡,与荷兰占领军展开血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残酷统治台湾土著居民和大陆移民的荷兰统治者只好举手投降,最终退出了台湾。小说以这样的两句话结尾:“荷兰对台湾四十年的统治结束了,新的时代降临到台湾。”小说歌颂了郑成功的大义凛然,英勇善战,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品质,也触及了由于阶级出身、时代局限和个人性格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小说以描写郑成功战斗的一生为主线,同时还塑造了像甘辉、统云等跟随郑成功坚决抗战的武将谋士的群像,勾勒出昏庸的明朝皇室、叛臣的嘴脸,向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时代激烈动荡的广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侧重故事情节,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和事件,并给予简要的评价,具有中国古典历史小说特色,同时吸收了推理小说虚构、推断的手法和重视趣味性的特点。

上世纪70年代中日恢复邦交后,陈舜臣经常回国探亲访友,收集创作素材。我和陈喜儒先生借此机会,向周扬、刘白羽、冯牧等文艺界领导及许多知名的老作家引见、介绍了陈舜臣,促进了他和中国文学界的联系,尤其是与冯牧先生的深厚友谊。正是在冯牧先生的敦促和鼓励下,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一口气翻译出版了陈舜臣的九部作品,其中包括百万字的长篇巨著《鸦片战争》和《风云儿郑成功》。

不久前,重庆出版社告知我,准备正式出版《风云儿郑成功》一书,希望采用我的译稿。我谨此向为本书的正式出版作出贡献的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译文疏忽之处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卞立强

2008年夏于上海病中

书评(媒体评论)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近代诗人 丘逢甲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是联系两岸的重要历史人物。他高举反清大旗,曾经控制了中国东南半壁江山;他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被奉为“开台圣王”。他的塑像遍及各地,其真实面目鲜为人知。本书以小说的形式深入发掘了国姓爷壮烈奇崛的一生。

——文学评论家 李文晓

郑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与荷兰的历史人物,兼具本土与国际双重身份,堪称国际级的人物。三百多年来,郑成功从未从历史的国际舞台上消失。

——历史学家 温建明

他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传奇的一生允许种种不同的解读。他限于时势,必须与父亲决裂,只能移孝作忠,忍受着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天伦悲剧。但是他一生始终大节不失,在非常时期,以自己的非常方式,实现了中国最传统的价值,在令人沮丧的明末历史上留下了英雄主义的一章。

——历史学家 刘世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