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零点项目”的成果。“零点项目”是美国和世界教育界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帮助个人和学校开发自己的最佳能力,加德纳在28岁时就开始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至今。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这一著作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
读完这本书,您也许能对“创造力”有个非常客观、全面的认识。当你真正认识它时,它就不会再像一个神秘的幽灵难以捕捉,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思维活动。有了创造性思维,在你的人生狂想中,世界也将出现更多的戏剧性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艺术心理创造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美)霍华德·加德纳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零点项目”的成果。“零点项目”是美国和世界教育界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帮助个人和学校开发自己的最佳能力,加德纳在28岁时就开始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至今。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这一著作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 读完这本书,您也许能对“创造力”有个非常客观、全面的认识。当你真正认识它时,它就不会再像一个神秘的幽灵难以捕捉,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思维活动。有了创造性思维,在你的人生狂想中,世界也将出现更多的戏剧性变化。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与“创造力”有关的所有方面。从儿童学习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创作完整交响乐的能力;从大脑对创造力的意义,到电视对儿童想像力的影响,作者汇集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一鸣惊人地使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了零的突破,为艺术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各类艺术家、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长们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大师 第1章 让·皮亚杰 第2章 皮亚杰与乔姆斯基之间的辩论 第3章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第4章 恩斯特·卡西尔 第5章 苏珊·朗格 第6章 纳尔逊·古德曼 第7章 恩斯特·贡布里希 第二部分 儿童艺术特性的发展 第8章 探索艺术创造力的奥秘 第9章 儿童艺术家 第10章 儿童对艺术的理解 第11章 艺术象征早期的个体差异 第12章 绘画的黄金年龄 第13章 探寻原始歌曲 第14章 儿童的趣味语言 第15章 文艺想像之起源 第16章 绘画天才的挑战 第17章 神童的发展 第三部分 教育与传媒:知识的传播 第18章 自由成长或教育:艺术技能的最佳培养方式 第19章 有趣的审美经历 第20章 奇妙的智能玩具 第21章 电视的影响仅源于电视本身吗 第22章 破解电视密码 第23章 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第24章 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传记 第四部分 智能的衰竭 第25章 探究人类智能的方法 第26章 认识我们的大脑 第27章 语言的缺失 第28章 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第29章 人的语言技能与大脑 第30章 大脑损伤后的艺术才能 第31章 心理学家的传奇人生 第五部分 创造力的顶峰 第32章 成年人的创造力 第33章 莫扎特的智慧之作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让·皮亚杰,一位致力于探究人类成长的著名学者,其自身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个人成长之路以及科学研究之路。他是一位神童,早在11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他在科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无人能及。他频繁地更换研究领域,就在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他即刻投身到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年时期转而进行逻辑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因其对儿童的开创性研究,他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许(在哈佛大学三百年校庆之际,他被授予了名誉博士称号,当时只有30来岁),但是有许多年的时间人们一直认为他已经过时了,直到最近几年才又恢复了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他与大多数科学家都有所不同,大多数科学家通常是在年轻的时候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而皮亚杰的某些重大发现却是在生命最后的几十年间提出的,他那狂热的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直到1980年生命终结,享年84岁。这位伟大的瑞士人向世人证明了他的祖国瑞士不仅云集了制造钟表的能工巧匠,而且科学人才也层出不穷。 在心理学领域,皮亚杰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青睐于使用大量的被试者和有力的数据分析,而皮亚杰却习惯于小规模的被试者(通常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就算是最简单的数据他也不计算。当其他人都在维护自己的领域并寻求科学尊重的时候,皮亚杰却称自己是一名发生认识论者——研究人类知识的起源。那些声名显赫的重要人物如弗洛伊德和斯金纳总是精心地遣词造句,让提出质疑的同事以及接受其理论的听众易于理解,而皮亚杰的语言却平淡无奇,给同事和译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那些呼声最高的心理学家不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外在明显的行为上(如斯金纳),就是放在奇怪的个性结构和情感反应上(如弗洛伊德),皮亚杰则将自己的课题定位在抽象的、与感情无关的、一度无人问津的领域——儿童的思维发展。事实上,皮亚杰的伟大正在于他详细地描述了正常儿童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要评价皮亚杰的贡献以及他后期的著作,就必须先熟悉他最初遇到的问题、他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他试图实行的项目。20世纪20年代早期,作为一个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生物学家,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自然,研究智能的发展。他的研究对象是软体动物,但是就在写综合论述之前,皮亚杰觉得花上几年的功夫来研究儿童,应该会受益匪浅,其余后的学术生涯都在围绕这一道路而行。他的代表作《生物学与认识》(Biology and Knowledge)最终于1967年出版发行,这被认为是其中期的成就。 要说明皮亚杰如此惊人、如此繁多的研究工作,我们首先直面的就是他的进取精神。首先,20世纪20年代初期,儿童智能发展过程还鲜为人知。其实,当时也有人关注这一课题,只是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一个儿童的知识也许不及一个成年人,但是二者的逻辑推理方式本质上是相同的。皮亚杰开始向孩子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并仔细倾听他们的回答,集中注意他们回答时采取的策略以及出现的错误,继而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解释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皮亚杰早期声誉源于他对这些典型心理操作和儿童期不同“认知阶段”性质的引人人胜的论述。 P4-5 序言 我的多部重要著作的中译本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此,我感到很高兴。自从我1980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始终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特殊的兴趣,一直与中国的一些人和单位有着特别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美艺术教育跨文化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我曾经数次访问中国。在我1989年出版的《打开视野:中国对美国教育困境的启示》(To Open Minds: Chinese Clues to the Dilemma of American Education)一书中,记录了以上研究项目和我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从我最初访问中国到现在,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令人吃惊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整个世界都期待着中国成为世界的领头国家(如果不是领导国家的话)。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么21世纪很快就会变成中国的世纪。 许多中国读者并不熟悉我的履历和我的学术生涯,所以我在这里首先想对此说几句。我1943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城,名叫斯克兰顿,我的父母是来自德国的移民。虽然他们幸运地逃脱了纳粹大屠杀,但是我们家的很多亲戚都惨遭杀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侥幸逃脱死亡的经历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它给予我的明确信息,就是我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有所成就。 对于我一生和事业影响最大的事件,可能就是我在1961年被哈佛学院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专门招收本科生的学院,隶属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所在地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译者注录取。我因此从“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变成了“极大池塘里一条非常小的鱼”。幸运的是,我高兴地尽情享受在哈佛这个大池塘里游泳的乐趣,并且在剑桥市一直居住了46年。在这期间,我曾先后是哈佛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全职的科研人员,然后又当了20年的哈佛大学教授直到今天。1965—1966年,我曾经在英国度过一年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进修活动。因此除了美国和英国之外,中国是我逗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我有四个孩子,他们都已经成年。我最小的儿子本杰明,是我1986年在中国台湾领养的。我带着他以及我的妻子埃伦于1987年初访问中国大陆,并生活了几个月时间。 我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mind)、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思维(thinking),保持着长期的兴趣。在心理学领域内,我研究和著述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我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为扩展智能的概念所做的努力:即智能不仅是科学思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和推理的能力,还包括了创造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从事艺术活动、手工艺制作和在职业场所工作的能力。我在其他学术领域内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对艺术、领导能力、多种门类的教育以及职业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主要作为科研人员和学者的同时,我还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断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上露面,履行我作为公众评论员的职责。在完成教师、研究人员和作家等工作以外的时间,我喜欢和我的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我还十分热心于艺术,曾经认真地学习和演奏过钢琴,也曾当过钢琴教师。现在,弹奏钢琴仍然能给我带来快乐。同时我还热衷于听音乐会,观看剧院的演出,参观艺术馆。最近,我成了纽约现代艺术馆的董事会成员。2007年新年前夜,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合唱团的公开演出。 我在心理学领域内的第一部著作,是有关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的,这反映了我对艺术的长期兴趣。在《艺术·心理·创造力》(Arts, Mind, and Brain)这本书中,我收集了多篇描述艺术认知的论文。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否认艺术包含着情感、神秘性、想像和精神的因素。当然,这些都是艺术认知的途径。但是我的同事和我所做研究工作得出的结论,却是艺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科学一样,在其思维过程中同样严格地存在着对问题的思考、发现、解决等过程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同样,虽然心理学不是“硬科学”(hard science),但心理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思维的本质。 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兴趣和研究工作,我是绝对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我曾经注意到,在美国心理学的学术界,特别是在大学范围内,受到重视的思维种类,就仅仅是逻辑分析思维。但是当我开始研究正常的和天资优异的儿童,研究大脑受到损伤的成年人时,我发现了人类拥有一定数量完全不同的能力,我决定将它们命名为“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这些智能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思维基础。我最初的理论,以及提出这个理论的依据,发表于我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中文版序中提到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新视野》、《重构多元智能》、《领导智慧》、《思维更新》等书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一书中。这是使我成名的最重要的著作。后来,我有机会在《重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 Reframed)中重新思考并补充了这个理论。而在《多元智能新视野》(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这本书里,我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未来智能研究的途径。 我关于智能所做的工作,导致我还研究过人类的其他能力,如领导能力。对于领导能力的分析,写进了我的书《领导智慧》(Leading Minds)之中。关于领导能力的研究,引起了我对自己学术生涯第一年所承担的研究工作的回忆。因为像当时研究艺术心理的情况一样,我对于领导能力的认知观点也与众不同。我心目中的领导能力,就是领导者的心理与他的下属的心理之间的沟通。而这种心理之间沟通的方式,是叙述性的或者像讲故事一样,其形式更准确地说是属于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 近来,作为将注意力转向公共政策的一个标志,我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的书《思维更新》(Changing Minds)。在这本书中,我说明了思维更新的难度,特别是那些长期信奉并公开宣布某些理念,进而从感情上难以与其割舍的成年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我认为仍有多种方法,能够帮助领导人和教师们转变其他人的思维定势。这项工作使我被《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 magazine)选为全世界最具公众影响力的100名知识分子之一。 我希望读者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对我个人以及我的思想脉络,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将以上思想和理念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我对沈致隆教授欠下了特殊的和长期的“债务”。他是中国最早对我的以上思想和理念产生兴趣的学者之一。为使中国的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和读者关注多元智能理论,他所做的工作,比中国其他任何人做的都要多。对他在翻译和指导其他人翻译我的上述著作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我也要表示感谢。沈致隆作为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曾经两次来访,并就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中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做了数次令人难忘的演讲。为了他在哈佛期间给予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教育,为了他对我们的工作持之以恒的支持,我也想在此表示感谢。 后记 十分荣幸,经我的好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的推荐,我和我的同事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卉老师和党委统战部的杨光老师共同承担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重点翻译任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名著《艺术·心理·创造力》。经过半年的努力,按合同要求完成了。 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轻松,这本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几十年来我是从事土木水利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近十余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我从事了音乐教育工作,将经典音乐介绍给当今的大学生,用高雅音乐艺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21世纪以来,又进行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都使我意识到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以及脑科学的重要性。 由于我对心理学的了解十分肤浅,加德纳的这本书把我们引进了艺术心理学的领域。我认为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从此我开始涉足这门科学,这也是我翻译这本书的初衷。 通过翻译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加德纳,最早我是从沈致隆教授那里知道了加德纳,并且拜读了沈教授翻译的加德纳名著《多元智能》和沈教授著的《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加德纳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者,是一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神经医学家,又是一位音乐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教育学教授、“零点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被美国两所一流音乐学院授予荣誉音乐学博士,他还曾在波士顿退伍军人医疗管理中心进行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工作达10年之久。他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领域宽广,在多种学科间交叉和跨越。在这本书中他引用的科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等人的观点和事迹就有近300人之多。他可谓杰出人才的典范,令我十分敬佩。 这本书给我们提出了有价值的启示:即艺术与人类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对人类智慧有巨大的影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杰出的人才,不仅要学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素养,特别是音乐艺术修养。音乐不再仅是一种娱乐符号,它在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智能的发展、道德情感、完整而和谐的人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告诉我们要打破单一的专业知识领域,做到相关的不同学术领域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懈地追求、不息地探索、艰苦地努力,并且大胆质疑、勇敢实践,坚持真理、不怕失败,就会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 在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中,刘卉老师翻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杨光老师翻译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第30、31章,我翻译前言、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并且对全书进行审校、统稿和最后定稿。 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沈致隆教授对翻译工作给予的指导和鼓励,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我们的支持。还要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韩蕴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主任胡月老师,在她们不辞辛劳地认真审校下,保证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另外,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况小雷同学对本书的翻译工作也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译者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