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心理成长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佐斌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和谐:教师的关系取向;关系中人:教师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质量评估;师生互动;人际知觉和归因;人际信任与友谊;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等。本书每章都有联系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案例,并提供了一些人际交往和关系改善的实践操作原则和方法。

内容推荐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和谐的群体内部关系需要广大师生员工以真诚、尊重、宽容、互助为原则,构建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的同事和同学关系。

目录

第一章 和谐:教师的关系取向

第一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传统与现实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教师的人际和谐与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章 关系中人:教师的人际网络

第一节 人际关系网络的理论

第二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现况分析

第三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管理

第三章 人际关系质量评估

第一节 人际关系满意感

第二节 人际幸福感和教育幸福感

第三节 人际信任

第四节 社会支持

第五节 人际焦虑

第四章 师生互动

第一节 师生关系及其现状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第三节 课堂师生互动

第四节 师生互动的策略

第五章 同事交往

第一节 教师是集体中的一员

第二节 教师间的交往

第三节 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关系

第四节 教师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 家人关系

第一节 家庭中的教师

第二节 教师与父母的关系

第三节 教师的爱情与婚姻

第四节 教师与自己孩子的关系

第五节 教师的工作与家庭

第七章 人际知觉和归因

第一节 教师的自我认知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认知

第三节 教师的印象形成和管理

第四节 教师的人际行为归因

第八章 人际信任与友谊

第一节 人际信任的内涵

第二节 教师人际信任的内容及作用

第三节 影响教师人际信任的因素

第四节 朋友:教师的友谊

第九章 人际交流与沟通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

第二节 教师的交往行为风格

第三节 教师人际沟通的艺术

第十章 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第二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

第三节 消极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积极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了解这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人际关系对于教师个人发展的意义和对于我们整个教育事业进步的推动作用。

一、历史回眸

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要将老师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尊重和礼遇,尊师重教之程度,可见一斑。

教师这个职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其较高的社会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们所关注的教师人际生活往往只局限于“师生关系”,这也许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教师多以个体施教的方式为主;学堂也不同于现在制度规范、管理严谨的学校;教师的冠名,不像是一种职业而更类似于一种“荣誉称号”;教师以其职业身份所接触的人群主要局限在学生的范围之内。所以,师生关系就是教师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对师生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孑L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而引起学生的无限敬仰与尊重。其师生关系正如《吕氏春秋·诬徒》所言:“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纵观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相乐,2004):

1.亲情关系论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每个人生来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一个家族之中与亲人的亲情关系。血缘亲情关系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儒家对此最为重视,并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古代教育家认为,师长虽然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但对学生而言,无师则不懂礼义,无师则不能成人,师长有教育造就之恩,当学生的对师长自应感恩回报,‘‘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孟子也说“师也,父兄也”。古代教育家把师视为父,师就是师父,师生之间自然体现为一种有恩义的父子亲情关系。这种亲情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成人的关爱与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恩师的热爱与尊敬。

2.师友关系论

中国古代教育家把交友看成是成己之德和成人之德的必要条件,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与君子游,芯乎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相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系辞》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首-,其臭如兰。”师生之间只有做到相知、信任、相投,才能和谐相处,学生也才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在古代教育家看来,交友就是择师,既要以友为师,又要以师为友,师即友,友即师,师生关系变成了师友关系。

3.师道尊严论

中国古代教育家把教育视为“建国君民”的重要手段,把尊师重道作为实现“化民成俗”的重要保证。《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古代教育家一直将师道尊严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4.礼义关系论

《易经‘序卦传》中说:“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_t2T然后礼义有所措。”“礼义”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它发轫于血缘亲情之中,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义”又是什么呢?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他应该做的事,具体地讲就是按照仁爱原则履行社会义务。师生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我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按礼义的要求来处理相互关系。

5.师生交相成论

中国古代教育家把求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一个人对道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应当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求道是师生共同的使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师生在求道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成人成己,达到师生交相成。

普通人对于教师的敬仰自不必多说,就算是帝王将相之家,对教师也可谓礼遇有加,师生关系非同一般,有书(郭晶、易帆,2006)中写到:清末的光绪帝幼年胆小怕事,其老师翁同龢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在书房中惊闻雷声,光绪马上扑到翁同毹的怀中。而翁同龢在出入上书房时,也非常小心,唯恐惊吓了年幼的皇帝。到后来,上课闲暇之时,光绪帝常常依偎在翁同龢的怀里,轻轻捋着老师的胡须。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日常生活中的祖孙之情,师生关系可谓融洽至极。P2-4

序言

《师生心理成长丛书》马上就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们内心充满着喜悦与激动。

编写《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为的是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完成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外部世界的和谐,也包括个体内心世界的和谐即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幸福的指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心理和谐的实质是心理健康,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和其他重要个人素质一样,心理和谐也应从小抓起,切实重视和关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编写《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为的是要体现“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落实党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艰巨任务。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时代旋律,是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全面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最近几年,尤其是2002年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全国各地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小学校开始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许多教育研究机构尝试开展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素质是关系到个体发展全局的、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形成的重要品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态度、学业成就、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发展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但是,在看到取得成绩和可喜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任务,它也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重要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中小学的教育主题,幼儿早期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辅导技术和教育方法的简单使用,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辅导取向更是重要前提。因此,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全体受益、全面培养、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方向发展,在总结行之有效的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用前瞻的视角规划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我们的广大教师不仅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性质、核心内容、主要途径和组织管理等基本原理,而且能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手段,有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途径。

编写《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为的是要体现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贯彻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要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重视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最近有关教育心理和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优良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等就好像武器,它虽然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根本却是使用武器的人——教师——的素质。最近几年来的心理健康实践也证明,在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中,除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成因就是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教师教育不当的根源,在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佳。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师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重视和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不仅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的。客观地讲,广大中小学教师身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素质教育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年代,他们自己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学校环境、所承载的家长期望,往往与变革求新的时代主题有相当的落差,他们大多承受了较重的工作和专业压力,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因此,广大教师如何学会进行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学会人际关系的调适技巧、切实维护自身的健康人格,进而促进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议题。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今天,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教授、“万千教育”与“万千心理”总策划石铁先生和我一起牵头,组织全国十多位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潜心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有相当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了《师生心理成长丛书》的出版。我相信该丛书对于推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为序!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2008年8月6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