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重点是解决如何从存在论上理解公共领域,以及如何看待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是历史部分,即探讨为什么现代公共领域能够在西方产生,以及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公共领域总是惨遭打压;第三部分是现实部分,内容包括回顾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当代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提出中国公共领域走向未来的一些愿景。
本书对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梳理,认为“文化”与“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两个支撑点,中国古代也存在公共领域,宽容是公共领域的生命线,宽容与否也是东西方公共领域不同发展路径的重要参量。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了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宽容精神构建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愿景。
序/1
前 言/1
第一章 文化与公共性:把握公共领域的两个关键词/1
一 文化与公共领域/1
1文化:人之为人的关键因素 /2
2文化影响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种写意方法的描述 /8
3控制还是解放:文化的选择 /12
4知识人:文化的传承者 /14
二 公共性与公共领域/18
1共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公共性 /20
2共同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成员的共识 /23
3共同的信仰与公共性 /27
4共同的生活世界与公共性 /29
三 公共领域的界定和类型/33
1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 /35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41
3底线与顶端:探讨公共领域的两个标准 /43
4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类型 /46
5公共领域的类型:我们的观点 /48
四 公共领域的价值/51
第二章 宽容的界定以及宽容与公共领域的关系/54
一 关于社会排斥/56
1出于安全的社会排斥 /59
2出于舆论暴力的社会排斥 /60
3出于过度的自我中心倾向的社会排斥 /66
二 宽容是什么/71
1从存在论上研究宽容 /72
2写意方法视野中宽容的发生过程 /74
3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情理宽容” /79
4西方传统中的“法理宽容” /81
5对现代宽容的认识 /82
三 宽容与公共领域的关系/87
1对公共领域予以宽容的必要性 /88
2公共领域得不到专制权力宽容的原因 /89
3宽容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94
第三章 宽容与现代公共领域的产生/100
一 现代文明:为什么是西欧?/102
1西欧面临的危机 /102
2西欧的现代化何以可能? /105
二 现代公共领域:何以得到西欧政治权力的宽容?/119
1受到多方限制的政治权力 /120
2政治权力的宗教宽容政策 /128
3政治权力对公共领域的宽容 /130
三 现代公共领域的产生过程及其危机/137
1现代公共领域的产生过程 /138
2现代公共领域的危机 /151
第四章 悲剧的诞生:政治不宽容铁幕下的中国古代公共领域/157
一 大一统的社会结构/158
1大一统制度的产生 /159
2大一统社会的结构 /165
3大一统与“治乱周期律” /169
4大一统制度的危害 /174
二 士人传统与大一统制度的不宽容/176
1士人阶层的产生 /177
2士人传统的基本内容 /183
3大一统制度的不宽容 /192
三 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198
1黄金时代 /199
2白银时代 /203
3青铜时代 /211
4英雄时代 /215
5铁器时代 /221
第五章 以宽容精神构建中国当代公共领域/227
一 从思变到变思——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历史嬗变/227
1思变与变技:传统士人的蜕变 /231
2公共领域兴起中的“变法”与“变体” /233
3痛定变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公共领域 /236
4对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反思 /239
二 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243
1从“一体化”公共领域到“多样化”公共领域 /244
2从“学习型”公共领域到“消费型”公共领域 /247
3从“本土性”公共领域到“全球性”公共领域 /248
4从“物质化”和“模拟化”公共领域到“数字化”公共领域 /250
5从体制内“宣传型”公共领域到体制外“监督型”公共领域 /252
三 宽容: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存在基础和奋斗目标/255
1宽容的环境:中国当代公共领域必要的存在基础 /256
2宽容的斗争:中国当代公共领域应有的存在方式 /260
3宽容而和谐: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愿景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