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廷镛,字凤笙,安徽休宁人。自1922年起,先后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图书馆,主持古籍分类与编目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题识》、《清代禁毁书目题注》、《中国丛书知见录》等。
本书叙述了施廷镛的成长历程、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等内容,反映了施廷镛先进的政治思想觉悟、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贡献。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发了对老人的深切怀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奋斗一生--纪念施廷镛先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施锐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廷镛,字凤笙,安徽休宁人。自1922年起,先后在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图书馆,主持古籍分类与编目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国丛书题识》、《清代禁毁书目题注》、《中国丛书知见录》等。 本书叙述了施廷镛的成长历程、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等内容,反映了施廷镛先进的政治思想觉悟、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贡献。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发了对老人的深切怀念。 内容推荐 施廷镛(1893—1983)是我国老一辈图书馆学家,曾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目组组长、主任和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职。他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图书馆事业。他在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本书由施锐(煜华)先生执笔和编辑完成。叙述了施廷镛的成长历程、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等内容,反映了施廷镛先进的政治思想觉悟、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贡献。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发了对老人的深切怀念。 目录 序 第一章 思念父亲 第一节 好山好水 一、休宁风光 二、第二故乡 第二节 父亲风采 一、勤奋好学 二、关爱子孙 三、品德高尚 四、温暖家庭 第三节 生命之魂 一、鞠躬尽瘁 二、临终呼唤 三、死得其所 第四节 父亲遗迹 一、遗著冷遇 二、遗愿实现 三、光辉形象 四、后人缅怀 第二章 清寒祖先 第一节 贫苦出身 第二节 家境窘困 第三章 荣宗耀祖 第一节 求取功名 一、渴望求知 二、方言学堂 第二节 思想启蒙 一、《民立报》 二、抵制日货 第三节 历尽沧桑 一、辛亥革命 二、失学困扰 第四节 启蒙运动 一、行知赐教 二、投身“五四” 第五节 终身事业 一、迈进“东南” 二、教育改进 三、蓬勃发展 四、任劳任怨 第四章 “清华”情缘 第一节 校园辉煌 第二节 幸福家园 第三节 事业兴起 第五章 日本侵华 第一节 莫忘国耻 第二节 丧权辱国 第三节 奋起抗日 第四节 日军掠夺 第五节 保卫清华 一、不顾危难 二、不懈斗争 三、致函校长 第六章 “燕大”坚守 第一节 校园美景 第二节 美好向往 第三节 别了!燕大! 一、日美交战 二、失去自由 第四节 爱国心切 一、儿女先行 二、目的实现 第七章 饥寒交迫 第一节 迟疑“北大” 第二节 民不聊生 第三节 生活所追 第四节 胜利烦恼 第五节 苦辣酸甜 第八章 重返南京 第一节 立足“中大” 第二节 彷徨、抉择 第三节 新的起点 一、日月换新 二、安居乐业 三、参政议政 四、旧地重游 五、不遗余力 六、觉悟提高 七、为人师表 第九章 思想改造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镇反运动 第三节 抗美援朝 第四节 三反运动 第五节 肃反运动 第六节 反右运动 第七节 十年浩劫 第十章 学术贡献 第一节 整理国故 一、故宫图书记 二、《天禄琳琅查存书目》叙言 第二节 图书分类 一、“施法”新图书分类 二、著者号码表 第三节 新的里程 一、清华大学图书馆中文书目甲编 二、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三、丛书综合目录编纂大纲 四、丛书子目书名索引 第四节 成果不断 一、中文图书编目条例 二、我对图书馆资料工作中两个问题的意见 三、中文旧籍分类目录 四、清书后记 五、中文图书编目规则 六、丛书概述 七、古籍善本图书目录 八、毛主席著作目录 第五节 地方志目 第六节 实用著作 一、中文古籍版本简谈 二、中国货币沿革简表 三、文史哲工具书简介 第七节 遗著出版 一、中国古籍版本概要 二、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三、中国丛书题识 四、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和中国丛书知见录等 第十一章 永远的怀念 第一节 缅怀施老/刘圣梅 第二节 施廷镛先生在清华/宋建昃 第三节 怀念我的老师/魏德裕 第四节 人民的楷模施廷镛先生/卢贤中 第五节 为祖国图书馆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施廷镛先生/倪友春 第六节 施廷镛与《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李雄飞 第七节 施廷镛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贡献/程刚、纪红 第八节 缅怀我馆创业前辈/汪传绍 第九节 不能忘却的怀念施廷镛先生二三事/马鸿相 第十节 父亲与王灿炽/煜华 第十二章 结束语 [附录一] 施廷镛年谱 [附录二] 施廷镛论著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思念父亲 英语管父亲叫father,管母亲叫mother,但英语儿语则称父亲为daddy(爹爹),称母亲为mammy(妈咪)。我国一般习惯管父亲叫爸,但从小我一见到父亲就喊爹,这样的称呼,似乎让人感到异乎寻常的亲切。 第一节 好山好水 一、休宁风光 爹爹施廷镛,别号“凤笙”,一作“奋生”,曾用名“镜宇”。一八九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二十时四十一分在南京病逝,享年九十岁。原籍安徽省休宁县东乡施村人。凡是没有去过休宁的人,您倒不妨到那里去看看,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县。距黄山风景名胜区仅43公里。休宁县前身为休阳县,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休宁县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含“吉庆平宁”之意。休宁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境内有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有新安江源头的六股尖瀑布胜景,还有星罗棋布的徽派建筑群及名胜古迹(图1)。 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东南邹鲁”。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休宁山水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名儒朱升,数学家程大位,戏曲家汪廷讷、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以及众多的当代名人如孙起孟、吴象等,都生长在这块土地上。 过去我遇到一些朋友,他们总爱打听:“你父亲是哪儿人?”,一说是安徽人,他们就立马会说:“你们安徽可是出状元,出人才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指父亲也很有“才”。其实不然,这没有必然的联系,出人才的省份还多着哩。人才是靠人们勤奋努力得来的。 二、第二故乡 父亲幼年时代随祖父常往返于安徽休宁和南京之间。也可以说,南京是父亲的第二故乡。 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七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三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 如今人们在南京大马路旁,一眼就能看到两侧生长茂盛的法国梧桐树,甚至一些地方两侧梧桐树几乎搭接在一起,形成了多把天然的遮阳伞。四川重庆、湖北武汉和南京俗称中国的三大火炉,在这热似“火”的夏季里,在梧桐树荫下,多少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点清凉。这些景观还把南京市的街头陪衬得格外秀丽。人们常说这些绿油油的梧桐树是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时引进的,南京这块美丽的家园真是令人留恋忘返。 使人记忆犹新的历史还要数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情景。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蒋介石溃不成军,仓皇逃往台湾。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不朽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1-4 序言 施凤笙先生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的前辈——现在应该称为“先辈”了;也是我最为心仪的长辈。极为遗憾的是,我从来未曾谒见过老先生,未能亲炙于大师之门。 施煜华先生以《奋斗一生:纪念施廷镛先生》一书的稿本示我,并指示,写一篇“前言”。这是赏给我的最大的面子,极大的荣誉。 我能贡献给方待展卷的读者的卑之无甚高论的话,不过是: 施老是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献给了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先辈长者。■由打1922年加入东南大学图书馆系统工作时起,到1983年九十岁逝世时止,大体上是在图书馆内工作,通计六十馀年。■在各馆,早期主要负责中日文图书分类编目,晚年主要从事图书馆古籍整理,以及培养后来人等工作。怨辗转于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院校图书馆,1952年院系调整后定格在南京大学。若从南京大学的一部分前身,如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起算,怨在南京高校图书馆系统工作逾四十年,屹然为我国图书馆学界东南半壁焉。 据我对图书馆界同仁的观察,图书馆的工作者,绝大部分都勤勤恳恳、奉公守法,面对工作全力以赴。除去调动,都心无旁骛。近年来才开始有跳槽现象。但是,一般的馆员常常满足于努力工作,在图书馆学学术上积极进取者较少,这方面有建树者不多。图书馆学专家和一般馆员,似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并行不悖,但却是二水分流。解放前国内崭露头角的专家学者,如我系的刘国钧、王重民等先生,出身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系统的皮高品、裘开明等先生,都是门里出身,受过正规的大学图书馆学教育,或经过出国培养锻炼。只有施先生乃是在馆内自学成才,犹如旧军队里“出身行伍”者一样。施先生并无高校文凭,连相当于大专的证书都没有。怨原先学的不是这一行。可是,怨一入行就深入钻研,显露出特立独行的风格,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图书分类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各个新型图书馆在进行新图书的分类编目时,感觉到老一套的“四部分类法”不足以概括新图书,于是各显神通,各编各的分类法。不论是否付诸实用,公布者有数十种之多。上举刘、皮、裘三位先生,就各自编有自己的分类法,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皮先生之法在老北大使用,裘先生之法在原燕京大学使用,刘先生之法通行南方各省等地。按说,施老采取某种分类法便可,无人说■不敬业。可是■分外敬业,根据当时清华学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清华图书分类法”(后来被人简称为“施法”),并附“清华图书著者号码表”。这就不是一般的馆员的心胸了。■还编制出堪称“空前”的《丛书子目书名索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丛书综录》出现以前,学者无不奉之为圭臬,我年青时即深受其惠。当时施老入行不过十多年,对一位从零做起的人来说,实在难能! 施老沉浸图书馆学界域内六十馀年,最后成为斯界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深深地热爱这一行,具体表现之一是,为培养后来人竭尽全力。我们看到■晚年撰写的许多讲稿以至成书,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图书馆学的所有方面。而且与时俱进,讲义的内容达到当时国内一流。这是从外行变成大大的内行的极为明显的实例,更是热爱本行并全心全意培养接班人的最佳标兵型实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无十分明确的退休一说。施老一直坚持到九十岁逝世,并在八十七岁时被重新任命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悠把一生献给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并成为事业的带头人,我认为,应树这样的老一代学者和领导为标兵,作为榜样以励后人。斯人长往,然而有此一书,使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施老的一生,煜华先生起码是为我们图书馆学界作了一件大好事。书中记载颇为详尽,各篇纪念文章及年谱、著作目录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施老的诸多业绩,交互阅览,施老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我从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也希望读者能够得到教益。时维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晚学白化文谨叙于北京西郊紫霄园。 后记 《奋斗一生》是以父亲的别号“奋生”与他奋斗终生的历史融合在一起而得名。主题切合实际,并具有深厚怀念的感情色彩。本书是旧知识分子自学成才和思想转变历程中一些真实的故事,不含虚构,内容可歌可泣。全文是根据父亲留给子孙后代的笔录和我个人的回忆编写而成的。重点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新旧人物的对比,新旧思想的对比。 每个人如能自我做起,说真话,说实话,我想这个社会必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这就是编写此书的最终目的和希望。 父亲历经清王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度变迁。父亲受过封建的和进步思想的教育,深感到历史走过的路,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这个国家繁荣昌盛,才能使老百姓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父亲坎坷的一生,饱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但他为发展人民的事业勤奋努力,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终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真不愧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当今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在前进,但是一些争名夺利,损人利已,虐待老人,一切向钱看等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我大学毕业后,基本在医务界工作。后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数十年,成果虽然不多,名气也不大,但我是尽心尽力了。在科研工作中,我始终依靠着自己的智能和勤奋,沿着“实事求是”的轨道向前迈进。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不容篡改。 我虽已退休,但生命未息,我还要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例如,整理编辑出版父亲的遗著和编写父亲的传记,当然有一部分是父亲的遗愿,有一部分则是我的追求。我长期偏离了文学爱好,自己又不是文学家,又不是什么写作家,不过,敢于提笔写实,真要有很大的毅力和勇气,不然辛苦了半天,读者并不爱读,这就失去我原有的愿望。但我会尽力的在写作上下功夫。有如深夜醒来,每想到书中内容需要补充或修改时,我就会马上起床,打开电脑进行工作,就担心把我想到的素材天亮后忘掉。稿件看一次不满意,就修改,再不满意,就再修改,这样要反复好多次,直至满意为止。现已克服年迈体弱等困难,将《奋斗一生》一书编完。想用我的智能和微薄力量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们的朋友,不言而喻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图书馆洪馆长和全体馆员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赵庆同志。 本书内容包含一些历史、地理、传记、诗文、人物介绍、杂文、历史文献与回顾、成果与贡献等内容,但能不能成为一本写实好书,除了个人的勤奋外,还要靠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扶持、评论和指点。在此我提前向大家致意,向大家表示感谢!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资料,本书后按时代附有“年谱和论著”。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给广大文、史、信息管理系的同学及其相关工作者筑固专业思想带来些许裨益。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白化文教授,不顾年迈体弱为本书作序,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史梅同志除了热心地向我们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外,在我们出版《奋斗一生》一书遇到一些困难时,她便不辞辛苦,在百忙之中亲自到南大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北图出版社郭又陵社长(前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郭影秋之子),还向我们提供了郭影秋的历史资料。我的儿子和孙子积极配合整理先父的历史文档和照片,并按要求一一将它们进行扫描并将文稿刻成光盘。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向为本书积极撰稿的同志,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宋建昃、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魏德裕、刘圣梅和马鸿相,安徽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卢贤中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李雄飞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倪友春等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谢。他(她)们的散文《永远的怀念》令人赏心悦目,给本书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和美好的回忆,很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施廷镛的长子:施锐(煜华)于北京 二○○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八十二岁寿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