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启超讲国学(名家大讲堂)
分类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思想巨匠,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思想领域,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与之相比。

《梁启超讲国学》选取梁启超著作中有关儒、释、道思想来阐释大师眼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时,选取了梁启超开列国学入门书目的文章,引领读者逐一解决初涉国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除了传统经典和思想外,国学还应包括诗词歌赋、音乐绘画等中同传统艺术,只有全面广解中国的传统艺术,才能谈得上对国学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人们难免产生浮躁的想法,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的时间不多,但请你务必坐下来读读《梁启超讲国学》这本经过了时代的考验的著作。她是抚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一笔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国学又可称国故,指中国学。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目录

第一辑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自序一

《论语》《孟子》

(附论《大学》《中庸》《孝经》及其他)

《史记》

《荀子》

《韩非子》

《左传》《国语》

《诗经》

《楚辞》

《礼记》《大戴礼记》

附《尔雅》

附一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附二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第二辑 清代学术概论

蒋序

自序

第二自序

清代学术概论

第三辑 治国学杂话

治国学杂话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文史学家的性格及其预备

一 史学家之性格及其预备

二 文学家的性格及其预备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屈原研究

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情圣杜甫

试读章节

《左氏春秋》与《国语》

然则《左氏》原书当何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五帝本纪》云:“余观《春秋》、《国语》。”似司马迁所见而据为资料者,只有一部《国语》。而《史记》各篇引今本《左传》文甚多,引今本《国语》文甚少,因此惹起一问题:司马迁所见《国语》是否即为今本《国语》,《史记》所引《左传》诸文,是否包含在迁所见《国语》之中;质言之,则《左传》、《国语》是一、是二之问题也。

韦昭《国语解叙》云:“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此东汉人之说,盖起白《左传》盛行之后,号曰“外传”,对《左氏》之为内传言也。然今本《国语》则大怪。论其年代,固以春秋为中坚,与《春秋》一书时代略相函。然其中述隐元年至哀十四年二百四十年间事反极少,将极主要之部分概从阙略。再反观今本《左传》亦大怪。既云释《春秋》,自当以隐元年至哀十四年为起讫之大限,乃发端记“惠公元妃孟子……”事已在隐前,犹可曰为隐公摄位直接张本,不得不追述也;至如桓二年“晋穆侯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一篇,所记事还在《春秋》前数十年,经中亦绝无关于此事之文。释经而缕缕道此,果何为者?全书最末一篇,记悼四年智伯之灭。又远在获麟后数十年,与孔子的《春秋》有何关系?释经而缕缕道此,又何为者?是故今本《国语》与今本《左传》,若析而为二,则两书皆可谓自乱其例,不足以列于著作之林;若合而为一,则西周末、东周初三百余年间一良史也。其书则本名《国语》,或亦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者,犹《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纯为一独立之著述,与孔子之《春秋》,绝无主从的关系也。其由《左氏春秋》而变成《春秋左氏传》,则自刘歆之引传解经始也。以上所推测若不谬,则所得结论为下列数项。

一,《国语》即《左氏春秋》,并非二书。

二,其书分国为纪,并非编年。

三,刘歆将鲁、惠、隐间迄哀、悼间之一部分抽出,改为编年体,取以与孔子所作《春秋》年限相比附,谓之《春秋左氏传》;其余无可比附者剔出,仍其旧名及旧体例,谓之《国语》。

四,凡今本《左传》释经之文,皆非原书所有,皆刘歆“引传释经”之结果。内中有“君子曰”云云者亦同。

五,其余全书中经刘歆窜人者当不少。

关于考证《左传》真伪之参考书:刘逢禄《左传春秋考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关于《左传》之部;崔适《史记探原》关于《左传》之部。

《左传》、《国语》之著作者年代及其史的价值

考证至此,则此书之著作者及其年代,将皆成问题。依《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汉书·艺文志》,则著者姓左名丘明,《志》谓为孔子弟子,《表》谓为鲁之君子。然《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则其人名丘,非名丘明也。且既为孔子弟子,则《仲尼弟子列传》何故遗之?因此则《十二诸侯年表》有无经后人窜乱,且成问题。(崔适直指为窜乱一一说详《史记探原》卷四页二。)谓为“孑L子弟子左丘明”者,作伪者因《论语》有“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之语,因影射之谓“好恶与圣人同”耳。其书既“不传《春秋》”,则所谓“与孔子观史记”云云皆属虚构,而其人殆不名丘明。但此属小节,且勿论,究竟左氏其人者何时人耶?《左传》、《国语》皆述晋灭智伯事,《国语》述越灭吴事,事皆在孔子卒后二十余年,则其成书最早亦后于孔子作《春秋》约三十年矣。尤足怪者,“腊”为秦节,“庶长”为秦爵,而此两名乃见于《左传》。且“庶长”者,商鞅所设之武功爵也,而作者道之,得毋其成书乃在商鞅相秦后耶?记陈敬仲事曰:“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记季札适鲁听乐曰:“郑其先亡乎?”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左氏》好语神怪,种种“浮夸”之词(用韩愈评语)本数见不鲜。然当敬仲初亡命于齐时,而决言其八世之后必篡齐;当郑七卿辑睦时,而决言其必先亡;当晋范、中行全盛时,而决言其必萃于韩、赵、魏。预言吻合至此,宁复情理?以常识判之,则谓其书成于田氏伐齐,三家分晋,韩灭郑以后,殆不为过。故先辈或以《左传》为战国初期作品,上距孔子卒百年前后。吾颇信之。

以上所指摘者,皆非关后人窜乱,实原书固有之瑕类也。浮夸如此,然则其所记述,尚有史的价值否耶?换言之,则吾辈应认此书为信史否耶?平心而论,历史间杂神话,良为古代任何民族之所不能免。《左传》在许多中外古史中,比较的已算简洁。所记之事,经作者剪裁润色,带几分文学的(寓言的)色彩者,固所在而有,然大部分盖本诸当时史官之实录。试将前半部与后半部比较,其文体不同之处,尚可以看出。知其所据原料,多属各时代旧文。故时代精神,能于字里行间到处表现也。要之,《国语》、《左传》,实二千年前最可宝贵之史料,不容以小疵掩其大醇也。

读《左传》法之一

我国现存史籍,若以近世史的观念读之,固无一能尽如人意。但吾侪试思,西历纪元前四五百年之史部著作,全世界能有几何?《左传》一书,无论其原本为分国纪载或编年纪载,要之不失为一种有系统、有别裁的作品,在全人类历史学界为一先进者。故吾侪以世界的眼光观察,已认此书为有精读的必要。若专就本国文献论,则我族文化实至春秋时代始渐成熟,其位置恰如个人之甫达成年,后此历史上各方面文物之演进,其渊源皆溯诸春秋。故吾以为欲断代的研究国史,当以春秋时代为出发点。若侈谈三代以前,则易为神话所乱,失史家严正态度。若仅注重秦、汉以后,则中国国民性之根核,社会组织变迁之脉络等,将皆无从理解。故吾常谓治国史者,以清代史为最要;次则春秋、战国。战国苦无良史(《战国策》文学臭味太浓,非严格的史),而春秋时代幸有一《左传》,吾侪宜如何珍惜而宝习也!

《左传》一书,内容极丰富、极复杂,作史料读之,可谓最有价值而且有趣味。在文献学上任何方面,皆可以于本书中得若干资料以为研究基础。盖此书性质虽属政治史,然对于社会情状,常能为撮影的记述。试以《资治通鉴》比之,当感《通鉴》纯为政治的,而《左传》实兼为社会的也。所以能如此者,固由左氏史识特高,抑亦历史本身使然。其一,春秋时代,各地方皆在较狭的区域内分化发展,政治上乃至文化上并无超越的中心点,故其史体与后来之专以京师政局作主脑者有异。其二,彼时代之社会组织纯为阶级的,一切文化皆贵族阶级之产物。贵族阶级虽非多数的,然究竟已为复数的。故其史体与后来之专为皇帝一人作起居注者有异。《左传》所叙述之对象,——史的实质如此,此其所以在古史中能有其特殊之价值也。

古今治《左传》者多矣。以研究方法论,吾以为莫良于顾栋高之《春秋大事表》。彼书盖先定出若干门类为自己研究范围,然后将全部书拆散,撷取各部分资料以供自己驾驭。记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顾书真能善属而善比者。吾以为凡读史皆当用此法,不独《左传》也。但吾对于此书稍觉不满者有三端。第一,嫌其体裁专限于表。用表法诚极善,顾书各表,惨谈经营,令人心折者诚极多,但仍有许多资料非用表的形式所能整理者。顾氏以“表”名其书,自不容不以能表者为限。吾侪赓续研治,则须广其意以尽其用也。第二,嫌其所表偏于政治。《左传》本属政治史,多表政治,固所当然。然政治以外之事项,可表者正自不少,是宜有以补之。第三,嫌其多表释经语。“《左氏》不传《春秋》”为吾侪所确信,今对于刘歆引传释经之语,研究其义例,非惟枉费精力,抑亦使《春秋》之旨愈荒也。此三端,吾以为对于顾著宜修正或增益者。但其方法则吾无间然,愿学者循其矩而神而明之也。

P52-55

序言

我对于学问,件件都有兴味。因为方面太多,结果没有一方面做得成功。著述更不必说,始终没有专心致志好好的著成一部书。近几年来我名下的出版物,都不过一个学期中在一个学校的讲义。而且每学期所讲总是两门以上的功课,所编总是两种以上的讲义。我生平有种坏癖气,曾经讲过的功课,下次便不愿再讲,每次所讲总是新编的。匆匆忙忙,现蒸热卖,哪里能有满意之作!所以每次讲完之后,便将讲义搁起,预备从新校改一番才付印。但每到休讲期间,又贪着读别的书去了。假期满后,又忙着著别的讲义。因此旧稿总没有时候整理,只好把它放在箧底再说。两三年此类的讲稿有好几种哩!这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便是其中之一种。

这部讲义是两年前在清华学校讲的。清华当局指定十来部有永久价值的古书,令学生们每学期选读一部或两部,想令他们得些国学常识,而且养成自动的读书能力。这种办法,我原是很赞成的。当局因请我把这十几部书的大概和学生们讲讲。我答应了。每隔一星期来讲一次。一学期间,讲了从《论语》到《礼记》这几部。本来下学期还打算续讲,不幸亡妻抱病,跟着出了丧事,我什么功课都做不下去,因此向学校辞职,足足休讲了一年。现在虽再来学校,也没有续讲的机会。

说“要籍”吗,中国最少也有一百几十种。像这部讲义讲的不伦不类几部书,算什么东西呢?何况是现蒸热卖的粗制品,当起稿时已经没有多翻参考书的余裕,脱稿后连复看的工夫也没有。这样作品,如何可以见人?所以许久不愿付印,为此。

清华同学们不答应,说各处纷纷函索传抄,不胜其扰。说现在《清华周刊》要编辑丛书,决定把它充当第一种,已经付印了,而且要求我作一篇序文。我无法拒绝,也只好随顺。

我想,一个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对于本国极重要的几部书籍,内中关于学术思想者若干种,关于历史者若干种,关于文学者若干种,最少总应该读过一遍。但是,生当今日而读古书,头一件,苦于引不起兴味来;第二件,苦于没有许多时间向浩如烟海的书丛中埋头钻研;第三件,就令耐烦费时曰勉强读去,也苦难得其要领。因此,学生们并不是不愿意读中国书,结果还是不读拉倒。想救济这种缺点,像“要籍解题”或“要籍读法”一类书,不能不谓为适应于时代迫切的要求。我这几篇虽然没有做得好,但总算在这条路上想替青年们添一点趣味,省一点气力。我希望国内通学君子多做这类的作品,尤其希望能将我所做的加以是正。例如钱先生新近在《清华周刊》发表的《论语解题及其读法》之类。同时我也要鞭策自己在较近期内对于别的要籍,能再做些与此同类的工作。

这部书里头所讲有许多是前人讲过的,并非全属自己创见。为什么不一一注明呢?因为(一)编讲义时间匆忙,没有查原书。(二)为学生们方便起见,若噜噜苏苏的引那一说驳那一说,倒反令人头痛,不如直捷了当,我认为可采之说就采入,省些闲文。总而言之,这部书不是著述,不过讲堂上临时演说。凡有与著述体例不符之外,希望读者原谅。

“先入为主”,原是做学问最大毛病。但人人都知道这是毛病,却人人都不容易破除。即如我这部书,讲《论语》推重戴望,讲《史记》推重崔适,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僻见。其实教一般青年不该如此。此外各篇犯这类毛病还不少。我所以不甚愿意立刻付印就是为此。既已付印,我不能不声明一下。

临了,我还想和青年们说几句话。——诸君对于中国旧书,不可因“无用”或“难读”这两个观念,便废止不读。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述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至于难读、易读的问题呢,不错,未经整理之书确是难读,读起来没有兴味或不得要领,像是枉费我们的时光。但是,从别方面看,读这类书,要自己用刻苦王夫,披荆斩棘,寻出一条路来。因此可以磨练自己的读书能力,比专吃现成饭的得益较多。所以我希望好学的青年们最好找一两部自己认为难读的书,偏要拼命一读,而且应用最新的方法去读它。读通之后,所得益处,在本书以内的不算,在本书以外的还多着哩。

(民国)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梁启超清华北院二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