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留日作家“日本体验”的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内在规律。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作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就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文学努力改变自身衰弱不振的状态,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未来文学发展的道路。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比较注意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发掘这一现代转换的意义,本文认为,“影响研究”也不足以完全阐述中国作家自己的心态变化,而对“体验”的重新认识,将有可能更具体地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若干细节。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包括、、、等。
在近代中国作家的诸多异域体验当中,“日本体验”首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引子
导论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章 “新语句”遭遇中的新观念的滥觞——留日中国知识界的关键词语与关键思想
一、“民族”的主义与“革命”的排满
二、“世界”体验与“进化”学说
三、“新民”理想与“心力”追求
四、“个人”的理念与“自我”的意识
五、菊花与刀:词语与文化遭遇的个体差异
第二章 初识日本与中国文学的“新路”
一、生存实感的引入与中国“新”诗
二、生存实感的规避与“小说界革命”的曲折
三、日本艺术资源与中国戏剧改革
四、中国散文新貌:本土需要与日本经验的契合
第三章 1907:鲁迅兄弟的深度体验与中国文学的“别立新宗”
一、1907年前后
二、鲁迅:从体验日本到“入于自识”
三、周作人:体验与日本的“协和”
四、《新生》:孤独的“深度”
第四章 立场与格局的嬗变:从《甲寅杂志》到《新青年》的思想经验
一、《甲寅》月刊与现代民族国家体验的嬗变
二、《新青年》的思想立场与中国新文学的开端
三、新的“格局”与新的体验
第五章 挣扎中的“创造”与新文学复杂格局的形成
一、现代社会漩流中的个人
二、从挣扎到创造
三、“文学革命第二期”与新文学复杂格局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涉及重要人物、著作及事件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