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垂髫之龄即把“四书”倒背如流,二八之时即北上清华,弱冠之年已西赴德国,学成归国已满腹经纶。
毛泽东赞其文:“我看一篇他写的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其作文,翰墨落纸,风雷激越,为读者追捧,令当局咬牙。基辛格评其才智: 一乔冠华这个人很有才华,不好对付!“其谈判演讲,妙语连珠,声势夺人,为听者叹服,令对手折腰。”
他和外交家龚澎的婚姻“最为幸福、美满”,他最后的风雨十年是在章含之的陪伴下度过的……
他是谁?他就是我国历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乔冠华的才情世界/飞扬与落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妙发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垂髫之龄即把“四书”倒背如流,二八之时即北上清华,弱冠之年已西赴德国,学成归国已满腹经纶。 毛泽东赞其文:“我看一篇他写的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其作文,翰墨落纸,风雷激越,为读者追捧,令当局咬牙。基辛格评其才智: 一乔冠华这个人很有才华,不好对付!“其谈判演讲,妙语连珠,声势夺人,为听者叹服,令对手折腰。” 他和外交家龚澎的婚姻“最为幸福、美满”,他最后的风雨十年是在章含之的陪伴下度过的…… 他是谁?他就是我国历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乔冠华,江苏盐城人。1913年生于盐城东乔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期家教颇好,早显天才禀赋。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国文系,后转哲学系,先后师从朱自清、钱锺书、金岳霖等人。1933年赴日留学,被日本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出境。1935年赴德留学,入图宾根大学专攻哲学。1938年归国,先后在香港《时事晚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撰写国际评论,反响强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外交部长(1974.11—1976.12)等职。先后参加许多重大外交活动及国际会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随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被毛泽东钦点为团长,率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风华正茂捧斥方遒 一、诞生在严冬的盐城 二、三闹学潮忿然离校 三、悉心苦读求索清华 四、东渡曰本赴德留学 第二章 投笔香港笑傲重庆 一、《时事晚报》大主笔“乔木”文章风雷激 二、“酒仙”美名传豪气友人赞 三、身居陋室文采斐然 四、参加共产党悉心为革命 五、陪同潘汉年规劝杜月笙 六、虎口脱险赴囊庆初见伟人周恩来 七、《新华日报》新任职冠华龚澎结连理 八、和童含之的恋情 九、结交外国朋友崭露外交才华 第三章 才气洒朝鲜 翰墨日内瓦 一、才似泉涌气如虹 二、呕心沥血育人才 三、朝鲜的内战爆发 凯南提议停战谈判 四、李克农主持谈判 乔冠华赴朝辅弼 五、绝妙挽联与诗信 字字句句见深情 六、真知灼见 雄才大略 七、催人泪下的告别信 八、西去欧洲 东赴亚非 第四章 参加中美谈判 构写明世宏文 一、一个难忘的夜晚 二、中美恢复正常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 三、毛泽东谈话震全球 斯诺传说美利坚 四、尼克松总统访华 五、毛主席对尼克松说:“我投了你一票。” 六、周总理说:“我们要送给你们两只熊猫。” 七、起草《上海公报》构写历史名作 第五章 联大讲坛妙语横生外交杰作彪炳史册 一、毛主席高瞻远瞩 指明外交工作方针 二、毛主席亲切接见代表团 三、乔冠华诗兴大发 四、联合国的创建 五、董必武出席首届联大 六、乔冠华出席安理会 伍修权发言震西方 七、周是话别代表团 八、巧答记者 妙笔春秋 九、国旗在联合国升起 炎黄子孙感慨万千 十、外交生涯的鼎盛时期 十一、外交风格令人倾倒 十二、同中国职员坦诚谈心 十三、教写发言稿 十四、郊区游览话外交 第六章 邓小平出席联大抒豪言乔冠华陪同劬劳谱新曲 附录 历史的足音 历史的功绩 一、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 二、乔冠华在联大第26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三、公报 四、中美联合公报 五、公报 六、乔冠华早期的三篇文章 站在乔冠华墓前(代跋) 试读章节 三、悉心苦读求索清华 乔冠华因闹学潮被淮安中学第三次开除后,转入南京钟南中学读书,在转学之时,他坚持要跳一级,直接上毕业班(高三级)。在此之前,他从淮美初中转到高中时,已跳了一级,但还没有读完。与钟南中学商量后,乔冠华被同意试读一年。在这里他悉心读书,最后竟以全年级最优异的成绩从钟南中学毕业。这时,他一心一意想考人大学深造。 1929年夏天,乔冠华住在侄子宗秀家里准备考试。说是备考,实际上乔冠华还是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创造月刊》、哲学著作、李杜诗选、陆游诗词,应付大学考试的书读得并不多。夜晚,他在学习之余常去玄武湖等处散步,把自己几年的思绪调整一下,如果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如能读大学,是当一名教授、学者,还是当其他什么人。玄武湖的景色、秦淮河的浮华,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倒是对石头城的古建筑情有独钟。乔冠华年幼时很喜欢吹笛弄笙,他曾在箫声悠扬的一古楼前徘徊。他每年放暑假时都要邀请几位好朋友到家乡的“启明桥”上吹箫弄笙,一旦箫声扬起,那悲凉的调子顿时会使人驻足倾听,遐思万千。日久天长,乔冠华吹箫一绝的名声就在家乡传开。不久,考试的日子来到了。乔冠华经反复思考,报了两所大学,一所是他钦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另一所是当时不少学者荟萃且有革命气氛的武汉大学。考完后,他一边耐心等待发榜,一边仍在侄子宗秀家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书,读一切好书,读所能得到的进步刊物。读书读刊之余,他念念有词地说上一段英语。侄子宗秀几次看到乔冠华读书读得有点痴呆的样子,怕他时间一长生出病来。因此,宗秀经常拉着乔冠华出去散步,有时去古建筑集中的老城走走逛逛,有时去旧书店转悠转悠。肚子饿了,叔侄两人或吃两屉小笼包子,或喝两碗馄饨,伴之一小盘南京盐水鸭,倒也有一番情趣。乔冠华生活上从不奢求,他虽出身于拥有两三百亩地的地主家庭,可多兄多妹的环境,及较开明的父亲并没有让他过上少爷的生活。相反,处于败落的地主家庭经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庶,粗茶淡饭是没有问题的,上学也上得起,但什么大吃大喝是没有的。乔冠华自己回忆说:“所谓吃好的就是杀只鸡,或者到街上买点猪肉。有时候想吃个苹果,也不太容易。” 不久,两个大学先后发榜。来自北边的清华大学通知乔冠华已经被录取,要其在规定时间内报到、缴学费;来自武汉大学的鸿雁也传来佳音:乔冠华已被录取……时年只16岁的乔冠华离家已整整六载了。这时的乔冠华已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他思前顾后,决定还是往北方,去上闻名全国的清华大学。 全家人为乔冠华金榜题名而十分高兴。很快为他做好了上学的一切准备。乔冠华先坐家乡史大伯的舵子船,花了一天时间来到盐城县城,从那里乘船到南通,在南通换船到上海,由上海改乘火车北上。一路上,乔冠华不停地给史大伯讲故事。到了县城,乔冠华又陪史大伯逛逛县城。1929年,16岁的乔冠华在金秋季节来到清华大学教导处报到。年未弱冠的乔冠华要在这里苦读,以一展抱负。 报到不久,千里之外的家信寄到了乔冠华手里,想念儿子的父亲殷切期望之心跃然纸上:我们家上几代都有功名,都是闻名邻里的秀才。到祖父这一代,因祖父没有文化还遭到秀才的戏弄。到我这一代,功名没有了,因为事变关系(指辛亥革命),我也不再期待。希你寒窗苦读……乔冠华看了家信,想到自己上中学三次被开除,不觉愧然,禁不住流下泪来。因为自己才16岁,就奔人茫茫学海,要在学海中出人头地。入学后他选择了国文系,这是名声很大的系,著名教授朱自清、冯友兰、贺虎森、杨振声以及许多大师都在这里任教。乔冠华钦佩朱自清的人品,也为他那听似平淡而内涵深刻的讲课所吸引。在这里,他的国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少年时擅长文稿的才华得到严格的造就。文章写得更精练、更深邃了。国文系的课并不多,乔冠华对马克思主义有强烈的兴趣,因而上了一年国文系的课就转到了冯友兰教授任主任的哲学系。冯友兰教授每天为他们授课,但讲的时间并不长,而是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去读各种参考书。乔冠华在这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如马克思主义书籍、西方哲学书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等。他多次请教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先生如何做学问。金教授说,对书本里讲的道理不能不假思索地认为一定正确,而要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这对乔冠华一生有很大影响,形成了他深入钻研反复思索的习惯。多年后,乔冠华说,同样是写文章,用心思就写得好,不用心思写出来的文字就味同嚼蜡,毫无味道。要想写出精句、誓句、新句、好句,不劳神费心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有一次,乔冠华还请教国文系朱自清先生,问他威尼斯怎样?因为当时清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十分羡慕意大利城市威尼斯,认为一定是美若仙境的。朱自清教授淡淡而动情地说,威尼斯很美,但不是美得无可比拟。我们的苏州也很美,威尼斯有它的好处,苏州也有它的好处。乔冠华为金岳霖、朱自清教授这两次讲话深深打动,懂得了做学问要问为什么,处理事情不能绝对化的道理,这对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乔冠华有很大的启示。 在清华的四年,乔冠华很少外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他几乎读完了马克思全部的原著,有的还读了不只一遍,同时也读了许多英文的西方哲学著作;学完了微积分、几何等数学课程。笔记本记了几十本,每本笔记本都按问题性质,用德文或英文写下原著的段落,写下自己的心得。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鸦片战争以米的中国近代史,有时读着读着,读到不平等条约的原文,读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信口雌黄的叙述,他拍案而起,脸涨得通红,大声说道:“哪有这种道理。”弄得图书馆其他看书的同学转过脸来微笑地看着他,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清华大学不少同学说乔冠华这个人敢言敢怒,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他还研究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抄录了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中国海关关于对外贸易的全部统计数字,想以此证明中国近代史上大的政治变动都来源于经济。每天清晨,乔冠华都要读外语,主要读日语、德语,还经常大段大段地背英语原著的句子。 外部世界的波涛不时地拍打着清华大学这座恬静的校园。进步歌曲的旋律依然时时传人清华学子们的耳中。乔冠华开始和进步同学来往,和老师朱自清、裴玉华议论局势,和同学朋友唐明照、胡乔木、钱锺书探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胡乔木后来突然“失踪”,乔冠华一直打听不到他的下落。钱锺书涉猎中西文学,乔冠华和他经常切磋,做学问。乔冠华被当时清华大学地下党视作同情分子。一次,李大钊后人李照瑞找到乔冠华,要他参与编纂李大钊全集。乔冠华十分高兴,参与了一段,但后来环境紧张,这项工作没有做完。 这时的乔冠华只知读书,只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书读通读懂,既不同国民党同流合污,也不太积极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地下活动。但党的外围活动及读书会之类的活动,他倒是专心致志地参与。他是一个十足的书生。 P16-20 序言 1971年10月25日的夜晚。从大西洋彼岸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在美国纽约当天举行的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坦桑尼亚等亚非拉国家的提案,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广大亚非拉国家兴奋异常,欢欣鼓舞,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十分懊丧。中国昂首挺胸进入世界大家庭的日子终于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根据大会的决议,当即向中同政府外交部长姬鹏飞发出函电,邀请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周总理汇报时,当场指示:“组织一个代表团,让‘乔老爷’(乔冠华)当团长。” 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的斗争既紧张又激烈。当时对该问题的辩论已经有一个星期了,但仍无结果。摆在各国代表面前的共有三个提案:第一个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第二个是由美国、日本等22个同家提出的所谓“重要问题”提案。这个提案宣称,要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的代表权”的任何建议都是属于《联合同宪章》第18条所规定的重要问题,需要2/3的多数票才能通过;第三个是由美国、日本等19个国家提出的所谓“双重代表权案”,就是说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加入联合同,但“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并建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享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到底如何投票,各国代表嘱咐其手下工作人员往国内打长途电话,请示自己国家的部长或政府首脑,询问究竟该持何种态度;有的代表临时和其手下主要助手简单商量应该采取的对策;有的代表到别的代表座位席上进行交谈,看看他们的态度。一周以来,这个问题的辩论就是在这种白热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10月25日,时针已指向夜晚19时47分,许多代表来不及就餐,一直等在会议大厅密切注视事态发展。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包括口译员、速记员、打字员都严阵以待,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不时打量各国代表的表情,自己的心情也显得异常急切紧张。正在这时,大会主席、印度尼西亚外长马利克大声宣布,鉴于大会对中国代表权问题已经辩论了一个星期,现在对这个问题是否是“重要问题”,大家看法各异,最好的办法是对美国、日本等22个国家提出的“重要问题”付诸表决,以便据此表决结果决定大会的态度。赞成此提案的请按按钮,一下就有55只手按了按钮:反对的请按按钮,59位代表按下了红钮;弃权的请按按钮,35位代表按下了黄钮。这时电子计票器接连闪烁,以超过4票的多数断然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的提案。这一否决实际上是“两阿”提案必将通过的前兆。大会主席一宣布,联合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又唱又跳的欢乐场面。几分钟后,大会主席、印度尼西亚外长马利克的声音又在大厅各个角落响起:现在,我们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进行表决。这时,美国代表大声说,美国代表团要发言。接着,他对着麦克风说,美国代表团要求对这个提案作些修改,他边翻动提案边说,建议把提案中关于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出联合国的内容重新进行表决。他的话声一落,大厅响起了一片嘲笑声、反对声,嘲笑美国代表在形势如此明朗的情况下还自不量力,还企图左右各国代表的意志。大会主席马利克当即裁决,对美国代表建议不予考虑。美国代表失望地落坐在座位上。大会在一片欢快声中,对“两阿”提案进行表决,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两阿”提案以绝对多数获得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一伟大时刻终于来到了。 毛主席高瞻远瞩,在听取周总理关于中国派往联合国代表团的问题的汇报后,立即作出决定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同大会,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乔冠华受命于毛主席,率团奔赴纽约出席第26届联大。乔冠华的名字通过新闻媒介已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回顾乔冠华走过了怎样一条道路,他在外交上有何作为,为何毛主席同意把如此重任托付与他? 后记 站在乔冠华墓前(代跋) 天下着蒙蒙细雨,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苏州洞庭东山。我左顾右盼地寻着、找着。“你找什么啊?要不要我帮忙?”我道明来意后,一位操着一口浓重吴语的中年男子豁然开朗地说:“喔,你找乔冠华的墓地,你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然后看到几棵大树朝右走,再走三五步就到了。每天来找乔冠华墓地的人真不少。你走好啊。”我心中怦然一动,找他墓地的人还真不少啊。一股暖流顿时在我心中涌动。我根据这位好心的中年人的嘱咐,果然很快来到了东山杨湾山上乔冠华的墓地。墓地惊人地朴素,在两尺宽见方的一块大理石上刻着“乔冠华之墓,‘1913—1983’”几个字。这块大理石平卧在绿草地上。一代名流、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就长眠在这里。大理石墓碑旁放着几束鲜花,散发着幽香,显然置放不久。我弯下身子,把随身带来的一个小花圈放在墓碑前,花圈的红缎带很快被细雨打湿,显得更加耀眼动人。我低头默哀,不觉黯然泪下。思绪很快将我带到了25年前的过去,带到了他赋闲的日子,带到了他在外交部工作的时光。 25年前,是乔冠华把我们带到了联合国。那时,他异常繁忙,一天要参加多场外交活动,肚子时常饿得咕咕叫,只是到了代表团驻地才能在顶层他的房间外侧吃一顿安生饭。这时他和一起进餐的同志谈这谈那,开上几句玩笑,潇洒自如,平易近人。他吃上半个钟点后,或是收看电视新闻,或伏案写些什么,或在房内踱步思考着某个对策。他的司机老张告诉我,乔冠华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很少休息,一天到晚只知工作,有时毛主席、周总理深夜来电话,他就即刻披上衣服乘车去中南海,在车上边穿衣服边扣纽扣。回来后,伏在书桌前又是写呀、想呀,直到天亮。这个患过肺结核的长者就是这样劳作着。有一次,邢松鹚参赞给他10美元的津贴费,他竟高兴得笑了起来,说:“还有我的一份啊。我得买点书什么的。” 乔冠华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从不讳疾忌医,而是坦率地自我反省。苏联支持南亚某国肢解另一个主权国家,安理会应要求讨论这个问题,已是某国攻陷该国首府的时刻,当然对被害者极其不利。虽然乔冠华作了精彩发言,深刻地揭露了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然而为时已晚,难以挽回颓势。这时毛主席来电严厉批评,说兵临城下还能谈什么,时机已失,这是书生办外交。乔冠华接电后,反复思考工作中有无漏洞,十分认真地向中央、毛主席作了检讨。现在看来,这事情的责任主要不在我方,然而即使这样,乔冠华也决不推诿。 在代表团的那些日子里,他以自己的发言作例,耐心地教育我们如何做好外交工作,如何在联合国这一复杂的环境中,抓住时机,思考问题,作出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发言来。有他作范例,我们从不敢偷懒,而是比较努力地收集材料,对每一个讨论的议题作精心的准备,对每篇发言进行认真的思考。 在他赋闲的日子里,我每隔两周去看他一次。他仍然伏案工作,思考问题。他和我讲了在香港写国际评论的体会,说从事国际问题工作的人,要脑子勤快,手勤快,眼睛勤快。脑子勤快是指要经常抓住一个了解不深的国际问题深入思索,尽快弄懂;手勤快是指有好的材料要随手记下来;眼睛勤快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看材料。世界知识出版社把他过去在香港写的部分国际评论收集起来后,出了一本题为《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的书。清样送到他手里的时候,他不是简单校阅了事,而是逐篇地思考文章有何不足。他选择某些段落跟我介绍为何这样提出问题,为何那样落笔。他说,写文章要有一股激情,文字也要有一股激情,人们才能爱看,得到共鸣。难怪乔冠华在香港撰写的一些国际评论里充满了诗一般的语言,现在翻阅起来仍然感到有股火一般的激情跃然纸上。 他对周总理充满深情,他说,他这一辈子敬重几种人,一种是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因为是他们使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没有金岳霖老师,就没有他的一切。一种是他敬仰的人,如毛主席。他说毛主席为什么在外交上有那种横扫千军的气势,在于他的思想深邃,在于他有把握大时机的高超艺术,他在外交上有些作为,完全是毛主席言传身教的结果。再一种是他终生难忘的引路人。他说,周总理对他教育之深,令他终生难忘。他说,经夏衍同志引见周总理之后,他就有一辈子学习周总理的心愿。由于巨大的压力,一个时候对周总理讲了一些违心话,他感觉是终生遗憾之事,当我说在那种情况下很难很难啊,他听了还是自责。 他充满人情味,对他的部下从来是十分关心的。一位老大使一生坎坷,受了不少委屈,他设法把他安排到一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另一位老大使犯了错误,乔冠华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又安排他在另一个地方继续施展才干。本来是一介书生的他,从不整人,也没有过这方面的想法。我为有些曾经得到他帮助、安排的人如今销声匿迹,再不上门感到愤愤不平时,他说,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社会的确……一说到这儿,他眼圈红了。 乔冠华在外交部的几十年里,主管过美国、苏联、西欧和联合国方面的工作,几乎遍及世界各个地区,因而学识渊博,能在各个领域驾驭自如。他起草了许多文件。他到过朝鲜参加停战谈判,出席过两次日内瓦会议,陪同周总理访问过亚非14个国家。他和苏联副外长进行过马拉松式的谈判。他聪慧过人,精确地处理中美关系,写出了传世文件——《中美联合公报》。他出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团长,作了首次发言,树立了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无可辩驳地确立了他作为新中国外交一代名流、著名外交家的地位。历史不会忘记他。 雨下得越来越大了,飘在我的头上,洒在我的身上,我全然不觉,我已置身于记忆的海洋里不能自拔。我仿佛和这位前辈有说不完的话,有许多感情要交流。“向乔伯伯鞠个躬。”一位长者向他的孙女或外孙女说。小女孩顺从地也是虔诚地向乔冠华的墓地行礼。这一话语和行动才突然使我从深深的思绪中醒悟过来。 我沿着山路返回原地,不时地回头张望。我想,我有机会还会来看望你的,还会和你谈谈心里话的。因为你是中国不平凡的外交家,为国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你是我的老前辈和老领导,我作为小辈、部下怎会忘记你呢? 多年来,我心里一直涌动着一股激情,想把乔冠华这位不平凡外交家的经历写出来,但由于工作忙和缺乏资料等原因,一直没有动笔。近年我仔细回忆了在联合国工作近六年的亲身经历,阅读了不少公开资料,采访了外交部的有关同志,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终于实现我平生的夙愿,写出了这本书,我的喜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乔冠华既不平凡,又很平凡。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当然有不足和过错。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视其全部历史和全部贡献而定,否则也会失于公允。 由于我和乔冠华有过几年的直接接触,阅读有关他的材料较多,并把一些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也融合在我的书中,我认为本书应该是有关乔冠华生平公开资料较为完整的一部著作。因为是用散文的笔调写的,读来可能会令人较为轻松和有兴味。如果读者读完此书能有同感,那么对作者来说,将是最大的慰藉。 如果将来资料(包括公开和不公开的)齐全了,我相信一个更加动人的乔冠华就会站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仅是一个引玉之砖。因此我怀着最诚挚的心情,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和帮助,并借此机会向其他研究乔冠华的同志为我提供不少有用资料表示真诚的感谢。 吴妙发 2008年初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