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人总是要死的,肉体总是要衰老的,为什么要等到老丑才死呢?应趁肉体还美的时候就自杀。
一自杀,文字就行动化了,成了一种魅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灵感毒药(名作家自杀揭谜)/大师精神影像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锐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人总是要死的,肉体总是要衰老的,为什么要等到老丑才死呢?应趁肉体还美的时候就自杀。 一自杀,文字就行动化了,成了一种魅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艺术。 内容推荐 本书所叙述、所展示给读者的每一位作家,都具有某种“标本”意义。 他们以死对抗社会和人生,以死对抗传统价值体系,甚至以死反抗暴政或反抗暴力的果敢和勇气,都是值得尊敬的。 目录 第一章 用吗啡结束生命的杰克·伦敦 富有戏剧性的生与死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作家 大受非议的再婚 环球航海 雄心勃勃的“农业改革” 建造“狼舍” 那场毁掉一切的大火 走完生命的最后路程 第二章 服安眠药自杀的“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 以安眠药自杀的先驱者 一个极端迷恋死亡的人 横空出世的“鬼才”作家 芥川龙之介与“新思潮”派的崛起 “死”的阴影及诱惑 溢满杯子的最后一滴水 “芥川奖”及电影《罗生门》 第三章 在衣袋里塞满石块投水的文学天才伍尔芙 渔夫清晨发现的投水者 被“自杀”困扰的“问题少女” 誉满英伦的文学天才 与曼斯菲尔德的交往和恩怨 挥之不去的“自杀”阴影 “水”的诱惑让她走到生命的尽头 第四章 夫妻同时自尽于巴西寓所的茨威格 “自愿和神志清醒地与世界诀别” “第一次遗书”及其他 登上德语文学的高峰 犹太人的“原罪”和犹太人身份的自我确认 走上流亡之路 “告别里尔克”与告别世界 “以自杀抗议屠杀” 第五章 在争议声中开枪自杀的法捷耶夫 震惊彼列德尔吉诺别墅的自杀者 对“遗书”的解读 从《毁灭》到《青年近卫军》 当上苏联文坛“大总管” 参与对阿赫玛托娃的批判和打击 在激流与旋涡中 吞下人生最后的苦酒 第六章 自毙于双筒猎枪的海明威 震惊世界的自杀者 第一次冒险:负伤二百二十七处奇迹生还 第二次冒险:斗牛场上死里逃生 第三次冒险:与非洲巨兽较量 第四次冒险:枪林弹雨中的游击队长 海明威在中国的“蜜月之旅” 读到自己“讣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受伤的狮子 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七章 “兵谏”失败当众切腹自杀的三岛由纪夫 令整个日本震惊的电视转播 早展走出家门时没有任何“赴死”征象 脱颖而出的“文坛鬼才” 成为川端康成的“第一高徒” 生活在现实和心理的矛盾冲突中 为实现新的“天皇观”创立“盾之会” 精心构筑通向“死亡”之路 起事前的准备 起草《宣言》及“实战演习” 11月25日的最后一幕 第八章 口含煤气管从容自尽的川端康成 不期而至的“超级荣誉” “参加葬礼的名人” 小说中的女性和生活中的女性 创建“新感觉派”震动日本文坛 看他如何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震惊日本列岛的自杀者 自杀探秘:一个深深的谜 第九章 清晨跳楼而死的叶以群 “枕流公寓”的跳楼者 尘封多年的“绝命书”和“死后批判会” 从文学青年到“左联”组织部长 两次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 受“潘汉年案”影响遭审查 与巴金合编《收获》 “致命谈话” 含冤而死 巴金谈“以群之死” 第十章 投_太平湖自尽的老舍 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 一个北京作家的“1966年8月23日” 写作生涯从伦敦开始 与胡絮青的相识和成婚 “抗战”时期的老舍 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老舍 巴金谈“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老舍 8月23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胡絮青眼中的老舍之死 文献对老舍之死的正式记载 第十一章 与老舍同一天投湖自尽的陈笑雨 “黑色的8月24日” 斯诺引荐其投奔延安 声名卓著的“马铁丁” 与诗人郭小川的交往和友谊 金凤笔下的陈笑雨 第十二章 自沉于苏州古井的周瘦鹃 “古井为归宿”真的是“一语成谶” 令毛泽东印象深刻的“鸳鸯蝴蝶派” 《紫罗兰》杂志与“紫罗兰情结” 与中共领袖人物的交往 周恩来总理赴约“周家花园” “文化大革命”风暴 一代名士自投古井寻归宿 第十三章 吞烈性安眠药自尽的杨朔 死前几个月和友人谈起“作家自杀”话题 从战地记者到著名作家 与朱德总司令在太行山的诗歌唱和 《三千里江山》获声誉 优秀散文成为教科书“范文” 终于被推上“文化大革命”的“祭坛” 第十四章 用丝袜自缢于浴室的女作家三毛 超过“海湾战争”的轰动新闻 最负盛名和声誉的华文作家 三毛身世之谜 “三毛”的得名及文学之路 几次自杀经历和“自杀情结” 轰轰烈烈和刻骨铭心的爱 爱情浇灌的“文学之花” 荷西之死 三毛的“故乡情结” 奇奇怪怪的三毛 与王洛宾的“黄昏之恋” 死因探秘及死后余波 后记 试读章节 杰克·伦敦的干劲是惊人的。他大量订阅农业报纸和杂志,写信到各大学农学系和州政府,索取农业技术报告和指导。没几个月,这位作家对种田和畜牧业的研究已不亚于他对文学的兴趣了。 杰克·伦敦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的仔细研究,似乎觉得它越来越不对头。“没有计划,不符合科学方法”,这是他得出的结论。他继续研究下去,渐渐在头脑里形成一种理想的“模范农场”的影子。现在的杰克·伦敦,有土地,有钱,也有足够的知识和决心,他要用自己的模范农场来拯救加利福尼亚的农业,还要给美国的农业探索出一条向上的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有他的姐姐伊丽莎,把全部资产、精力和才干都用上去了。杰克·伦敦向来敢想敢干,他一口气买下了6个牧场。 “目前我是6个破了产的牧场的主人。”杰克·伦敦对自己的朋友说,“这6个破产的牧场归我一人所有。6个破产的牧场至少代表18次失败。……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用我的头脑,我的判断力,以及所有最新的农业知识,我能在那18个人失败过的地方成功吗?我已经把我自己、我的人格、我的财产、我的著作以及我所有的一切都押在这项事业上了。” 的确是这样,杰克-伦敦为了推行自己的农业实验,把一切都押上去了。为此,他不顾一切,大刀阔斧地干下去。他要进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完全用自己想出的新办法去经营那1100亩土地。他先后花了46800多美元种植14万株桉树,用2500美元买了1匹得奖马和4匹良种牝马,用3000美元买了1头得奖牛和8头小牛。此外,他还买了85头安哥拉羊和良种猪。为了饲养他购买的这些将迅速繁殖的牲畜,他又大量建造新厩新圈,并买下村子里一整套的铁匠铺,搬迁到自己的牧场上来。同时,杰克·伦敦还在自己的领地内建造了许多木屋和茅舍,以安置不断增添的农工们。 到1913年,杰克·伦敦经营的畜牧业达到了最高峰。他的牧场几乎雇用了100个工人,除35人修建狼合外,其余的都从事农牧工作。那个时期,依靠这位作家生活的工人及其家属,足足有500人之多。他每月发出的工资高达3000美元。他每年从写作上收入7.5万美元,却要支付10万美元出去。 他所得的稿费收入,不断从伊丽莎手中不情愿地大量流出。伊丽莎不免时常为此担忧。而杰克-伦敦却认为,这意味着他可以雇用更多的人,开垦更多的土地,增加新的牲畜,修建新的灌溉和排水设施。他经常为此而感到高兴和扬扬得意。 每个月初,他和伊丽莎都要坐在餐室的书桌旁,一边查着账本,一边为无法弄钱应付需要而发愁。但是杰克·伦敦相当有办法,对自己要做的事总能设法弄来钱。他建造了石头谷仓,而且一下子建了两个。他盖了牛奶房,买了打石机,装了若干英里的水管,并买下了傅兰德牧场(这时他已拥有1500亩地)。他负债累累,却从农业实验和挽救加利福尼亚农业的信念中得到乐趣,同时也从自己能养活这么多工人及其家属的做法中得到乐趣。 杰克常常带着自豪将客人领到牛奶场,大讲每头牛的产奶记录,或是参观自己的苜蓿田、五谷田、改良牛、山羊等。他自得其乐,并不在意自己所欠的数量惊人的债和附近农民的讥讽。那些农民常为他的“模范农场”感到好笑。农民们暗中笑话这位农场主放弃三次收获,讥笑他所谓的“8小时社会主义者”的经营管理方式。 杰克·伦敦完全不在乎这些。他内心始终存在的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感觉,早已使作家觉得他除了去解救美国的文学之外,还应当解救美国的经济和处在破坏与衰落中的农业。他那十足的而且是越来越强烈的“君王感”,使他自认为似乎应当做人类之王。 P12-13 序言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传记中,曾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三毛在南美墨西哥旅游,在某地一个神庙中,她看到了一个模样古怪的小神像。经向当地人打听,被告知这是“自杀神”。三毛对此大为惊讶,也深感触动。她知道,世界上无论何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而在墨西哥,却有这么一个专为自杀者而供奉的神像。作为作家的三毛,对之思索不已,也激动不已。她认为这个神像的存在和确立,给予人类最大的尊严,以及意志自由。按此信仰,人类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生与死之间作出自由的选择。 墨西哥神庙里的“自杀神”,是吊死在一棵树上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几年之后,三毛自己选择自杀身亡时,是自缢于医院浴室打点滴的吊钩上,其景况极为相似。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心灵的某种默契,抑或是女作家三毛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自杀神”所代表的这种特殊宗教的追求和敬仰? 像三毛这种以自杀行为震惊世界,却留给世人谜一样的故事和谜一样的内心世界的知名作家,从古至今不在少数。仅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来讲,获国际声誉且够得上大师级的文豪,先后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有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日本的三岛由纪夫、中国的老合;有当时“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作家”之称的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有开西方现代“意识派”小说风气之先的英国才女作家伍尔芙;有被称为横空出世的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有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茨威格;此外,还有前苏联的法捷耶夫、享誉全球华人世界的台湾畅销女作家三毛,以及自杀于“文化大革命”苦难中的中国知名作家傅雷、周瘦鹃、杨朔、叶以群、陈笑雨……本书所揭示展现的,正是这些文坛巨子既瑰丽多彩又千奇百怪的人生,以及他们复杂多变,谜一样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从容沉静,或被迫无奈走向死亡的情景。 莎士比亚在名著《哈姆雷特》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生存还是死亡?换言之,就是活还是不活?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容逃避,实际上又无法选择的难题。这不仅是剧中的丹麦王子面临的困惑和选择,也是人世间每个人存在或必须面对的困惑和选择。这种哲学意义和人生现实中的难题,至今仍在困惑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书中这些大师级文豪,在面临相同的难题时,他们决断而且毫不迟疑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甚至神态沉静而安详。 笔者以为,他们的从容赴死,并不是后人非要模仿和追随的榜样。但是对浸染着浓厚传统文化因子且盛行于国人中的那种“好死不如歹活”的价值观,以及至今仍相当程度上固守这种观念的中国人,无疑是树起了一个认识和价值体系上新的坐标,也是对国人文化传统观念的挑战。正如三毛在墨西哥神庙中见到“自杀神”之后受到的启示和感悟,对人类来讲,“自杀神”的存在,保障和给予了人类最大的尊严和意志自由。在“生”与“死”之间,人类有权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叙述、所展示给读者的每一位作家,都具有某种“标本”意义。他们以死对抗社会和人生,以死对抗传统价值体系,甚至以死反抗暴政或反抗暴力的果敢和勇气,都是值得尊敬的。 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自杀”的名言,并且经常被论者引用:“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绝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鲁迅先生这里表达了对自杀者决断及其选择的宽容、理解和尊重。 当代著名学者黄子平在一篇文章中论及老舍等知名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自杀时说:“探讨死也就是探讨生。死的不讲理由便是最鲜明地逼问了人们生的理由。人不可能再麻木不仁地活着。一旦我们与死者对话,死就不再以那种外在于我的假象而存在。死不是被命运的三女神割断了生命之线,因为死属于人的生存,它是人的存在所遭受的,而且只要人存在就不得不:承担的一种存在方式。死不在生存之外,而贯穿在生存之中。”愿读者诸君能从这个角度阅读和理解本书的各位主角,真正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并进而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之生存状态予以关注。 作者 后记 前两年回归读书写作状态后,开始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自杀这个选题。其中包括作家、诗人、学者及其他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包容量又很大的课题,自己也仅能力所能及地做点提供砖瓦一类的事。经友人蒋蓝先生推荐,得以相识重庆陈涌先生,并经商讨策划,就有了这样几册小书。在此,感谢蒋蓝和陈涌先生的热心及支持,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劳与努力。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尹国良、江云龙、吴霖、兰铀、王星几位先生的帮助,李黎先生尽力为之收集提供相关资料,并精心翻拍了所附图片。一并致谢。 王 锐 2008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