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梳理近代中国105年的经济、金融发展历史,回顾近代中国金融发展走过的路径;分析近代中国金融发展(含金融制度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中国百年金融结构变迁的方向、内在动力和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考察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金融原因,客观认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对金融发展的重视、推动对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导论
问题的提出
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书研究的重点、难点、观点
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本书的缺憾与不足
第1章 鸦片战争前金融发展的概况(1730年一1830年)
1.1 传统金融业出现创新,账局与票号诞生
1.2 外商将公司和财产保险业植入中国,新式保险业产生
1.3 鸦片战争前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结
第2章 鸦片战争时期传统金融业的发展与新式银行业产生(1840年~1860年)
2.1 传统银行业继续发展,外商将新式银行传入中国
2.2 外商在华股份经济继续发展,公债出现
2.3 战乱引发金融危机,传统金融业受到冲击
2.4 鸦片战争时期金融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3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金融发展(1861年一1895年)
3.1 外资新式银行和民族传统银行快速发展,钱庄向传统银行演化
3.2 保险业出现创新,外商寿险和华商财险业产生
3.3 华商股票开始发行和流通,二元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3.4 外商将商业信托及信托公司传入中国
3.5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金融发展的作用及相对滞后性
3.6 洋务运动期间金融发展的特征
小结
第4章 清末政府推动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建设的开始(1896年~1911年)
4.1 民族新式银行创设,银行监管制度建设迈出第一步
4.2 华商寿险业产生,保险立法启动
4.3 外商证券交易所设立,证券立法开始
4.4 外商信托业结构发生变化,美商信托公司进入中国
4.5 清末金融发展的特点
小结
第5章 民国初期政府引导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建设的推进(1912年~1928年)
5.1 政府引导下的新式银行业首现发展高潮,票号业整体衰败
5.2 银行扶持下的保险业发展显著,保险立法取得进展
5.3 民族信托业在新式银行业的孕育下诞生
5.4 民族证券交易所和华商公司债券出现,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萌芽
5.5 民国初期金融发展的特点
小结
第6章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干预下的金融发展与垄断金融制度的形成(1928年~1937年)
6.1 政府干预下的新式银行业再现发展高潮,钱庄业整体衰落
6.2 国营保险事业产生,保险立法和监管加强
6.3 信托业出现恢复性发展,国有信托业产生
6.4 证券市场的发展呈现财政化,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渐趋完备
6.5 抗战前十年金融发展的特征
小结
第7章 抗战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演变与垄断金融制度的加强(1937年一1945年)
7.1 中外银行业的兴衰日趋明朗,中央银行等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7.2 民族信托业发展到了近代的最高峰
7.3 保险业的发展形成两个中心,保险分业经营制度开始实施
7.4 债市衰落而股市复苏,证券市场三级监管体制毁而重建
7.5 抗战时期金融发展的特征
小结
第8章 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走向及启示(1840年一1945年)
8.1 中国近代百年金融发展的历史走向
8.2 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启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