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合院秘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惠薪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但在这种闲暇的背后,封锁的也许正是在那特殊年代里独有的市井生活。这本《四合院秘事》即是要挖掘四合院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邻里关系、家产争夺、老北京人的古朴生活等等的,拉开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韵味的生活画卷。

内容推荐

钟家祖居在特殊年代里,被外人窥视、占有。继后拆迁问题,如何赡养老人……层出不穷,女主人公钟淑惠总是与人为善,体现了做人上的古朴风格。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是一部贴近现实的京城市井小说,一部有着京腔京韵风味的生活画卷,更是一部演绎胡同人家争守家产、风波迭起情恨秘籍。

试读章节

钟家的房子在百花深处的紧西头,西屋的后房山和院墙与一段窄胡同相邻,北口通到大马路上。百花深处是胡同的名字,通常胡同都是两三个字,四个字显得长了些,平时人们都说百花深处,将胡同两个字免掉了。其实呢,这是一条不长的胡同,既没有显赫的宅门大院,也并非花团锦簇,连棵绿荫覆盖的大树都没有,可以说名不符实。钟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西边是棵甜石榴树,东边一棵枣树,都是钟老太太栽的。虽然枣花、石榴花没有浓郁的花香,但每年秋天,硕果累累的时候,红黄相间的石榴,绽开了笑脸,串串嫣红的大枣挂在树梢,常会吸引胡同里的人驻足仰望。

百花深处虽然不是贫民窟,但是自从有这条胡同以来,就没有住过什么达官显贵、日后发迹的富贾,甚至文化名人。钟家的房子是妻子的祖业产。安玉林是独生女,父亲是白洋淀的农民,由于脑筋活泛,倒腾荷叶、菱角、莲子,后来发展到建筑业需要的苇箔,积攒下来的钱,置办了这个小院。当时主要看中了宽敞的院子,可以堆放杂物,成了货栈。三间北房十分破败,经过了翻修扩建,将原是棋盘芯的房顶,换成了一色的青瓦,东房两间只是稍加修整,棋盘芯的房顶没有动。原来这种房顶只周遭是瓦而中间是灰抹的。门道及临街的小房都没有改动。

老钟也是白洋淀人,与安家是近邻,从小看着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水乡的教书先生,在当地也算是有文化的人。老钟人长得周正、宽厚,在当地读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来京后,为老安家的苇箔铺管账,后来又当了倒插门的女婿。

最初钟家开铺子时,整个院子都是自家占着,刘姥姥最先搬进了小南屋,什么时候搬来的,淑惠不清楚,好像从她记事起她就是住在院子里的房客了。据老钟太太讲,刘姥姥生了儿子后,与男人吵架,从老家三河县跑到了北京当奶妈子。起先跟着一位海军军官,后来军官调防去青岛,刘姥姥不想离开儿子太远,急着找房,那时钟家老大生下没有多久,奶不够吃的,互相帮忙吧!钟家从没有收过刘姥姥的房租,人心都是肉长的,刘姥姥讲话难免有时偏袒钟家。她比钟老太太年长几岁,两个人是无话不谈的老姐妹。

东屋的白茹珍是后搬进来的,淑惠记得她在卫校读书,那时是住校。一次周末回家,看见东屋走出一个瘦高挑儿、水蛇腰的女人,冲她满脸堆笑地说:“三姑娘回来啦!”

她还纳闷呢,以为是白洋淀老家的乡亲们来了,有时会暂住在东屋,谁知白茹珍竟住下不走了。事后母亲告诉她,白茹珍家住房发生了困难,其夫华宝生所在工厂全部西迁,他们家有特殊情况不能随厂迁走。他们急于找房,朋友托朋友,辗转找到这儿,那好听的话都说尽了,碍着面子、人情,不能推辞,好说歹说搬进来。凭良心说,开头几年却也相安无事。特别是白茹珍十分会来事儿,那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于钟家格外地献殷勤,这让刘姥姥十分看不惯,常常当着面指桑骂槐地说:“摇尾巴狗!”

谁料到十年浩劫中,白茹珍摇身一变成了革委会的积极分子,她的男人是幕后的狗头军师,净给她出馊点子。十年浩劫的恐怖时期,随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意想不到的诬陷、信口雌黄地栽赃……都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家,顷刻颠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白茹珍几次将红卫兵小将请进院中,预谋将钟家当作牛鬼蛇神清扫掉,都被刘姥姥挡住了。

其实,刘姥姥并非是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也没长着三头六臂,当时虽不是风烛残年,但已过六句,且是一双三寸金莲,缚鸡的力量都没有,更不要说对付几十个红卫兵了。个个都是杀气腾腾,充满“为民除害”的势不可挡的气概。别忘了,刘姥姥不仅出身红五类,自己当奶妈,她还有一块响当当的军属牌子,唯一的独子就在珍宝岛前线,刚刚荣立二等功,贴在墙上的喜报,还没有掉下来呢!她挺身拦在大门口,声嘶力竭地喊:“我在这院里住了近三十年了,对钟家知根知底,他家不是黑五类,也不是牛鬼蛇神!你们可要擦亮眼睛,严防有人搞破坏!”

所向无敌,从没有碰到过障碍的红卫兵,就像一群来势凶猛的蜂群似的,意想不到地遇到阻挡,被搞得措手不及,一时竟找不到北,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蜂拥着又闯进了隔壁的家门。钟家的感激之情自不用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无法明确表达。华家夫妇在人声鼎沸的混乱之际,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刘姥姥却是扶着门道的木隔板,一步步、颤颤悠悠地走回自己房间的。

事后,她回忆说:“那时候我是豁出去了,瞎话篓子就能把好人坑了,什么世道,两天前在街口上听说写《骆驼祥子》、《龙须沟》的作家老舍,竟让这群不分青红皂白的小小子、小姑娘们给打了,逼得他跳了河,什么世道!怎么都是一死,老太太我活够了!”

刘姥姥刚烈的性格,让胡同里的老老少少钦佩,她敢冒着自己的性命危险,说出别人心里想着的,但却不敢说出来的话。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仅仅沉默了两三天,白茹珍在街道上又活跃起来,哪里有批斗会,哪里就会发现她的身影,而且她不是作为一般的群众,每每都会跳出来控诉、指证且声泪俱下。她便成了革委会内定的营造批斗气氛的重点发言人。

不久,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得她沉寂下来。一天下午来了一批红卫兵,在她住的东房山上贴了一张大字报,内容是有关华宝生的,上面说那时他在一所技校的总务科工作,是技校的造反派送来的。原来在敌伪时期,他当过日本翻译,由于历史有污点,而没有能随工厂迁往三线,后经多方托人才在技校找到工作。大字报的结尾是:打倒狗特务华宝生!

P1-3

后记

没有上小学以前,就随父母由哈尔滨迁居北京,住进了四合院。最初是在前门一带的大杂院中,后来搬进了西城一座独门独院的小四合院,最鼎盛时,住在三进的带有回廊、垂花门的大四合院中,后来又住进了大杂院,这是历史的轮回。

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合院情结非但没有松懈、淡化、消失,甚至竞成了一个沉渍在心底的、解不开的情结。虽然在北京城内已找不到以前自己住过的四合院了,特别是如今高楼耸立的金融街占据的地盘,那里曾是我在二附小(试验二小)毕业后,保送到师大女附中(试验中学),为了离学校近,最后住进的大杂院,直至拆迁。

在那里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意气风发的少年、踌躇满志的青年、雄心勃勃的壮年……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最痛苦的是,在那儿我亲手送走了最爱的母亲……

这座四合院里的人和事,左邻右舍,甚至是胡同里的男女老少,常常活跃在我的脑海里,有时是梦中,有时只要轻轻地闭上眼睛,他们一个个都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他们记录下来,那是北京人生活的历史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却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因为历史的长河正是这些光点的汇集。

应该感谢同心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他们帮助我实现了这愿望,为这本小说提供了一个让读者阅读并与我共同分享的机会。此外还应该提及的是《北京晚报》的赵李红女士,她为出这本书投入了不少精力,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文学创作中,一直牢记母训:“庄稼不收,年年种!”

我永远不会放弃耕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