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但介绍了当前国际空间流行病学发展趋势,同时也全面总结了我国流行病学家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及应用篇3篇共13章。其中,理论篇主要涉及空间流行病学的发展史、特点、空间数据特征与处理原则、研究类型与范畴、空间分析技术原理与质量控制等;方法篇以各类空间技术平台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为重点,介绍空间数据的结构、分析方法步骤、表达方式等技术与原理;应用篇以空间流行病学理论与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主线,配以丰富的图表举例描述各领域应用空间流行病学理论与技术的特点与方法。该书的结构是以完善理论系统性、深化技术实用性、拓展理论与技术应用广泛性为框架体系,使整部专著各章节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从而展示了我国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我国空间流行病学的整体水平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本书论述了空间流行病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内容涉及现代信息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举例阐述了相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空间流行病学的研究与实践,反映了当前空间流行病学的发展概况与最新发展水平。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应用篇3篇共13章,并配以丰富的图表加以说明。
本书可作为从事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篇 理论篇
第1章 总论
1.1 概念与研究范畴
1.1.1 定义
1.1.2 理论基础
1.1.3 研究范畴
1.2 发展历史
1.2.1 古代朴素的空间分析思想
1.2.2 近代空间流行病学进展
1.3 我国应用概况
1.3.1 疾病与健康空间数据库建立与制图
1.3.2 环境污染监测及大型工程卫生学评估中的应用
1.3.3 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与研究
1.3.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与预警技术的应用
1.3.5 气候变暖对媒介传播疾病影响的研究
1.4 发展特点和趋势
1.4.1 优势及特征
1.4.2 局限性
1.4.3 发展趋势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数据特征
2.1.2 数据类型
2.1.3 测量尺度
2.1.4 维度
2.2 研究内容
2.2.1 疾病制图
2.2.2 点源或线源危险度评价
2.2.3 聚群识别与疾病聚类分析
2.2.4 地理相关性研究
2.3 偏倚与混杂
2.3.1 选择性偏倚
2.3.2 确证、分子和分母偏倚
2.3.3 暴露-疾病模式的不当选择所致偏倚
2.3.4 暴露不准确偏倚和变量误差建模
2.3.5 空间依赖性
2.3.6 显著性检验
2.3.7 生态学偏倚
2.3.8 社会-经济混杂
2.4 边缘效应
2.4.1 定义
2.4.2 产生与影响
2.4.3 解决方法
2.5 数据表达与可视化
2.5.1 地图的类别与作用
2.5.2 地学可视化的类型与作用
2.5.3 网络可视化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篇 方法篇
第3章 基本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方法
3.1.1 描述性研究
……
第4章 数据收集和数据库的构建
第5章 地理信息系统
第6章 遥感系统
第7章 全球定位系统
第8章 空间统计学
第3篇 应用篇
第9章 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第10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第11章 环境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第12章 伤害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第13章 卫生资源研究与服务中的应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