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崛起(中国二十王朝崛起真相解密图文珍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府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圣贤时代

黄帝以后,在我国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尧部落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舜部落居于今河南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居于河套一带,禹时迁徙到今河南西部。据历史记载,尧是陶唐氏部落首领,故称唐尧;舜属于有虞氏部落,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尧时代,社会秩序井然,农、工、牧以及法律、音乐、教育等,都已有专门的管理者了,这些人都是所属行业的专家。比如后稷,是尧的农师,“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后稷因之被后人尊为“农神”。尧的乐官叫作夔,史载只有一只脚,但却是音乐天才,能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据此创作了一支乐曲《大章》。人们听了这乐曲,心情便不再浮躁,平和处世。人一旦没有了贪念,也就没有了无谓的纷争。《大章》是目前所知,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首最古老的乐曲。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原始社会出现了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尧、舜、禹最为人们所称羡的事迹,就是“禅让”,即主动把帝位让给贤德之人。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扼要的叙述:

据说,尧在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做继承人,并且让舜摄位行政,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职责。尧死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就主动离开都城,回避到南河之南。但是,无论是朝拜天子的诸侯,还是诉讼的诸侯,都不去见丹朱而去见舜,就连讴歌者也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说“这是天意”,于是继承了帝位。舜在位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治水有功的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依据氏族传统,众举皋陶做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做继位人。但禹死后,子启夺伯益位而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禅让”的故事,最早出自《尚书·尧典》篇,它客观地反映了尧舜时代部落联盟民主制的良好的政治风尚。多数史家认为,“禅让”是周朝史官掇拾往世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但其所本,实则也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考诸后来进入中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族史实,在部落联盟时期,推行的无不是这种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遂成为后世儒家所美化和推崇的最高道德风范。

据《韩非子》等先秦典籍记载,在舜时,国家雏形已经出现,舜把所管辖范围按地区划分为12个州牧进行管理,打破了以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结构,每州的首领称为牧。同时,舜还在联盟中央设“九官”,向黎民百姓征收贡赋。且在尧时刑法的基础上,宣布了五种刑法,即墨(脸刺字)、劓(割鼻)、剩(残足)、宫(阉割)、大辟(杀头),还规定可以酌情赦免,用鞭打或金钱代替。这一切,无不标志着国家雏形已经出现,中原各部落已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

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禹的时代比舜更前进了一步,饮食器不仅外面涂漆,里面还涂了红。禹十分重视祭祀鬼神,对于祭扫时穿的礼服礼冠很是讲究,与一般居民有较大区别,已显示出高低贵贱之分。“大禹治水”的成功,更使黄河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的雏形。

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黄帝族、炎帝族为主,以东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三位古帝还曾多次与南方的九黎三苗族发生战争。

大禹治水

许多古老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传说,即远古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但惟独在中国神话里,大禹把洪水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就是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意义。关于大禹治水的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民间疆都有大量的记载和传说。远在春秋时,人们就感慨说,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早就成鱼鳖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吟道:“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赞美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铜器铭文里更是肯定禹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足见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传说。

传说上古时代,天地茫茫,洪水肆虐,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原始居民的哭声惊扰着尧帝那颗仁慈的心,尧帝日夜忧惧。四方的部落首领们,一致向尧推荐鲧去治水。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受命治理水患,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即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上应天命而生,因此生而不凡,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

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

夏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之孙。另据史载,崇伯鲧之妻有莘氏女修己因梦里吃了苡仁(薏米)而生禹,故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由此可见有崇氏部落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的,这也反映了有崇氏部落是华夏民族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种族。

大禹接受任务以后,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他检讨鲧失败的原因,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摒弃筑堤截堵的办法,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顺天地自然之势,高的培土筑堤,低的疏浚成河。但要开山凿渠,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召集诸侯百官分治九州土地,亲自带领有崇氏部落的人,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然后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诀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肆虐的洪水驯服地向东南流人大海。

《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耜,以民为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经过13年的整治之后,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走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定居。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垦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孔子曾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饮食简单,他的宫室简陋,而他从不想到改善,而是竭尽全力,平治水土,发展农耕。大哉,斯人矣!伟哉,斯人矣!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了天下,根据不同的水系,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按地域实行统治,进行管理,所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因为道路畅通无阻,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通过水路和旱路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P3-5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早已是“世界的中国”,但世界对于一个突然崛起的中国确实还很不了解。了解的只是一系列经济数字。这就像我们突然面对一个高人一头的陌生人,只知道他的身高、体重,却不知道他性情如何,我们一定会觉得惶恐,并产生防范心理。中国的“性情”,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

——余秋雨

除了娱乐,年轻人还应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我认为,学历史有四个好处,第一,文化的功能,历史是一种文化;第二,学习的功能;第三,治国的功能,从历史中吸取和借鉴前人的治国方略;第四,修身的功能。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是我们的珍宝,我们必须敬重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要抹杀历史的辉煌。所以,要敬畏历史,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奋发图强、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应有一份责任。

——阎崇年

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只能接触被记载的第二历史。但必须运用自己的判断分析,追求历史的真实。

——王立群

我们的期望是让更多人喜欢历史、了解历史,不能让中国历史出现断代。读史应该从浅近的、能引起兴趣的东西读起,然后你的学识、见解和修养会逐步地增长。

——蒙曼

后记

《帝国崛起》是畅销书《天朝落日》的姊妹篇。为了使这两本历史读物在体系上完整,出版社原拟邀请《天朝落日》的主编彭勇教授再续前勇,完成是书。但彭勇教授手头正有几个课题待完成,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腾不开手来;而我在《天朝落日》的初始选题到最后出版,都参与其中,并对全书进行了文字的修饰润色和某些章节的改写。因此这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不揣浅陋,集中大半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始告杀青。在出版之前,蒙彭勇教授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热情的绍介,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无疑,历史是最有趣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中国人对史书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这不仅因为她有着蕴藉深厚、璀璨夺目的5000年文脉传承,还在于发散于历史册页中的那种永远进取、不畏艰险、包容豁达的精神气度和悲悯情怀。

虽然历史离我们远去,但不能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我们明智;历史教会我们一种经验,也赋予我们一种情怀。让我们以一种智慧的力量,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因此,我们当下不管以怎样的生命方式走过时代,其实都是在创造历史。因为人生或深或浅的足迹,或将是未来或显或隐的史诗吧!无可否认,历史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有着彼此紧密的联系和交替影响,不可割裂,生命也因为有了厚重的历史人文做背景,方能显示出她多元化的价值观。为了超脱平庸与现实,培养起我们正确的世界观、强国意识和平民立场,我们必须频频回顾历史,在与历史的交融与碰撞中,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延续我们的时空,激发我们的豪情。历史是如此之奇妙,千年沧桑或可逐渐凝为我们清澈的人生经验与智慧,成为我们一生受用无穷的醇醪。

历史叫我们有一种归属感,历史能激发我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意识,也能培养我们的核心文化精神,这就是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传递一种温暖,我们需要一些好的读本,来大力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研究她,但以娱乐休闲的心态来轻松读历史,也会大有裨益啊!

《帝国崛起》是我所写的历史著作中最用劲的一部,我参考了一些史料,当然也吸收了学者和网络同好的最新观点。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深表谢枕。为了不脱离历史的真实,在引用二十四史对某些事件的描述时,始终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不敢信笔演绎,有时甚至直接就把原文意译成白话,当然语言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其实,读历史不应背负太多的包袱,觉得有意思,看看就好。

作者

2008年9月50日

目录

专家导言: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

本书导读: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肇造华夏:夏朝崛起真相解密

 圣贤时代 大禹治水 玄圭赐禹 禹铸九鼎 涂山之会 禹伐三苗 夏朝建立

刑名从商:商朝崛起真相解密

 先商时代 殷革夏命 刑名从商 殷商文字

敬天保民:西周崛起真相解密

 周道之兴 羑里之囚 武王之商 封建诸侯 三监之乱 敬天保民

千古一帝:秦朝崛起真相解密

 秦人西迁 春秋霸主 商鞅变法 合纵边模 长平之战 剪灭之国 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

大汉雄风:西汉崛起真相解密

 乡下痞子 刘邦起义 西征入关 约法三章 鸿门之宴 楚汉战争 汉承秦制 文景之治 大汉雄风

光武中兴:东汉崛起真相解密

 绿林好汉 白衣贵胄 刘玄登基 昆阳大战 刘演之死 北徇河北 重建汉朝

三马同槽:西晋崛起真相解密

 狼顾鹰视 知雄守雌 咸鱼翻身 寿春之乱 司马双雄 建立晋朝 三国归晋

共治天下:东晋崛起真相解密

 永嘉之祸 牛继马后 弱主开国 新亭对泣 王敦乱晋 门阀政治

气吞万里:刘宋崛起真相解密

 刘裕出世 嗜赌成性 扬名立万 再造晋室 刘宋开国

肇基北朝:北魏崛起真相解密

 拓跋史迹 建国立制 死亡之陂 以夷入夏 死于非命 统一北方

轻取天下:隋朝崛起真相解密

 为人龙颜 矫诏辅政 消灭异己 禅让于隋 开皇之治 统一全国

大唐雄风:唐朝崛起真相解密

 关陇世族 狱中定策 太原起兵 天纵英才 兄弟争宠 宫闱惊变 开疆拓土 贞观之治 从谏如流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风云帐下:后唐崛起真相解密

 独眼英雄 风云帐下 还矢太庙 攻灭后梁

镔铁之坚:辽朝崛起真相解密

 契丹八部 耶律家族 诸弟之乱 宴会喋血 契丹建国 攻灭渤海 断腕太后 争霸中原

黄袍加身:北宋崛起真相解密

 流落南北 陈桥兵变 仁德之君 巧释兵权 强干弱枝 统一南方

马啸北风:西夏崛起真相解密

 党项之羌 兄弟阋墙 依辽和宋 西夏建国 宋夏之战 鼎足势成

太阳部落:金朝崛起真相解密

 函普时代 头鱼宴会 女真伐辽 猛安谋克 海上之盟 靖康之难 入主中原

永恒之火:元朝崛起真相解密

 蒙古史叙 统一蒙古 自将伐南 西征灭夏 联宋灭金 争夺汗位 攻灭南宋 行省制度

云起龙骧:明朝崛起真相解密

 游方行童 民不堪命 云起龙骧 争锋江南 恢复中华

落日辉煌:清朝崛起真相解密

 努尔哈赤 建国立制 传檄讨明 宁远大战 觊觎中原 宫闱秘辛 铁骑入关 康乾盛世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纵观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十分重视武备的。国家的战备工作做得好,对于保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以及应对内忧外患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分水岭。

读史可知,中华民族原本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汉唐的血液沸腾着激昂的睥睨一切的因素,至宋才戛然消失。

而唯有拥有汉唐魂魄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秦王赢政就不用多叙述了,他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挥手所向,天下靡定。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广袤的疆域里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从此揭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垂天帷幕。

项羽平定河北,破釜沉舟,消灭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主力,诸侯不敢仰而视之,皆膝行来见,何其雄也!

刘邦以一介草民之身,提三尺剑,纵横中原,屡败屡战,终开汉朝400年基业。文帝富有远略,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不轻启战端,但他针对匈奴的战争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文帝不但鼓励民间养马,国家也在西北边境设立了36个牧马场,为的就是实现有朝一日不战则已、一战必亡匈奴的宏图大志。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不致中断,为后来武帝大规模北击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武帝是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他继位后,改变文化政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所谓的“表儒里法”。又一改对匈奴妥协的政策,主动进攻。武帝是一个勇猛刚毅、具有持久开拓雄心和征服野心的人,绝不能容忍匈奴再踏入汉关半步,他要一削父祖几代人所受的鸟气。他毅然抛弃了行之近70年的和亲祖制,开动了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全力出击匈奴!这一声巨吼,响彻了44年之久,匈奴从此全面衰落。

汉武帝王道霸道,交错为用。在对匈奴用兵的同时,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把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接着又平定了夜郎、南越,征服了闽越和东瓯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分别置于汉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如此盖世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此被后人赞为“冠于百王”。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在武帝手中基本已勾勒成形。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武帝用事四夷,以武力拓边,致使民间尚武之风大盛,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公元前28年,北匈奴杀汉朝使节反叛,在危机情况下,副校尉陈汤不待皇帝指令,发兵征讨,认为“胡兵五个才能当汉兵一个”,以少胜多,大败匈奴军队,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汉人是多么威猛!胜利之后,陈汤又给汉元帝发去了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其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辞壮语,成为激励汉人血性的沸点。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太宗在做好战争准备后,派李靖等率大军出击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颉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拓边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的版图由此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平定突厥之后,唐太宗再次远征,将吐谷浑纳入唐朝版图。而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也相继降服,唐遂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这是唐朝继汉朝之后,再次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后又大败吐蕃军。赞普松赞干布遂向唐太宗谢罪求和,请求和亲,唐太宗遂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与汉初的和亲不同,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屈从,而唐与吐蕃的和亲,则是一种强势之下的怀柔。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个高度自信的时代,贞观之治的一大内容,就包括这种兼容并蓄的大唐雄风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尚武精神。

武则天延续了贞观时期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铁腕还击。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等,不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使唐朝和中亚的贸易再度活跃起来。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强盛、辉煌的王朝,汉与唐相比,汉质胜于文,唐文胜于质。汉雄浑凝重,唐璀璨瑰丽。汉有壮男之质朴刚健,唐有贵妇之雍容华丽。汉气势恢弘,唐气象雄阔。大汉雄风、盛唐气象遂成为中华民族最弓I以为骄傲的民族性格和魂魄。

鲁迅在《坟》一文中,曾对汉唐精神赞扬有加,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至今读来,汉唐雄风,犹扑面而来。

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因此,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复兴汉唐魂魄总是那么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是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受辱挨打的历史证明,丧失了民族的尚武精神,连自立都谈不上,何来复兴和辉煌?

那么,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固有的尚武精神,何以在宋代消失了?

探索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无不具有奔扬的气势和驰骛的精神。唯独赵匡胤因为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政权,怕有人见样学样,就一味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解除将帅兵权。赵匡胤曾问陈抟老祖,何处可守?一个“守”字,就把激昂的汉唐精神推得远远的了,也奠定了国家政策的基本调子,就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而为了消弭文人们的独立精神,宋代特别重视科举,但又不像唐太宗那样自信,看到许多新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宋代的科举成了统治者培养顺民所实施的一种政治权术了。宋代的文人,也几乎都把“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在宋代,科举及第会无限荣光,会被皇帝在皇宫赐宴,也会帽插金花招摇过市,引得万人空巷。所以时人曾感慨:“纵将帅于万里之外破敌灭国,凯旋而归,所受奖赏也不过如此。”由此看来,宋朝的科举取士,已经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对俯首贴耳读书人的高级奖赏了。

民如水,体制如器,统治者鼓励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灵魂。如统治者战争意志坚强,自然就会激起民族潜藏已久的血性。宋代“重文轻武”,此时的儒士文人,也便没有了战国前期高蹈扬厉、独立思考的个性,而逐步沦为求仕、做官的食禄之徒,整个社会便弥漫着文弱之气。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了极致,盛极而衰。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天理,灭入欲”,一切社会规则更加精细化和制度化。人们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的创新。整个社会思潮趋向保守和僵化,社会呈消极封闭状态,与盛唐的开放自信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朱熹的理学思想此后统治中国社会长达700多年,直到清末。  元时矫枉过正,把知识分子从天上踩到地下,八娼、九儒、十丐,此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连娼妓也不如,仅比乞丐强点。斯文扫地,以此为甚。明清时期,虽为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但却大兴文字狱,以形式重于内容的八股文取士。儒家思想中闪光的东西被一步步阉割殆尽,完全成了统治的工具了。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积重难返,社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而统治者还沾沾自喜地以天朝心态自居,真是可悲、可叹、可恨、可怜。

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代言入,宋元明清以不同的方式钳制、糟蹋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使他们失去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整个民族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考了。他们的骨子里涵蓄了太多的柔媚,陶醉于诗酒风月之中,也便没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消失。变成了浑浑噩噩,不知进取的一群人,何来血性?也就没有了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到边疆建功立业为荣耀的自觉意识和责任了。

汉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时代,汉唐精神之所以被后人仰慕和颂扬,主要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爆发出的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汉代进入全面开拓时期,武帝“表儒里法”,兼容并蓄,气势恢弘。而隋重新实现了的政治统一,则也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几度整合的结果。唐代则更是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汉文化为主的胡汉文化,再一次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促成了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而唐以前中国社会尚武的精神,却在宋以后,由于对儒家文化的单一性选择和推崇,没有了包容性,尤其元明清时代,甚至摒弃了儒学中闪光的东西,而把落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这就使得整个社会逐步消弭了进取的精神和意志。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与此不无关系。

由以上原因分析得知,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闻战必惧,鲜有胜仗,不仅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怀疑,民族的自信心也大为受挫。自宋以来堆积在中国人心中孱弱的意识,使得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近代大半个世纪里,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去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经过近代各种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才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五四”新文化。它在唤醒民族意识的同时,也激起了潜藏已久的民族血性。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取得了民族独立的话,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

正如彭勇教授所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解密性质的历史通俗读本,它解析了中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四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于史有据。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唤起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

中国历史的最大遗产,就是崇尚国家统一。纵观历史,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可以接受不同族群的统治,但从来不接受分裂。国家只有实现统一,才是唯一强盛的基石。这对今天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有着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一个好的历史读本,应该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却迎合民众心仪已久的“大国”梦。本书即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编辑推荐

一个强大的时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凄怨的灵魂。

本书是一部解密性质的历史通俗读本,它解析了中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四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于史有据。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唤起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

本书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多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