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玛克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思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
出版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玛克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马可为古罗马帝王,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尽管该书是在戎马倥偬中点点累积而成,却渗透着深刻的平静和宽容。此书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活,本无意于公开,却因偶然的际遇面世——于是得以睹见其真容的渎者有福了。 在该书中,马可以其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 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马可还认为,现实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应该欣然地接纳它们。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 《沉思录》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之一。它以庄严不屈的精神担负起了做人的重荷,帮助无数阅读它的平凡男女去拥有更好的生活。 目录 译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试读章节 [9·1] 凡行事不公正,便是对神不敬;因为宇宙本性创造有理性的生灵,乃是要让他们彼此互利互助,而不是彼此伤害,若是违反了这一意志,显然便是对最高神明不敬。此外,凡说谎者,也是对神不敬;因为这神也唤作“真理”,乃是一切真理的源头。因此,那故意说谎的人也就犯下了不敬之罪,因为他的欺骗乃是罪过;那无意中说谎的人也是对神不敬,因为他的行为有违宇宙的本性,扰乱了宇宙自然的秩序。那些行为与真理背道而驰的人,便会陷入这种对立冲突,因为虽然自然赋予了他分辨真伪的能力,但由于他自己的疏乎,却失掉了这种能力。 另外,那些把享乐当作善来追求、那把痛苦当作恶来避免的人同样是对神不敬;因为这些人必然经常要指责宇宙的本性对善人和恶人处置不公,为何恶人能够享受快乐,所拥有的都让他们心满意足,而善人却只落得痛苦不堪,诸事不顺。 而且,那畏惧痛苦的人也必将会害怕宇宙中要发生的某些事情,这已经是不敬了;贪图享乐的人很难做到行事公正,这也是一种不敬。宇宙的本性是不偏不倚的,它创造的任何一对事物都是平等的,否则它不会两样都造出来;而对于那些相信宇宙的本性乃是不偏不倚的人而言,他们有时也要注意必须顺应宇宙的本性,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来看待宇宙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创造出来的事物。那么,若是有人不能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快乐与痛苦、生与死、荣耀与耻辱这些宇宙毫无偏袒地造出来的事物,他也便是对神不敬了。 当我说宇宙的本性不偏不倚地运用这些事物,我的意思是,将要出现和已经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毫无差别的,其中都存在一系列的因由和结果,其缘起都是宇宙最初的神意主宰,它按照本应如此的规则赋予了万物必要的实体,以及各种转变交替的能力。 [9·2] 一个人在离开人世时从未沾染上虚伪、奸诈、奢侈、骄傲的恶习,那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而且是个有智慧的人;但如果要求低一点,一个人若已经染上了这些毛病,那么立即结束生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难道你更愿意与恶行为伴吗?难道你犯错的经验还不足以说服你,让你避开这场瘟疫?灵魂的堕落比任何有毒的空气都要可怕,因为瘟疫对动物而言能伤害身体,夺取性命;而这种瘟疫则腐蚀人的内心和灵魂。 [9·3] 不要蔑视死亡,要欣然接受,因为这也是自然安排好的事情。就像从年青到逐渐衰老,慢慢成长直至成熟,从长出牙齿、胡须到白发苍苍,从受孕、怀胎到呱呱坠地,这些都是你生命每一阶段自然发生的事情,生命的中止和消亡也不例外。那么,作为一个服从理性的人,就不应该漫不经心地对待死亡,也不该极力排斥死亡或把它当作耻辱,要把死亡看作是自然的活动,等待着它的来临;你的灵魂从躯壳里脱离出来,要等着这一刻的来临,就像你现在等待着婴儿从妻子的子宫里分娩出来。除此之外,或许你还需要一种更能打动内心的安慰,再没有什么比下面的办法更能让你感觉到死亡的喜悦了:看看你将要离开的那些东西,想想你的灵魂将要辞别的那些人的品德,你便不会再感到彷徨了。厌恶他们固然不对,应该关心他们、友善地忍受他们,但如果想想你离开的并不是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死亡便不再那么难以接受;因为如果还有什么使你留恋不舍,那就惟有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生活这一样了。但你也看到了:你与现在的那些人完全合不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是多么令人厌倦啊。你会恨不得说:“快来吧,死亡!这样的日子再多活一天,我也要忘了自己是谁了!” [9·4] 害人即是害己;对人不义,即是对己不义,因为他也让自己变坏了。 [9·5] 不仅仅是已经做了的事情有可能不公正,那没有做成的事情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9·6] 如果你现在的判断合乎事实,你现在的行为合乎公共的利益,你现在对一切来自于外界的事情都能感到满足——这就够了。 [9·7] 驱散想象;克制冲动;消除欲望;确保自己能控制自己。 [9·8] 没有理性的动物共有一种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生灵共有一种智慧的灵魂;正如所有事物都是在同一块大地上长出来的,当我们还看得见东西、当我们还活在这世上时,我们看到的光明是同一种光明,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同一种空气。 [9·9] 凡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同类相吸的倾向。所以土里长出来的要回到土里去,液体的东西都容易流到一起,气体的东西也是如此,甚至要借助外力才能把它们分开。火,也有一种与(包围着宇宙的)火元素共同燃烧的倾向,因此一切较为干燥的东西都是一点就着,因为其中阻止燃烧的东西含量较少。同样的,共享同一理性的人也具有一种与同类共同生活的倾向,甚至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万物之中人最为优越,也最为迫切地希望与同类一起生活。 所以,即便是在缺乏理性的动物身上,如蜂群、羊群、哺雏的鸟儿等等,我们也能发现某种近乎于爱的亲密感情;因为较为高级的生物也有灵魂,它们之中具有一种相互吸引协作的力量,而植物、矿石、木材却没有。在理性动物中,存在政治集团、友谊、家庭和公众集会,还有战争、谈判和休战。而更高一级的事物,例如星辰,即使各自独立,也能以一种相互照应的方式来运行。因而更高阶层的事物甚至在分离状态下也能达成一种和谐的联系。 那么看看现在发生的状况吧!如今反倒是这些有理智的生灵忘记了彼此的关联和共处的热切,丧失了相互协作的特性。不过,尽管他们试图逃脱统一的命运,但始终还是得在一起,因为这是自然的力量。你只要仔细看看,就知道我说的是事实;因为你若是想找一块不会与任何土元素结合的泥土,也比找一个完全隔绝于人群的人要来得容易些。 P132-136 序言 柏拉图说过:“惟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见天日。”也就是说,惟有精通哲学的君主方能建立“理想国”。在西方历史上,确有一位精通哲学的皇帝,那就是本书著者——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121~180)。 奥勒留自幼即有志于哲学,常身着古希腊罗马哲学家长袍,模仿其生活方式,渴望成为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然而,命运将其推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奥勒留被罗马皇帝安东尼。派厄斯收为养子,十九岁便获恺撒称号,协助治理国家,此后青云直上,直至公元161年被推上帝位。他在《沉思录》中回顾一生时感慨:“这一切,都是因为神灵和命运的眷顾。”的确,奥勒留的一生是很得神灵和命运眷顾的;不过,他执政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外有异族入侵,内有军事叛乱,瘟疫、洪灾、干旱、地震亦频频降临,国势日衰。奥勒留在位的二十年,都在应付这些危机中度过。他竭忠尽智,夙兴夜寐,晚年更身先士卒,征战四方。但在戎马倥偬之中,奥勒留依然保持着对哲学的热爱,不断思考着人生真谛。本书的许多篇章即写就于征途。虽然他最终未能挽救帝国江河日下的颓势,但《沉思录》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住了比他的功业更为长久的光彩。 在哲学史上,奥勒留属于斯多葛派。斯多葛派为西方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之一,影响最为深远。它虽源自古希腊,但并非古希腊思想的主流,主要发展还是在古罗马时期。其代表人物,早中期多来自小亚细亚,后期主要来自罗马,较少希腊本土人士。古希腊思想的根基为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但随着城邦制度衰颓,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罗马共和国及日后的罗马帝国取而代之,个体如何在新的政治制度下安身立命,哲学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生存发展,遂成为思想界的重大命题,斯多葛派由此机缘而进入鼎盛期。从公元前4世纪芝诺开派算起,到公元2世纪晚期衰落,前后延续长达五百多年,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早期的思想主流。此后余风不断,惠及后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于20世纪上半期借英美新人文主义传入中国,梁实秋、吴宓、林语堂等著名作家和学者皆受其影响,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思想潮流。 与其他希腊哲学流派一样,斯多葛派也有自然哲学。他们认为:宇宙最初只有火;然后其他的元素——气、水、土依次逐渐形成;最终将有一场宇宙大燃烧,于是一切又重新变成火;宇宙就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无穷。但他们主要关注的不是自然哲学,而是伦理学,晚期的斯多葛哲学家更转向思考具体的生活伦理。他们关注的是:在一个个体难以把握自身命运的广大世界里,如何让自己有限的一生发出善的光辉?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个体的生命只有与自然相和谐,才有可能达到至善。人要活得幸福,就必须顺应自然,服从命运,对痛苦不加抱怨。在斯多葛派看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惟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而所谓德行,即是与自然相一致。其他如财富、不幸、疾病、死亡等皆渺不足道,人自应淡然处之。 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坦然承认自己受惠于埃比克太德的《对话录》甚多。埃比克太德也是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早年曾是奴隶,后获释为自由人。奥勒留身为皇帝,却自称为一个奴隶的私淑弟子,这恰恰说明他思想的超前。事实上,正是包括奥勒留在内的斯多葛派提出了“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观念,认为人应该友爱,甚至要爱仇敌,并认为奴隶也可作为人类平等的一员。这些都对后来的基督教思想和17、18世纪出现的天赋人权学说产生重大影响。 奥勒留认为,是同一个神在主宰着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结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共存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7·9)人的理性也是神的一部分,万物来源于神,又复归于神:“你是作为这世界的一部分出现的。你从哪里来,就将到哪里去;或者可以说,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你将回到那创造你的宇宙理性之中。”(4·14)因此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遵从理性,合乎自然: 目前大陆已有何怀宏、朱汝庆二位的译本,堪称将奥勒留哲学精义泽被国人的“前锋”;梁实秋先生在近半个世纪前也曾将此书从C.R.Haines的英译本译成中文,近年由后人校订之后正式出版,通行宝岛坊间。在翻译过程中,以上三个中译本都是译者的案头必备,从中得益不少;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增加了不少注释,还参考了何、朱二位译本中的注释,尤其是梁实秋先生译本中详尽的注释,在此表示感谢。几位中文译者中,梁实秋先生是译坛泰斗,论及此书翻译,仍表示“平生翻译以此书最为吃力,亦以此书为受益最多”。本书译者因参阅中译、英译数种,或许有一二略胜之处,所谓事如积薪,后来居上,均得益于诸先行者。必须在此表示感念。目前国内的《沉思录》均转译自英译,尚未有译自希腊文的文本问世。译者自知两道转译,不知会有多少遗漏与误解,奥勒留若泉下有知,不知当如何感慨!幸而《沉思录》是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化入中文,仍能感到其中精义熠熠生辉。 于2008年春夏,在各个中英译本之间辗转流连,与罗马古人促膝对谈,倾听之,感悟之;向译界前人叩门请教,受益处、商榷处也时时可见。能有机缘以这种方式研读《沉思录》这部千古之作,实属幸事。作此短序,是为纪念。 译者识 二○○八年五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