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夺牛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的是公元前500年爱尔兰几个王国间的战斗故事,曾对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该原著是用凯尔特文写成的,后翻译成英文,现将从英文翻译成中文。

根据该故事情景建造的一座爱尔兰式花园——“夺牛记花园”也将在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落成。

内容推荐

康诺特的王后麦德伍喜欢攀比,发现自己比国王阿利尔少一头白角公牛,便派传令官前往厄尔斯特租借棕色公牛,遭拒绝后便联合兰斯特和曼斯特向厄尔斯特发起了夺牛大战。在麦德伍的唆使下,厄尔斯特流亡国王弗格斯引导三国联军夺取了棕色公牛,但三国联军也遭到了弗格斯的养子库丘林的顽强抗击。库丘林凭着神勇、机智和义气建立了赫赫战功,叫三国联军谈虎色变。残余的夺牛大军回到了老家,但是正如当年两个猪倌争斗不休一样,棕色公牛和白角公牛水火不容,结果棕色公牛挑死了对方,自己也在狂乱的奔跑中倒地而亡。

目录

“夺牛”前的故事

一 《夺牛记》的失而复得

二 康丘佛的出世与登基

三 厄尔斯特的阵痛

四 伊西鲁儿子的流亡

德祖的出世;祸水;流亡;哭泣

五 库丘林的小世

孕育;抚养

六 库丘林的求婚与习武

求婚;习武;预言;团聚

七 伊芙独子的牺牲

寻父;牺牲

八猪 猪倌的争吵:与公牛的出世

猪倌的争吵;公牛的出世

【夺牛记】

一 攀比:枕边夸富

 夸富;租牛

二 出征:凶兆疑云

 占卜;长征的路线

三 圈套:遭遇库丘林

 阵脚;绕道;码套;锋芒

四 惊骇:英雄出童年

童子军;小英雄;丘林之犬;预青;边界巡逻;风驰电掣

五 挑战:“死亡,死亡”

 夫雷齐之死;奥拉伍之死;噶氏六子、宠物、米恁、利杉之死;莫里甘

 人、棕牛、罗裘

六 长征:从芬娜瓦尔到康尼勒

柳条谷、克龙河、塞恰尔河;绿帽子;马呐请战;保卫克龙河;库丘林和鲁吉德

七 约定:舔¨单挑

讲和;伊塔寇沃之死;纳克冉忒尔之死

八 守约:继续单挑

公牛、标枪、鞭子;丘尔之死;费瓦斯之死;拉仁尼的污秽;莫里甘人的恐吓;罗齐之死;莫里甘人的康复

九 违约:大开杀戒

违约;小开杀戒;塔弯之死;鲁格的守护;童子军的惨剧;披挂、战车、变形;大歼杀成

十 混战:围攻库丘林

英雄的光晕;达伍萨齐;弗格斯的辩解;伊伍柔·贝雷格·尤因;父子约定;

菲楚·娄因塞齐;围攻

十一 悲鸣:兄弟相煎

挑唆;讨价还价;弗格斯的警告;出战;遭遇;劝导;棋逢对手;兄弟相煎;痛哭;再哭

十二 崛起:阵痛结束

塞森的苦战;芬坦、门·麦克、罗恰德、伊利齐、弯瑞莫;舒尔达的警报;出征

十三 进军:大军云集

侦察;先行大军:其余大军

十四决战:两败俱伤

对垒:开战;弗格斯的杀戮;库丘林参战;撤退;二牛相残

汉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次,厄尔斯特人同康丘佛一起待在伊弯·玛恰,从奥·楞瓜拉大酒桶中舀酒痛饮。那酒桶能装一百扎黑如木炭的美酒,足够厄尔斯特人喝上一个通宵。

厄尔斯特的战车武士正在训练如何使用带绳长矛,长矛的尾绳可以从房子的一扇门拉到另一扇门,长达二百五十英尺。他们操练的有投石术、投枪术和剑术,参加操练的有阿瓦京的儿子、“胜利之师”康尼勒·塞纳齐;“绝顶勇士”弗格斯·麦克·罗奇;康纳德的儿子、“胜利者”里盖瑞·瓦达奇;凯尔恰·麦克·尤斯德;达伍萨奇·麦克·拉格大奇;库丘林·麦克·舒尔达;还有伊弯·玛恰的门神瓦尔丁的儿子塞尔——瓦尔丁要塞就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而他自己则是一个了不起的说书官。凭他的才智和敏捷,库丘林赛过所有这些将士,因此厄尔斯特的女人对他敬爱有加,认为他聪明盖世、足智多谋——而且对他英俊的容貌和漂亮的身材爱慕不已。

当时,库丘林还没有成婚,厄尔斯特的男人就聚在一起,议论库丘林以及自己夫人和女儿对他的热情。他们说,要替库丘林找个女人,因为已有妻室的男人不太可能玷污他们的女儿,也不会偷走他们夫人的心。还可能会有一种悲剧,那就是库丘林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他们明白,只有库丘林本人才可能有像他那样的后代。正因为如此,库丘林应该找个女人。

康丘佛向爱尔兰的每个王国派出九名使者,替库丘林寻找女人。他们在全国每个知名的要塞和城堡寻找王国的公主、贵族的千金或者采邑主的闺秀,让库丘林选为妻室。但是,过了一年,信差回来时也没找到适合库丘林的女人。

库丘林自己来到一个叫拉格花园——拉格罗奇塔·罗戈——韵地方,去向他认识的一个女人求婚。她叫爱娃,是佛噶尔·莫纳奇的女儿,一个机灵的女孩。库丘林和赶车手罗伊格·麦克·瑞恩噶伍拉一道出发,他们疾驶的速度厄尔斯特没有哪个车队、哪匹战马或哪位武士能赶得上。

库丘林向那女孩走去。当时,她与一班干姐妹正在外面的绿地上,那些女孩是佛噶尔要塞附近采邑主的女儿,在向爱娃学习刺绣针法。

库丘林向那班女孩问好,爱娃抬起她可爱的脸蛋,认出了库丘林,说道:

“愿您好运连连!”

“愿你的瞳孔看到的都是善良。”他回答道。

然后,他们就转弯抹角地说起话来。

库丘林从裙子上端的开口处看见了女孩的乳房。

“我看见了可爱的乡村,”他说道,“那儿我可以摆放兵器。”

爱娃回答道:

“没有哪个男人会走过这片乡村,除非从阿弯河上的斯亘文渡到浅薄的伍莉学着菲德伍跳跃的地方弯丘印——能拽住一百人的‘女人轭’,在沿途的每一个渡口他都杀死了一百个敌人。”

“在那可爱的乡村我要摆放兵器。”库丘林说道。

“没有哪个男人会走过这片乡村,除非他背着两倍于自己体重的金子完成了鲑鱼跳这样的惊险动作,而且一挥手就打倒九人一列的三组队列,还让每一队列正中间的人毫发无伤。”

“在那可爱的乡村我要摆放兵器。”库丘林又说道。

“没有哪个男人会走过这片乡村,”爱娃说道,“除非夏季退去的时节他从塞弯出发,在春分时节母羊挤奶时一路无眠地赶到印瓦克;夏初时节又一路无眠地赶到威尔提呐;在大地萧瑟的秋季又一路无眠地赶到伍娄恩·特罗亘。”

“一言为定。”库丘林说道。

他跑完全程,当晚借宿在伊弯·玛恰。

那班女孩告诉他们的父亲,说这位勇士如何乘着神奇的战车一路赶来,他和爱娃的对话有着怎样的含义,以及他如何离去,向北穿越伍拉格平原。这些采邑主把爱娃的话一字不漏地转告给了佛噶尔·莫纳奇。

“显然,”佛噶尔·莫纳奇说道,“那是伊弯·玛恰来的变形神童。库丘林来找爱娃搭讪,爱娃爱上了他,他们俩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可是,这对他们没有丝毫好处。”他继续说道,“我要阻止这场恋爱,他们永远都不会心想事成。”

然后,佛噶尔·莫纳奇就穿上高卢人的衣服来到伊弯·玛恰。他说,高卢王室的信使要与康丘佛会谈,还带来了黄金、高卢御酒和其他贵重的贡品。信使三人受到了隆重的欢迎。第三天,他就把手下打发走了。

他当面夸奖了库丘林、康尼勒·塞纳奇和厄尔斯特的其他战车武士。他赞同说,他们作战神勇——不过,要是去阿尔巴会一会战争之神董纳尔·密德瓦尔,库丘林作战会更加神勇;要是去会一会黑影之神斯卡萨奇,学会她的武艺,他就能打败欧洲所有的英雄。他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希望库丘林永远不会回来,因为他坚信,要是库丘林娶了爱娃,他自己就总有一天会死在这野蛮、残暴的勇士手上。这就是他害怕的原因。

库丘林说他一定会去,佛噶尔就要求他答应马上出发。这样,佛噶尔在库丘林那儿得遂所愿,就动身回家了。

次日清晨,英雄起床出发,去实践自己的诺言。在扬帆起航前,他先穿过伍拉格平原同爱娃告别。爱娃告诉他,是佛噶尔化装来到伊弯,要他外出习武,好将他们拆开。她提醒库丘林要警惕,因为不论去哪里,佛噶尔都会想方设法除掉他。他们俩山盟海誓,答应团聚之前一定洁身自好,除非对方不幸死去。就这样,他们依依惜别,库丘林转身向阿尔巴进发。

P26-29

序言

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也是第一个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的国家。因为邻国的殖民统治,爱尔兰悠久的文学传统在17世纪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分裂为语言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盖尔语爱尔兰文学植根于古老的凯尔特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公元5—12世纪,历来倍受贵族庇护又兼任史学家和法学家的本土“诗人”记录了众多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口头文学,而精通拉丁文的寺院文书在撰写经文笺注和布道词的同时,也在空白页边写上了即兴的创作和传奇故事的插补内容;他们的诗歌、传奇、历史、家谱等手稿在北欧人的入侵中多有毁坏,但一些重要片段在12世纪编撰的《入侵志》和《兰斯特记》等古籍中仍然幸存;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关远古历史和英雄传奇的手稿,如《厄尔斯特记》、《芬恩记》、《列王记》等,不但是盖尔语爱尔兰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构成了欧洲最古老的地方语言文学之一。17世纪初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强化、抗英伯爵的逃亡和地方经济的衰退,爱尔兰本土文明日渐衰落,盖尔语爱尔兰文学也让位于英语爱尔兰文学:在长期的文化殖民与反殖民斗争中,爱尔兰(本土出生及生活于此的)知识精英借助语言的移植和异质文化的外壳,创造了令宗主国欲据为己有而后快的另一种光辉的文学传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英语爱尔兰文学跃上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巅峰,涌现了肖伯纳、叶芝、贝克特等诺贝尔奖著名作家,以及“文字革命”的先驱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乔伊斯等。现在,爱尔兰文学的主流仍然是英语文学,仍然佩带着原宗主国的语言符号。爱尔兰有了独立的民族身份,但文化霸权依然存在,文化身份的独立任重而道远。弘扬文学传统,发现历史传承,扩大国际影响,这是爱尔兰民族确立独立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步骤。

四大类早期爱尔兰叙事文学当中,《厄尔斯特记》(另三类是神话故事、《芬恩记》、《列王记》)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五十多个有关古代英雄业绩的传奇故事,是爱尔兰传奇文学的源头和宝库。其中,最长、最重要的当数讲述少年英雄库丘林的丰功伟绩及厄尔斯特王国抗击三国联军入侵的《夺牛记》。比照该版本和其他手稿中的相关插补与笺注,该传奇故事的完整情节就会了然于目:康诺特的王后麦德伍喜好攀比,发现自己比国王阿利尔少一头白角公牛,便派传令官前往厄尔斯特租借棕色公牛,遭拒绝后便联合兰斯特和曼斯特向厄尔斯特发起了夺牛大战;在麦德伍的唆使下,厄尔斯特流亡国王弗格斯引导三国联军夺取了棕色公牛,但三国联军也遭到了弗格斯的养子库丘林的顽强抗击;在日复一日的单挑和怒不可遏的杀戮中,孤胆英雄库丘林战胜了无数凶狠的敌人和受骗参战的同门师兄费迪亚,凭着神勇、机智和义气建立了赫赫战功,叫三国联军谈虎色变;在库丘林悲痛欲绝又遍体鳞伤的当儿,养父舒尔达终于将厄尔斯特人从阵痛中唤醒,让国王康丘佛率领大军赶来,把夺牛大军杀得节节败退,羞愧难当;残余的夺牛大军回到了老家,但是正如当年两个猪倌争斗不休一样,棕色公牛和白角公牛水火不容,结果棕色公牛挑死了对方,自己也在狂乱的奔跑中倒地而亡。故事的寓意似乎显而易见:无论猪倌之间、公牛之间,还是王国之间、王室之内,相互嫉妒的后果就是烽火连绵,两败俱伤。由于其朴实生动的散文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众不同的民族幽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夺牛记》被誉为“爱尔兰最切近伟大史诗”的传奇故事,是任何《爱尔兰文学史》都不能略而不谈的盖尔语经典作品,因而必然是爱尔兰文学传统向国外推介的首要重点。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英、爱关系的恶化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爱尔兰文化精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英语文艺作品,而且推动了盖尔语文学传统的有限复苏。在这种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中,盖尔语《夺牛记》的英译对于爱尔兰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世纪中叶之前,爱尔兰爱国学者出版了约十种优秀的英文译本,但由于狭隘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残余、文化霸权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译本多是节译、略译、编译或者过分归化的不完整的译本,体现了译者借助文化认同谋求强势文化认可的强烈愿望,虽然推动了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复兴与传播,但同时也流露出爱尔兰弱势文化的心虚和对充分话语权的渴望。1969年,通过对《厄尔斯特记》、《兰斯特记》等重要手稿的比照研究,后来长期旅居美国的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金塞拉(Thomas Kinsella,1928—)不畏强势文化长期以来的偏见和爱尔兰文化传统可能遭到误解的危险,终于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迄今最“忠实”地体现了“原作风姿”的完整译本,在民族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借用文学的形式确认了爱尔兰民族传统与欧洲其他民族传统的差异,展示了爱尔兰学者对强势文化的蔑视和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独立的自信,俨然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因此,在爱尔兰民族去殖民化的长期斗争中,金塞拉的《夺牛记》英译本有理由成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英译本才被爱尔兰艺术家菲恩·甘(Fion Gunn)、“爱尔兰文学交流”基金会和爱尔兰驻北京大使馆选定为汉译的原本,其汉译及相关主题园林在北京的建设也就成了21世纪初爱尔兰一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在同样深受殖民主义危害和维护多元文化共存的中国,在素未谋面却心有灵犀的东方学子当中,遥远的西欧岛国找到了知音。

在爱尔兰去殖民化的过程中,“忠实”作为最基本的翻译标准,其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起者和译者设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即在大致实现语义对等的前提下,或者尽量使用归化及编译手段,使译文符合英语文学的基本规范,易于为宗主国及本国的英语读者接受,借文学的接轨达到获取文化认同的目的,或者尽量采用异化和保全手段,保存爱尔兰文化传统的特质,向宗主国及因母语的废弃失去了文化记忆的本国人民亮明自己的身份,借文化的另类达到确立独立的民族身份的目的。对于《夺牛记》的翻译,20世纪中叶之前的爱尔兰译者(如格里高利夫人)走的多半是第一种路线,即删除、简化盖尔语单一手稿中容易在英语文化中造成爱尔兰人好战、残暴、淫乱、狭隘等恶劣印象的素材,选译其中符合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的章节,向英语文化传递勇敢却不失优雅的爱尔兰英雄形象。之后的译者金塞拉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在英译中保留了许多体现凯尔特文明的语言细节(如具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地名均采用盖尔语拼法,不使用英语化的拼法;爱尔兰重要的文化术语sid、charlot—hero等也原样移植过来,不使用英语中现成的词汇otherworld和knight,避免弱势的凯尔特文化被强势的英语文化淹没,而且毫不顾忌多年来强势文化对爱尔兰民族英雄和文化传统的歧视,比照多种手稿译出了当时内容最完整、形象最饱满、情节最幽默的全译本,将曾被殖民主义者据以诬陷爱尔兰民族及其文化传统的情节(如涉及麦德伍的攀比、淫乱、庸俗,及库丘林的冲动、畸变、嗜血等品性的细节)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体现了爱国学者复兴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决心和信心。

金塞拉翻译的宗旨、风格和方法与爱尔兰民族一个世纪以来的去殖民化努力是一致的,也是《夺牛记》汉译应该严格遵循的。为此,汉译者不仅竭力履行语义对等、风格切近等译者的通常义务,保留原作口头文学和英雄传奇的特征,以及对“血腥、狂暴、污秽”细节描述的直言不讳,而且力图实现形式对等,保留金塞拉独创的语法结构非常简单、但语义偶尔有些模糊的“阶梯式诗行”(stepped line)形式,并按爱尔兰语(而非英语)发音对爱尔兰语人名、地名进行音译(原作中语义非常明显、采用英语构式的术语直接进行意译,而内涵文化意蕴的人名、地名后面通常带有解释性同位语或短句,因而无须进行意译)。此外,汉译者还胆怯地抱着“创优势竞赛”的心理进行了以下调整:

一、将原作的尾注(文本注释)改为脚注,一则方便读者了解英译者的苦心和版本的异同,二则避免页面变动造成编号错误(原作“文本注释”中第“75、77、79、88、91、92、93”页的注释,实际上分别是第“76、78、80、89、92、94、94”页的注释);

二、增补注释,方便汉语读者理解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爱尔兰民族的幽默,减少对殖民主义者曾据以诬陷爱尔兰文化传统的貌似简单的英雄传奇的文化误读(增补的注释都做了注明);

三、根据内容重拟《夺牛记》正文的各章标题,做到言简意赅,又符合传奇文学的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统一的盖尔语文本,由多种手稿编译而成的《夺牛记》仍有内容繁杂、部分情节和视角前后不一的嫌疑,而少数标题也难以概括各自章节的内容,故汉译者窃怀“竞赛”心态,偶行不“忠”之事,并做注明);

四、原文中有的章节有页眉,若保留则排版极易出现错位,因此汉译把页眉转换成小标题;有的章节较冗长或繁杂,汉译者根据情节拟订了简洁的小标题,一则方便排版,二则方便读者查阅(故事插曲长短不一,情节偶有不连贯之处,且原英译文没有小标题;汉译者根据内容和情节添加小标题,但不编号,尽量不影响原文的形式)。

若想深入了解《夺牛记》的文本源头、文学特征、英译本的编译原则和成书过程,请细读金塞拉的《英译绪论》。

若想了解爱尔兰文学的概貌,请参阅:陈恕著,《爱尔兰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2月。

若想研究《夺牛记》在爱尔兰早期文学中的地位和金塞拉英译本在爱尔兰民族去殖民化和文化身份独立过程中的意义。

曹波

2007年10月

后记

译完《夺牛记》,我禁不住发出三声感叹。

一叹巧合。硕士、博士阶段,我学习的都是英语文学,对爱尔兰的了解仅限于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从未料想会从事爱尔兰文学经典的翻译。但十分凑巧的是,十二年前恩师蒋坚松教授的翻译实践和“散文欣赏与写作”课程使我萌生了从事英汉互译的冲动,使我在毕业后的三年内把每一期《中国翻译》中的每一篇文章和一些翻译论著都读了个遍;此后,又熬不住“跨文化交际”研究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季风的吹拂,我编写了一部较有难度的旅游英语教材,还翻译了六本宣传画册,在近三十万字的英汉互译实践中锻炼了翻译能力。撰写博士论文前夕,我发现贝克特的《无可名状》无比晦涩,为了强迫自己读完那该死的所谓小说,只好将它逐句翻译出来,客观上在十多万字的翻译练习中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能力。2006年初,我应邀翻译了“萨缪尔·贝克特百周年诞辰”纪念册,开始为爱尔兰一中国的文化交流做些工作。倘若没有这十二年翻译实践的积累,没有爱尔兰文学专家、导师李维屏教授的指引,我岂敢接受这么重大的翻译任务?十二年的锻炼就是为了这一刻吗?刚开始摆弄两种文字的时候,刚开始专攻爱尔兰作家的时候,我岂能想到这些辛劳都是在为《夺牛记》的翻译作必要的铺垫!是爱尔兰发现了我,还是我发现了爱尔兰?是巧合吗?

二叹艰难。《夺牛记》的英语原文貌似简单,理解到位、表达到位、评述到位却是意想不到的艰难。金塞拉独创的“阶梯式诗行”少用标点和关联词,有时语法关系很是模糊;原文本身由多种手稿编译而成,难免夹杂一些风格、情节、视角前后不一的段落和语义含混的细节(当然,金塞拉在“文本注释”中进行了澄清);全书重要的人名和地名何止一百个,对英语读者而言(爱尔兰语)不仅拼法怪异,而且容易造成混乱,让译者时常要查阅前文,看看该术语是否已经出现过、翻译过,看看前后的译文是否一致;一些爱尔兰文化中独有的术语在大型词典和网站中也难以查到,难免使译者一再陷入“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困境。此外,《夺牛记》在爱尔兰文学传统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呢?金塞拉的翻译对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具有怎样的意义呢?也就是说,为何选定金塞拉译本的汉译作为爱尔兰一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呢?这些也是负责任的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幸而,这些问题在偶然买到的陈恕教授的《爱尔兰文学史》和美国提莫志克博士的《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两本著作中大致可以得到解答。译者面对的不只是原作,还有复杂的语境和悠久的传统,岂敢轻易下笔?

三叹磨难。这两年因工作异常艰辛(除了上课、备课、日常的科研管理、临时的兼职任务,还时常突击动则上万字的各类材料),我的腰病愈来愈严重,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2006年下半年,我痛得直不起腰,脊椎开始向左倾斜,经两期单病种住院治疗才有所缓解。2007年1至2月,我着手翻译《夺牛记》,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伏案八小时以上,至开学前夕感觉肢体僵硬才歇手。2007年6月底,快有时间集中精力完成剩下的翻译工作时,我腰病急性发作,无论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痛不欲生。被同事架着送到医院后,整整一个月我都卧床不起,眼瞅着家人来回奔波,心里倍受煎熬,即使领导、同事、好友、亲人轮番看望,也不免哀叹生的艰难。儿子十岁生日的庆贺全由妻子操办,我爱莫能助,只是拄着拐杖勉强坐到了桌边,给家人带来一种异样的团圆氛围。回到家里等待专家结论期间,望着《夺牛记》剩下的章节,久病不愈的我萌生了破罐子破摔和身后留名的)中动.架起拐杖站在了电脑面前——拐杖呈大八字形架在腋下,腰背向左前方勾着,让双手够得着键盘,让双眼瞅得见屏幕,不顾酷暑的炎热和腋下涌现的疖子,就这样艰难地完成了最后两个章节的翻译。因生活不能自理,7月底的集体旅游也放弃了,想象着同事带着家人赴远处游玩的情景,心里涌起一阵凄凉和悔恨。同事们到了旅游胜地,我却迫不得已转到湘雅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想着家人还要护理我一个月,想着自己还要卧床两个月,心里的痛苦无处述说。8月底,病痛终于有了明显的缓解,责任心和恐惧感又迫使我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趴在地板上,腰部基本保持平整,胸部下面垫上两个枕头,双手落在键盘上,完成二十八页密密麻麻的“文本注释”的翻译。一周后,不用再趴在电脑面前的时候,落在电脑发热部位的手腕、老是勾着因而汗水难以挥发的肘部内侧,以及承受自身压力和汗水浸泡的胸部、腹部,都出现了大片的皮肤炎或大个的疖子,真是惨不忍睹。译稿完成了,心情轻松了,但往日的磨难不堪回首。

书至此,吾叹已三回矣。

完。阿门。

曹波

2007年10月长沙岳麓山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