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出纳有窍门》结合出纳工作的实际特点,从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入门读物的原则,以通俗、易懂为宗旨,力求将乏味的语言浅显地表达出来。本书适当穿插了出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窍门,让您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出纳知识,有如亲身体验做出纳一般。
本书共7章,首先简要讲解出纳工作必备的会计知识,随后讲解出纳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然后是通过实例来阐述现金的收支及管理,接下来教您管理银行账户和进行银行结算,最后是与每个企业都密切相关的工商税务实务问题。在每章中还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窍门,为您提供出纳实务上的帮助。
做好出纳工作,一方面要经过一定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工作要领、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工具。市场上有关出纳方面的书很多,但传统会计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让读者如坠雾里,枯燥的讲解更是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在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中,许多出纳人员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味枯燥的语言、去揣摩晦涩的专业术语。他们需要的是一本能像手把手授艺的师傅一样的书,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的案例来为读者轻松地阐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
《巧学出纳有窍门》结合出纳工作的实际特点,从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入门读物的原则,以通俗、易懂为宗旨,力求将乏味的语言浅显地表达出来。本书适当穿插了出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窍门,让您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出纳知识,有如亲身体验做出纳一般。
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再也不会因为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而苦恼,更不会因为出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而退缩了。拿起这本书,不用再犹豫,从此本书会帮你解决出纳实务中的问题。衷心地希望您跟着它学习财务知识,并一步一步登上自己想要的职位。
4.1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或前提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有以下四个。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组织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这是因为会计的各种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经济实体即会计主体相联系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法人,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比如,从法律上看,独资及合伙企业所有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应视为所有者个人财产延伸的一部分,独资及合伙企业在业务上的种种行为仍视其为个人行为,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和个人的利益与行为是一致的,独资与合伙企业都因此而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独资、合伙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都要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所有者个人的财务活动截然分开。例如,企业在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收入,发生的支出和损失,也不应记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损失,只有按照规定的账务处理程序转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损失。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会计处理。比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年的期间编制财务报告,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每半年提供中期报告。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在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因此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P17-19
做好出纳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要求出纳人员要有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对出纳工作来说是十分适用的。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用电脑、填票据、点钞票等,都需要深厚的基本功。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最基本的财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出纳的数字运算往往在结算过程中进行,要按计算结果当场开出票据或收付现金,速度要快,还不能出错,这和事后的账目计算有着很大的区别。账目计算错了可以按规定的方法更改,但钱算错了就不一定能“改”得过来了。所以说出纳人员要有很强的数字运算能力,不管你用计算机、计算器,还是别的什么运算器,都必须具备较快的速度和非常高的准确性。在快和准的关系上,作为出纳人员,要把准确放在第一位,要准中求快。
做好出纳工作,一方面要经过一定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工作要领、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工具。市场上有关出纳方面的书很多,但传统会计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让读者如坠雾里,枯燥的讲解更是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在职业竞争激烈的现实中,许多出纳人员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体味枯燥的语言、去揣摩晦涩的专业术语。他们需要的是一本能像手把手授艺的师傅一样的书,通过生动的语言、简单的案例来为读者轻松地阐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
《巧学出纳有窍门》结合出纳工作的实际特点,从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入门读物的原则,以通俗、易懂为宗旨,力求将乏味的语言浅显地表达出来。本书适当穿插了出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窍门,让您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出纳知识,有如亲身体验做出纳一般。
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再也不会因为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而苦恼,更不会因为出纳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而退缩了。拿起这本书,不用再犹豫,从此本书会帮你解决出纳实务中的问题。衷心地希望您跟着它学习财务知识,并一步一步登上自己想要的职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财务书籍和相关法规。在此,对这些作者、法规的制定者和为本书出版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以及相关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成熟之处,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