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新闻系——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自筹备到出版耗时五年,不仅是一批当年活跃在北大荒的新闻干事回忆的真实记录,更是对知青四十年的一份献礼。本书汇集了50位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写的全是当年兵团搞新闻报道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荒新闻系--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顾龙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大荒新闻系——黑龙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自筹备到出版耗时五年,不仅是一批当年活跃在北大荒的新闻干事回忆的真实记录,更是对知青四十年的一份献礼。本书汇集了50位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写的全是当年兵团搞新闻报道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50位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写的全是当年兵团搞新闻报道的故事。这是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出现的新闻现象,作者概括为“北大荒新闻系”,新闻界前辈邵华泽为书名题字,范敬宜写了《生活是最好的新闻教科书》的序,赵启正不仅写序、还与部分作者合影。 目录 春天的回忆——北大荒的新闻生涯 走上向阳路 北大荒那所新闻学院 笔缘 有关“军山红”的记忆 一生都做“勤学兵” 思绪宛如甜甜的梦 我的新闻大学——《农垦日报》 踏雪寻梦忆知青楷模 起笔名,让我想起大老李 北大荒——我新闻历程的“零公里” 统领“红钢兵”的岁月 我为《讲义》刻蜡纸 笔耕黑土情意浓 一个“巧”字敲开新闻大门 没被叫过“老师”的老师 难忘的兵团新闻生活 那些年的理想那些年的事 荒原月色 铁流的故事 走出人生的五味空间 “一块大粪”引我上路 学会用事实说话 实现“记者梦”的历程 大火烧出个报道员 “金沙”铺就人生路 回眸“五洲红瞿 报道组里的故事 那段难以割舍的情结 回首10年“土记者”生涯 我的第一个大学 简单的爱 抹不去的新闻情缘 为了不再重复过去的年代 从拉哈启程 珍惜机遇 遥远的“武石山” 起跑线上燃烧的激情 用手中的笔尽情讴歌 哑巴也要把歌唱 我的“北大荒新闻库” 100张兵团生活的老照片 从帐篷中走出来的六师报道组 新闻职业的起点 我从黑土地走来 从黑板报开始的新闻生涯 我难忘的新闻挚友 短暂而难忘的报道员生活 硝烟和天地之间 暴风雪中找回的采访本 新闻干事里的“小上海” 从没走出过北大荒 一切都与成熟有关 后记 试读章节 1968年5月,那个并不温暖的春天,当我们轰轰烈烈地从哈尔滨开进大小兴安岭交界的那片莽林时,心中涌起像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式的豪情。命运的放逐开始了,我在逃避“政治运动”的伤害。父亲因“走资派错误”被关进牛棚,自己的“出国留学预备生”的资格随着高考的废除而被取消。也许是命运的抗争,我在哈尔滨一中第一个报名,发起了“文革”中的这个城市的第一批“上山下乡”运动,当时官方还没有公开号召和全民动员。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新指示是几个月后发表的。我们在地图上选择了一个离哈尔滨最远的农场——地处瑷珲县的“哈青农场”。下乡不到一个月,这里划归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一营,我们换上了没有领章的黄棉袄。1968年6月18日那一天,我们举行了篝火晚会,狂欢到深夜。 我拿起了“南泥湾式”的镢头,在本不该种地的林地里开荒,只为了“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开始在农工排当副排长,领着大家刀耕火种,望着一片片柔弱的麦苗生长在美丽的白桦林倒下的土地上,心中竞有一种神圣感。可是“政治”没有离我们而远去,地处边塞的兵团也毫不例外地开始进行“清查”运动,我因为是党员被调到营部搞专案。有着红卫兵斗争经验的知青们,也把冷清的山林搞得如火如荼,我们把原来农场的老走资派揪了回来,把一位副营长打成新走资派,还把农场唯一的一位老职工打成苏修特务(因为他的老伴儿是个“二毛子”),又把几个老知青打成 “八哥们儿反革命小集团”。一些文学作品中总是把知青写成可怜兮兮的受害者,其实我们中间也害过别人,这也是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正当我斗志昂扬地批斗走资派的时候,我的父亲从“牛棚”里给我写来信,第一句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第二句是说自己被定为“犯走资派错误的干部”,第三句是希望我们“站在革命路线一边”,坚决和他划清界限。后来听说,父亲写这封信时曾泪流满面。我心情沉重地马上向营教导员做了汇报,组织经过慎重研究,把我从专案组的要害岗位清出,考虑我还有一定文字能力,留在营报道组工作,并希望我成为一个让组织放心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真是“因祸得福”!正是因为我离开了专案组,才躲过了逼得“二毛子老太太剖腹自杀”和“八哥们儿的老二上吊身亡”的悲剧。解放军派来了工作组,本来是想“纠左”,结果“以左反左”,又把一些知青关起来,险些把我的同学、后来当过哈尔滨副市长的朱胜文逼得跳井。但他悲剧的命运从此铸就,这是后话。 当报道员,写稿子是我的长项。下乡以后,我写过许多诗,记在桦树皮封面的小本子上,登在连队的黑板报和营里油印小报上,自己曾沾沾自喜,如果能在报纸上发稿,那我将是无尚光荣。我在《兵团战士报》发的第一篇稿件的题目是《心中唯有红太阳 大风雪里不迷航》,大概是在1969年的5月份,记述的是17岁的哈尔滨小知青孙殿云,赶着马车到山里拉草,突遇大风雪,马脱缰而逃,他找马失踪;全营战士和当地群众进山寻找,最终小孙走出森林,与大家重逢。我们驻地离兵团总部最远,离瑷珲县城有140公里的路程,营部只能每周派一次嘎斯车,到县里去取信件和报纸,我们写好的稿子,只能在公路边拦截运材车,请司机捎到县城,扔进邮筒。当我看到印成铅字的稿子,竞热泪盈眶。作者的署名为“红青兵”,那是我们营报道组的笔名,其实报道组只有我和吕永岩两人。小吕也是哈尔滨知青,聪慧好文,字写得漂亮。开始我写他抄,后来他写,我改,他再抄。几个月后,我们的稿子在《黑河日报》《黑龙江青年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纷纷亮相。我们在师里和兵团小有名气了。 P1-2 序言 前不久,人民日报的曹焕荣同志给我打电话并托人带来一部书稿,希望我能为之写序。《北大荒新闻系——黑龙江江兵团新闻干事的青春记忆》,一看到这个别样的书名,我就被吸引住了,忍不住想看下去。然而,因近期遭罹眼疾,目力不济,我无法畅快地通读书稿,只能慢慢地翻阅。不曾想,一次捧读,一次感动,不知不觉中仿佛回到那片神奇的黑土地,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知青”是我国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现象,而北大荒则是当时名闻全国的地方。40年前,一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辽阔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屯垦戍边,成为“知青”的一部分。他们把青春融入黑土地,用拼搏和奉献,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谱写了一曲壮歌,也留下不少生动感人的故事。对于北大荒,大凡从那个年代走出过来的人一般都会有所了解。由于曾经长期在东北工作,且有“插队”的经历,我自觉对之比较熟悉。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了解到北大荒知青生活的许多细节,而且感受到那样一种特殊经历给他们带来的重要影响。我没有想到,当时北大荒活跃着一群可爱的新闻干事,他们干了那么多事儿,把兵团的新闻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编出一本《新闻写作讲义》。我更没有想到,后来从那群可爱的新闻干事中走出了众多新闻人才、文学人才和领导干部,相声大师当年连当新闻干事都“不够格儿”,难怪那些可爱的新闻干事们都有一种深深的北大荒情结,把那一段经历看作是工作与事业的“零公里”。看来,“北大荒新闻系”很值得研究。 怎样采写新闻报道?怎样培养新闻人才?这些都是大问题,也是老问题。对于我这个“老新闻”来说,前一个问题几乎一生都在努力探索,后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开始用心思索,可谓“孜孜以穷年,求之而不得”。通过阅读这本《北大荒新闻系》,我颇有茅塞顿开之感:新闻永远在火热的生活中,生活是最好的新闻教科书。要采写好新闻报道,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就要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到生活中接受磨炼和考验。试想,当年那些新闻干事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新闻可写?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融入在生活中,置身于第一线。后来那些新闻干事们又为什么能够在不同岗位上业有所成?重要原因也在于他们有生活的积累,有丰富的阅历。虽然在今天看来,他们的不少想法和做法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其中蕴涵的道理应当是相通的。 当然,我这么说也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的感悟。50多年前,我同样是怀着一腔热血,放弃在圣约翰大学任教的机会,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东北辽宁,在《沈阳日报》 (后来是《辽宁日报》)当记者。这一待,就是33年。其间,有大约1O时间在朝阳市建昌县“插队”。同“北大荒新闻系”的学员们相似,我写过大报道,也写过“豆腐块儿”,还写过生产“四季歌”。然而,就是这些年的经历使我对我国基层和农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了思想上大形而上学,少走了一些弯路。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有时生活的馈赠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一点上,我与那些可爱的新闻干事们有“共鸣”。 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在新闻工作中总是想着做一些尝试。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经济日报当总编辑,提倡记者多写“三贴近”的报道。九十年代,我在人民日报当总编辑,提议开设一个栏目——“访读者想知的地方”,希望1995年每个记者都要到一个“记者罕至、读者想知”的地方采访,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有血有肉的报道,其中的第一篇 《“赵光腚”的后代,富了——访周立波(暴风骤雨>写过的元宝村》刊登在4月1 3日的头版头条上。2002年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后,我一直主张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生活,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群众。今天,看过这本《北大荒新闻系》,感觉这些尝试似乎“对路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过去的岁月渐行渐远,已经化作永恒的“青春回忆”。今天的时代大不相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可以说是天涯何处无新闻。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工作者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行文至此,不禁突发奇想:假如自己再年轻20岁,应该怎样面对火热的生活?无奈“垂垂老矣”,已经不能写新闻、只能看新闻了! 后记 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北大荒下乡知青中,怎么会出现一个”北大新闻系”现象?他们当年在那样的环境里、似懂非懂地在走上了基层的新闻工作岗位。可没想到的是,一段“青春岁月”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他们中的不少人因此一辈子行走在了新闻工作的路上,且颇多成就——偶然吗7可偶然中又有哪些必然的因子呢? 于是,又在想一个问题:40年过去了,当年下乡到北大荒的那些新闻干事都年近六甸,是否有责任、有义务给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写点什么呢? ——出一本北大荒新闻干事“青春记忆”的书的构想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吹起了“集结号”。未料,已经散在四面八方的“新闻干事”们迅速响应,于是有了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而且书中的文章是按作者当年所在兵团的序列来排列的。 我们要感谢邵华泽和范敬宜这两位新闻界的老前辈,他们注意到了北大荒知青中的“新闻系”现象,认为值得出一本书,以便在这一现象中提炼和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于是,邵华泽欣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范敬宜写了序言。 我们还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他前不久来沪,得到一本样书,读完后写了书评《这个”北大荒新闻系“了不起》。他在发来的电子文稿后附言:”写此书评,与写其他书评不同,想到几位‘荒友’,竟颇有情感。“为此,我们将这篇书评代序发表。 现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的隋凤富,深感当年知青中的“新闻系”现象已经成为留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宝贵文化财产,看了书的初稿后,也欣然提笔撰写了序言。 一些下乡战友闻讯后也热情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知青情结的黑土地公益基金(筹)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工艺美术领军人物励忠发和他的工作室,完成了本书的设计;知青担任编辑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力邀本书在黑龙江出版。本书前期筹备得到了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中心吴晓波先生的帮助。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黑龙江农垦总局宣传部、黑龙江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黑龙江《农垦日报》等都给以帮助与支持。对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们,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组稿编辑时间仓促、书中如有欠妥、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