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河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永会的散文辑录,共分五编。内容涉及读书、旅游、饮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等。语言流畅、朴实。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子走着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解永会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河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永会的散文辑录,共分五编。内容涉及读书、旅游、饮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等。语言流畅、朴实。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内容推荐 仅仅一天,大玻璃窗没有了,被切割成几快小窗口,传达室的屋子真地窄狭了,没有法子再坐下来闲谈,没有法子下棋了,皱着眉头的老传达时常抱着茶杯兀自发呆,听那北窗旁“豆腐西施”眼眼的笑声,闻着空气中浓浓的豆腐香。 日子依然走着。 …… 本书收录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永会的散文作品几十篇,分五编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编 鸡鸣晨晓/3 一帧照片/6 干娘/9 保姆/12 倒独角/14 走出自洋淀/20 怀念东海/23 第二编 我的读书梦/29 日子走着/33 灯/35 一本书的故事/37 油条豆浆随想/40 人蚊之战/42 门铃/45 我姓解/47 遐思大锅菜/49 球场轶事/5 1 思想者/52 心愿/56 两个年轻人/59 动物印象/61 “北调”与“南腔”/64 河东与河西/67 第三编 感受宁夏/71 泥河湾/77 梦幻峡湾/80 在美因河畔/93 难忘海德堡/99 北欧散记/101 成人庆典/112 哥德堡纪行/115 澳洲有感/118 第四编 烽火奇葩/129 我为你自豪,英雄河北/144 永远的晋察冀/154 雕像/158 第五编 历尽艰辛创拳头/163 守望一路平安/169 亦文亦商的童话大王/180 南行的女孩们/184 后记/189 试读章节 我姓解 姓氏与身体一样,都是发之于先辈,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定下来的,自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 我姓解。这个姓在百家姓中无论如何都是个小姓。排列是很靠后的,根本无法与名列前茅的“赵钱孙李”这些旺族相比的。中国有多少姓解的,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最起码也得有几百万吧,若把“解”家人集中到一起,放到欧洲,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民族,非得把洋人吓一大跳不可。 “解”姓虽小,但历史上也是有知名人士的。像春秋时因祁奚外举不避仇而扬名的解狐,可惜其“将立之而卒”,没有走马上任就死了。当然这也就成全了祁老先生,使其“内举不避亲”的善举得以成立。不过说到底,在老百姓中知名度最高的解家人还得算是《水浒传》中的解珍、解宝。弟兄俩都使浑铁点钢叉,锄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相当哥们义气的。可惜这哥俩活在《水浒传》里,宋代是否真有这“两头蛇”和“双尾蝎”,确实不好考证了。 姓解的人少,自然势单,多数情况下似乎并不占什么便宜。但正因为其人少,姓解的见到了也就近乎些。我住的家属宿舍门房前两年从郊区雇了一位老汉值班,鬓发斑白,大约已过花甲之年了。通常我们的来信都是放在门房的信箱里自取的,但老汉上任后竟亲自把信送到家门口了。我们素昧平生,这种服务很使我感动,忙表示谢意。老汉却连连摆手说:“别说别的了,我也姓解,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后我每次路过门房,老汉都与我热情地打招呼,有了我的信和邮单,也都不辞辛苦,亲自送上门来。 对姓氏的起源我没有研究,但有人称姓氏都源自古代人的图腾崇拜。一个部落对某类动植物产生了崇拜心理也就用其做了部落的名称,部落里的人也就都用其做了姓。如果这种理论成立,我相信解的来源大概是“蟹”。远古时这个部落一定临水而居,对横行而张牙舞爪的蟹有畏惧敬重的心理,所以以其名做了部落名称。在日后的繁衍中,“蟹”下面的“虫”爬走了,也就只剩下“解”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度了,准确科学的说法还得请教于训诂学大家。不过有一点我颇为自信,鲁迅先生曾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那么以“蟹”作为图腾崇拜的部落也一定是勇敢的部落了。 中国的姓氏中有一些是一字多音,字同音不同的。“解”姓即是如此。平常老百姓用语中解多用为“解放军”的解,只有在姓氏中才称为解,而这个“解”又与另一个姓氏“谢”同音,、所以便常常闹出许多笑话,也给姓解的人带来诸多烦恼。一些人或者望文生义,把“解”xie读成“解”jie,或者听声后自以为是地把“解”写成“谢”。记得上中学时,一位刚到任的体育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名,就硬是把“解”xie读成了“解”jie,惹得同学们一片哄笑,这位老师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类事有时在熟人中也出现。前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从外地来信,就硬是在信封上把“解”写成了“谢”。我不得不在回信中大兴问罪之师了。因为短不了闹些小误会小岔子,所以我养成习惯,每次碰到生人自报家门后都要加上一句:“是解放军的解,不是谢谢的谢。” 有什么办法,谁叫我姓解! 原载1993年12月10日《保定日报》 遐思大锅菜 冷飕飕的西北风一刮,刚从树上掉下的枯黄杨树叶子在马路上滚动的时候,帮子嫩白、叶子翠绿的大白菜就上市了,就像候鸟一样,每年准时重返菜市场。 在北方,大白菜一直是老百姓在冬季的当家菜。每年冬天人们都要在菜窖里、小厨房里储存一垛或一堆大白菜。多年前大白菜还要定量供应,拿着菜票每人只能供应一二百斤,当年拖着排子车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排队买大白菜人们是很难忘记的。 不管怎样难买,大白菜总是要买,因为整整一个冬季,老百姓的餐桌上,它一直雄踞霸主地位。手巧的主妇可以做炒白菜、扒白菜、醋溜白菜、糖醋辣白菜、宫爆白菜、白菜炒木耳、白菜炒海带……但在我们这里家家的餐桌上都几乎离不了一道菜:大锅菜。我始终认为大锅菜是北方人的一种创造:嫩绿的白菜加上粉条、丸子、豆腐、肉片,统统在锅里一起熬。那香气一飘出来就使人沉醉。 我几乎是吃大锅菜长大的。父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似乎并没有受过烧火做饭的训练,所以从吃供给制一直到吃食堂,对做饭一直是很陌生的。现在我依然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轮流端着大搪瓷盆到机关食堂买饭的情景。但母亲却会做大锅菜,而且做得很香、很有味道。“文革”前,哥哥姐姐都上中学,住在学校,每月伙食费只有九元钱,肚子里的油水是很少的,所以每逢星期日他们回到家里后,母亲是定要做一锅大锅菜犒劳他们的。我至今还能想起一家人吃大锅菜时的热闹场面。我们家这个保留菜一直延续到1987年,因为那年冬天母亲患了脑血栓,偏瘫的母亲再也无法为我们做这道香喷喷的家常菜了。 几年前,我曾接待过南方沿海某省的一个老同志。他是当年随大军南下的。从经济发达地区到了我们这里,我们总想让老同志吃得好一点儿,就尽其所能摆了一桌,但老人吃得似乎并不开心。饭后我们就征求老同志的意见,问他想吃点什么,老同志笑眯眯地说:“你们别为我乱张罗了,别的什么也别弄了,给我弄点大锅菜、缸炉烧饼就行了。”那晚我们按老人说的办了,老人高兴得很,胃口大开。饭后老人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1947年,他所在的部队为保卫党中央,就住在西柏坡附近一个小山村。艰难的日子使战士们的肚子里都生了馋虫子。后来打下了石家庄,当他们随大部队第一次开进这座城市时,热心的市民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给他们备下了大锅菜和缸炉烧饼。战争年代的这顿饭也许太香了,竟使他几十年难忘! 实际上不仅客居南国的人,想吃大锅菜,就是我们这些北方人,在漫天飞雪的冬日,蹲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大锅菜,一直吃到浑身冒汗,能不感到惬意吗? 中国人吃“大锅饭”的时代似乎快结束了,而作为平民家常菜的大锅菜还会在我们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确实有着难以抵御的诱惑力! 原载1995年1月6日《石家庄日报》 P47-50 后记 把书稿都整理好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大学毕业后到机关工作,可能是学中文的缘故,业余时间就喜欢写些文章,日积月累就有了些东西。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小说集《人生遥远》,这次把散文类的东西辑为《日子走着》,总算了结了自己的心愿。作品虽然不多,有些今天读起来也显稚嫩,但毕竟凝结着自己的汗水,也记录着自己走过的路程,所以就感到亲切和珍视。 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杨才同志和郝建国同志,是他们的精心编辑,才使这本小册子终于出版。 日子在走着,我们与文学的缘分还在继续。 是为记。 解永会 2008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