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以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本书秉承《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编著宗旨,通篇较好地把握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史论结合的研究视角,另一个是当代人写当代城市的时代视角。正是这两个独特的视角,使得这套丛书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单纯介绍性的城市类书籍。以史为鉴,以论资政,站在时代前沿,在新的发展基点和历史起点上回顾、审视和展望,对于探寻城市文明、推动城市发展,大有裨益。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权威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书、工具书,也可以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各卷的写作班子,一般应是由当代史、地方志的学者,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三结合的写作队伍。每卷书在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在展望城市发展的远景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立足国情市情,尊重城市规划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的意见,并力求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有关城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书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中的一卷。它是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研究、撰写,经市领导审定同意出版的一本学术性专著。
历史篇
第一章 交通商贸型近代都市的形成与发展/4
一、古老悠远的流域文明/4
二、19世纪末哈尔滨一带村镇聚落及经济状况/10
三、依“路”迅速崛起/14
四、因商而兴的短暂繁荣和畸形增长/19
五、早期的都市规划和建设/25
六、“华洋杂处”的多元文化社会/31
七、民族抗争与马列主义的传播/38
第二章 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43
一、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43
二、在支持全国解放战争中经济获得长足发展/46
三、中国共产党接管大城市的探索/49
第三章 工业主导功能的确立和市区扩张/53
一、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城市的初步形成/53
二、在曲折中前进的城市经济/57
三、经济地位和贡献/63
四、市区人口剧增与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68
五、城市规划和城区拓展/70
六、科技教育的初步发展/74
七、独具魅力的“哈夏”音乐会和“冰灯”初放/78
第四章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83
一、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变化/83
二、在改革中探索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的发展道路/87
三、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92
四、“哈洽会”和开发区牵动高科技与外向型经济发展/99
五、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和弥补历史“欠账”/103
六、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07
七、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冰雪旅游名胜/111
八、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114
九、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的变化/118
专题篇
第五章 政府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128
一、政府定位问题/128
二、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性思考/132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134
四、“强政府”与加强区域竞争策略/137
第六章 老工业基地问题的形成与调整改造/1 40
一、中央的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140
二、老工业基地问题的表现与实质/149
三、工业复苏的内在原因/157
四、国有企业改革/163
五、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169
第七章 区域平衡增长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门74
一、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的倒“U”型理论/175
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地域结构/178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理/180
四、“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84
第八章 服务业的发展/205
一、服务业长期高增长的内在动力/205
二、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评价/213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218
第九章 空间开发和城建投融资体制/234
一、百年以来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变过程/234
二、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空间开发过程与方向/241
三、经营城市面临的课题/252
四、控制营商成本与城建适度超前/255
第十章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257
一、城市交通管理/258
二、城市社会治安管理/265
三、城市公益设施管理/268
第十一章 城市的文化竞争力/273
一、哈尔滨文化竞争力总体评价/273
二、政府的作为/276
三、领导人率先垂范与知识分子引导文化的作用/281
展望篇
第十二章 城市发展新阶段/286
一、哈尔滨城市经历的发展阶段/286
二、哈尔滨发展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291
三、哈尔滨发展新阶段的特征/299
第十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构想/306
一、新世纪初期的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306
二、哈尔滨中长期发展规划/315
三、哈尔滨的发展取向/319
第十四章 城市空间拓展/329
一、城市空间与城市发展/329
二、哈尔滨城市空间状况/332
三、哈尔滨城市空间战略构想/334
第十五章 城市功能整合/346
一、城市功能概述/346
二、哈尔滨城市功能状况/349
三、哈尔滨的城市功能整合/356
第十六章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363
一、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与价值/363
二、哈尔滨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的演进/366
三、哈尔滨城市形象定位与建设/379
结 语 走向明天/386
后 记/388
七、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冰雪旅游名胜
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冰灯游园会,在1979年复办以后规模逐年扩大。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灯光效果更好,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加之媒体广为传播,影响日益扩大。冰灯和冰雪逐渐成为哈尔滨有别于其他许多城市的重要特质文化。哈尔滨的别称也开始发生戏剧性变化。一些外地人,甚至国外报刊称哈尔滨是“具有神奇般冰灯的城市”或“冰城”。最初,哈尔滨人并不情愿接受,也不喜欢这个称呼,担心影响哈尔滨的对外形象。为此《新晚报》曾辟专栏进行讨论。哈尔滨是“冰雪带”城市,冬季漫长而寒冷,特别忌讳别人说冷,极力向外界宣传和展示的是哈尔滨美丽的夏天。但随着冰灯游园会的恢复和日益红火,影响不断扩大,“冰城”称谓广为流传。不少中外游客在隆冬季节,冒着严寒,专程慕名来哈尔滨观赏冰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哈尔滨人逐渐接受了这个国人约定俗成的称呼,开始自誉“冰城”,并更加钟情于冰雪文化的建设和开发。1985年经哈尔滨市人大通过,确定每年的1月5日是“哈尔滨冰雪节”,从此,哈尔滨人民有了自己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
第六届冰灯游园会是在庆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喜悦气氛中进行的。“向四化进军”和“奔向2000”是游园会的主题。1981年的第七届冰灯游园会被列为哈尔滨市政府当年要搞好的12件大事,成立了专门的冰灯办公室,作为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冰灯游园会的常设机构,使冰灯游园会这-季节性的工作,变成了常年性工作。以1982年举办的哈尔滨第八届冰灯游园会为标志,哈尔滨的冰灯艺术活动进入发展成熟期,规模继续扩大。第八届到第十六届冰灯会用冰量由2800立方米,递增到16000立方米。每年的展品都达到千件。还在儿童公园、平房等地开办小型冰灯会。冰灯取材内容广泛,雕塑风格多样,冰建筑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细。线条复杂、造型多变的中国古典建筑,诸如廊、榭、亭、轩、屋、楼、塔、寺等等,它们飞檐翘角,斗拱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特别注重形光动声结合,巧妙配置灯光,重视音响效果,尽量调动游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突出冰灯的整体效果。从1987年起,在冰灯游园会上举办国际冰雕比赛。1987年有来自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国的8个代表队参加。到1989年又有美国、澳大利亚等6国9个代表队参加。哈尔滨先后赴北京、天津、上海、长春、大连、南京、杭州、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等地举办冰灯展览会,哈尔滨冰灯艺术逐步走出冰城。
与冰灯交相辉映同步发展的是雪雕艺术。早在1963年首届冰灯游园会上,已经出现有最初的雪雕作品。当时是用堆雪人的方法,在兆麟公园堆塑了一尊大象。第二届冰灯会上,又出现了4件雪雕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工作者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性比赛,与国际同行交流雪雕技艺。许多作品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8年在太阳岛举办“首届雪雕比赛”,揭开了有组织的群众性雪雕活动的序幕。雪塑艺术活动的开展补上了冰城冰雪造型艺术的短腿,使哈尔滨有了名副其实的“冰雪节”。
1994年国务院批准哈尔滨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哈尔滨冰雪艺术活动更加繁荣活跃。冰灯游园会规模气势更为宏大,综合性更强,每届冰灯会的用冰量都在1.5~2.0万立方米。1998年用冰量突破2万立方米的宏大规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在兆麟公园设中心展区,在哈尔滨市内各公园设分会场,在中央大街搞冰灯艺术一条街。同时,又举办“黑龙江滑雪节”,在亚布力滑雪中心和二龙山滑雪场,开展滑雪和“雪城、雪趣”冰雪度假活动;在木兰县搞“滚冰节”;在海林举办“雪乡”旅游。冰雪文化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主打产品。
1999年12月31日举行的哈尔滨第十六届冰雪节开幕式,把冰灯、冰雪游园活动和“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结合起来。开幕式期间举办了大型花车游,数千人参加的千年庆典狂欢游,两次盛大的焰火晚会以及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营造出隆重热烈,独具冰城特色的节日气氛。冰上婚礼、老年舞蹈百花赛和秧歌表演、花灯表演、民间舞蹈表演、时装表演等,在寒冬腊月形成了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次热气腾腾的文化活动高潮。首次出现在松花江冰冻的江面上、融东西方历史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大型冰雪旅游乐园——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占地20万平方米,用冰量60000立方米,用雪量12万立方米,园内景观520多处,创造了工程规模最大,单体建筑最高,工艺材料新,项目设置多,活动区域开阔,规划布局有新意,与大自然结合完美的新的记录,堪称20世纪规模最大的冰雪艺术精品工程。
以“中国风·五洲情——2000浪漫冰雪游”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冰灯游园会,设有盛世欢歌、五洲海游、千禧龙年、飞雪迎春、中华庆典、艺海荟萃、迷你乐园、四季采风等8个景区。用冰2.4万立方米。2000件构思巧妙的冰雕作品,寓意2000年吉祥。太阳岛上的雪雕艺术博览会,格外引人入胜。来自加拿大、丹麦、德国、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美国、瑞士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代表队参加了国际冰雕比赛,8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个代表队参加了国际雪雕比赛。这届冰雪节期间,接待海外游客3万多人次,国内游客157万人次。同时,把冰雪观赏旅游和经贸活动相结合,冰雪节经贸洽谈会总成交额14亿元。据旅游部门的统计,冰雪节期间旅游收入达7.8亿元,向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国内外有百余家新闻单位对哈尔滨千年庆典和冰雪大世界进行报道,发稿千余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香港凤凰卫视等都作了专题报道。
把冰雪作为文化品牌来打造,大大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包括有地方特色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及各类异域文化的保护、恢复、建设和开发。每年的冰雪节和冰灯会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雕、亚布力滑雪场、玉泉狩猎场成为冬季海外旅行者来中国的首选目标。
P111-114
在新起点上探求现代城市文明
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变化的伟大世纪。进入21世纪,中国站在了迈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值此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提出编辑出版《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规划,并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原则批准,真可谓所识者慧,所察者深。《哈尔滨》有幸入选《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首辑,并作为第一卷最先面世,970万哈尔滨人民为之欢欣、骄傲。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集成和渊薮,文明造就了城市,城市创造着文明。城市是历史的积淀和坐标,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都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从诞生之日就与时代同行,城市曾引领时代发展,时代最终将“聚焦城市”。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专家就曾断言,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先导作用进一步凸显。21世纪的中国城市,风生水起,气象万千,令世人瞩目,值得大书特书!
二
本书秉承《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编著宗旨,通篇较好地把握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史论结合的研究视角,另一个是当代人写当代城市的时代视角。正是这两个独特的视角,使得这套丛书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单纯介绍性的城市类书籍。以史为鉴,以论资政,站在时代前沿,在新的发展基点和历史起点上回顾、审视和展望,对于探寻城市文明、推动城市发展,大有裨益。
2003年,哈尔滨市政府接受了本书编写任务。根据专业学术、史论结合、启思资政的丛书编著要求,我们委托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对哈尔滨城市发展有深刻研究、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担纲完成。
实际效果是好的。几位生长于斯、长期致力地方问题研究的专家,以饱满的热情、刻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拿出了书稿。虽然其中不无值得认真推敲、可能引起争论之处,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分析、系统的思考、前沿的探索和独到的见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著者对家乡的情之专、爱之切、思之深,溢于言表,跃然纸上。我想,无论哈尔滨人,还是关注哈尔滨历史和发展的各界朋友,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受到启迪。
三
哈尔滨,在中国的诸多大城市中,起步较晚然而经历沧桑,是一座与中国历尽艰辛、浴火重生的近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风雨同行的近代新兴城市。今天的哈尔滨,走过曲折而辉煌的百年发展历程,迎来了解放六十周年庆典,正紧紧抓住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环境,加快发展,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谱写城市全面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本书脱稿于2004年。对于一个经历曲折道路、正在艰难转型、致力全面振兴的大城市,洋洋四十万言,也难以尽述其历史和发展之详。就在本书编审期间,哈尔滨进一步加快了探寻现代城市文明的脚步:
——2005年,经过全市上下广泛讨论,我们确定了“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为哈尔滨的城市现代文明点睛树范,确立了灵魂;
——2005年10月,我市举行了纪念“设治百年”活动,重新整修了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置的第一个衙署“滨江关道”旧址,丰富和深化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2005年11月,哈尔滨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危机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有难同当,团结互助,战胜了全城停水四天的困难,彰显并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素养;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了创新务实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取向的“三新一优”发展方略,确定了“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新目标,升华了现代城市文明的价值诉求,描绘了城市科学、理性、和谐、宜人发展的新蓝图。
哈尔滨这座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坐落黑土地,枕依松花江,传承文明薪火,发扬革命传统,焕发创新精神,推进全面振兴,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如旭日东升。
明天的哈尔滨,一定会更美好!
哈尔滨市市长 张效廉
2006年4月26日于哈尔滨
本书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中的一卷。它是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研究、撰写,经市领导审定同意出版的一本学术性专著。
遵照《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总体编写要求,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历史篇、专题篇和展望篇。撰写具体分工如下:贾云江负责历史篇;张玉斌负责专题篇;高滨健负责发展篇。李宏君同志负责统稿,鲍海春同志审阅了书稿。本书是在作者广泛调查、收集资料和共同研讨的基础上,采取统一大纲,分专题研究和撰写,集体讨论,分头与集中修改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共同完成的。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许多老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编委会的傅崇兰、唐合俭二位同志专程来哈尔滨给予指导,帮助研究体例和框架,初稿形成后,又帮助修改润色。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许多资料、数据,对初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根据出版要求,本书参考引用了有关资料和图片,由于有些资料和图片没有作者的署名和联系地址,未能一一取得联系,请有关作者见到本书后与本书编委会联系,在此先致谢意。
哈尔滨作为我国北方一座有千年文脉历史的大都市,自1946年回到人民手中,至今已解放60周年。我们谨以此书献给哈尔滨解放60周年这一光辉的历史纪念日。6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干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力图客观记录其发展历程,力求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总结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之能够发挥一定的存史、立言和资政的作用。由于作者能力、水平和条件所限,书中有关叙事的详略、资料的取舍、史实的判断及评价等方面,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