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话题,对语文新课程做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和探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勾画出了新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八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
分类 | |
作者 | 程翔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话题,对语文新课程做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和探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勾画出了新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八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内容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作者长期在教学一线,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对这一问题有诸多亲身的体悟。全书围绕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话题,对语文新课程做了比较深入的解读和探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勾画出了新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八的思考。书中还有多篇新课文“教学思路”的设计,有新意,也有可操作性,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对更好地推进、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有较大帮助。 目录 教育教学论文 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 努力构建“语文教育文化学” 我心中的语文和语文教师 谈古文人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问题 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 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论“基本理解”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层级 试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 试论阅读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 顺藤摸瓜—— 从《前赤壁赋》谈阅读教学 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 选修课《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 关于鲁迅作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儿个问题 语文教学研究法 与史铁生对话 得失寸心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鲁派语文特点 乱云飞渡仍从容 一套颇有特色的美国中学语文教材 开展评课活动,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脉络句训练法 课文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思路 《雨巷》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教学思路 《琵琶行》教学思路 《名人传?序》教学思路 《雷雨》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思路 《变形记》教学思路 《墙上的斑点》教学思路 《离骚》(节选)教学思路 《赤壁赋》教学思路 解读《珍珠鸟》 《滕王阁序》句式探微 《祝福》预习问题统计及简析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教学点滴 作文讲评 人生随笔 境界 说“风” “追求”有度 银杏叶正黄 秋游大觉寺 生活的轨道 实习老师 极端的世界 大师 开会 责任 独立亭赋 人到中年的思考 说“宽容” 小议“品格教育” 培育心中的太阳 少年当自强 读《晏子春秋》 “九·一八”断想 贵在求实——读‘校长的特殊使命> 瞬间的成长 韩国汉荣外国语高等学校印象记 拜望季羡林先生 在盼望奥运会到来的日子里 写给黛玉 后记 试读章节 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读《战国策·齐策四·齐王见颜■》,能感受到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品格;读《报任安书》,可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顽强生活、著述立说的毅力;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会感到热血沸腾,心潮起伏;读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剧和心灵熬煎的痛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存与死亡;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可以感受到信赖的美好,和谐的伟大;读莫怀戚的《散步》,可以感受亲情的温暖和男人肩膀的强壮,等等。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序》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这样的感受,他写道:“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灵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应该指出的是,语文教育的这种人格熏陶,不是靠说教实现的,而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泳和感悟来实现的。那些生动感人的语言文字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潜移默化,滋养浸润,沦肌浃髓。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而言,不抓语言的教学容易出现课堂走空,是语文教学之大忌。精神层面的东西是附丽于语言符号之上的,抓了语言,精神跑不了;只抓精神,容易丢失语言。 当然,“文化人格”构建的过程,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扬弃”的过程,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即便是《陈情表》、《出师表》这样的千古名篇,也可能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相吻合的因素,存在着当代中学生不愿意接受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优秀的情感品质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哪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教材编写如何促进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来编选课文呢,还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来编选课文呢?还是二者兼顾呢?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从语文教育的历史上看,传统的语文教育,在体现“主流文化”上做得比较好,但忽视了“支流文化”,尤其忽视了表现个性的“支流文化”。体现“温柔敦厚”诗教的作品多,表现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作品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格的塑造。其实,“主流”和“支流”是相对而言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占一席;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时期,崇尚玄学;唐代儒、释、道三家并重。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儒家文化相对成了主流,使得今天的中学生普遍没有接触过《老子》,也很少读《庄子》、《墨子》和《韩非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像《游褒禅山记》这样鼓励冒险的文章凤毛麟角,像李卓吾的《童心说》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文章难以选进课本。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并非没有个性鲜明的代表人物,并非没有鼓励冒险、创新的佳作,并非没有具备批判精神的名篇。黄宗羲的《原君》曾一度入选课本,效果很好,可惜后来被撤掉了;像仲长统的《昌言》、鲍敬言的《无君论》,都有针砭社会、解放思想的实际意义;像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是劝学醒世的良言,文词立意俱佳。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的,是多元的,是圆融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变得狭窄、单一、僵化了。语文教育要把传统文化原本丰富的大餐呈现给学生,这也是其文化使命的内容之一。只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才能培育出个性鲜明的人,才能培养出各种杰出的人才,才能塑造和谐、健康的人格。 现代诗文的文化元素更加丰富。“五四”以后,“科学”和“民主”的观念渐人东土,“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封建文化中的糟粕遭到猛烈冲击。当代社会,民主平等、尊重人权、重视生命、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等先进的理念普惠众生。这给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从历史上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加盟。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佳作,无论表现手法还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很大的发展;外国文学作品的进入,使得文化的多元性更加明显。今天的语文教育已经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了,它加入了外国文化的元素,具有了世界意义。 P8-10 序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课程改革的试行,已经八九年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改也在部分省区试行了五年,可以说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从国家的未来着想,必须推进课程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只要课改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要补台。但现在看来,课改的理想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加上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高考指挥棒的副作用难于抑制,学生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课改面临巨大的困难。说到底,我们是在高考仍需存在的前提下进行课改的,这实在很无奈。课改能否成功,最终还要看操作层面是否可行,看能否处理好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就要靠广大一线老师。他们最熟悉情况,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课改到底能走多远,而既要课改又不放弃高考,也是他们要尽量协调处理的头痛的事。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一线老师既坚持课改的理念,又积极面对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程翔先生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也是中学语文研究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他长期在一线教学,是课改的“有心人”。最近他把这些年发表的文章汇集出版,嘱我写序,我感到荣幸。这本书有课改的切身体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多对课改的建设性的思考,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 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用教学实践经验回应了当前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基础训练的问题。课程改革强调人文性,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改革的一个亮点,但不能偏至,不能离开语文教学的规律,否则会淘空了语文,适得其反。程翔提出以要读、写为核心,以语言为“抓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有意义的。当前课改中确实出现了某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如该书所指出的,有些语文课上得花里胡哨:有人文教育,有创新教育,有合作教育;有探究式,有讨论式,有发现式,等等,怕的是惟独没有了语文本色。一节课下来,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若问达到了什么教学目的,完成了什么学习任务,有哪些“干货”,则茫茫然恍兮惚兮,语文课变得好看而不务实。程翔的批评是有根据的,他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来表情达意,人文性虽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却也并非刻意凸显,必需和工具性自然融合起来。 课改如果作为一场“运动”,很容易产生形式主义。有些地区检查课改,动不动就是查什么“硬件”是否达标,比如统计做了多少课件、多媒体使用率多高,等等。这种机械的一刀切的要求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程翔对此是质疑的。书中对于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多媒体运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的,过分依赖媒体中介,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多媒体的运用必需适度。类似这些的讨论很具体,其实又牵涉到课改的思路以及对语文课本义的理解,读来都很有启示的。 这本书还用较多篇幅探讨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阅读、写作、文言文教学,等等,不少新见都触及课改中的困扰。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目前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传统的教法是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归结到教师的答案上来,答案往往是单一的。这容易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抹杀了个性和创造性。现在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打破了以往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个进步。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到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引导处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理解的“多义性”有没有一个度?教师应当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可能困扰着许多教师,值得深入探讨。从程翔的教学体会看,阅读教学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容许多义的理解,但不能“放任”,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程翔借鉴当代西方的读者接受理论,提出一个“基本理解”的概念,来概括阅读教学“放开”所必需的“度”。他认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很宝贵,是教师指导阅读的基础,但不要忘了必须将学生的体验感受加以提升。所谓“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阅读,是一种教学行为。学生的阅读有别于一般的阅读,它必需受教学目标的制约,是一种“不完全自由阅读”。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阅读理解“多义性”的问题。阅读教学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寻找单一的作者“原意”,那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停留于让学生发表各自感受,而是要实现对课文的“基本理解”,既放开,又收拢,最终落实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毕竟有别于文学批评,不能径直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移植到阅读教学中来。这种提醒是很重要的。这不止是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也牵涉到对语文教学改革理念某些深层次的理解。 在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其他方面,本书也都有认真的探讨。程翔老师始终在教学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贵的是他注意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并针对课改中的问题发言,显示了现实性与学理性结合。这并不容易,需要比较深厚的学养支撑。程翔老师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一个精通语文教学理论的专家,兢兢业业,走过一条艰难的道路。我很赞赏程翔的毅力,赞赏他超越职业要求之上的那种使命感,以及对文化的尊崇与追求。 程翔有一个观点,认为语文教师必定是“文化人”。说来好像很平常,难道语文教师没有“文化”?事实上,不少教师原来也有“文化”,但终日忙于应对“职业性”的教学工作,很难“充电”,无以为继,长此以往,变得没有“文化”了。我就听过一位高中老师抱怨说,一轮一轮地带领学生高考复习,生命都淹没在题海中,完全透支了,有的是职业性的疲倦,哪里还有“文化味”?所以程翔提出语文教师要做“文化人”,我想主要还不是职业的需要,而是一种坚守,一种生命的境界。程翔建议语文老师尽量让自己“浸泡”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化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语文式地栖居着”。程翔以他的经验建议语文老师,最好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要不时动动笔,保持一种文化人的状态。只有老师自己喜欢读书,有高尚的阅读口味,才能让你的学生养成读书的好--3惯;只有老师自己能写,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如何帮助教师改变“缺少文化”的状况,不断提高素养,这本书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建议,比如营造教员的读书氛围,教师写“下水文”,等等,我看都是值得大家参考的。这本书再次证明,课改的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水平普遍提高了,进入文化人的境界,自然就能提升教学水准。多数老师都能在教学上用心,把自己的学生教好了,这也就是切实的课改了。 2008.11.9于京西蓝旗营 后记 这本书收录了我近五六年来写的部分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随笔。这三部分内容似乎能够展示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经常写点带有思辨性和研究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姑且可以称之为教学论文吧。本书中收入的几篇论文,较之过去的论文可能更实际一些,是我在这个阶段留下的脚印。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写论文,就容易滑向纯理性的路子,眼高手低,脱离实际。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牢牢占据讲台。三尺讲台才是语文教师成长的真正沃土,这里面有你的喜怒哀乐,体现你的生命质量,焕发你的生命活力。我经常被课文感动得掉泪。我在设计《琵琶行》教学方案的时候,边备课边流泪,泪水打湿了备课本。这时送报纸的师傅进来了,问我哭什么。我笑着说:“备课太投入了。”她摇着头说:“啧啧,我还没见过这样备课的老师呢!”我真的是在用生命备课。每一个学期我都要整理出几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日臻完善。这些教学设计渗透了我的心血。各位师友、同仁阅读这些教学设计的时候,大概能够想象出我沉浸其中的情景。它们是我在三尺讲台上留下的足迹! 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的融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觉得,我们并不缺乏纯理论工作者,也不缺乏纯实践工作者,最缺乏的可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者。这些年来,我始终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于此,尽管做得还不够理想,但方向是明确的,从来没有动摇过。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文学写作的冲动,保持心灵的湿润和情感的丰沛。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了鲜活的情感生活,就很难设想他能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来,也无法想象他在课堂上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语文教师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落叶知秋的敏感,是支撑起教学和教研大厦极为重要的基石!我小时候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写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还找过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请教过相关问题。现在想想似乎有些可笑,但是,我的文学写作冲动从来就没有衰减过,直到今天我仍然有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打算。本书收录的几篇习作就是在情不能自已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其中《独立亭赋》是在早晨登到山顶一座亭子间用一个小时写完的,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后来我发现这篇小文竟然被“中华辞赋网”收录了。文学写作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历程。 这本小书能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实感三生有幸!这家著名的出版社以出版高校教材和理科用书为主,而我,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能得到这样的出书机会,心中十分感激;编辑同志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让我感佩不已! 就在书稿接受三审的时候,我请温儒敏先生赐序。温先生一直是我敬仰的著名学者,我曾几次当面领略先生儒雅的学者风范。温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他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我有幸被吸收进去做了一名兼职研究员。我有时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向温先生做汇报,总能得到先生的热情鼓励。这篇序,是温先生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深夜写出并发给我的。我深感不安,同时也感受到温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厚爱。谢谢温先生! 我也衷心希望阅读这本书的师友、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程 翔 2008年11月11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