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人新裁(中国历史人物的典型经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臧峰宇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人是一种“激扬文字”,但也能够“指点江山”,物是人非并不意味着人已成“非”,而不再“是”,而是人使物或“是”或“非”。换言之,物是只能通过人“非”显现出意义,因此,读人不仅是读人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去读世界,通过对人的阅读来理解人的世界。《读人新裁》为我们提供的是作者阅读历史和未来的视野及坐标,作者通过评点呈现胸怀、境界和情愫。

内容推荐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不断地深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在过程中领会,在历史中诠释,在未来中把握。读人要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

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

目录

矛盾中的乱世英杰

屈原:我要清醒地活着

项羽:项王并非政治家

曹操:乱世枭雄,舍我其谁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的歌者

陆游:放翁老人的离世之恨

石达开:轻信敌人的“太平第一王”

李鸿章:晚清的一颗重要棋子

政治家是这样炼成的

郑庄公:兵不厌诈的另类虚伪

楚庄王:韬光养晦方能称霸

秦始皇:务实的暴君

刘邦:“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

汉武帝:王道霸道,交错为用

李世民:听民声、解民意的明君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报复战争

朱元璋:杀戮不是本意

放达于世任人评说

孔融:辩才和坦率导致了“覆巢”

祢衡.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狂士

谢灵运:死于权力欲的山水诗人

李 白:“诗仙”的入世与出世

蒲松龄:不怕鬼更不怕人

纪晓岚:书生的可爱与有用

王国维:人憔悴,终不悔

为官从政的智慧

诸葛亮:智者的功劳与苦劳

吴隐之:千古第一廉吏

狄仁杰:盛世的贤相名臣

寇准:他年富贵莫忘贫

于成龙:大清朝难得的清官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智者

人生得失的辩证法

商鞅:为变法付出了生命

吕不韦:奇货可居到头一场空

司马迁:悲情人生与后世经典

王莽:终究还是一个逆臣

冯道:小富即安

李存勖:创业难,守业更难

李煜:毁国败家的后主

苏东坡:流放途中著文章

历史境遇中的个人谋划

蔺相如:将相和,国家兴

魏征:为人臣的楷模

司马光:以史为鉴是正道

王安石:一相情愿的新锐改革

严嵩:无耻之徒的下场

曾国藩:乱世能臣的智慧

康有为:改革家变成了保皇派

武将的历史角色

韩信:有知人之明,无自知之明

李广:很难封个官职的“飞将军”

关羽:义薄云天是自救还是自杀

杨业:国难时的良将和忠臣

岳飞:“岳家军”敌不过“莫须有”

戚继光:武将的生存悖论

袁崇焕:死于历史的黑暗里

历史逻辑中的“第二性”

吕 后:女强人的手腕

贾南风:留下千古骂名的“祸水”

武则天:这个女人不寻常

马皇后:后宫中的德政

庄妃:幕后政治的策略

慈禧:强女人与末代王朝的相遇

后记

试读章节

屈原:我要清醒地活着

悲愤到极点之人多有不凡之举,屈原不会料到其执著会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精神标本,其诗歌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这个战国末年的楚国贵族博闻强记,通识国家盛衰之道,擅长外交辞令。楚怀王即位不久,因赞赏屈原的见解而任命其为左徒和三闾大夫,当时他只有20多岁,可谓少年英才。参与讨论国事,制定政策法令,接待外宾友朋……这时的屈原不可能没有成就感,得到赏识的他决意做一番大事。

通过楚怀王的支持,屈原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主张任用贤臣、立法富国、联齐抗秦,进而统一全国。

如果仅仅主张富国强兵,屈原的命运大概不会陷入后来的境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个贵族的济世情怀决定了他的很多计划至少能间接地照顾到百姓利益。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很难得到士大夫的主流认同,素以骄奢淫逸为能事的官老爷们不理解屈原的举动,他们觉得这个贵族实在有点儿另类。

屈原毫不在意,他要温暖自己的良知,但这个“修洁之士”的政治理念要付诸实践,必然触动贵族利益。由于楚王之子子兰、楚王之姬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在楚怀王面前屡进谗言,屈原终于被免官流放到沅湘流域。

对屈原来说,遭到流放意味着耻辱;对楚国来说,流放屈原意味着更大的耻辱。楚国政事从此日渐衰微,秦国攻占楚国八城后,约楚怀王到秦国相会,示意两国结盟交好。屈原认为秦是虎狼之国,劝楚怀王千万不要去,但是子兰主张要楚怀王赴会。素来喜欢吃猪大肠的楚怀王到秦之后即被扣留,秦国对这个不懂得纳谏的傻蛋国君没什么兴趣,其意在胁迫楚国割地,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这个结局很窝囊,但是也活该。其后楚顷襄王即位,这个国君并不比其前任聪明多少,他任用子兰为令尹,子兰让上官大夫到楚顷襄王面前进谗言,屈原因而永远不许回郢都了。

楚国这样对待屈原,屈原却没有因此投敌,以改变自己的政治命运。被放逐的他仍对楚国始终不渝,但楚国的命运并不因其期待的目光而得到改善,秦国再度攻楚,并且顺利地占领郢都。

对于洞察世事的屈原来说,这丝毫也不意外,但洁身自好的他还是为此悲痛欲绝,这种悲痛似乎带着自责的成分,他无力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绝望的屈原创作了《怀沙》,再次抒发了其忠贞的爱国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他无奈的苦闷。后人阅读时能领会这种苦闷,甚至想起老舍《茶馆》里的常四爷说的:“我是爱我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屈原的境遇大抵如此。要做忠臣而不能,要当隐士而不得,不懂得理想和实现之间的差距,感到举步维艰,最后只好自沉汨罗江。

长时间没有受到国家重视的屈原选择了五月初五这天完成他人生的最后告白,其辞世前与渔父有过对话。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间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有思想的渔父面对更有思想的屈原,在醉与醒之间,不如归去也。

值得欣慰的是,还是有人爱他的,生计艰难的人们出于对他的爱戴,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包粽子喂鱼以免其尸体损伤。臧克家先生诗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们并不富裕,却要划船打捞承载精神的物质存在,使本应“活着”的生命不因社会的卑污而“死了”,使死者的精神永驻人间,激励后人的脚步。

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端午节如今已成为世界遗产,很多地方过节时的仪式至今还保存着多年沉淀的文化内涵,我们确实应该感谢屈原!

屈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以其爱国主义大诗人的身份流芳千古,其骚体作品深沉而丰富。《楚辞》中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都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大量使用楚国方言口语,还有明显的音乐痕迹,美好的道德情操化做文字,读来朗朗上口。毛泽东《七绝·屈原》曰:“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的诗句至今仍掷地有声,青春或可与骏马、美人、高爵罗列,却不能与其一样买卖,后世称屈原为“屈子”,屈子思想穿越古今。 《楚辞》在整体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自由灵活的句式富有人生境界,《离骚》通过对昏暗腐朽贵族集团的揭露表达自身爱国主义情怀,继而鄙视丑恶的灵魂。贾谊因之作祭文,司马迁为其作“列传”,在其中感叹道: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李白有“屈平词赋悬日月”的由衷赞颂,杜甫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而汉魏乐府诗“莫不同祖风骚”。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个执著的贵族是可敬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以民族富强为己任的大我意识使中国的发展成为时代必然。回眸中华民族发展史,仁人志士用激情和正义力量谱写的篇章,都无一例外地为后世所景仰,屈原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的斗争精神将超越历史而抵达未来。P2-6

序言

书是思想的积累,因而书总要承载智慧,读书在于从字里行间领会智者的所思所想。思想总是在昭示着“视界”,似乎总是不可言说的,只能在体悟的沉默中加以印证。阅读在于倾听与沉思这个“视界”,进而领会世界的意义和维度,其过程往往要比领会本身更重要。事实上,《读人新裁》这个“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视界”,读人,因为“人”有被读的可能,“视界”和“维度”都与人有关,都可以被称之为人的世界,在世界中能够读人,在读人的时候也会读出世界的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因为天、地、人乃是世界的构成要素,正因为如此,读人才有其乐无穷的妙趣。读人是一种“激扬文字”,但也能够“指点江山”,物是人非并不意味着人已成“非”,而不再“是”,而是人使物或“是”或“非”。换言之,物是只能通过人“非”显现出意义,因此,读人不仅是读人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人去读世界,通过对人的阅读来理解人的世界。《读人新裁》为我们提供的是作者阅读历史和未来的视野及坐标,作者通过评点呈现胸怀、境界和情愫。

读人总会有某个角度,总有“见仁见智”的情况,因此,读人不会也不可能读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人”不能读完,读人需要不断持续,任何阅读都是有条件的。因为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展开的过程,读人只有在过程之中,才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的层次,进而有不断的深入。读人的限制既缘于主观条件,也缘于客观因素,读人所涉及的内容恰恰是体现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人”的解读实质上是开启一个理解人的世界,构建一个表达人的本性追求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对读人的限制根源于历史的客观条件。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开端上解读,从过程中领会,从历史中诠释,从未来中把握。读人总是在历史的延续中读出人性、人的特征与人的本质。“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在这个意义上,对人所读的是一个路标,这个路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仍将要走过这个路标,超越这个路标,因为我们不仅同古人一样拥有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而且我们还拥有古人所未能经历过的当下的乃至未来的历史,这大概正是臧峰宇在本书中所作的努力的意义之所在。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存在,只要人存在着,必然具有历史的规定。记得培根有云:“读史明鉴。”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时,历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征不断展开,从历史中能够看到人的发展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就是读人,在人的本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因素的价值。历史是面镜子,但是我们又不能仅仅将历史理解为当下的镜子,历史作为过程是一连串“镜子”似的影像的连接,历史无外乎当下的某种“影像”,今天总是在历史的影像中看到时代的发展态势。读史是为了解读今天,从古至今的历史总是指向未来,而尚未到达的未来总是根植于历史之中。因此,读史绝非是纯粹的学术之思,而是较为严肃的历史性行为,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读史也是不平常的历史事件。历史是需要反复阅读的,“言必称希腊”不是复古,而是在“复古”之中求新,在读史的过程中,只能也必然是“温故而知新”。这样,读史就不只是知识式的学习,而更重要的在于,将历史视为不断变化的存在,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历史所生发的现代意义,体味历史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获取在历史的沉浮中体现的人自身的力量。

本书引用了一些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点。毛泽东对历史的阅读,在今天看来也是历史。毛泽东读史自有伟人的视角与功力,从毛泽东读史的思路可以体会到在他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理解,感受和体会他对历史的精当而通俗的评点。读史的评点,是“点”与“评”的统一,“点”是指历史的某个事件与某个人物,其选取的“点”作为评点的对象,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客观因素,他是不能回避的业已发生的对象。而“评”乃是对所“点”的事件的阐释、说明和理解。“评”以“点”为基础,是在“点”之上的发挥。因此,“评”是对事件与人物赋予意义的过程。“评”与“点”之间所体现的张力结构,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评点者的解释视界与解释深度。

臧峰宇所著的《读人新裁》书稿摆放在我的面前,稿件匆匆一阅,未及充分贯通与思考,但已经感到其所做工作的意义不可低估。遵他所嘱,要我能够作一书序附于书前,对该书的思想脉络有个大概的介绍和导引,我应允了,于是就有了以上诸多文字。

后记

对于我来说,至今唯一掌握的历史是哲学史,哲学史固然要遵循哲学生成的历史轨迹,但其治学与言说大抵采用哲学的方式,哲学史研究因而意味着哲学研究。哲学研究要走向深入,必须依赖于对哲学史的探究,可以将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视为同一的过程。可以说,作为哲学史的历史,有别于其他历史的存在,哲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差别是相当明显的。对于其他历史来说,我是门外汉,由于本书并非哲学著作,在这个意义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几乎无任何学术价值可言。

任何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态度,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历史并不陌生,尽管可能有不少对于历史细节的误解,但大致的情景还是了解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尽管意味着过去,但其事实未必不会重演,即使不会重演,当今与过去的很多事情未必不类似,读历史的好处自不必多言。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大众的历史研究当属不同的路数,前者注重规范的考据与推理,后者注重历史对自己有什么用,这种考量是非常实际的,两者各有存在的价值。当大众热闹地研究、讨论历史时,历史学家可能产生深深的忧虑,因为大众研究历史的出发点非常实用,有时候甚至不考虑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可能谬种流传,致使后代认为从影视作品和大众读物中接受的故事就是历史事实,这的确令人担忧,历史学家的批评可谓必要,但大众毕竟不是历史学家,大众也不能与历史隔离,大众研究历史也是必要的。

我崇拜历史学家,但非哲学史的历史研究者,却对一般历史很感兴趣。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启蒙老师王桂芬女士曾送给我一套《上下五千年》,阅读画有插图的精美版本,让我对祖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渐渐了解,历史人物的智谋、韬略、功绩不仅证明了其执著的努力,也为后人的创业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参考,至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奸佞的倒行逆施,或为时代风尚所避免,或为奔跑在人生道路上的执著追求者提供借鉴,以减少遭遇烦恼困厄的可能。历史阅读伴随我多年生活历程,读到值得感喟的篇章之时,往往有抒发胸臆的冲动,用以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某种态度,于是有了一些文字。

这类文字不是学问,只是随笔或曰历史散文,本书的部分文章曾被《经验与教训》一书收录过。当时的文字较今更为粗糙,但还是得到不少读者的错爱,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分十数期集中播诵过其中不少文章,邹广文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转发,另有几家报刊也发表过介绍与评论文字。得到重要媒体的介绍,于书于人本来都是幸事,但我感到惶惑不已,因为当时催稿甚紧,很多文字不及推敲便已变为铅字,如此可能误人子弟,为人读后斥责,令我深感不安。于是,再版该书的念头愈加强烈,此举多有完善之意,亦愿将近来勾勒的历史阅读感受加入其中,好在哈尔滨出版社社长助理颜楠女士深知此举之意义实不可忽略,并慨然允之。

较此前的著作而言,本书择取其中部分篇章重述,其原貌已被易容,或者说目前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乃是名为《读人新裁》的新著,它不仅表明对《经验与教训》的阅读无甚必要,还表明对历史的言说只是“读人”的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人性及其范畴。人性乃是历史的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性规定,但人性的一般图景也是存在的,人性有其善恶,亦有其优缺点,有高贵有卑微,人既非天使亦非野兽,尽管距天使更近,但人就是人,品读封建中国历史中的人,对提升现代人的生活质感,或也不无裨益。在此特别感谢恩师陆杰荣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他为读者提供了意义深远的“视界”和“维度”,对读人的智慧作出实践规定,以之为“严肃的历史性行为”和“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活动”,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读者应该也会从不同角度受益。

臧峰字谨识  2008年仲秋于北京西单半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