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画说京剧(附光盘中国意象)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和宝堂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向读者介绍京剧常识、经典剧目、欣赏方法、名家轶事的普及性读物,配有约三百张精彩图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始末根由、发展历程、行当、流派、名家和其他相关知识,并掌握经典剧目的情节、看点和唱词,还有许多名家的精彩轶事。这本书的作者是被成为“京城京剧第一写家”的和宝堂,他的文字浅近通俗,风格洒脱流畅,故事引人入胜;加上大量充满魅力的早期京剧剧照和色彩缤纷的脸谱和收纳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名家经典剧目选段DVD,为读者带来全方位的享受。

内容推荐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本书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

目录

一 京剧的始末根由

 从“戏曲的活化石”到“百戏之祖”

 徽班进京

 高潮迭起

 鼎盛年华

 低谷与复兴

二 生旦净丑

 从高亢走向委婉俏丽的老生

 扮相俊美的小生

 骁勇敏捷的武生

 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

 历经变革改进的老旦

 粗犷威武的花脸

 无“丑”不成戏

 威风凛凛的龙套

三 名家与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陈派:旦角泰斗陈德霖

 杨派:国剧宗师杨小楼

 桃李满园的王瑶卿

 梅派:伶界大王梅兰芳

 尚派:文戏武唱的尚小云

 荀派:“十旦九荀”荀慧生

 程派:唱腔独具一格的程砚秋

 小派:与四大名旦分庭抗礼的小翠花

 余派:新谭派领袖余叔岩

 言派:旧谭派领袖言菊朋

 高派:高亢奔放的高庆奎

 马派:飘逸潇洒的马连良

 新谭派:浑然天成的谭富英

 杨派:平中见奇的杨宝森

 李派:技艺全面的李盛藻

 奚派:“洞箫之美”奚啸伯

 郝派:“架子花脸铜锤唱”之郝寿臣

 侯派:“活孟德”侯喜瑞

 金派:“金霸王”金少山

 新四派之裘派:气势磅礴的裘盛戎

 新四派之李派:文武双全的李少春

 新四派之赵派:洒脱婉转的赵燕侠

 新四派之张派:清新典雅的张君秋

 四小名旦

四 追本溯源话唱腔

 京剧曲调知多少

 中州韵·湖广音

 细说皮黄

五 浓墨重彩说脸谱

 分门别类大花脸

 幽默滑稽小花脸

六 京剧后台有乾坤

 话说长安大戏院

 贴片勾脸上彩妆

 名角的赶场轶事

 服装穿戴讲究多

 道具一样不能少

 后台秩序大过天

七 神奇的京剧乐队

 六场通透

 奇妙的锣经

八 剧目经典

 吉祥喜庆的大戏《龙凤呈祥》

 成人之美的《红娘》

 雍容华贵的《贵妃醉酒》

 程派经典《锁麟囊》

 千古悲风《霸王别姬》

 风靡万千的《望江亭》

 悲喜交集《四郎探母》

 唱功精湛的传奇故事《玉堂春》

 考验功底的大武生戏《挑滑车》

 一战成功《定军山》

 名家荟萃《群英会·借东风》

 谭鑫培的临终绝唱《洪羊洞》

 水上行舟看《秋江》

 京剧舞台上的真正哑剧《雁荡山》

 亦文亦武之《野猪林》

 正工老生的必演剧目《失空斩》

 黑暗中的大写意《三岔口》

 告不倒的老先生《宋士杰》

 十年磨一剑的《红灯记》

 家喻户晓的《沙家浜》

 无人不识《杜鹃山》

 现代武侠传《智取威虎山》

附录1 来戏校看看吧

附录2 《京剧名家·经典精粹》(DVD)简介

致谢

试读章节

三 名家与流派

从20世纪初开始,谭鑫培、梅兰芳异军突起,京剧由班社制走向明星制,凡有能力挑班唱戏的角,为了生存,都以自己的优长与特色招揽观众,逐渐从剧目、表演、服装、头饰等方面凸显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四大名旦都唱《玉堂春》,都唱《白蛇传》,剧本、唱腔、风格,甚至剧目的名字却迥然不同。梅兰芳排演一出宫廷戏《太真外传》,尚小云就排演一出《汉明妃》,程砚秋会排演一出《梅妃》,荀慧生则排演一出《鱼藻宫》;梅兰芳有红字打头的《红线盗盒》,尚小云有Ⅸ红绡》,程砚秋有《红拂传》,荀慧生有《红娘》;梅兰芳有以剑为名的《字宙锋》,尚小云有《峨嵋剑》,程砚秋有《青霜剑》,荀慧生有《鸳鸯剑》。“四宫廷戏”、“四红戏”、“四剑戏”的产生,并非刻意而为,但是足以说明各位名家竞争的激烈和当年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由于梅、尚、程、苟等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后面又追随着大量的弟子和效仿者,传承着他们的衣钵,因此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京剧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艺术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以京剧鼻祖、来自安徽潜山的程长庚(1811~1880年),来自湖广沙田的余三胜(1802~1866年),奎派创始人张二奎(1814~1864年)三人作为京剧创始人的代表。他们均以皮黄戏和昆腔戏为主,均以正宫调标志自己嗓音的高亢,均以楚调的实大声洪,旋律的简练、沉雄、质朴为特色。但是他们均无声像资料传世,后人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了解他们的演唱旋律和风格:一是北京市戏曲学校老校长徐兰沅曾在讲座中模仿程长庚的传人、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的唱法;二是程长庚的再传人汪笑侬的唱片;三是《取成都》唱片,此唱片虽然非程、余、张三人录音,却是当年的原始唱腔,沉雄古朴,气贯长虹。当年三人经常演出《取成都》,程长庚的刘璋,张二奎的刘备,余三胜的马超,均极具特色,互换角色时,三人也相得益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这老三派的演唱艺术,虽然唱法、旋律比较简单、古朴,不尚花哨,但是极其规范,格律严谨,不愧为京剧唱腔发展之蓝本。

在老三派中为何独称程长庚为京剧鼻祖或大老板呢?一是程长庚长期担任精忠庙首,德高望重,有领袖之风;二是程长庚担任班主的三庆徽班艺风严谨,剧目精湛,阵容整齐,长期为京都各班之旗帜;三是三庆班附设科班四箴堂,培育出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王长林等各行弟子,长期深刻地影响着京剧主流队伍的繁衍和发展,显示出他们在京剧艺术发展中正统的权威地位。程长庚的擅长剧目为《文昭关》、《战长沙》、《镇潭州》、《借赵云》和《群英会》等。

三位京剧开创者中年纪较长的余三胜乃湖北沙田人,从领衔春台徽班到与谭志道联合组成广和成班,他主演的剧目多为《四郎探母》、《捉放曹》、《奇冤报》和《秦琼卖马》等。余三胜不但向谭鑫培传授了楚调须生的唱法和剧目,而且把谭鑫培引向了楚调京化的变革道路。从余三胜传之谭鑫培,再由谭鑫培传之余叔岩,又由余叔岩传之谭富英,到今天谭门七代取名正岩,以薪传余叔岩之正宗为己任,表明谭、余不分家,说明了这两家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中志同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张二奎是京剧形成时期的老生三杰之一,一度为四喜班主,擅长《金水桥》、《打金枝》、《大登殿》等王帽戏。其传人有杨月楼、俞菊笙、杨小楼、许荫堂等,杨小楼喜演《大登殿》等王帽戏就是以奎派传人为号召。关于张二奎的出生地有很多说法,称其为北京人者强调他“以京音为准”,甚至称为京派唱法。但是我们无法从奎派传人杨小楼演唱的《大登殿》来验证其中的“京音”。尽管“京音张二奎”这一说法在京剧史书上无处不见,却无法验证京音唱皮黄的可能,这也是这位京剧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悬念。

总之,老三派的表演艺术,特别是唱腔艺术是皮黄从楚调转向京剧时期最具时代特征的唱腔艺术。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年),名金福,字鑫培,号英秀,艺名小叫天,祖籍湖北武昌。与孙菊仙、汪桂芬同为京剧第二代须生传人、后三鼎甲。谭鑫培少时随父亲谭志道学艺,之后师从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等皮黄名家,工文武老生。他自组三庆、同春、同庆班社,驰骋艺坛,开创了“无生不谭”的局面,并历任精忠庙首、正乐育化会会长。谭鑫培极大地提高了京剧的地位,亲手培养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贤,为京剧奠定了百年繁荣的根基。由此,梅兰芳尊谭鑫培为梨园汤武;梁启超称赞说:“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谭鑫培深得慈禧太后器重。一次接待英国使节,慈禧太后命他演唱《乌盆记》中屈死的鬼魂刘世昌,一段凄凉的反调唱罢,英使落泪。慈禧太后询问缘故,英使称:“唱词不是太懂,但是感受到一个幽灵在呻吟,因此特别伤感。”慈禧太后闻言大喜,夸奖谭鑫培唱得好,重赏谭鑫培黄马褂_件、金银若干。足见谭鑫培演唱之传神。

在谭鑫培之后,谭富英之前,支撑谭门门面的是谭家第三代传人、谭鑫培的第五个儿子谭小培。有人曾在小报上画了一张漫画,左边画着谭鑫培,右边画着谭富英,中间画着谭小培,上面写着谭小培的两句话。他指着谭鑫培说:“他儿一子不如我儿子。”他又指着谭富英说:“他爸爸不如我爸爸。”显然这是画者对谭五爷的嘲弄。当时有人拿着报纸让谭小培看,想不到,这位谭五爷看了哈哈大笑,连说:“画得好!”其实,谭小培并非等闲人物,他起码有三大功劳:一是他在谭鑫培之后坚持打着谭门的大旗,以他的家学渊源和对文武昆乱的精通,以及对地道谭腔的讲究,为谭派艺术的传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二是他培育后代谭富英成材、挑班,并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使谭派艺术中兴并得以发扬光大;三是他到全国各地坚持演出达三十多年,使谭门本派艺术得到广泛的展示,同时课徒传艺,培育出称雄南北的王琴生、王则昭等优秀传人,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谭派艺术的巨大影响,就在谭鑫培身后不久,旧谭派领袖言菊朋,新谭派领袖余叔岩,谭派正宗高庆奎,谭门嫡传王又宸(谭鑫培的女婿),谭派须生马连良,谭门本派谭富英,谭派正统贯大元、孟小如,谭派亲传(实为南派须生)麒麟童(即周信芳),谭派传人夏山楼主、红豆馆主、陈彦衡和从小得谭鑫培的琴师孙佐臣亲传的孟小冬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唱着谭派的唱腔,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等京剧码头显示出谭派艺术的深远影响。后来的王少楼、杨宝忠、李盛藻、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奚啸伯、郭仲衡等,与他们也是一脉相传。虽然他们在继承与发展谭派艺术的同时都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全都遵循着正统京剧艺术的规范。尤其是谭鑫培的入室弟子余叔岩对谭派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成为谭鑫培之后承上启下的领袖人物和后人学习谭派艺术的法帖。如果说谭鑫培灌制的七张半唱片,好似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么余叔岩灌制的十八张半唱片,则似书法之颜柳欧赵,是每一位后学者入门的必修课。在这方面的传承者当数谭元寿、于世文和张学津等。

P55-61

序言

京剧的奇遇

京剧是什么?您会说京剧是皮黄,是国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我亲眼看到,在远离中国千山万水的悉尼,一位京剧苟派旦角演员孙毓敏的到来,竟然惊动了当地数百名华侨。当皮黄声起,这些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炎黄子孙,脸上立刻呈现出激动的神情,很多人流下了热泪。有的找孙毓敏签字,并送上自己的名片;有的对孙毓敏说,我原来也在北京住过,那时我的家离您家很近呢……其实,这些人在祖国居住的时候未必喜欢京剧,也未必认识孙毓敏,但是在异国他乡听到京剧的声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觉得特别亲切。

当孙毓敏来到墨尔本演出时,京剧大师苟慧生的孙子苟迎率领当地华侨、票友浩浩荡荡前来迎接。更有意思的是中国驻墨尔本的总领事也来唱戏,原来她还是中国外交部业余京剧俱乐部的当家青衣呢!她在北京经常演唱的是张派的《状元媒》,可是在墨尔本,她唱的是梅派的《西施》,难度大了很多,水平也提高不少。通过京剧,她与当地华侨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她说:“这里的许多华侨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他们有事情,总爱到领事馆找我,就说请找那位会唱京戏的领事。‘会唱京戏的领事’几乎成了我的另一个头衔。”您说,这京剧像不像联系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像不像潜伏在中国人头脑中的一根神经?只要连起这根神经,就会感到我们同是中国人,相逢何必问名姓。

有个京剧演员在美国办起了京剧学院,很多华侨都带着孩子来学习京剧,学院办得非常红火。但是学生家长说,学习京剧不为演唱,只为让孩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京剧里面融汇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办学院的人还说,她所以要在美国办学,是因为她遇到一位老华侨。老人告诉她,有一次他迷路了,在高耸的洋楼中寻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突然,他听到从路边的一个窗口中传出了拉京胡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老华侨的眼泪夺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实他没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归宿,他找到了亲人,因为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最纯正的乡音。

京剧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是不是太夸张了呢?我们再来讲下面一个故事。

那是1993年,海峡两岸同胞在暌违多年后,北京京剧院作为大陆第一个艺术团体登陆宝岛台湾。政治、地理的差异,四十多年的隔绝,见面之后该是多么陌生和仇视!但是京剧就像溶剂,很快就融化了这四十多年的隔绝,融化了政治和地理的差异,使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找到了最理想的契合点。作为国民党“四大家族”成员之一的陈立夫,见到年轻的老旦演员王树芳,主动打招呼说:“王小姐,我认识你,因为我最爱看你的戏,你的演出音像资料我家都有,我今年94岁了,可我是你的戏迷呀!”张学良将军请北京来的琴师给他操琴,他唱了一段老戏《战太平》,不用对腔,不用看曲谱,竟然也是一拍即合。蒋纬国先生宴请北京京剧团的“名门之后”,其中有梅兰芳、谭富英、马连良等人的后人。蒋纬国说,他从欧洲留学回来后,父亲见他喜爱西洋古典音乐,就多次对他说,中国人首先要喜欢京剧,不喜欢京剧就不是中国人。

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引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之情,最后临时增加了一场两岸京剧演员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由于四十多年的隔绝,许多演员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但是他们在舞台上却合作得非常默契而和谐,唱到杨四郎见母一场,台上是假哭,台下却是真哭,顿时哭声一片。演出结束后谢幕,观众却提出不要关闭大幕,要让大陆的演出永远不落幕,永远唱下去。由此可见,京剧确实是联系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凭借着京剧,中国人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到自己的同胞。

据95岁高龄的著名生理学家刘曾复先生说,七十多年前,他在清华上学时,听说谭派亲传弟子余叔岩要在长安戏院演出《打棍出箱》。他非常想去看戏,可是那天偏偏是他最喜欢的德文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才决定坚持上课。可是等他走到教室,却发现学校的通知上写着“德文教授因病请假”,他赶紧扭头赶到长安戏院看戏。在迈进长安戏院的大门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他非常尊敬的德文教授。原来,老师比他更戏迷。

大家都知道著名科学家、有”当代毕昇”之称的王选教授。他通过多次艰苦实验,终于把印刷业从“铅与火”变成”光与电”,有效地推动了印刷业的重大革命,并获得了我国最高的科学发明大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选教授在少年时期就与哥哥姐姐一起学唱过京剧《二进宫》,青年时期因为过于劳累,大病缠身,无药可医,后来通过聆听京剧老唱片调理精神,才逐渐得以好转。从此他大量收集京剧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当他收集到非常重要、又非常稀有的资料时,会约请京剧界的许多朋友来欣赏。有的专业人士看了还想看,他就一遍一遍地放给大家看,有时会连放七遍,而依然乐此不疲。有的老演员年纪大了,他就带着资料亲自送上门去,让大家一睹为快。他说,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元勋们当中有不少戏迷,当年他们离开实验室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北京的大戏院门口,等到一张退票,看上梅兰芳或马连良主演的拿手戏。他也能历数当年北京上演的上百出精彩剧目,而且津津有味。他甚至对中国京剧院首席青衣杜近芳说,凡是杜近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过的剧目他几乎都看过。在王选教授逝世前不久,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是他还是与京剧界的有关人士详细地谈起京剧的现状和京剧资料的收集情况。两个月后,他就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据说,在病床上他就是靠聆听京剧的唱腔来减轻痛苦的,京剧显然已经成为这位中国科学家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了。

再说点眼前的事情。2008年的“五四”青年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演出。说它特殊,是因为演员并非专业,他们全部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高校票房。然而他们的演出却毫不逊色,不仅获得了观众疯狂的掌声,而且赢得了专家的认可和赞美。

在全国的一百多所高校中,都开辟有京剧选修课,大多数高校还定期在校园内彩排演出。在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很多高校中,都有历史悠久的京剧票房。在北京化工学院,有一个专门研究杨派老生的票房,在这里,不但人人迷杨派、学杨派、研究杨派,就是打击乐手也对杨派唱法十分精通。

票友们学唱的,都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经典。凡学旦角戏,不管乾旦坤旦,都学的是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和张君秋,动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锁麟囊》、《红娘》、《玉堂春》、《四郎探母》、《状元媒》、《望江亭》;学老生的票友,学的都是余叔岩、言菊朋、谭富英、孟小冬、马连良和李少春,他们一唱就是《洪羊洞》、《空城计》、《定军山》、《借东风》、《文昭关》、《哭灵牌》、《追韩信》、《搜孤救孤》和《击鼓骂曹》……尽管京剧大师遗留下来的唱片音质不是太好,但是唱法之讲究,曲调之优美,却不是后学者可以比肩的。比较年轻一些的戏迷则对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比较喜爱,这些样板戏都是从传统戏中衍变而来,经过了众多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家喻户晓。

在多年结交票友的过程中,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痴迷,对京剧鉴赏的高水准常常使我感动。那么,京剧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看完这本书,您就会找到答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