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失眠抑郁障碍,仅中国就有0.75亿。
一天睡不够,第二天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而长期维持每昼夜不足6.5小时睡眠,则会形成“睡眠赤字”,缩短寿命。失眠多年的人,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
为什么我们饱受失眠的折磨?
抛弃“跑步、数数、听音乐”等雕虫小技,不再追逐“五周走出誊眠”等千篇一律的速食计划,扔掉“欲罢不能”的安眠药,请跟随自己纯粹的心,轻松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失眠“自愈”方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失眠者聊天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王富龙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失眠抑郁障碍,仅中国就有0.75亿。 一天睡不够,第二天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而长期维持每昼夜不足6.5小时睡眠,则会形成“睡眠赤字”,缩短寿命。失眠多年的人,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 为什么我们饱受失眠的折磨? 抛弃“跑步、数数、听音乐”等雕虫小技,不再追逐“五周走出誊眠”等千篇一律的速食计划,扔掉“欲罢不能”的安眠药,请跟随自己纯粹的心,轻松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失眠“自愈”方案! 内容推荐 如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失眠困扰?假如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们会发现那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睡眠节律固定下来,正是这种与昼夜和谐的寤寐节律为人类走到今天提供了保障。或许有人会认为,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无奈的选择,在自然面前只能被动适应。的确有这样的因素,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而原本于人类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却为何渐渐地远去了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童稚未脱的小男孩问他的爸爸,“您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回答:“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爸爸,您怎么这么不认真,这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作业题,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做的。吃饭、睡觉什么的不能算梦想!”小男孩显然不满意爸爸的答案。但是因为爸爸就是这样回答的,所以他只好如实地记录下来,做好了迎接嘲笑式批评的准备,硬着头皮把答案交给老师,但老师看过所有同学的答案后,特别表扬了这个小男孩爸爸的梦想。原来这位老师的丈夫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有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愁眉苦脸搞得家里人都为他担心,整个家庭气氛很压抑。老师对学生们说:“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这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看看我们眼前的世界,一方面是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失眠的书越来越多。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关于失眠的书,接二连三的调查研究还是显示:当今失眠的人越来越多的势头难以遏制。为此笔者“博览”关于失眠的“群书”,并对广大的读者群进行访谈,发现这些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上仅止于常识性的介绍,把学术界对于失眠的定义、分类等理论上的观点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对于失眠者并没有太多的作用:一个5岁的儿童不知道失眠的定义和分类,依然睡的香甜;一位在职的白领熟读失眠学,却夜夜辗转反侧。睡眠是人的本能,所以本书不以此类学术内容作为重点,以读者“用得上”为标准来建构全书。 2.措施上局限于功能性的雕虫小技,办法多,出路少。许多关于失眠的书推荐了“跑步、数数、听音乐”等办法,实践的结果却经常适得其反。我们承认,有的失眠者能够从以上的小办法中获益,但是几乎所有真正经历失眠煎熬的人诉说类似的办法屡试屡败,即使有极少数的成功者,也不能把少数人的偶然成功作为群体行为指导的依据。所以本书尝试从更深的层次来探讨失眠,结合中医和心理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3.思路上奉行随波逐流的快餐文化,治标不治本。失眠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出现而加剧,失眠偏爱的人群正是现代文明的实践者——白领。这群实践者读到的书又正是符合他们的文化口味的,诸如失眠简单疗法,五周走出失眠等等。因现代文明的思路而产生的问题,却企图采用相同的思路去改变,无疑是抱薪救火。快餐文化的特征是浅尝辄止,要告别失眠我们必须洞察内在的心性。因此本书设计了简约而不寻常的方案,使读者能澄清心灵,在现代文化的困境中求得根本的出路。 4.以人为本,却停留在满足读者感官的层面上。以读者为本是对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满足读者的感官是不够的,让读者时而感到痛苦也是正义者的责任。中医的苦口良药利于病,学术的逆耳忠言利于行。亮丽的画面、简单的头脑、罗列的条文,这一切难脱追逐商业利益之嫌。当今的失眠问题早已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作家和读者共同的努力和煎熬才能解决,所以这本书可能会让很多的读者感觉不舒服,因为它不允许你以失眠作为借口,无视自己生活中尚未解决的心理乃至伦理和道德问题。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大多数的失眠患者要想真正克服失眠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种针对自我心理的挑战,是心灵重生的转变,克服失眠的短期痛苦甚至比失眠更为痛苦。经历了由失眠到不再失眠的过程之后,痊愈者的体会是:明明白白的痛苦胜于稀里糊涂的失眠所带来的痛苦。 5.寻章摘句,只言片语难以使读者体会案例的转化过程。几乎所有的失眠书都是告诉读者失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排列,流畅的理论与现实的煎熬永远都是有鸿沟的,读者随之产生的疑惑是自己该怎么办,进退维谷。每一个失眠的人都有其独特性,我们主张应该重视这种个性。本书从中医和心理学两个方面人手,提供了详细的诊疗过程和思路,并提供了典型的失眠故事,使读者感受到失眠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求得故事中的人与生活中真正失眠者的共鸣。 基于以上的情况,本书第一章拟从深层次的中医生态文化层面谈失眠,反思现代文化的困境,追寻失眠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告别失眠的根本出路;第二章从中医医疗实践的本身治疗失眠,明了失眠的中医之理,把中医辩证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第三章从心理学的层面思考失眠,简单介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失眠的理解,以备读者从中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心理资源,感受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重新塑造自我的人生体验;第四章从当事人经历的生活故事的层面对失眠进行描述,偏重于对过程的叙述,意在引导读者从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关键,全面呈现治疗思路的脉络和过程。如果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汲取生命的力量,将是笔者最大的愿望;第五章从读者常见疑问的层面来全方位阐述失眠,给不同情形的失眠者以希望。 目录 第一章 文化篇——用中医生态文化为失眠者把脉 第一节 谁有文化谁失眠 第二节 接受失眠,与失眠共舞 第三节 感受身体的信息 第四节 整合紧张的两极 第五节 追寻天真的本我 第六节 失眠需要多向调节 第二章 中医篇——中医理法方药治失眠 第一节 失眠的中医之理 第二节 失眠可以这样治疗 第三节 睡眠的时辰规则 第三章 心理篇——不药自愈话失眠 第一节 睡眠先睡心 第二节 “我”为何冲突 第三节 拓宽自我,摆脱纠缠 第四节 把握此时此地 第五节 人性本善 第六节 不安常在,为所当为 第七节 真相并非永远的 第八节 懂得“为何”,迎接“任何” 第九节 整合身心,容受模糊 第十节 感受意义,重塑体验 第四章 故事篇——生活真实案例话失眠 第一节 高考是人生幸福快车的必经之路吗? 第二节 惧怕别人咳嗽的男孩 第三节 一位老总的苦恼 第四节 公司单身白领的多梦与焦虑 第五节 忧国忧民的领导的无奈 第六节 把安眠药做“镇宅之宝”的女主持人 第七节 资深炒股英雄的酸甜苦辣 第五章 问答篇——答疑话失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接受失眠,与失眠共舞 这个时代在潜意识上已经遗忘了太多内在的智慧,如果用文言来直接表白,恐怕许多读者会望而却步,所以只好用现代化的语言勉强为之。首先,古人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类似于网络的大背景中,人类只是这个大背景中的一部分,不能“以人类为中心”,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相对于整体的大背景来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承乃制,亢则害”,正如《周易》所言:群龙无首,吉。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有它固有的秩序,不可以通过人为地凸显或者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来获取眼前的利益。其次,一个人的生命力所依赖的是精神,所依托的是身体。精神消耗太多就精疲力尽,身体过于劳作就会产生疾病。身体与精神分离,人就会死去。人死而不能复生,精神脱离人的身体而不能返回,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这一点。从这里可以看出,精神是生命的根本,身体是生命的具体体现。人如果不能首先安定他的精神和身体,反而固执地认为“我有能力治理天下”,试问又能依托何物呢?对身体和精神的珍惜与尊重应是人生之第一要务。 身体是精神与外在世界的交界处。人处于天地之间,千变万化不可计数,行走坐卧、听说读写、应酬万端,都是由身心来共同完成的。《文子》曰:“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则万物备矣。”由此可见身体是生命意义的原点,一切都可以从自我的身体开始,从身体出发的一切才最为真实、可靠。爱情、事业、生活都要靠身体来表达,广义的身体包含了一个人全部的信息,当然疾病发生与变化也包含在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疾病已经成为身体的一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在肉体和思维两个层面上,都不能忽视它,疾病是整个系统表征的一部分。疾病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个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说身体是失眠的舞台,失眠是身体的表达,是身体的语言。个体感到无法用意识来控制失眠,这再合理不过了。企图用意识来控制失眠,相当于用个人的欲望来主宰整个生活背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必定会收效甚微;同样,用数数、跑步的办法来根除失眠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像这样的局部琐碎行为,相对于整个生活的力量,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接下来让我们观察失眠的本身。首先每一个失眠的人都有过不失眠的体验,在从不失眠到失眠的身体变化感受中,人的群体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是说背景的变化决定了失眠的状态从而导致失眠不可逆转,而是这种背景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内心的平衡。失眠改变了每一个失眠者一如既往的生活步调,并强迫失眠者去重视它。症状告诉你,某些方面需要改变,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整个生活状态已经到了必须做出调整的时候了。从这个角度看,症状可以说是疾病善意的使者。这样,就不必把疾病和症状看做是大敌,未必要除之而后快,而是启发个体去思考:在生活和内心世界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了失眠的发生?不是每一个现代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即使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也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毫不掩饰地告诉对方,但失眠却可以。假如你能够倾听失眠的真实声音并且同它进行交流,那么就会自觉关注身体,关注内心和生活的方向,做到与失眠共舞。失眠使人通向拯救,越是自觉观察它,就越会走向正确的道路,忽视它最终是折戟沉沙的下场。所以,不是去对抗失眠,而是要去顺应,要懂得利用失眠,不错过人生的转折机会。法国精神病学家帕特瑞克·里莫说:“让一个整夜无法入睡的自觉性失眠者恢复正常睡眠,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心理治疗师第一个治疗原则就是让患者了解并且不再害怕失眠,从而让失眠转为良性因素。让他们学习爱上失眠并且将失去的睡眠转换为心灵修炼的时间。”失眠是暂时的黑暗,那些不停与它斗争的人们停战吧!请尊重失眠,接纳失眠吧!P5-8 序言 如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失眠困扰?假如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沿着岁月之河逆流而上,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们会发现那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睡眠节律固定下来,正是这种与昼夜和谐的寤寐节律为人类走到今天提供了保障。或许有人会认为,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无奈的选择,在自然面前只能被动适应。的确有这样的因素,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而原本于人类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却为何渐渐地远去了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童稚未脱的小男孩问他的爸爸,“您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回答:“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爸爸,您怎么这么不认真,这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作业题,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做的。吃饭、睡觉什么的不能算梦想!”小男孩显然不满意爸爸的答案。但是因为爸爸就是这样回答的,所以他只好如实地记录下来,做好了迎接嘲笑式批评的准备,硬着头皮把答案交给老师,但老师看过所有同学的答案后,特别表扬了这个小男孩爸爸的梦想。原来这位老师的丈夫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有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愁眉苦脸搞得家里人都为他担心,整个家庭气氛很压抑。老师对学生们说:“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这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看看我们眼前的世界,一方面是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失眠的书越来越多。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关于失眠的书,接二连三的调查研究还是显示:当今失眠的人越来越多的势头难以遏制。为此笔者“博览”关于失眠的“群书”,并对广大的读者群进行访谈,发现这些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上仅止于常识性的介绍,把学术界对于失眠的定义、分类等理论上的观点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对于失眠者并没有太多的作用:一个5岁的儿童不知道失眠的定义和分类,依然睡的香甜;一位在职的白领熟读失眠学,却夜夜辗转反侧。睡眠是人的本能,所以本书不以此类学术内容作为重点,以读者“用得上”为标准来建构全书。 2.措施上局限于功能性的雕虫小技,办法多,出路少。许多关于失眠的书推荐了“跑步、数数、听音乐”等办法,实践的结果却经常适得其反。我们承认,有的失眠者能够从以上的小办法中获益,但是几乎所有真正经历失眠煎熬的人诉说类似的办法屡试屡败,即使有极少数的成功者,也不能把少数人的偶然成功作为群体行为指导的依据。所以本书尝试从更深的层次来探讨失眠,结合中医和心理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3.思路上奉行随波逐流的快餐文化,治标不治本。失眠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出现而加剧,失眠偏爱的人群正是现代文明的实践者——白领。这群实践者读到的书又正是符合他们的文化口味的,诸如失眠简单疗法,五周走出失眠等等。因现代文明的思路而产生的问题,却企图采用相同的思路去改变,无疑是抱薪救火。快餐文化的特征是浅尝辄止,要告别失眠我们必须洞察内在的心性。因此本书设计了简约而不寻常的方案,使读者能澄清心灵,在现代文化的困境中求得根本的出路。 4.以人为本,却停留在满足读者感官的层面上。以读者为本是对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满足读者的感官是不够的,让读者时而感到痛苦也是正义者的责任。中医的苦口良药利于病,学术的逆耳忠言利于行。亮丽的画面、简单的头脑、罗列的条文,这一切难脱追逐商业利益之嫌。当今的失眠问题早已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作家和读者共同的努力和煎熬才能解决,所以这本书可能会让很多的读者感觉不舒服,因为它不允许你以失眠作为借口,无视自己生活中尚未解决的心理乃至伦理和道德问题。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大多数的失眠患者要想真正克服失眠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种针对自我心理的挑战,是心灵重生的转变,克服失眠的短期痛苦甚至比失眠更为痛苦。经历了由失眠到不再失眠的过程之后,痊愈者的体会是:明明白白的痛苦胜于稀里糊涂的失眠所带来的痛苦。 5.寻章摘句,只言片语难以使读者体会案例的转化过程。几乎所有的失眠书都是告诉读者失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排列,流畅的理论与现实的煎熬永远都是有鸿沟的,读者随之产生的疑惑是自己该怎么办,进退维谷。每一个失眠的人都有其独特性,我们主张应该重视这种个性。本书从中医和心理学两个方面人手,提供了详细的诊疗过程和思路,并提供了典型的失眠故事,使读者感受到失眠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求得故事中的人与生活中真正失眠者的共鸣。 基于以上的情况,本书第一章拟从深层次的中医生态文化层面谈失眠,反思现代文化的困境,追寻失眠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告别失眠的根本出路;第二章从中医医疗实践的本身治疗失眠,明了失眠的中医之理,把中医辩证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第三章从心理学的层面思考失眠,简单介绍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失眠的理解,以备读者从中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心理资源,感受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重新塑造自我的人生体验;第四章从当事人经历的生活故事的层面对失眠进行描述,偏重于对过程的叙述,意在引导读者从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关键,全面呈现治疗思路的脉络和过程。如果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汲取生命的力量,将是笔者最大的愿望;第五章从读者常见疑问的层面来全方位阐述失眠,给不同情形的失眠者以希望。 后记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笔者在各自的领域中精诚努力,可谓十年磨一剑。然后再将自己最心爱的剑共同投入一个大熔炉之中,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铸造出了一把利刃——干将。当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这把剑刚刚出炉。 干将为雄性,为乾卦,就是本书——《与失眠者聊天》。对于整个时代的背景来说,失眠有它来自于这个时代的特征;对于个人来说,失眠是整个生活背景中多个要素的综合作用所致。由于其中的某个要素“病态的扩张”,导致了整个生活状态的失序,这正是乾卦六爻所言的“亢龙有悔”。当事人纠缠于其中,无法自拔。我们希望干将这把慧剑能够破除迷惑读者的心魔,让生活中的各个要素能够各就其位,生活变得灵动流畅。天行健,相信读者定能自强不息。 生活中各个要素的失序,引发的不只是失眠,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心理困惑和身体的症状,《与失眠者聊天》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甚至可以说,与失眠无关的其他非正常身心状态也可以通过本书的思维框架来得到启发。笔者只是把失眠作为一个引子来启发读者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我们想说的不只是失眠。 笔者也深知,单单有干将这把能够破除迷雾的慧剑是不够的,在读者的生活和心态恢复正常,“斩魔破障”之后,我们还需要思考怎样“明心立命”的问题,这就是莫邪,为坤卦,卦辞日:“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君子要有所行动,一味争先前闯就会失去方向,误人歧途,顺应自然的规律,才会找到方向。面对现实中的繁杂环节,用庄子的话来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莫邪之刃主要告诉读者的是不为现实所困,在保养自己的同时,纵横无阻,以深邃的心性哲学处世,保持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因此继本书——干将出版之后,笔者将集中精力铸造莫邪——一把象征阴柔的剑,协助我们除去疯长的欲望的野草,让心灵找到回归的路。我们想给她起一个名字——《心归何处》,不过在她未出炉前,我们的计划会随着各界友人的参与而不断调整,最终她会有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名字。 这本小册子能够完成,得益于多方面的援助,借此机会笔者谨向那些为本书提供营养的往圣先贤、当代同仁深表谢忱;衷心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中医界的老前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教授;感谢高颖博士后、李明博士、王国章副主任医师、邱薇医师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感谢河南新乡医学院心理系杨磊、中鲁军二位老师的帮助;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虹露女士为本书的付梓所做的大量工作;最后,感谢所有为本书的问世有所帮助的人们! 本书中所列药方仅做参考,身体有恙还应到医院就医。 如果读者有任何指导或者建议,敬请不吝赐教!请致信我们的邮箱:important666@gmaill.com。 王富龙张桂赫 张明明 张丛 2008年8月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