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们的心理疾患问题越来越凸显,应对这些疾患的心理治疗技术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专业色彩浓厚、深奥难懂的同类书籍不同,本书引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对心理治疗技术特别是目前流行的认知治疗方法的原理,重要概念,治疗技术,贡献及局限等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与诠释。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与治疗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妙治心魔--古今故事中的心理治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林正文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们的心理疾患问题越来越凸显,应对这些疾患的心理治疗技术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专业色彩浓厚、深奥难懂的同类书籍不同,本书引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对心理治疗技术特别是目前流行的认知治疗方法的原理,重要概念,治疗技术,贡献及局限等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与诠释。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与治疗方法。 内容推荐 据报道,近期心理门诊接诊人数激增,金融危机、就业困境、职场竞争、生活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心理疾患的困扰。人们的心理疾患问题越来越凸显,应对这些疾患的心理治疗技术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专业色彩浓厚、深奥难懂的同类书籍不同,本书以400个古今故事生动诠释心理治疗方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楔子从“玫瑰花”说起 1.2 认知的意义与性质拾穗图 1.3 认知行为治疗的意义望梅止渴 1.4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1.5 认知稽为治疗的基石:认知改变与认知建构机制 第二章 理情治疗法 2.1 楔子:从乳令示例说起心魔 2.2 内容 2.3 应用 杞人忧天 2.4 陷阱 献鸠放生 2.5 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 认知治疗法 3.1 楔子:从几个示例说起 3.2 内容 3.3 应用 恶雨 3.4 陷阱 割肉补肉 3.2 贡献 第四章 十六母题分类 4.1 楔大:从几个示例说起 4.2 内容 4.3 应用 和尚还在 4.4 陷阱 狐狸与酸葡萄 4.5 贡献 第五章 仿同治疗法 5.1 楔子:从几个示例说起 5.2 内容 5.3 应用 裸人国的故事 5.4 陷阱 马与蟋蟀 5.5 贡献 第六章 问题解决治疗法 6.1 楔子:从几个示例说起 6.2 内容 6.3 应用 一言胜千金 6.4 陷阱 转债 6.5 贡献 第七章 绪论:行为治疗的融合 7.1 从“盲人摸象”说起 7.2 从制约到认知:“思考”、“相信”和“内隐行为” 7.3 走向统整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S→R 行为治疗是建立在心理学之学习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曾倡导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便是“行为”。其公式: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行为治疗建立在这种观念上,落入化约主义的陷阱,刺激并非限于客观环境的,机体内部或主观认识与判断,亦常提供刺激资料;某种反应也不全是单纯的,一连串的反应往往是由许多刺激所引起的,因此S→R的行为公式,仔细研究亦有欠当之处,基此而建立的行为治疗,当然也就有瑕疵存在。就以上述《张从正医案》示例:妇人见到打家劫舍等各种刺激,所造成的各种反应,我们都相信,问题是在于其他人是否也如此,绝非肯定。假若有部分人反应完全不同,则此种说法就不是常态。不仅如此,就是同样个体,时空改变,同样刺激,都会引起不同反应。太阳远近就是一个实例,这也给认知治疗的形成,留下空间所在。 S→O→R 由上述的体认:S→R的行为公式,有其欠妥之处,在1938年Woodworth把它改为S→O→R,强调刺激兴奋机体,机体发作反应。也就是机体因感受某种刺激,乃有反应的产生。机能性质不同,同样刺激,就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反应。譬如:饥饿刺激,施诸常人,可以使人屈服;施诸伯夷叔齐,毫无用处。残暴刺激,加诸凡人,难过求饶;加诸文天祥,鼎镬甘如饴。由此可知,某种刺激引发某种反应的说法,不可尽信。欲推测人类活动或控制人类行为,必须注意了解机体,包括过去的状态和现在的活动。“太阳远近”示例即是。 S→C→R 在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家把O换成C,即S→C→R公式。C代表意识、经验等非常复杂的因素。首先是感觉,即通过五官,把各种信息传递到脑。这些信息与脑中储存的以往经验结合,也与个人人格结构结合,使人类可以对感觉的信息、事物做出判断、评价或推理、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思维。而思维过程是对人、对自己、对周围世界做出评价及解释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观念,是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然,有时人会做出直接反应而不经过思维,这是由于最初那个刺激鲜明生动或反复出现所致。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深入分析,这中间还存在一个认知过程,有一个把井绳转化为蛇,再与过去遭蛇咬体验相联系的过程,最后才产生害怕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是“自动化”,是因鲜明生动的经历被压缩到一个极短时间,并且不能分辨清楚造成的。治疗者可以帮助求助者对“自动化”进行深入的反省,从而把过程的各个环境分辨清楚(温泉润,1994,页125)。 1.4.3 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 前面已提到人类行为是需求所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种需求存在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均衡状态,并由此紧张使个体产生驱力,此驱力再使个体引发行为动机,促进个体活动,以满足其需求,消除紧张,心理亦即恢复平衡状态。 但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大部分个体可以如同上述情境,达到适应境界。可是也无可否认有部分人在采取某种行为,想完成其动机以满足其需求时,往往会遇到阻碍、压力和心理冲突,而陷入挫折情境,造成情绪困扰或形成情绪障碍。 那么上述情绪障碍又与问题行为有何关系,这又涉及认知模型,有关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Beck认为包含两个层次: 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 人们从小就开始依据生活经验,建立起个人的认知建构基础,形成其对自己、事象及世界的基本模式,以指导新信息的知觉及对旧信息的回忆。不仅借助它来进行判断与推理,而且也借助它来支配及评估行为。 可是,人们以往经验积累的概念和有组织的知识建构基础,应用在实际上,往往使人们倾向于选择与基模一致的信息,忽略无关或不一致的信息,并依据基模理解现实,作出判断和预测事件的后果。试以张生求职为例,说明如下: 例如永清以赚钱多少来判断成功与否,那么,当一项新工作的工资比目前的高时,评价将是积极的;如果新工作的工资很少,就和自我价值观念相冲突,接受这一工作意味着自我价值降低,而拒绝这一工作,继续去寻求另外高工资的——和大脑储存的假设相一致的工作。 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基模 人们在对自己、事象或世界的建构假设中,有些是僵硬的、极端、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就像:英英抱着一种消极的自我基模,认为自己不善于演讲,那么即使在某一次演讲,群众报以热烈掌声,也不相信自己成功讲出。因为基模排斥与它不符的经验。当人们的消极期望与积极的现实相矛盾时,过去的经验往往获胜。认知常常被迫在过去经验与当前现实间作选择,而选择往往倾向于过去。这种冲突的直接结果是认知不协调,由于当前真实经验与旧的认知基模大相径庭,因而被拒绝承认。P19-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