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贸易分工理论,确立区域经济质量的内容,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建立一个总体评价体系,以反映各个区域的经济质量状况。同时,利用该体系对现实区域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从中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质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数量扩张,而应注重区域经济质量的提升。本书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质量研究框架和评价体系,确立了三大目标:社会系统和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保持和谐,区域问(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发展,区域内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并从六个方面加以具体体现: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区域经济福利、区域经济发展代价。全书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比较了中国28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质量,其中又重点关注北京市与上海市两个地区的区域经济质量状况。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第2章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相关的理论背景
2.2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
2.3 与相关类似研究的区别
第3章 经济效率评价
3.1 问题的提出
3.2 微观经济效率评价
3.3 宏观经济效率评价
3.4 地区经济效率得分
第4章 经济结构评价
4.1 问题的提出
4.2 经济结构评价
第5章 经济增长动力评价
5.1 问题的提出
5.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5.3 技术进步贡献率评价
第6章 经济影响力评价
6.1 问题的提出
6.2 经济辐射概念与内容
6.3 经济辐射理论
6.4 经济影响力评价
第7章 经济发展代价评价
7.1 问题的提出
7.2 经济发展代价评价
7.3 经济发展代价的影响因素
7.4 经济发展代价问题的影响
第8章 经济福利评价
8.1 问题的提出
8.2 经济福利评价
第9章 综合评价
9.1 各地区综合排名
9.2 分地区经济质量评价
第10章 北京市和上海市经济质量评价与比较
10.1 引子——经济数量规模比较
10.2 经济质量分项比较一——经济效率评价
10.3 经济质量分项比较二——经济结构评价
10.4 经济质量分项比较三——经济增长动力评价
10.5 经济质量分项比较四——经济影响力评价
10.6 经济质量分项比较五——发展代价和福利评价
10.7 经济质量综合比较
10.8 所属经济区经济质量比较
10.9 北京市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