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学素养、诗化的语言、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对教育的一种忧患意识,深刻地阐述了读书教学相得益彰,以及读书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使老师们走向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陶继新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陶继新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学素养、诗化的语言、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对教育的一种忧患意识,深刻地阐述了读书教学相得益彰,以及读书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使老师们走向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的《读书与教师生命力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境界》三个讲演稿集合起来的一本书。 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有幸福的学生,才有一个民族幸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探讨教师幸福人生达成的小书,有着厚重的意义。 目录 自 序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第一讲 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第二讲 读书走向:取法乎上 第三讲 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 第四讲 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第五讲 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第六讲 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 第七讲 读书与思考同行 第八讲 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 第九讲 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 打点幸福人生 第一讲 内在和谐 第二讲 精神高贵 第三讲 充满自信 第四讲 发展自身 孔子的精神境界 第一讲 生命不断飞跃 第二讲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第三讲 孔颜乐处 第四讲 修身为本 第五讲 和谐为美 第六讲 以人为本 第七讲 敏行讷言 第八讲 君子品格 第九讲 无信不立 第十讲 葆养正气 第十一讲 谦虚好学 第十二讲 使命担当 跋 试读章节 第一讲 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必需就是舍之不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人,要想生存的话,就需要空气、阳光、食物和水等必需的养料;作为教师,就不单单需要这些,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 韩愈在《师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认为,“传道”、“受业”、“解惑”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迷惑,这只是一种字面的解释,其深层内涵,则在于人格升华与文化升值。 既然我把“传道”定格为完善人格,那么,作为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完善人格呢?途径非止一端,而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特别是经典文化,恰恰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你看,君子是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小人呢,却时时刻刻苛求别人。阅读《论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成长。《论语》有好多关乎心灵层面的东西,读《论语》的关键是要读懂其思想以及灵魂深层的东西。不然,就会望文生义,曲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孔子所说的“好学”,往往不同于今天的解说。《论语·学而》第一篇中不是有这样一章吗?“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太饱,居住的也不一定太安逸,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这就是好学。可见,孔子所谓的“好学”,并没有定位于努力学习知识,而是道德要求与人格涵养。鲁国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他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是颜回,理由是“不迁怒,不贰过”,就是说不把自己的怒气无缘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还是没有今天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的意思,仍然是从做人上谈的。因此,我们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尽管我只是举了《论语》中的一个片段,但它可以使我们窥豹一斑。 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经典意义;相反,因其思想具有穿越时空而慰藉不同时代的特性,今天再读《论语》,仍然感到光华不减,甚至让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 “受业解惑”——文不在兹乎 我认为,“受业解惑”的真义在于文化升值。对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有万千资产,他可能在银行里存了很多很多的钱,但他未必是幸福的;而大量的经典诵读,则是另一种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只是没有存到银行里,而是存到自己的心灵里了。而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 孔子,就是一位文化升值者。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第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他是第一个将学在官府移至学在民间的人,是当时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周游列国十四年,几经磨难;曾经被围困在匡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这里吗?上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的话,那么后来的人就得不到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软禁我又能对我怎么样呢?在有生命之忧的时候,孔子仍然以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甚至是感到自豪的。他认为文化就在他那儿,他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实际上,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如此,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读书。从书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汲取文化营养,才能像孔子那样说:“文不在兹乎?” 而要想真正地拥有文化,就不单单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说,更不是单纯对教参内容的重复与再现。它需要自己的思想与话语。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但是怎样才能真正拥有文化呢?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因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当是文化的拥有者与代言人,也应该能对学生大言不惭地说:“文不在兹乎?”如果不读书,所有的文化升值都成为纸上谈兵,他也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关注读书,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特别是阅读一些高层次的书,能使我们真正地拥有智慧人生。大家知道,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生也有涯——逝者如斯夫 宇宙是浩渺无涯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点,人作为生命个体来说,在地球上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面,即几十年最多百十年的时空中,我们是庸庸碌碌一生,还是让生命焕发着光彩?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考的哲学命题。 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书籍,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高质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被我们的学生认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时光是不断流逝的。所以,《论语》中就有了这样一章——“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想,时光如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永远地流逝了。但它流逝的不单单是美好的时光,还有我们的生命。所以,孔子也会发此浩叹。如果在流逝时间和生命的时候,我们一事无成,没有实现生命的成长,我想那就是真正的生命流逝了。假如我们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有了文化的升值,就会有别样的价值。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P5-9 序言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是个欲言还羞的学生。那个时候,如果说我将来会在全国很多地方讲演,肯定不会有任何人相信。看来,人是不断发展且能改变自身生命走向的。 那么,使我比较从容地在各地讲坛上言说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呢?我想,这也许是不少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吧! 第一,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我没能上名牌大学,并不是说自己高考成绩不佳,相反,考得非常好,只是因为“政审”问题,在别的学生入学一个月后,才被补招到济宁师专的。当时穿着一身破旧且满是泥土的粗布衣服走进这所学校78级中文班里的时候,好多学生像看怪物一样用眼光审视我。但是,我一点儿也不自卑,我相信自己的文化实力。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我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即使在农村没白没黑地干着苦活,在异地寒风凛冽中拉着沉重的排车行走的时候,我都是与书为伴,以读为乐的。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内容,甚至成了我的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今年春节,我也还是早起上山,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山林之中,背诵《周易·系辞》的形上之语。 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文化的不断积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所以,我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讲同一个报告题目时,都不是对上一次报告内容的重复,而是多有即兴的另类话语或超越既往的思考。有些教师曾经连续四五次听了我的同一报告,过后大都惊诧不已地说:“怎么每听都有变化啊!”其实,变化的背后,是我每天读书有所收获之后的必然结果。我甚至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讲演亦然。只有在不断地自我超越中,才能常讲常新,越讲越有品位。 第二,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似乎与讲演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对我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之所以将这两者并列起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走万里路”,是指超越常人的经历,甚至是特别艰辛的经历,有的时候,还有近乎生死般的磨难。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可以将你锤炼成百折不挠的人、永不言败的人、充满自信的人!对讲演而言,这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外化出来就会是一道特殊的风景。比如,不管在任何场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听众,不管我此前多么劳累,我都会充满自信且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坛。这种自信,如行云流水一样,出诸胸臆,显诸言语,从而对听众投注一种思想的力量。所以,我之所讲,不是就事论事,比如讲读书,其间定然有超越于一般读书价值的东西,这里面就有我几乎死里逃生之后的生命感悟。 由于出身卑微,太多苦难,所以,不管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不管遇到多么热烈的称颂,我的心里深层都有一种声音徘徊不去——我当过农民,甚至连一般的农民的权利都被剥夺过。所以,我永远不会得意忘形,甚至成绩越大,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我有点谦卑,但是,我又感到本该如此。所以,我特别看不起那些有点名气就摆起架子来的人,因为我血液里流淌的是一个“吾少也贱”的情结,我愿意以内心的谦卑来对待每一个面对我的人。在我的心里,人无高下,灵魂皆为高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三,一定要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就是我,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特别不要故作高深。十年前,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当时还以此为美。今天看来,那是令我特别羞愧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这十年来,我特别“取法乎上”地阅读了一些上乘之作,甚至有的还进行了背诵。从外在到内在,使我更加崇尚自然。一个故弄玄虚的人,一个着意雕琢的人,虽然他本人认为有点高不可测,但是,人们会感到那是一个令人生厌者。如果呈示给人的是真实、自然、从容,所言或朴实无华,或诗意流淌,都会令人听来如山涧清冽的流水,沛然而出,丁咚悦耳。 第四,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人生在世,需脚踏大地,不然,将无以存生。讲演也是这样,要脚着“大地”。只不过这个“大地”,是讲演内容的来源而已。我的讲演来源,就是我所采访的专家、校长、老师和家长、孩子等。这是不是谦虚呢?不是。我讲演的取例,大多来自我的采访对象。他们身上有太多令我感动和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天天地积累,一天天地成为我的话语基础。如果脱离了日积月累的采访,我就会有一种悬在太空的感觉,心里很不踏实。对听众而言,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可信度,也少了感动人的深层内涵。由于所讲多是来自自己采访的对象,所以,信手拈来,却是其真实生活与心灵境界的呈示。有好多人说,陶老师,你常年到全国各地采访,又亲自动手写作,是不是太累了?如果说一点儿也不累,那不真实。但是,从总体来说,我是快乐的。因为采访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我的话语系统和提升思想品位的过程。为什么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活水”,即使你现在有不少“水”,或者从别处买来许多“水”,也会因为自己之用和风吹日晒,终有枯竭的一天。即使一时没有枯竭,也会越来越没有深度,没有生命活力。 第五,要有一定的使命感。这似乎说得大了些。可是,我却常作如是想。我的生命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属于自己的,它有太多的普世意义。我所采访的人,有太多可以启迪人的价值。如果将这些东西隐匿起来,我觉得对不起我所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所以,我到各地讲课,有不少承办单位往往问我讲课费多少。我说,随便,不给一分我也讲。事实上,我就是这样做的。不是自己多么伟大,而是定位于自己的讲课是给听者一定的人生启示,是给听众走向幸福之路的建议。也许有的人因了我的讲课,在某一方面上有了一点儿进步,特别是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就会从心里深层感到特别地愉悦。我不是救世主,但我可以尽我自己的力量,使更多的人幸福起来。所以,我特别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美丽的希望虽在,可是,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则又另当别论。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下去,包括在大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陶继新 2008年2月26日于济南 后记 2000年前后,我虽然在某些地方作过一些报告,可是,次数不多,内容也比较单调。真正在较大范围讲课,则始于2004年。不过,此后的报告次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累计三百来场次。有些报告实录,被人录音整理之后,经我同意或未经我同意,已在《教育时报》《校长阅刊》等报刊上大篇幅刊载。有人还在听后写了不少感想性的文章,发在全国一些大的网站上。我的网站管理员在一些权威网站上先后搜集了30多万字,且陆续地发在我的网站“报告回响”栏目上。但管理员说,这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有了感受,却并没有行诸文字的听众更多;即使写了,没有发到网站上者也为数不少;发到网站,没被网站管理员发现者也有很多。看来,我的报告确实在听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令我鼓舞,也使我惴惴不安。如果以后没有生命的不断提升,没有更好的报告奉送给听众,我就是一个未来的失败者。 2007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先生来信说,希望出版我的“教育讲演录”。我感谢他的信任,随即答应下来。在与他未曾谋面的时候,就收到过他写来的书信。后来,又为我出版了《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和《非常父母》。因了“大夏书系”的影响,这两本书均在第一次印刷之后的几个月间即予重印,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我是一个特别不注意保存资料的人,讲了这么多场报告,竟然没有留存一张录音光盘。于是,我只好向几个曾经讲过课的地方求助。很快,他们便用特快专递寄来。于是,在工作与讲课之余,我开始了整理报告讲稿的工作,即使春节,也只是由于拜年中止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我有十二个报告题目,为什么只选了这三个呢?一是字数限制,二是我特别看重这三个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是我讲得最多的报告,仅2007年就有68场次。旨在通过取法乎上地诵读,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打点幸福人生》虽然讲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从“幸福”入手,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而且受众面除老师与校长、家长和孩子,还有教育之外的各界人士。我甚至认为,这个报告可能会成为我的讲演中最有人气的报告。《孔子的精神境界》是我“蓄谋已久”的一个报告,是我十多年学习与研究孔子与《论语》的一个结晶。在我所有报告中,它最有文化内涵,有些纯然属于自己的学习感受,甚至有些自己的创见。由于其中的所有引文几乎都有译文,所以,读者读来不会感到困难。 本书基本上保留了报告内容的原貌,甚至一些口语也一如原样。我认为,唯其如此,才能叫“讲演录”。这样做是不是合适,还有待于读者的评判。希望大家将意见与建议毫不保留地传达给我,以使再版时修正。 陶继新 2008年2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 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常常油然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拜感…… ——陶继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