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两部。《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史书,保存了许多上古时期极为重要的史料。由于历代学者的重视,在对《尚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不同流派,大大促进了经学和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学风;《礼记》记载了古时的各种典章制度,对儒家博大精深的礼学思想进行了完备的阐述,其中一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情景的内容,是研究先秦儒学的宝贵史料。
本书所挑选的,是《尚书》、《礼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章。配以近二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与典籍内容相得益彰,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生僻字和异体字分别注音,使诵读畅快淋漓。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的商代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书中所录文诰结构完整,后世官方文书体式多受其影响。全书以记言为主,将记言和记事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言论的记载,突出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有深远的影响。《礼记》也是用散文写成的,其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各种礼制进行阐述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章结构;另外,有的篇章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有的以短小的故事阐明道理,有的风格气势磅礴,有的文字言简意赅,有的擅长心理活动的描写。
本书所挑选的,是《尚书》、《礼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章。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插图。所选插图出处包括《孔子胜迹图》、《帝鉴图说》等大量古代刊刻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严格按照配图必须清晰、书中的文字与插图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并通过恰当的图说,将每一幅图都与原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义。
虞书
尧典
原文
日若①稽古②,帝尧日放勋。钦③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④,光被四表⑤,格⑥于上下。克明俊德⑦,以亲九族④。九族既睦,平章百姓⑨。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⑩。
注释
①日若:文言中的句首发语词,用作追述往事文章的开头,没有实际意义。②稽:该处用作动词,是考察、检验的意思。古:这里指古代流传的传说。⑥钦:恭敬、谨慎、严肃。④允:诚实。恭:恭谨、恭敬。克:能够。让:推举贤能。⑤被:覆盖,蒙受,在此可以引申为照耀。四表:四方很远的地方,在古代,用以指天下。⑥格:到达、抵达之义。⑦克:能够。俊德:指才德兼备的人。⑧九族:指同族的人。其中包括父族,也就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在中国古代,对九族的解释说法不一,如:另外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在中国古代“九族”是与“抄家”和“灭族”联系在一起的,目的在于解除后患。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复仇文化的特征与中国古代某些法令的残酷性。⑨平:辨别。章:使明显,也可引申为表彰。百姓:百官族姓。⑩黎民:广大民众或称之为人民。于:随着。时:友善。雍:和睦的样子。
译文
考察古代历史,尧帝的名字叫放勋。他处事谨慎、聪明,有文采、思想,神态安详。恭敬能够推举贤能,道德照耀四方,充满天地间。推举贤德之人治理自己的族人,使自己的族人和睦而强大,表彰百姓,使人们有明确分工。统一无数部落,黎民友善和睦。
原文
乃命羲和①,钦若吴天②,历象③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蜗夷④,日吻谷⑤。寅宾⑥出日,平秩东作⑦。日中⑧,星鸟⑨,以殷仲春⑩。厥民析⑾,鸟兽孳尾⑿。申命羲叔,宅南交⒀。平秩南讹⒁,敬致⒂。日永⒃,星火⒄,以正仲夏。
注释
①羲和:传说中的羲氏与和氏,根据记载是掌管天地之间四时变化的官重黎氏的继承人。②若:顺从,遵从,遵循。昊,广大、浩瀚的意思。③历:推算,估测。象:用作动词,即观察天象,另外还有解释,说是法、取法的意思。④宅:居住。■夷:地名,在东海的边上。⑤吻谷: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古代人的视觉中太阳升落的时候仿佛有山的影子,所以认为太阳是住在山谷里的,后来就将其称为呖谷。⑥寅:恭敬,敬重。宾:迎接,欢迎。⑦平秩:辨别、分辨、测定。作,开始、起始。东作: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刻。⑥日中: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从春分这天开始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就相等了,因此称其为日中。⑨星乌:星座的名称,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就是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鸟名,所以就称为星鸟。⑩殷:正,定,确认。仲:第二的意思,古代经常“伯仲”并称,在这里是指每个季度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⑾厥:其。析:分散开来。⑿孳尾:动物交配繁殖,后多指交尾。⒀交:地名,指交趾,据说是在今天越南的北部。⒁讹:运转,运行,转移。⒂致:归,回归,回来。⒃日永:指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夏至。在夏至这天白天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因此叫日永。⒄星火:星宿,指火星,东方青龙七宿之一,夏至这天黄昏,火星出现在天空中的南方。
译文
于是尧便命令羲和,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历法,以教导人民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又命令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名叫■谷的地方。恭敬地等待着日出,并通过观察来辨别不同时期日出之特点。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以鸟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仲春。这时人民分散在田野里劳作,鸟兽也顺时生育繁殖起来。又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在这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规律,以规定夏天所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地等待着太阳的到来。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以这天火星见于南方正中之时,作为考定仲夏的依据。
原文
厥民因①,鸟兽希革②。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饯纳日③,平秩两成④。
注释
①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处。②希:通假字,通“稀”,稀疏。希革:意思是乌兽皮毛稀少、不浓密。③饯:送行,送别。纳日:日落。④西成:是指太阳在西边落下的时刻。 译文
这时人民住在高处,乌兽的毛也都稀疏起来。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名叫昧谷的地方,以测定日落之处,恭敬地给太阳送行。
原文
宵中①,星虚②,以殷仲秋。厥民夷③,鸟兽毛毯④。申命和叔,宅朔方⑤,日幽都⑥。平在朔易⑦。日短星昴⑧,以正仲冬。厥民陨⑨,鸟兽毹⑩毛。帝日:“咨!汝羲暨和。齐三百有六句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成熙。"
注释
①宵中:指农历中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因此叫宵中。②星虚:星座名,指虚星,北方玄武七宿之一。③夷:平,平坦。在此用为动词,指住到平地。④毛毽:生长出新的羽毛。⑤朔方:北方。⑥幽都:幽州,指今内蒙古东北一带。⑦在:察,观察,观看。易:变化,在此特指太阳的运行。⑧日短: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星昴:星名,指昴星,西方白虎七宿之一。⑨■:通奥,意思是内室,里面的屋子。为躲避严寒而进入室内居住。⑩■:乌兽身上细软的绒毛。
译文
观察太阳入山时的规律,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工作,以秋分这天昼夜交替的时候和虚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秋的依据。这时,人民离开高地而住在平原,从事收获庄稼的劳动;这时鸟兽毛盛,町以选用。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以观察太阳从南向北运行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以昴星见于南方正中的时候,作为考定仲冬的依据。达时,人民都住在室内取暖,鸟兽为了御寒,毛长得特别细密丰茂。尧说:“唉!羲与和啊!望你们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每三年置一闰月,以推定春夏秋冬四时而成岁。由此确定百官的职务,这样许多事情便得以顺利进行了。”P3-6
《尚书》、《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两部。《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史书,保存了许多上古时期极为重要的史料。由于历代学者的重视,在对《尚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不同流派,大大促进了经学和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学风;《礼记》记载了古时的各种典章制度,对儒家博大精深的礼学思想进行了完备的阐述,其中一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情景的内容,是研究先秦儒学的宝贵史料。
《尚书》在儒家“五经”中的地位是最尊崇的。顾颉刚先生对《尚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认为其内容涉及到儒家的帝王体系和理想的政治制度。书中所记基本是虞、夏、商、周各代的誓、命、训、诰等言辞,因文字古奥,传到唐朝时,就已艰涩难懂,被韩愈形容为“诘屈聱牙”。在内容方面,以记言的散文为主,其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下开导君主的言辞;“诰”是用来勉励他人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臣下的誓词;“命”是君主发布的命令。还有《盘庚》、《微子》等以人名为题的;《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以事件为题的。也有叙事成分较多的篇目,如《顾命》、《尧典》。另外《禹贡》一篇,相当于古地理志。
据汉人传说,先秦时《尚书》中有《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都有序,并题孔子所编,但近代学者多认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时焚书,使大量典籍被毁,导致《尚书》在内容上残缺不全。汉时所传的经书,是由秦博士伏生藏在屋壁里,躲过始皇的焚书和秦末的战火才流传下来的,用汉时通用的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相传西汉时,鲁恭王拆孔子故宅的墙壁时,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将之称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由孔安国献给皇家,因未列于学官,也没有流传于世。到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唐太宗时,孔颖达曾用古今真伪混合本撰《尚书正义》。直到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最终证实了《古文尚书》是伪造的。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各时期的帝王和贵族,都会认真研究其中的政治经验和治世之法,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其中的文章,为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而作,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当代学者乇文锦认为:“(《礼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
《礼记》有《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和《小戴礼记》(四十九篇)两种,分别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编成,这两个版本的侧重点和特色各有不同。《大戴礼记》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佚,到唐代时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在东汉末年由著名学者郑玄作注后盛行不衰,于宋代时被列入“十三经”,逐渐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各篇为多人写成,多数的篇章可能为孔子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写作的时间也不统一,另兼收先秦其他典籍。这部书记载和解释了先秦的仪礼,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集中体现了儒家政治、法律、历史、祭祀、历法、日常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的商代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书中所录文诰结构完整,后世官方文书体式多受其影响。全书以记言为主,将记言和记事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言论的记载,突出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有深远的影响。《礼记》也是用散文写成的,其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各种礼制进行阐述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章结构;另外,有的篇章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有的以短小的故事阐明道理,有的风格气势磅礴,有的文字言简意赅,有的擅长心理活动的描写。书中一些精辟深刻的语句还成为了格言、警句,如“玉不琢,不成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本书所挑选的,是《尚书》、《礼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章。其中《尚书》选用《今文尚书》共三十三篇,未选伪古文《尚书》的篇目。《礼记》所选篇目中,有讲述古代礼仪的《曲礼》,有记载一年中各个时令祭礼、法令的《月令》,有记载古时器具的《礼器》,有关于孔子事迹言论的《仲尼燕居》,有介绍婚丧嫁娶礼制的《昏义》和《丧服四制》等。我们这样选择编排,是为了使读者能够领略这两部典籍的精髓。
为配合阅读,本书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插图。所选插图出处包括《孔子胜迹图》、《帝鉴图说》等大量古代刊刻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严格按照配图必须清晰、书中的文字与插图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则,并通过恰当的图说,将每一幅图都与原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义。
本书所选文章距今时间跨度非常大,经过语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中的许多文字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已经生僻难认,还存在不少通假字和多音字,我们为这些字分别加上了注音,并且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时反复标注,虽然这种方法,给我们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对于读者的阅读和记忆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这两部年代久远的古书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人的思想,我们在每篇正文后加上了注释,对文中那些今人看来难以读懂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同时,译文对于今人阅读古文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译文,力争以通俗明确的语言表达出古人文章的思想内容。
通过以上这些工作,我们呈献到读者面前的,是一本由精选原文和准确注释、译文组成的,消除了今人阅读障碍的《尚书·礼记》。我们希望这两部曾经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能够给今天的读者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