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人们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他曾多次倾其所能为革命捐款,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革命圣人”,并亲题“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在革命党内有着崇高的威望。在经济上,他多年从事古董、丝绸、茶叶等经销活动,获利巨丰,成为江浙财团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谓富甲一方,影响全国。
张静江,字人杰,1878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南浔镇一个富豪家庭。早年在南浔镇一次火警中,为保全张家市房,亲率救火队上房救火,不慎跌伤了脚,成为残疾。但自幼病弱的他,却有着倔犟的性格,身残志坚,豪爽仗义,决心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张静江巧遇孙中山,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关于张静江与孙中山结识的经过,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02年5月,张随孙宝琦出使法国,在轮船上遇到了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以真名实姓和进行革命推翻清廷等主张相告,张静江认为革命是大势所趋,表示赞同。当孙告诉张将经由欧洲到美国等地向华侨募捐时,张立即向孙表示,愿意先以3万两白银帮助孙的革命,并当即写了亲笔信给美国纽约通运公司经理、自己的妻舅姚叔兰,凭信一次照付。正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被这位热血青年的豪气感动,从此结为莫逆之交。
孙中山到美国后,凭着张静江的信果然取得了3万两白银。萍水相逢,张静江竟然能如此热心革命,深深地感动了孙中山。
另外一种说法是:张静江与孙中山初次见面是1905年冬,在开赴法国的轮船上。孙中山向张静江介绍了同盟会的纲领,并邀请张静江参加革命;张静江欣然同意,并表示愿以自己的家产资助革命。他诚恳地对孙中山说:“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知,余当悉力以应。”双方约定通电暗号:需款数目以ABCI)E为序,A为1万元,余次为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此时的孙中山,虽感其雄风侠骨,然而并未敢深信。直至1907年东京同盟会本部经费吃紧,孙中山偶尔忆起那次谈话,遂试发一电,文中标个“C”字,数日后果然从巴黎汇来了3万法郎,孙中山始信其真,倍感真诚。次年3月,因筹集两粤及云南起义经费,孙中山又先后以A、E字致电张静江,电发后数日,亦分别收到1万和5万法郎。张多次以巨资资助革命,孙中山给予高度评价。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即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张毅然受命,只因不便赴日就职,乃由次长廖仲恺代理。
随后,张静江旅居巴黎,向孙表示:除了效忠革命外,愿意继续输财相助!他以浙江商人特有的精明能干,做起古董书画生意,大发横财,源源不断地为孙中山提供宝贵的经费。孙中山则委任张负责筹划和掌管同盟会基金。
还有一种说法是:1905年春夏间,一位20多岁的青年对孙中山说:“请问先生姓孙吗?”
孙回答:“是的!”他激动地握着孙的手说:“久仰先生大名,今天总算有幸遇见了!我是张静江,对先生的革命主张,一向钦佩万分!事实上现在中国已是非革命不可了!”
孙中山以为他是一位留学生,张静江连连说:“我不是留学生,是驻法使馆的商务随员。先生在巴黎的活动情形我都知道,只因为我是使馆工作人员,有所不便,所以没有参加革命组织。”
最后张静江说:“钱财要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有价值,先生以后如有所需,请随时打电报来,我一定悉力以应。”
对于这一点,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说:“自同盟会成立以来,出资最多而勇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以后,孙中山又多次对国民党人说:“静江为人,只尽义务而不问权利,三十余年如一日。”
在辛亥革命时期,张静江与同盟会的主要领袖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并与同乡陈其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张静江积极为创建民国而奔走时,蒋介石只不过是革命党中的一个小人物。
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能够结识革命圣人张静江,还是通过盟兄弟陈其美的关系。
1906年,蒋介石第一次东渡日本,结交了浙江籍的同盟会会员陈其美。陈其美的豪侠之气,深深地吸引着蒋介石。从此,蒋介石开始追随陈其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同盟会,密谋江浙起义、运动新军,在光复杭州时冲锋陷阵,初露头角。通过陈其美的关系,蒋介石认识了张静江;但此时的蒋介石资历威望还很浅,张静江对这位小老弟并没有太深的印象。蒋介石还没有机缘与张静江深交。
蒋介石与张静江的深交,是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
当时,由于讨袁战争失败,革命党人被迫纷纷逃匿,或流亡国外,或隐藏真身,大都垂头丧气,缄口不谈革命。孙中山看到这种现状,决定在日本重新组建政党——中华革命党。陈其美、张静江等首先加入这个组织,分别负责军事和财政。在国内的蒋介石闻讯后,立即按照规定的入党手续,1913年10月29日在上海加入了中华革命党,成为较早加人中华革命党的党员之一。鉴于与陈其美的盟兄弟情谊,及其在党内的地位与作用,张静江早为蒋介石所垂青,在加人中华革命党时,蒋介石专门请张静江做监誓人。
对于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军人,张静江开始有了好感。这是蒋介石与张静江的最初结识机缘。
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受孙中山派遣回上海,发动反袁起义。蒋介石联络了一些革命党人,制订了一个夺取上海的军事作战计划,准备兵分三路攻占上海。然而,起义未始便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破坏,蒋介石成为第一个通缉对象。被迫无奈,蒋介石只好躲藏到张静江家中。
当蒋匆忙逃到张家时,恰逢张静江外出,蒋只好到别处躲藏。这期间革命党人内部出现了叛徒,北洋军警早已知道张静江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将张宅团团围住。当蒋介石再次回到张宅时,已发现了张宅周围隐藏着许多陌生人。凭着多年从事地下革命的警觉,他知道形势不妙,立即走开,才避免了一次厄运。
当张静江听说此事后,真为这位小老弟的机警感到欣慰。
1916年5月18日,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的盟兄陈其美被张宗昌收买的叛徒刺杀,暴尸街头。蒋介石闻讯赶到,冒着生命危险,将陈的尸体运回到自己的寓所,人殓祭奠。
在北洋军阀十分嚣张的险恶环境中,蒋介石不顾个人安危;为盟兄祭奠的壮举,令人感动。一向以刚强著称的张静江,也暗自佩服蒋介石的胆识,佩服蒋介石的仗义。
然而,陈其美的死,对蒋介石犹如晴天霹雳,在心灵上、在感情上顿失平衡。
蒋介石追忆说:“陈其美死后,我觉得好像天塌了下来,这样的打击似已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
正当此时,“革命圣人”张静江向蒋介石伸出了援救之手,改变了他的命运。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