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放西藏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顾草萍//吴晨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解放西藏史》是由《解放西藏史》编委会所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新著。这部书翔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向西藏进军,解放西藏的全过程。读后对所谓“西藏独立”问题的由来,1959年的西藏叛乱是如何发生及怎样被平息的,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我们进一步认清最近拉萨暴力事件和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目和实质会有很大帮助。

内容推荐

解放西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人员,团结、带领西藏人民,把半殖民地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西藏“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使西藏人民从帝国主义的羁绊和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挣脱出来,进而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创举。它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篇章。

这部书涉及到解放西藏的全过程,包括政治上的解放、广大农奴的人身解放、西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解放,直至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时间跨度为十六年,即从1950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策进军西藏、经营西藏时起,至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止。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

编写《解放西藏史》,是资政育人、正本清源、解疑释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需要。老一辈解放西藏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精神的一部分,已成为支撑我们推动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藏的地理特点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西藏的自然地理特点

 第二节 西藏和祖国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西藏的民族、宗教状况

 第四节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第五节 近代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西藏和西藏分裂主义的出现

第二章 解放西藏的决策和部署

 第一节 解放前夕的西藏形势,中共中央关于解放西藏的决策

 第二节 西南局、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对解放西藏的部署

 第三节 十八军的进军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

 第四节 十八军先遣部队挺进康区

 第五节 青海、新疆、云南部队准备进军西藏

 第六节 进军西藏的物资保障工作

第三章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

 第一节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大力开展政治争取工作

 第三节 以打促和,实施昌都战役

 第四节 昌都战役后的形势和工作

第四章 和平谈判,签订协议,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各地

 第一节 和平谈判与签订协议

 第二节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藏

 第三节 各路部队向西藏和平进军

 第四节 西藏军区成立和西藏工委领导的调整

第五章 站稳脚跟,执行和维护协议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后的形势

 第二节 平息“人民会议”骚乱事件

 第三节 护送十世班禅返藏

 第四节 重点加强上层统一战线工作

 第五节 积极进行影响群众工作

 第六节 生产自给与采购

 第七节 补给与运输

 第八节 修筑康藏、青藏公路

 第九节 巩固长期建设西藏的思想

 第十节 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理西藏地方涉外事务,取消外国在西藏的特权

第六章 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六年不改”方针的提出

 第一节 达赖、班禅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第三节 西藏军区部队建设和参加地方建设

 第四节 酝酿民主改革和贯彻中央“六年不改”的方针

 第五节 西藏局部叛乱的发生,达赖、班禅赴印度参加宗教活动

 第六节 西藏局部叛乱加剧和中央的方针

第七章 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

 第一节 西藏发生全面武装叛乱,中央决定彻底平息叛乱

 第二节 平息拉萨叛乱,解散西藏地方政府

 第三节 平息山南等地叛乱

 第四节 平息西藏腹心地区叛乱,争取平叛全面胜利

 第五节 彻底肃清残余叛乱分子,消除叛乱滋生的基础

第八章 西藏的民主改革

 第一节 中央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农区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牧区的民主改革

 第四节 寺庙的民主改革

 第五节 城镇和边境的民主改革

第九章 稳定发展,巩固国防,成立西藏自治区

 第一节 稳定发展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第二节 被迫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第三节 反对外逃叛乱武装回窜破坏和境内反动农奴主的复辟活动

 第四节 西藏自治区成立

基本经验总结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部分专有名词汉藏文对照表

试读章节

英国入侵西藏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侵略和掠夺。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俄等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觊觎中国西藏地区蓄谋已久,18世纪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建立,英人逐步向北加以蚕食。英国征服印度得手后,为确保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殖民利益,继续向北扩张,在其势力到达中国长江流域等地的同时,开始对西藏的入侵。英国妄图以军事占领、政治讹诈等手段,将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

1846年,英国以拉达克属于克什米尔为由,占领了原属于中国西藏的拉达克地区。1860年和1864年,英军先后占领了锡金、不丹两国的大片土地,开辟了入侵西藏的基地。

1888年3月,英军向邻近锡金的西藏隆吐山的藏军阵地发动进攻。藏军和民兵奋勇抵抗,伤亡惨重,被迫撤退。隆吐山口失陷后,英军进至亚东。这是英国第一次武装侵略西藏。战后,英国与清政府于1890年在加尔各答签订了不平等的《中印会议藏印条约》,锡金沦为英印的保护国,中国的西藏地区失去南部的一部分屏障。1893年,清政府又在英国的压力下,与英方签订了开亚东为商埠的续约。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对清廷开埠意图的反对,亚东开放没能立即实现,然而英印政府却由此找到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借口。

1903年12月,英国殖民当局为了压服西藏当局执行加尔各答条约,进一步策划了入侵西藏的战争。他们以排除沙俄势力插足西藏为借口,由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上校率领3000英军,从锡金偷越则里拉山口,进占西藏亚东、帕里。1904年3月,英军与藏军相约在堆纳以北之曲米辛古会谈。英军荣赫鹏玩弄阴谋诡计,借谈判为名欺骗藏军熄灭枪、炮火绳后,突然以机枪、火炮向谈判代表和藏军猛烈开火,当场打死藏军代本朗赛林、拉丁色二人及其他谈判官员,藏军千余人先后惨遭屠杀。4月11日,英军进抵江孜,与据守江孜宗山的江孜军民形成对峙,然后设置江孜、亚东间兵站,筹组大部队,准备进兵拉萨。噶厦为保卫拉萨,调集大批藏军和民兵于江孜宗山、康马和浪卡子、仁布、日喀则等地域防守。此时,进至江孜、康马间乃宁寺的工布民兵,已威胁到英军的补给线。英军即调集由亚东新来之大部队与进占江孜之英军从南北夹攻。工布民兵英勇抗击,血战乃宁寺,终因伤亡极大,被迫后撤。7月5日,英军向江孜宗山发起总攻。藏军和民兵在英军密集炮火袭击下,英勇抗击,弹尽粮绝,最后用石块、棍棒、刀矛与英军英勇肉搏。英军屠杀大量西藏军民后,于当月7日占领了江孜。随后英军于8月3日进抵拉萨。英方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拉萨条约》。此役,英军先后屠杀西藏军民四五千人,焚烧了许多寺庙,掠夺了大批西藏文物、财宝。这是英国第二次武装侵略西藏。

1904年8月,英军进抵拉萨的前四天,十三世达赖仓促任命摄政后,即带少数随行人员经藏北、青海、甘肃北行,直赴外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寻求沙俄保护,并试图“引狼拒虎”,阻止英国人的进一步入侵。1906年,英国与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的基本内容,开辟西藏亚东、江孜、噶大克为商,英印人员在该三地享有治外法权。此后,英国还获得在亚东、江孜驻扎军队和在亚东至江孜间建立邮电、驿站等特权。至此,西藏地区与全国一样,也沦为了半殖民地。1907年8月,英、俄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除约定两国各自在西藏、新疆的地缘战略利益,划分了各自势力范围外,还出于进一步侵占西藏的政治需要,依据欧洲民族国家的经验和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针对当时清廷对西藏施政的软弱状况及从中日益显现的制度缺陷,把中国对西藏拥有的主权篡改为“宗主权”。

英国在武装入侵西藏得手后,为了达到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纳入其势力范围的罪恶目的,开始在西藏上层集团中培植亲英分裂主义分子,首先拉拢九世班禅的图谋失败后,便积极拉拢主张与英议和而遭十三世达赖革职的原噶伦夏扎、雪康、强钦等人,在政治上支持他们搞“西藏独立”,在经济上通过印藏贸易给予巨大实惠,扶植了这批依附英国人的买办性贵族,使之成为西藏最初的分裂主义势力的代表。

十三世达赖从库伦南返回到青海塔尔寺后,于1907年冬奉旨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棺太后,向朝廷要求不经驻藏大臣直接向朝廷通报情况,索要不经驻藏大臣任命官员的权力被朝廷拒绝后,遂生怨愤,决意背弃朝廷。此时,十三世达赖原来联俄抗英的设想因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而落空,故反转而投靠英人。1909年冬;达赖从北京经甘肃、青海回到拉萨,对时任驻藏大臣联豫的前来欢迎置之不理,激起与驻藏大臣联豫的尖锐矛盾。1910年2月,清廷派统领钟颖率川军抵达拉萨。川军在拉萨与藏军发生冲突,开枪打死藏政府官员,并向布达拉宫射击。达赖遂带亲英分子夏扎等人逃往印度大吉岭。清朝中央政府根据联豫上报的情况,革去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名号,至此,达赖投英之意愈坚。3月14日,达赖在英印政府驻锡金行政长官柏尔的陪同下,前往加尔各答会见英国驻印总督明托,请求帮助“驱逐汉人在西藏的势力”。这时,分裂主义势力与英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终于融合到了一起。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驻藏川军发生内乱,拉萨局势失控。英国认为时机来临,遂怂恿达赖派达桑占堆(即后来的擦绒)潜回西藏,组织民军,驱逐了驻拉萨的清朝官员和军队,宣布“西藏独立”,并准备举兵向川边进攻。

英国政府于1912年8月向中国政府送交备忘录,提出:“中国政府不得干涉西藏的内政”,“中国官吏不得在西藏行使与内地行省同样之权利”,“中国不得派遣军队驻扎拉萨”“等无理条款,要挟新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要根据以上各点订立协议,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断然拒绝英国的横蛮无理要求,指出:“今谓中国无干涉西藏内政之权,理由甚无根据”,中国一向对西藏拥有主权,“无改订新约之必要”。英国一面继续从外交上对民国政府施加压力,一面指使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袁世凯政府在这种威胁和压力之下,被迫同意与英国和西藏代表谈判。由此便出现了由英帝国主义精心策划的“西姆拉会议”,讨论所谓西藏地位问题。

1913年初,十三世达赖回到拉萨,召集上层官员和各宗谿地方头人代表会议,商讨今后大政方针。许多上层官员虽然反对驻藏大臣及清军,但也不愿脱离祖国而投靠英印。会议没有取得一致意见。P36-39

序言

得知《解放西藏史》即将出版发行,我感到由衷高兴。前不久,阴法唐同志来看我,专门谈到这部书的编写情况,送来了厚厚的书稿。他知道我曾陪同江泽民总书记去过西藏,要求我为该书作序。我认真翻阅书稿,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便欣然应允,并以此表达一名老兵对西藏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参加进军西藏全体官兵的无比敬仰。

解放西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即做出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在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的直接指挥下,张国华、谭冠三将军率领第18军,肩负解放西藏的历史使命,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在新疆第2军阿里支队、青海第l军骑兵支队、云南第14军一部的配合下,从解放昌都到全藏的和平解放,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把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进军西藏,情况复杂,斗争尖锐,条件艰苦。进藏部队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提出的“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和西南局、西南军区提出的“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等重要原则,边进军、边修路,风餐露宿,雪拌糌粑,野菜充饥。刘伯承元帅曾把进军西藏称喻为“第二次长征”。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军区部队又在成都军区、兰州军区部队配合下,平息了西藏的叛乱,参加了西藏的民主改革,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和西藏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我一直对祖国西藏这块美丽的土地十分向往,对当年奉命进军西藏、所向无敌的全体官兵充满敬意。1959年4月我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时,见到时任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同志,他介绍了西藏的情况和戍边战士在雪域高原忍受千辛万苦、克服无数困难、热血卫国的感人事迹。此后,我一直盼望能到西藏去看一看。1990年7月,我作为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有幸陪同江泽民总书记到西藏视察工作,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记得在拉萨、羊八井、日喀则等地,我们与藏族同胞亲切会面,与边防战士亲切交谈。看到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深受鼓舞;看到西藏边防连队官兵常年驻守在高寒缺氧地带,与风雪砂石为伴,守卫着祖国的西南大门,我们深受感动。江泽民总书记为曾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高原红色边防队”题词:“雪山红旗,永放光芒。”极大地鼓舞了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在视察西藏后,江主席把进藏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创造的“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及自觉遵守政策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老西藏精神”,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并发出了“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的号召。

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西藏的历史,对西藏的发展至关重要。《解放西藏史》这部书,从策划到成稿历时6年,参加编委有80多人,大多是8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其中省军级以上领导60多人.这些老同志不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与时间赛跑,呕心沥血地工作,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这段无法割舍的历史写出来,留给后人。6年来,编委中已有10多位老同志相继过世,没能看到这部书的出版。他们当年为西藏的解放和繁荣献青春,现在又为编撰西藏历史献终身,这种“老西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由于这部史书的主要内容是亲历者所写,可以说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记载。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了解西藏历史,增进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西藏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衷心地祝愿西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大力开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民族团结和睦;衷心地希望全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西藏的建设。我们坚信,西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后记

《解放西藏史》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在终于付梓了。这部凝聚着许多同志心血和智慧的史书出版,是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一重要成果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而又艰苦的过程。

2000年10月,时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的李国清同志在参加24日西藏昌都解放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感慨地向在场的阴法唐同志提出撰写《进军西藏史》的动议。阴法唐从昌都返回成都和北京后,分别召集居住在成都、北京两地早期参加过进军和解放西藏的部分老同志酝酿征求意见。到会同志在赞同之余,又谈了很多看法,认为出版这样一本书十分必要,并一再阐发撰写这部史书的指导思想及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根据吴晨等同志意见,将这部史书定名为《解放西藏史》,由阴法唐同志主持展开了撰写的准备工作。几位老同志开始策划邀请顾问、筹组编审委员会、确定编辑部和撰写成员,研究制定编写结构。2001年春,先由吴晨同志草拟出提纲,经反复讨论确定后,编辑部的各位同志分头进行初稿的撰写。初期具体分工为:前言和第一章由王贵撰写,第二章由杨一真撰写,第三、五章由黄可撰写,第四章由王泉撰写,第六、七章由王富荣撰写,第八章由夏万金撰写,第九章由石洪生撰写,基本经验总结和其他章节有的难点问题由阴法唐同志撰写。初稿于2002年秋完成。

2002年10月,由吴晨、黄可开始统稿,2003年5月完成首次统稿。尔后由吴晨根据部分编委意见对统稿进行了一次编审,送编委各委员广泛征求意见。2003年10月,顾草萍、吴晨又根据编委同志意见修改两遍,形成《解放西藏史》二审稿。2003年12月,编审委员会成员由阴法唐同志召集,在成都珠峰宾馆召开评审会,老同志们倾注满腔热忱和心血,以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正确处理历史问题的方针原則提出修改意见。2004年4月,编辑部顾草萍、吴晨、王贵、黄可四人根据成都会议及各方意见,在京对《解放西藏史》二审稿进行系统修改。之后,两主编对书稿又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实、调整,形成第二次评审稿。2005年3月,在阴法唐主持下,在成都再一次召开编审会,这次编审会到会同志仅省军级老干部就有32人,西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主任车明怀同志也到会听了意见。会议对书稿予以充分肯定,经过老同志热烈讨论,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最终基本上达到了共识,基本通过了二审稿。会后由姜洪泉和吴晨在京组织王贵、王富荣等同志进行史实核对,文字修饰、润色,注释补充和部分内容的修改。

2005年11月至12月,阴法唐同志在参加《天宝与西藏》审稿会之后,在成都召集部分编委会副主任和部分委员、主编、副主编对书稿中的有的重大问题进行审定,同时,对以后书稿的编辑、出版、经费申请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在这次会上,编委会研究并报自治区党委领导批准,增补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罗广武、区党史研究室主任车明怀为编委会成员,同时请示自治区党委,请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协助出版《解放西藏史》,请示很快得到自治区党委的批准。这次审稿会后,由黄可、王小彬同志根据会上意见进行梳理,对书稿进行部分修改和充实,移交西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进行出版前的编辑,2006年2、3月间,根据编委会领导小组和党史研究室确定,组成了由阴法唐、车明怀、黄可、王贵、王富荣、李天明、王小彬等人组成的出版统稿小组,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统稿,对有误的内容进行了改动,补充了缺漏的资料并增补了注释。5月24日,阴法唐在北京召集车明怀、王贵、王小彬等并特邀翟向东一起研究处理书稿中有关争议不决的问题,并确定由翟向东根据大家的意见在8、9月份对有关争议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2006年10月23日,根据各方的修改意见汇总后的情况,区党史研究室报经区党委领导同意,由车明怀同志到京商请阴法唐、姜洪泉等老领导作最后补充、修改,并正式编排、配图设计,于2006年12月交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印制出样书分送北京、成都、拉萨的编委最后征求意见。2007年2月,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阴法唐同志进行了归纳与核证,列出了需要审定小组、编委、出版社共同商定解决的有关问题。2007年3月1日,阴法唐、姜洪泉、罗广武、审定小组召集车明怀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吴江、李亚平等同志对有关意见和问题进行了最后讨论、核证和确定,修改后交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参加本书编写的顾问和编审委员会成员及编辑部人员大多是经历过解放西藏全过程的、八十岁至九十岁以上高龄的老干部,执笔人员也多已六七十岁以上,住地又分布在九个省、区、市,加之解放西藏十六年的情况特别复杂和其他不利因素,撰写这部书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因这些老同志对那段历史有亲历、亲见、亲闻等优势,又有对党、对人民、对西藏革命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刻苦地工作。他们还充分运用过去党史、军史研究成果,查调、挖掘、搜集新的资料,终以集体的力量克服了困难。同时,几年来,汉、藏等几个民族和各个方面的同志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不同岗位上工作过的同志和从事党史、军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相结合,老同志、青年作者相结合,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研究、修改,因而收到集体创作之成效。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已有十多位顾问、编委成员等在未见到本书的出版前就抱憾先后去世,在本书即将付梓时,我们可以告慰他们,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缅怀和思念。

西藏自治区党委对《解放西藏史》的编写十分重视、关怀。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同志、副书记胡春华、张裔炯同志、自治区党委原书记郭金龙、杨传堂同志曾先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区党史研究室积极协助老同志们把这一重要课题搞好,不仅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党在西藏的历史负责,还要让老同志们满意。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人大主任列确,区党委常务副书记、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布穷等领导同志都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给予指导和肯定,自治区党委秘书长金书波、公保扎西同志先后给予了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根据区党委指示,正式将此书的编撰、出版列入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区党委副秘书长罗广武先后几次参加了讨论书稿的会议,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以有益的指导。此书开始编写时,是在基本没有经费的条件下,由几个老同志自筹经费起步的。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得到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的经费援助,同时党史研究室承担了全部编排校改任务和出版印刷经费。在经费及其他方面提供支持的还有:北京军区司令部在经费、录排、打印等方面的热情帮助;军事科学院第一千休所、第二炮兵特別是缸瓦市招待所、北京军区征兵办公室等单位在统稿中为编辑部人员的食宿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两次为评审会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西藏日报社,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北京办事处也给予了各种形式的帮助;编委大量事务工作、组织服务工作、图片收集工作由李天明、王业本、程满祥担任,杨付静参与了前期的校改工作。关心和帮助此书编写的领导和个人还有邓锐龄等,不一一列举。对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有关部门及个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还对中共中央老领导和中央军委老领导的支持表示敬意和感谢。

由于解放西藏史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成书难度大,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曾在西藏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解放西藏史》编委会

2007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