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描写了藏羚羊每年要进行长达三四百千米的生育大迁徙——每年十一月繁殖期间,公羊、母羊在栖息地合群,然后是公羊护着受孕的母羊。翌年四月,临产的母羊离开公羊,重新与母羊合群,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向北迁徙,到达昆仑山下集体产仔。八月,再带着孩子向南方栖息地回迁。这种独特的生育大迁徙与候鸟的迁徙迥然不同。盗猎分子利用这一规律,对藏羚羊进行残酷血腥的屠杀。对藏羚羊命运的关爱,激发了广大的志愿者奔赴青藏高原参加巡护,这是最为成功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之一,是对全民进行生态道德启蒙、教育的最好活动。藏羚羊终于以矫健、勇敢、顽强的高原之子,走进了绿色奥运。它为何要进行这样独特的生育大迁徙?已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浓厚的兴趣。
作者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作品丰富,获得国家奖八项,很多作品已成传世名著。三十多年来或参加科学考察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足迹遍及我国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多次穿行于横断山脉。近八年来围绕着探寻——水之源、山之源——这个命题,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直达帕米尔高原。
本书为其精心打造的“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以丰富的大自然探险经历,将西部雄伟、东部秀丽的山河,东西部异彩纷呈的野生动植物世界交相辉映,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作家希望将中国最美的山川,最美的野生动植物世界的故事传播给读者。
雪花已经漫天飞舞。雪片真大,真白。师傅立即打开车灯,启动刮雨器。
气候的急速变化,引得第一次到高原的君早滔滔不绝:“昆仑山口观看六月飞雪,是颇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盛暑我们在雪中行车,也应是一景吧!真该拍张照片。”
富有高原行车经验的张师傅没有满足他的好奇心,因为今天的考察任务是异常紧张的。很多事可遇而不可求。谁知道这雪还要下多久?藏羚羊、野驴、野牦牛是不会在那里等我们的。
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是“美丽的少女”的意思,也有人将其译为“青色的山梁”。这表明蒙古族的兄弟曾生活在这一区域。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西至青海与西藏的省界,北至昆仑山脉的博卡雷克塔格山,东为青藏公路,南接唐古拉山,面积四点五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
其实,可可西里的地域要比这广袤得多。从地图上可可西里山的位置看得很清楚,一直延伸到藏北高原。野生动物王国更包括了阿尔金山。这一地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野生动物王国,原始生态区。有哺乳动物三十一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藏羚羊、野驴、野牦牛、雪豹等等。高等植物二百一十种,其中八十四种为高原特有种。鸟类五十三种。其特点除了高原性之外,再是野生动物种群多、数量大、特有品种多。
可可西里雪山连绵,仅保护区内,冰川面积就达一千八百平方千米。雪山冰川的融水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流。一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一百零七个,二百平方千米的湖泊有七个,湖泊总面积达三千八百平方千米。青藏高原被称为我国的水塔,她的生态状况与长江、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正像青海湖一样,引起世人注目的,并不是因为她是中国第一大湖,以及她的蓝色的美,而是湖边面积只有零点二七平方千米的鸟岛。可可西里首先引起世人注目的,并非因为她有少女般的美丽,青色山梁的雄伟,而是野生动物王国中的精灵——藏羚羊!
人们总是首先关注生命。高原生命的很多奥妙,极具科研价值。比如说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百分之三四十,由于缺氧,人们在这一区域活动,往往感到呼吸困难,头痛欲裂,恶心,甚至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高原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不仅适应了苦寒少氧,而且把这一地域营造成乐园。就说藏羚羊吧,它奔跑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七八十千米!野牦牛更是体重可达五六百千克!它们是如何抗缺氧的?
缺氧对这里的植物来说也不是问题。科学家已从一种生活在高原的植物中发现了一些奥妙,用它制成抗缺氧的药物。在西宁时,朋友就送了我们几盒。
但是,藏羚羊引起世人注目的,是其悲惨的命运与生存的状况。它和麝的命运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麝是因为具有宝贵的香囊,藏羚羊是其绒毛具有极强的保暖性,轻盈柔美,得到了西方贵妇人的青睐。一条重只有三四百克的披巾或围巾,价值高达数万美元。
于是犯罪分子组织了武装盗猎,利用现代装备,一次就屠杀成百、成千只,惨不忍睹。由于地域的广阔,又基本上是无人区,保护工作尤为艰难,几年下来,致使藏羚羊的种群数锐减。人们以焦急忧虑的心情注视着反盗猎的进展,采取了各种援助的措施。实际上这也是一场尊重生命的战斗,一场生态道德的启蒙。
因为受到装备的限制,我们只能沿着青藏公路进入可可西里。实际上就是沿着它的东界行进。青藏铁路的这一段已铺好了钢轨,灰色的路基伸向远方。
雪还在飘舞着,草滩一片斑白。植物较为低矮,虽只是八月,但有的已经枯黄,在雪地中很显眼。水沼星星点点,小溪断断续续。
前方,出现了一排高高的金属圆管,在这昆仑腹地的莽莽荒原上,非常夺目。难道要在这里兴建大型建筑,或是大的宾馆前的旗杆?不像,旗杆没有这样粗,目测它的直径应在三四十厘米。再说,这里怎么可能有大型建筑呢?正在猜测之间,老谢已让车停下。
雪已小了。君早第一个跳下车,他当然看到了老谢期盼提问的神色,可他只是打量着金属圆柱,又看看地面,用手抚摸着,还用力摇了摇……
我突然想起那年从新疆库尔勒到巴音布鲁克的路上,在一大坂转弯处,突兀矗立着十几根水泥柱子,高十多米,张起黑色的尼龙网,网眼不大。朋友老梁要我们回答它是做什么用的。那时,正是偷猎猎隼的高峰期,它又很像捕鸟网,但显然不是做捕鸟用的。其一是它的造价不菲,再是谁敢如此明目张胆!百思不得其解……
老梁得意地揭开了谜底:防雪墙。这里冬季大雪,大坂上更是厚雪阻塞了道路,推雪机又不能及时赶来,交通就断了。防雪专家终于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研究出这个简单、非常智慧的办法——黑网改变了雪花飘落的方向,离开了公路,保障了畅通。
这些金属圆柱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这一段总有十几根,离路基近,有的地段还排列在路的两旁,又还是金属制品……飞舞的雪花落到上面就融为水了……突然,心里电光石火一亮……
我对君早瞅了一眼,等他注意力转向我,然后使劲跺了跺金属圆柱下的土地……
他还是有些茫然。我只好说:“这里是冻土带……”
“是散热器?冻土层的空调?防止夏季气温高,冻土层解冻翻浆?保护路基!”
“谁说一胖就傻?对了。用它把地下升高的温度散发到地面,使冻土不融。算是一大发明吧!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建设项目,冻土带出了很多难题。可是,这金属柱子不便宜啊,听说一根就是一万元!”
司机师傅向我们示意,右侧远处山谷中有一大一小两个棕色的点子,正在雪地慢慢地移动。
P10-15
呼唤生态道德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
生态道德的缺失,造成了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危机。
感谢大自然!在山野三十多年的跋涉中,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在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呼唤着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世界承受着环境危机的重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都在纷纷追究其原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方略。环境危机实际上就是生态危机。
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呼唤着生态法律的完善与生态道德的树立,进而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律、道德,却根本没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关于“道德”的释文是:“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足以证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缺失了生态道德;或者说生态道德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发现生态与人以及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今日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法律也严重滞后,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掠夺。无视其它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与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因此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人类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才得以突显。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比之于其它道德的鲜明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环境危机,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
与树立生态道德相比较而言,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品质,带有自觉或自我约束的性质。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道德。比如某一行为并不违背法律,却违背了道德。这大约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启蒙和培养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对一个人来说,它甚至是终生的使命。
三十多年对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有不少已经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
记得一九八一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美丽而壮阔的景象,使我心潮澎湃。如今,滇池早已被污染,湖水发臭。二00七年十月,我再去川西,所经岷江、大渡河流域,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筑坝蓄水。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将干涸,到哪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无序、愚蠢的“改造”,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已有所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九米,它在雨季吸水,干季溢水,一千克干泥炭可吸蓄八到十二千克的水。若尔盖是黄河上游的天然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百分之三十(一说百分之四十)是由这里补给的。但在上个世纪,人们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发人深思的是,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电视剧时,竟然无法找到足够深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黄河屡屡断流,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余湖泊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等生态问题。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对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面对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时,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过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成为“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或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总也避免不了描绘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无论是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的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
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
正是大自然当前的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每篇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无比真挚、醇朴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我和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因而这套书取名为“我的山野朋友”,以表达对它们的感谢、思念、问候和祝福。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的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有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表述,比如天人合一之说,再比如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纪之说等等,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于自然的认识,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一直是教育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是生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我希望用这些大自然探险、奇遇故事,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启迪智慧,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才得以不断发展,成就斐然。而即使到了今天,生命起源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艰巨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治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我想将大漠赠给每个人作为故乡,使我们时时眷恋着母亲——大自然。
二00八年四月二日
两年前的初夏,正忙着手头压着的一大堆事,突然朋友约我去东极,于是毫不犹豫地匆匆踏上行程。
二00四年、二00五年连续两次到达我国的西极帕米尔高原,这次又到我国的东极,实在是一次奇妙的地理之旅。
在这里和那里,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辽阔。看不见的经度,使你有了长度感;东极,西极的日出日落,使你有了时空的具象!
人们喜爱看日出、日落,次约正是因为她对于生命的启示吧!
我渴望着去我国的南极和北极。
二00八年三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