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借力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杨旭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成大事者,都是“借力”的高手,谁敢说,他的成功不需要“借力”;谁敢说,他的成功中没有“借力”。他们敢借,能借、会借,善借。“借”出了一片新天地!想成为借力高手,可面对如大海的“借力”学问,是否有诚惶诚恐之感?本书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道出了最精要的“借力”绝招。领悟“借力”的思想;学习“借力”的方法;掌握“借力”的技巧;从此你便开始走向成功!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出身贫寒、运气不佳、资源短缺……这都不是你的错。领悟“借力”的思想;学习“借力”的方法;掌握“借力”的技巧;从此你便开始走向成功!

如果你还没有“借力”,本书告诉你借得越多,赚得越多;如果你不敢去“借力”,本书教你借的勇气;如果你的“借力”不够顺利,本书启发你审视“借法”是否得当;如果你在“借力”中遇到挫折,本书提醒你是否违背了借的规则。

本书适用于一切资源有限但渴望成功的人们。读这本有用、实用和好用的书,“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目录

开篇的话:你“借”了没有?

 

第1章 “借”出一片新天地

 资源短缺不是你的错

 拥有资源与使用资源

 “借力”可以帮助创业

 “借力”可以创造好运

 “借力”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

 

第2章 踢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乐观看待问题:困难是一个可以撬动的“地球”

 正确看待自尊:情面的值钱与不值钱

 改变思维模式:试了才知道

 正确看待自尊:情面的值钱与不值钱

 改变思维模式:试了才知道

 积极付诸行动:积哇步至千里

 坚持就是胜利:1604次失败后的成功

 强化“借力”意识:用上所有的力

 

第3章 世间万物事皆可借来用

 从观音菩萨的三个箍儿说起

 “借力”:借的是什么力?

 世间万物事皆可“借”为我用

 

第4章 “借力”的游戏规则

 “借力”的含义及其特性

 “借力”的本质

 “借力”应遵循的六项原则

 

第5章 常用的八种“借力”方式(一)

 明借与暗借

 强借与弱借

 

第6章 常用的八种“借力”方式(二)

 直借与曲借

 正借与反借

 

第7章 能从“借”获益的借前十向(一)

 一问:为什么要借?

 二问:借什么?

 三问:什么地方可以借?

 四问:向谁去借?

 五问:什么时间去借?

 

第8章 能从“借”获益的借前十问(二)

 六问:以什么方式去借?

 七问:借多少?

 八问:借多长时间?

 九问:谁能够去借?

 十问:真的有必要借吗?

 

第9章 能从“借”获取量大利益的秘诀

 巧用一个借,胜用百万兵

 巧借与巧用,概念要清晰

 心胸有多宽,利益有多大

 

第10章 难从“借”获益的十五种借(一)

 第一种:恃才傲物的借

 第二种:仗势欺人的借

 第三种:乘人之危的借

 第四种:颐指气使的借

 第五种:利欲熏心的借

 

第11章 难以“借”获益的十五种借(二)

 第六种:损人利己的借

 第七种:自私自利的借

 第八种:违法犯罪的借

 第九种:釜底抽薪的借

 第十种:欺上瞒下的借

 

第12章 难以“借”获益的十五种借(三)

 第十一种:不自量力的借

 第十二种:不合时宜的借

 第十三种:目的不明的借

 第十四种:动机不纯的借

 第十五种:违背规律的借

 

后记

试读章节

什么地方可以借?这是从地理概念上明确借用对象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天下万物事,皆可借来用,这是从借用对象的规范性上来说的。就同一借用对象来说,其分布又是十分广泛的,这个地方有,那个地方也有,其他的地方也有,可以说很多地方都有。如钱哪里都有,借用人工作生活的地方有,工作生活以外的地方也有;本县有,外县也有;本市有,外市也有;本省有,外省也有;中国有,外国也有。这些钱,只要你能够借得到,都可以借来用。人才也是这样,哪里都有,本地有,外地也有;本省有,外省也有;中国有,外国也有。其他所有可以借用的对象都是这样,都是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唯一的差别就是,各个地方所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已。

面对这么多可供借用的对象,从哪个地方去借用它们呢?是就近取材,还是舍近求远?是只选一个,还是一网打尽?所以,从什么地方去借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什么地方可以借,与三个因素有关:(1)决定借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2)出借地方的提供能力;(3)借用人对出借地方的影响力。

第一个因素,决定借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借是为了解决问题,借用人当然对借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要求是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借少了不够用,借多了会浪费;质量要求是解决能不能用的问题,质量低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借,没有实际意义,质量太高了,会大材小用,也是一种浪费。数量与质量还有一个比例关系,它们的比例是反比关系。如果借用对象的质量较高,那么借用的数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就要多借一些。如借钱,美元对人民币现在的汇率是1:8.2,如果是借美元,就可以少借一些,如果是借人民币就要多借一些;借人才,如果是借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就可以少借一些数量,如果是借用能力一般的人才,就要多借一些。

借用数量和借用质量确定之后,就要看出借地方的提供能力了。每个地方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地方,从数量上能满足借用要求,但从质量上不能满足借用要求;有的地方能从质量上满足要求,但不能从数量上给予保证;有的地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满足借用要求;有的地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借用要求;有的地方可能根本就没有。如需要借10亿元人民币,在一些中等及以下的城市恐怕不能解决,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借;如借用高级人才,小城市里就比较少,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比较多。这就是影响什么地方可以“借”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什么地方可以“借”的第三个因素是借用人对出借地方的影响力,也就是借用人在出借地方能不能借得到。有没有提供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借得到又是一回事。如果一个地方能够提供可借的借用对象,而借用人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把它借来,这样的借用对象再多,对借用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北京和上海拥有最充足的人才,对边远地区没有任何意义一样。借用人对出借地方的影响力包括三个方面:(1)名声响不响亮,像名气、信誉等等;(2)与出借地方的关系紧不紧密,像有没有在那里投资,有没有为那里提供过服务,在那里有没有真正能帮得上忙的人;(3)能否间接影响到出借地方,像通过出借地方的上级部门向那里借,如过去常用的办法是找部委领导签字去下边买紧俏物品,或推销高价产品等。如果有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是可以借到出借地方的资源——自己想要借用的对象了。

从宏观上,什么地方可以借,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从微观上,什么地方可以借,还要受到借用成本的制约,包括借用费用多少、借用难度大小、借到时间长短等。

借用费用,是指为借用而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如差旅费、交易费、管理费、出借人的报酬等等。一般来说,借用的费用要低于借用后所获得的利益,如果高于借用后所获得的利益,这样的借用,其意义就不大。所花费用的多少,与出借地方的远近、资源的多少、经济发达程度等情况有关。地方近,就可以少花差旅费;资源多的地方,价钱便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交易费用就低。

借用难度,是指为借用所花费的精力,如谈判的次数;托关系、走门路的多少;绕弯子的多少与弧度等等。一般来说,借用难度与能否借到成反比例,借用难度越小,借到的可能性越大;借用难度越大,借到的可能性越小。难度的大小与出借人能获得的利益多少、借用人对出借地方的影响力大小、借用人谈判能力的强弱等因素有关。出借人要价高,难度就增大;借用人对出借地方的影响力较小,难度就增大;借用人谈判能力弱,难度就增大。

借到时间的长短,是指从开始借到借到手这一过程所持续的时间,是一天,还是一星期;是十天半月,还是仨月半年;是一年半载,还是三年五载。借用往往有时效性,不能长久地等待,因为等待会丧失机会,等待会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也会增加借用成本。

一般来说,借用时间越长,借用的作用和意义越小;借用时间越短,借用的作用和意义越大。借用时间的长短与出借地方的配合是否积极、借用难度大小、借用人跟进是否紧密等因素有关。出借人不配合,借用的时间就长;借用难度大,借用的时间就长;借用人跟进不及时、不紧密,借用的时间就长。

什么地方可以“借”,是在对上述宏观与微观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分析后发现,原来认为有很多地方可以“借”,实际上可以“借”的地方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是撒开网去捕鱼,那是捕不到鱼的。

如何知晓能够“借”的地方,就是把分析的过程详细列出来,就能找到了。

P115-118

序言

“借力”,就这么既简单又普通且非常好认的两个字,学问可是大焉!平常我们借钱创业、借钱周转、托人办事、学习科技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企业制度、创建企业文化、品牌经营、上市融资、建立合作(战略)联盟、招聘优秀人才、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公安机关建立社会治安联防机制、利用线人破案、召开公审大会;战争中利用先进装备、虚假情报、有利地形、天文气象、制造敌军内部矛盾、将计就计;国家建立议会(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大张旗鼓宣传英模人物等等,都是“借力”在工作、生活、管理、经济、军事、政治中的实际具体应用。“借力”无处不在,应用范围甚广。

“借力”就是“借用”自己(既指个人也指某个组织)以外的各种力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克服仅仅依靠自己之力难以完成的任务。台湾巨富陈永泰深有感触地说:“聪明的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商界巨贾洛克菲勒在信中鼓励儿子借钱发展:“我所熟悉或认识的富翁中间,只靠自己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挣钱发达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因借钱而发财,这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一块钱的买卖远远比不上一百块钱的买卖赚得多。……借钱是为了创造好运气。”我国古代圣贤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力”能让你获益,能让你成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受自己“力量”的制约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那里感叹世道的不公,或者冷嘲他人的成功;有的人“借到力”了,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初而高兴,继而失意,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甚至怀疑起“借力”的作用;有的人依靠“借力”快速踏上了成功之路,成就了美好人生。可见,“借力”有“知不知道借力”、“借到力”和“借好力”之分。

“不知道借力”的人很少;“知道借力”而不愿去“借”、不敢去“借”或者不知如何去“借”的人很多。只要愿意去“借”而“借到力”的人很多,但“借好力”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知道借力”与“借到力”不是一回事;“借到力”与“借好力”更不是一回事。

“知道借力”、“借到力”、“借好力”是“借力”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与层次。“知道借力”是第一阶段,是从思维意识上知道自己因短缺需要借力,并且认为有力可借,这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借到力”是第二阶段,是从思维意识转移到行动上来,通过分析判断,知道哪里有可借之力,并且用什么方式、方法把它借到手,这是行动层面的东西;“借好力”是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借力”活动使自己获益、出借人获益、社会获益,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至少是一个利己而不损人的结果,这是思想境界方面的东西。从“知道借力”到“借到力”,再到“借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升华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借力技巧的过程,思想认识升华有多高和“借力”技巧提升有多高,从“借力”获得的利益就有多少。“借力”不是为了“借”而“借力”,而是要通过“借”这一活动,使自己获益,让自己成功,实现个人美好理想或者组织发展目标,“借力”当然是要“借好力”。

“借力”可分为借人力、借物力和借事力。请名人做广告、委托有权人办事、招聘优秀人才、使用外脑等,借的是人力;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借壳上市、购买远洋巨轮、使用千斤顶等,借的是物力;大力宣传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学习寓言故事和管理故事、利用股市涨跌买进卖出、利用煤矿事故整顿安全生产秩序等,借的是事力。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借用不同的“力”,解决难易不同的问题,借用“力”的多少不一样;借不同的“力”需要不同的方法、技巧与时机。“借好力”不仅要知道“借力”的分类和借用不同的“力”,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借力”动机、掌握“借力”的时机、方法和技巧、清楚“借力”的数量、可“借用”的区域、向谁能够“借得到”等问题,如果有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借力”是一个庞大的学问体系,远非本人本书所能盖揽。专门研究“借力”的学问(“借力”的辩证法或规律)虽然相当困难,但却很有必要。“借力”是认识论、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是智慧显示和磨炼的重要舞台。

在古代,“借力”应用得最好的领域是政治、军事、国家治理等方面,历史上著名的事件或战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围魏救赵、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科举考试等,都是“借力”的成功案例。对“借力”研究成果最丰的也在政治、军事、国家治理等方面,《孙子兵法》既是一部流传万世的兵书,也是一部“借力”成果集大成的著作;明朝揭喧对军事“借力”很有研究,《兵经?借字》集中反映了他的研究成果:“诱敌就范,以逸待劳,以借敌力;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部别之间的矛盾,互误为敌,自相残杀,以借敌刃;取之于敌,以借敌财;离间敌人将领之间的矛盾,令其自斗,以借敌将;知其计,而将计就计,以借敌谋。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鲜军将则借敌之军将;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吾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

历代政治家们都是“借力”高手,或向朋友借能力,或向臣子借“忠言”,或向古人借智慧。刘邦打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刘邦充满自豪地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胜,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痛悼魏征时深有感触并意味深长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隋唐嘉话》卷上)宋朝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便统治者们“有资于治通”(宋神宗语)。毛泽东非常喜欢《资治通鉴》,曾将《资治通鉴》读过17遍,“这部书几乎陪伴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烂了的书,有不少的页都用透明胶贴住。他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一读就是半天。他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摘自:郭金荣《读破了的一部(资治通鉴)——毛泽东最后一名护士盂锦云回忆毛泽东》)

今天,“借力”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纷纷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涌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借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扩张之力,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创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相互借用对方的特长实现创业的梦想;企业借用兼并、收购、租赁、上市等方式迅速扩大了规模,借用品牌之力、人才之力、管理之力、联盟之力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外地一些发展良好的公司或者把总部搬迁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或者在这些城市设立分公司、办事机构,目的是借用这些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之力发展自己,如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之力;上海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之力;深圳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前沿充满活力之力;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国际上一些跨国大公司纷纷把研究机构搬到中国,其目的是要借用中国经济大势之力拓展中国市场等等,“借力”的案例举不胜举,数不胜数。

“借力”是一门学问,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寻找其本质,探索其规律,掌握其特点,从而更好地“借好力”。笔者研究大量“借力”案例后认为,世间万物事,皆可借来用。“借力”有六个特点,即对象的丰富性、时间的暂时性、数量的有限性、取得的有偿性、投入的成本性和用途的针对性。“借力”的本质有三,即借力借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借力借的是相互之间的信任;借力借的是有利可图。要“借好力”必须遵循“借力”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有借有还原则和双赢原则。“借到力”有方法,有技巧,而“借好力”除了方法和技巧之外,更要有宽广的胸襟。简单一个“借”,用途广又多。“借”字学问大,“借”字学问深,没有借之境,不知借之害,不懂借之巧,难从借获益,即便得了手,很快全都走。

面对“借力”的学问,正像面对大海,笔者不免有诚惶诚恐之感。自知孤陋寡闻,一知半解,未敢奢望本书完全阐述清楚,只是深感它作用很大,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以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切磋,不吝赐教,不胜感谢。

杨 旭

2008年3月于北京

后记

集中一段时间,全力以赴把拖了一年多时间的书稿完成,心里非常高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本书的思想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书。只是在与朋友们的交谈中,在做咨询与客户的沟通中,在做培训与学员们的交换中,他们都认为有新意,建议我把它写出来。我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但欲望不是太强。

本书能够写出来并出版发行,我要重点感谢两个人: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的校友、老乡、北京胜略公司的董事长曾军庆先生,是他给了我鼓励和帮助。他以做市场的眼光肯定我的想法比较新颖,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写一本书;同时他积极帮助我联系出版发行商,让我认识了著名书版策划人秋实女士。第二个要感谢的就是秋实女士,与她的沟通是愉快的,她以资深图书策划人的眼光肯定了我的思想,并给了我一些好的建议。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不懈,也就没有我这本书的完成,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给我,催促我赶快把书写出来,我才下定了决心。

还要感谢的是,为本书进行编辑、校对、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的人员,是他们的智慧使本书增彩添色。

在书中,我引用了很多资料,有些资料注明了出处,有的没有注明出处。没有注明出处,是因为有些资料收集时间比较早,当时摘录不全,现在去查,一时也找不到,在此,对这些人说声对不起,让你们做了无名英雄。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我对你们都表示感谢,因为有你们资料的帮助,使我的书更加丰富和完善。

写书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对你有些启迪,有一点帮助,那我就更快乐了。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如有不对之处,欢迎赐教,对你无私的帮助不胜感谢。

本人的电子邮箱:yangxu-4567@163.com,联系电话:13691241966。

杨 旭

200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