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奕华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简体版《永远的香港人》是在繁体版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并加入了新的内容。在书中,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等形形色色的香港人都跃然纸上,而香港这座欲望都市的人生百态也是书中的重要写作对象。

内容推荐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目录

代序 恨香港

Ⅰ 永远的香港人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成为张艾嘉

 帮莫文蔚改名

 假王菲之名

 刘德华是下届香港特首,为什么不?

 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娱乐圈?

 情歌已死

 K歌时代

 新片开画的日子

 长剧

 永远的香港人

 仙蒂瑞拉的水晶鞋

 娼妓作为隐喻

 在水泥地上种花

 穿上符号

 香港圣人

 千年一次的作秀

 香港人喜欢的韦小宝

 最后一次庙会

 承认妒忌欣宜的没有几个

 《老港正传》:“被动”的香港

 香港是座孤儿院

Ⅱ 香港靓女多不多

 Re-inventing Hongkong Women

 这幅叫“死神与少女”的画,让我想起张柏芝

 摩登女性

 小姐还是太太

 我太强

 有事钟无艳

 情人节你快乐吗?

 I Shop,Therefore I am

 香港靓女多不多?

 丑女启示

 Power is sex

 水着

 为什么女人不愿意长大

 戏剧里的女人

 女人就是女优

 女人仔

 师奶与娇妻

 师奶兵团攻陷香港

 拯救性感

 女人不坏

 假如明天我变成女人

 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

 样板香港女

Ⅲ 从小香港人

 刘德华还是周星驰?

 大学生的八卦与功利

 谢霆锋启示录——给教育界

 当梅艳芳已成过去

 子女之爱

 知识分子的下场

 愚昧的“儿童”

 青年与权力

 “好学生”

 我不入大学,谁入大学

 罢考太好了

 进入十六岁

 等待香港

 十七岁学生族之适者与生存

 我不明白

 从小香港人

Ⅳ 好Intellectual

 凡人与狗,不得进入

 《号外》震荡——从八月《号外》的“中文运动”说起

 大学讲师

 知识分子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

 詹瑞文反转香港剧场界

附录 公开的情书

试读章节

为什么我不是周星驰的fan?

因为我不是灰姑娘,我不需要玻璃鞋。因为我不指望被神仙打救,所以我不迷信童话。因为我已看得太多太多的荷里活电影,我对公式化的梦想成真已非常厌倦。因为如果我不想做这些幻想的奴隶,我便必须从童话世界走出来,鼓起勇气面对被童话说书人形容为十分可怖、丑陋的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纵然千疮百孔,但不见得会比那刻意被愈描愈虚幻的童话世界更恐怖。因为童话其实不仅用来哄孩子入睡,它还可以把成年人如你和我催眠。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我已经够自卑和没有自信了,我最需要的是学习脚踏实地和进步,而不是再多看几部周星驰的电影来麻醉或暂时忘记我对自己的不满,甚至是自我憎恨。我如果不想做一个后现代阿Q,我首先要停止幻想自己也有“特异功能”。

由《赌圣》到《少林足球》,大部分周星驰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都是平平无奇,其实是真人不露相——若不是天生神拳,就是拥有神腿。而这些角色的际遇又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先是怀才不遇,饱受欺压,继而忍无可忍,最后天赋的神力会助他反败为胜,从此平步青云。这条方程式和《仙履香缘》(Cinderella)如出一辙,所以我一直都说周星驰就是灰姑娘的男装版。而当男性观众在看《赌圣》、《新精武门》和《少林足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投射,其实与女性观众在看《仙履奇缘》时是一样的——周星驰情意结之于男性,就是灰姑娘情意结之于女性。

灰姑娘和周星驰电影中的人物最为相似的一点,便是她和他(们)都要“忍辱负重”。但周星驰所谓的“屈辱”,往往只是跟钱有关。没有钱,一个人便没有力量,连站都站不起来。《少林足球》的那群落难少林子弟,虽然口口声声“理想破灭”,电影却从头到尾没有交代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究竟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破灭。是发扬少林精神失败吗?但在世界各地不是一直有人在推广少林?还是要把少林精神推向更高层次?如果后者是他们的“理想”,我便无法理解打赢片中的球赛对于达致这个抽象的目标有何作用。但我完全明白球赛的结果将是他们能否脱贫的关键,所以观众才会紧张比赛的输赢——谁不关心一百万奖金花落谁家?

有钱才能“兑现”别人的尊重,没有钱便不是“人”,因而不论受过多少挫折和自我否定,只要赚到钱,自我感觉随之亦会变得良好——是实际利益让这一群少林子弟重拾信心,而这也正是《少林足球》派给观众的定心丸。

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幻想”的价值明显比“理想”更高——当现实不过是由各式各样我们不想承受的暴力所堆砌而成。而偏偏这些“残酷的现实”又是周氏电影中让人看得最“过瘾”处之一,当中除了包含虐人的刺激,也有自虐的快感:“一个追求理想的人合该受到变态式的身心折磨。”可以的话,我们当然会想尽法子少吃这些“因为追求理想”而得到的苦头,多尝甜头。因为这样,“理想”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往往不是被扭曲,就是空口讲白话居多,实际有所作为却少之又少。最佳例子是《喜剧之王》的男主角,他的所谓“坚持理想”,更接近是对客观世界失去观照能力的喃喃自语,痴人说梦。假若像他般似是精神有问题多于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梦想也算是“坚持理想”,我认为周星驰对理想若不是有所误解,便是明褒暗贬,拐个弯把它揶揄羞辱。

但是你别说,我怀疑“丑化理想”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庞大的市场,可是由于中国人对理性——不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对自己的要求,仍然有着太多莫名恐惧和抗拒?除了是对外在环境的期望,“理想”同时也是“自我”的一幅自画像,所以热衷于“丑化理想”的人,有可能也是在宣泄对丑陋的自己的怨恨。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中国人会认为自己“丑陋”?是潜意识在作祟?还是有意识地自我轻视?其中一个“自丑”的原因,会不会是我们一方面太过依赖外国人的价值标准,但又坚持不肯承认自己老是追求外国人的认同?

《少林足球》最后的一场戏,是“把少林武术发扬光大”的周星驰和赵薇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大块周刊封面的广告板底下,是一大群中国人分别用“少林功夫”来剪草、泊车、追巴士——看着用高科技拍成的这个“生活化”得带点愚蠢的场面,我不禁发出以下的感慨:(一)“少林功夫”并不是什么精神、哲学或艺术的领域,而是一种换取方便的手段。说到底,实用才是中国人恒久追求的最高价值标准。(二)尖端科技早已帮助人类实现许多不可能的梦,而在上述片段中,少林功夫却被用来反科技。这叫我想到中国人既要与文明世界接轨同步,却又必须靠夸大自己的“特异功能”来突显民族的优越性和迎合国际市场。像这般自相矛盾和兜兜转转的路,我们面前到底还有多少条,还要走多久?

P2-4

序言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铁不成钢”的恨,也是陈异那阕《恨情歌》的恨。有段时间想到走,事实上也坐言起行,在某年的夏天,一个人流落某城,等候申请的回复。

要去领回护照的下午,也是一个人,我在使馆坐落的街角咖啡店叫了支可乐。当地的服务不像这里,汽水是瓶子跟玻璃杯一并上的,顾客还可以要求冰块。后来,我从使馆出来,再次路经咖啡店,心情因为申请的成功而轻快似生了翼,便在它的门口来回转了两圈。

签证是四年的,我却在第四个月便回了香港。之后,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一上飞机就有逃避现实之感——有待解决、处理的问题,统统不在另一头的目的地,所以才会把它当成偌大的被窝——累了,要做梦才爬进去。清醒的时候,当然全部留给香港。

正式居民的身份,如是在跟“她”聚少离多的情况下失效。去年夏天,我托朋友找回为我办申请手续的律师商议,她说:“放手罢。”——俨如一段婚姻的仳离。

对于“他乡”,我有丰富的感情,只不过我也知道,我更渴望香港好。

而,一些曾经在她身上得养料的人们,都不再对这块地方抱有期望了——尤其当初的归属感,只是出于单纯的感性。于是,他们一边瞧她不起,一边剥削她的物资,并且随时作好离开的准备。

书评(媒体评论)

他很有辩才——既同闲杂人等辩,也与自己辩,什么都有道理,什么道理都可以在他这边。看林奕华的文章,我庆幸世界处处都是“不对”要是一切称心如意,大概他不会拿起笔来,气急败坏地写,如泣如诉地写。

——迈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