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娶德,纳妾纳色,是中国男人传统的情感法则,分工也显而易见,妻主内,妾主外。女子若能体会其中奥妙,一生大幸;反之,则大不幸。据说古代女子专修一门镜子功课,面对镜中人的时候,女子每次都要作打算,想想自己是做妾还是做妻。
近50年来,中国男人被现代化,一夫一妻制的实行确实对女子来说有了更多的尊重和保障,但也赋予了女子更多的要求,也就是妻妾合二为一带来的所谓“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到了“在客厅是贵妇,在床上是荡妇,在外面是贞妇”,妻子已经演化成“硬通货”大小通吃,混杂着荣誉、私欲以及尊严,女人的承重已经成为时代最忧伤的现实。
有一种观点说,只有在丑女身上才可以找到德行,而美女通常是用来看的。你看,举案齐眉,还要把东西吃到肚子里;秀色可餐,看看就饱了,还用得着吃么?多么不同的境界。
在这种价值观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一个群体里,最先嫁掉的是丑女? 在美女们想着要跟张三上床还是与李四约会的时候,丑女们已经把诸多菜单烂熟于胸,只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嫁人。美女往往穿满了绣着汉语诸多绝妙好辞的外衣,频频出镜,华轮绝美,丑女则躲到了屋宇的厨房,灰头土脸火烧眉毛地赶做黄焖鸡,而吃倦的男人在第二天要吃的单子上,有意无意地下上了三个字:黄脸婆。感情自此开始质变,妻妾再度分离。在香水满大街的时代,还有几个人记得家里那扑面而来的饭菜香?
难道历史错了?孟光之所以可以举案齐眉,其一是她天生神力,其二是她貌丑,眉目以上部分还人得了眼,不至于梁鸿看了吃不下饭,故在汉儒那里,举案齐眉被发扬成为一种高韬的德行楷模进入家庭。其实在孟光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丑妻助男人建功立业的故事。
黄帝的妻子嫫母也是母夜叉的来源——她形同夜叉,丑陋无比.但因为德行不错,黄帝娶了她教化其他女人,她还协助黄帝干掉了炎帝、蚩尤,为华夏文明开创了历史。齐宣王的王后钟无艳.长得“广额深目,高鼻结喉,驼背肥颈,长指大足,发若秋草,皮肤如漆,身穿破衣”。很吓人吧,嫁不出啊,不过倒不是她找不到人嫁.而是她觉得自己的才能嫁个普通人就费了,得做国母才能发挥作用。等到了四十岁她终于嫁给了好色无能的齐宣王,之后在齐国大举改革.为齐国的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上的孟光又黑又肥,模样粗俗,力气之大,简直可以和李元霸比美,百把公斤的石头她能轻易举起。就是这个孟光,声称自己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人都不嫁!乖乖.梁鸿可是当时著名的帅哥、才子,许多少女的梦中情人。孟光的言论一出就被国人传为笑谈。但梁鸿看中孟光的品行,毅然娶了孟光为妻。夫妇婚后第二天,孟光就脱去新娘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后来,梁鸿落魄到吴地当佣工,孟光毫无怨言地随同前往。梁鸿每次劳作回家,孟光都是把食具举至与眉相齐,再恭恭敬敬地递给梁鸿。二人相亲相爱。这也是后世人说的“举案齐眉”的典故来源。
诸葛亮的丑媳妇黄硕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据说“木牛流马”这样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的发明就是出自黄硕之手。在一款叫《赤壁》的游戏里,有一个任务就是专门去郊外收集那些“木牛流马”的零件,还要从黄硕那里学习一些必要的游戏技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祖先绵延不绝的爱情故事里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把每一个爱情故事都分析总结后得出一个成语.如“一见钟情”,如“举案齐眉”……我在回味这些成语的时候,也像与旧事重逢一样,满怀复杂的喜庆。
在典籍、文物与记忆的叠影里,我尝试去理解、修复一些爱情文本。
用福柯的话来说,我想追问的应该是爱情话语权.那些在我们爱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词语究竟是怎么构成的?汉语中.关于情感描述的成语,上接正统文化,下贯市井流言,既产生于达官贵族之苑囿厅堂,也兴起于流民世俗的市井坊间,他们虽不在同一种语境,却可以使用同一个成语。这就是成语的魅力。
年代的久远使得记忆变得不可靠,在那些支离破碎的缝隙间,新的叙事成为可能,在爱情之上,我们看到了逝去的山川、道路、河流和人群……我始终觉得,情感没必要从逻辑上进行追问,只需要在面对情感时,调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为心灵找一个切入点即可。
中国的爱情故事,以《诗经》作为起点,到《红楼梦》出现时,已经延展了漫长的两千年,仍然没有终结,依然无限延展。其实,不仅我国的爱情故事如此绵长,世界上哪个民族、哪个国度又能抛得开爱情呢?冯梦龙先生写过《情史》,自称情教教主,用情来教诲众生。到了当下,这个任务被各家传媒接了过去,不断地刊载着各种情感实录。悲欢离合,古今不变。
在古典情感故事的长河中,多少痴情、迷茫充斥其间,相互摸索、相互探求,却又暗含着迷宫、暗道和陷阱,就像是一场宏大、玩味的游戏。风月无边,暗香流水,虽一定程度上,爱情故事的美好将危险掩藏了起来,但是争夺爱情的硝烟与杀气又把这美好出卖了。
如果是弗洛伊德来分析,他一定会去追问故事背后的真相,他会把人当做实验品来剖析,然后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性欲得不到满足。
与西方分析不一样。我不想这么看,如用带着科学试验的眼光去看待爱情。显得粗糙而可笑,而且往往张冠李戴。中国的情感走得是总结的路线.为我们留下那么多的典故与成语,使得情感故事成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你自己,也许你还能看到你的情感上家。同样,别人也可以看到你,你又成为了别人爱情故事的上家了。这些在情感里,姑且可以称为“情感镜面”,也是我们常说的“缘分”,或者“情感孽债”之类的。只是这种关系,到了现代不只是存在于同性之间罢了。
我始终觉得。情感没有必要进行逻辑追问,它只须在时空中找个切入点。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只想如此引导国人,没想到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我的写作也是一拖再拖。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督促、指引我完成了这部书稿。首先我要感谢张京徽先生,他换了两家报社后依旧鼓励我继续写这些“老年人才有的追忆情怀”。其次景泰岚多次的沟通与讨论令我有神交的快感。一部作品的诞生,仅仅用好与
“青梅竹马”“执子之手”“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我们曾经对完美爱情的描绘,能否继续支撑起现代人的爱情价值观念?“红杏出墙”“命犯桃花”“招蜂引蝶”“秀色可餐”……是个人性感魅力,还是挑衅爱情规则?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另类解构中国人独特情感模式,通过对成语故事的正本清源和时空切换后的联想分析,引领读者在古今爱情观的对撞中畅游一番,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场玩味十足的情感游戏。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另类解构中国人独特情感模式,通过对成语故事的正本清源和时空切换后的联想分析,引领读者在古今爱情观的对撞中畅游一番,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场玩味十足的情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