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果夫与陈立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范小方//李永铭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果夫与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国民党的元老重臣,是蒋介石的亲信与高级幕僚,他们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相关联,与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因此,对他们的研究,应该是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二陈生平事迹的传记!

内容推荐

陈果夫与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国民党的元老重臣,是蒋介石的亲信与高级幕僚,他们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相关联,与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因此,对他们的研究,应该是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至今,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二陈生平事迹的传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有鉴于此,经过多年收集二陈的资料,先是范小方写成《二陈与CC》一书,然后在此基础上,他与李永铭同志通力合作,增补资料、深入研究、辛勤写作,终于使《陈果夫与陈立夫》一书能全部杀青。

目录

第一章 故国晚秋正少年

 一、革命家世

 二、舐犊情深

 三、塾馆童趣

 四、梦为远别

 五、佳偶天成

第二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

 一、武昌从戎

 二、癸丑讨袁

 三、肇和举义

 四、洋场纵横

 五、奇货可居

 六、兄弟殊途

第三章 横阻大浪翻劫波

 一、异途同归

 二、整理党务

 三、北伐途中

 四、为虎作伥

第四章 蒋家天下陈家党

 一、拥蒋上台

 二、主持清党

 三、文化“围剿”

 四、控制教育

第五章 独倚东南筹淮河

 一、治淮重任

 二、精心筹划

 三、中途而废

第六章 苏政四年“苦亦辛”

 一、走马上任

 二、革新吏治

 三、铁血政治

 四、提倡卫生

 五、发展经济

 六、重视教育

 七、整治民风

 八、归去来兮

第七章 度尽劫波兄弟在

 一、独辟幽径

 二、相逢一笑

 三、山重水复

第八章 尚思为国戍轮台

 一、西安事变

 二、国共携手

 三、力主抗战

第九章 烽火岁月掌教育

 一、危难受命

 二、高校播迁

 三、惨淡经营

 四、艰难进展

 五、编织罗网

第十章 万千逻卒列街衢

 一、组建“中统”

 二、争夺三青团

 三、特务暴行

第十一章 插手金融成巨子

 一、问鼎农行

 二、金融巨子

 三、合作金库

 四、党营企业

 五、中饱私囊

第十二章 残兵败将走孤岛

 一、胜利伊始

 二、重庆谈判

 三、破坏政协

 四、逃亡孤岛

第十三章 老来无处话凄凉

 一、“风流”云散

 二、客居异国

第十四章 满目青山夕照明

 一、壮心不已

 二、人间晚晴

后记

试读章节

二陈的婚事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也极为平常,既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悲欢离合。但对他们自己来说,却是人生史上最美好、最值得珍视的一页。就像秋天的云彩一样,虽然平淡,却隽永、深长。

陈果夫还在十二三岁读私塾时,他的老师沈若臣见他相貌清秀,而且聪明老实,十分喜爱他。沈先生膝下有一女,性情温柔,姿色颇佳,而且与陈果夫年龄也相当,因此,沈先生有意择陈果夫为东床,但陈家却拒绝了这门婚事,原因很可能是嫌沈家只是个穷酸的乡村塾师。后来又有好几家登门求亲,也为陈家所拒绝,于是一般人家都认为陈家高不可攀,再也不敢启齿了。

到陈果夫18岁时,他的父母亲开始着急起来,各方托人,为陈果夫择姻。此时,陈果夫正在杭州陆军小学读书,于此事并不在意,每次父亲来信催促,他都说不要慌,但父母怎能不慌呢?当时湖州的风俗,男子到了18岁还没成家,是会被人议论的。因此,陈其业与何太夫人决定家里做主,为陈果夫择一淑女婚配。

通过亲戚说媒,陈家最后选定了本县荻港镇朱家长女朱明小姐。这位朱明小姐,出生于1893年,父亲朱五楼在上海开设福康钱庄,蜚声于时,为上海钱业巨擘,湖州一富。朱明性情磊落亢爽,最得其父钟爱,但深受封建思想影响,长年锁深闺,终日习女红,竟然一字不识。由于门当户对,两家都十分满意。

陈其业将一切都决定后,再写信告诉陈果夫,征求所谓意见。年轻的陈果夫接信后,实在是左右为难。他身在杭州,读的是新式学校,深受新思潮的影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也颇为不满,但对父母尽孝这道无形的锁链又桎梏着他。他不敢惹父母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他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一方面答应了亲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条件。他在给家中的信里写道:……“其家庭情形,既经各位有信用之长者深信不疑,则可以不必再事调查,惟以后应遵照两个条件:(一)入学读书;(二)放足。”

实际上,朱家也并非十分封建的人家,朱五楼长期在上海从事金融业,也受到西方思想一定程度的熏陶,原先之所以不让女儿读书识字,是因为女儿是要出嫁的,女儿识字后怕为夫家所不容,现在陈果夫不认“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条古训,那朱五楼何乐而不为,即将朱明送入启明女校读书,而且一读就是5个春秋,到出嫁时才辍学。由于朱明生性聪明,虽只读了5年的书,却是知识大增、粗具学问,俨然一位知书达礼的千金小姐。

1914年,陈果夫与朱明小姐正式结婚。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结婚礼节删繁就简,财用去奢从朴,大有进步。江浙一带“旧式未改,参用新礼,往往有借旅馆及青年社行结婚礼者,此亦嫁娶从俭之好现象也”。陈果夫作为革命党人,也采用了民国新定的礼制,即:奏乐,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新郎新娘交换饰物,相对行鞠躬礼,谢证婚人、介绍人,行见族亲礼,行受贺礼,来宾演说等。不同的是,朱明因家境富裕,所以嫁时妆奁甚丰,盛极一时。总之,陈果夫的婚礼有新有旧,是新旧转换时期的产物。

陈果夫与朱明不是恋爱结婚,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细语,也没有互诉心迹的海誓山盟。在婚前,陈果夫与朱明甚至一面也未曾见过,但婚后他们相处很好,感情甚笃。

陈家虽是富家,但陈其美奔走革命,陈其采服官外省,仅陈其业留守桑梓,收入微薄,三世同堂,一大家人口,只得事事节俭,朱明在家时养尊处优,现在到陈家,多有不适。但她毫无怨言,尊敬长辈,爱护弟妹,使20多人的大家庭融融一堂,实在难得。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通缉,生活多有困难。朱明曾典卖首饰物品,以资革命。护法期间,陈果夫在上海开展工作,朱明“尝津津乐道曾亲与秘密传讯等任务,意气甚豪,不让须眉”,特别是对陈果夫的照顾更是细致入微。陈果夫体弱多病,长年偃病床褥,朱明服侍汤药,更换衣被,“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假手于人”。陈果夫每每提起夫人,总是充满恩爱与感激之情。

如果说陈果夫的婚姻还带有旧式的色彩,那么陈立夫的婚姻则赶上了时代的潮流。

1925年,陈立夫从美国回来,风度翩翩地出现在上海滩上,便认识了国画家孙禄卿小姐。孙禄卿也是浙江湖州人,且出生于1900年,与陈立夫同乡同庚。她早年攻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当时校长为著名画家刘海粟。由于得到良师指导,再加本人刻苦从艺,因此,在毕业后不久,便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女画家。陈、孙二人相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很快发展到相爱。一个是刚刚学成归国的莘莘学子,一个是多年苦练丹青的画坛新秀,真可谓是工、艺交辉,智、慧双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后来陈立夫到广州投身大革命,二人便是锦书相连,鱼雁不断。有时,孙禄卿给陈立夫信中,如觉意犹未尽,总要拿起墨笔,在素笺上勾上几笔,或是疏影横斜,或是晓莺残月,流露出淡淡的离愁。而陈立夫给孙禄卿的信,则是一手漂亮的书法,裹夹着一份真情。

经过一年的卿卿我我,1926年冬,当北伐军占领江西全省、取得歼灭孙传芳主力的重大胜利后,陈立夫脱下戎装,来到上海,与孙禄卿正式结婚。对于弟弟的婚事,陈果夫一直十分关心,主持婚礼当然责无旁贷。正在广州的陈果夫丢下公务,秘密来到上海,帮助陈立夫筹办婚事。婚礼那天,陈果夫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有情人终成眷属,陈立夫与孙禄卿内心充满了无限幸福。婚礼上,孙禄卿一时动情,拿起笔来,泼墨作画。很快,一幅“桃柳蜜蜂图”出现在众人眼前。画上桃花盛开,柳叶吐翠,几只蜜蜂穿绕花间,在香馨的陶醉中辛勤采蜜。这无字的诗、有声的画,赢得大家一阵喝彩。此情此景,使主持婚礼的陈果夫也十分激动。他走上前来,望着画沉思一下,便欣然命笔,为孙禄卿画题词:“桃红柳绿含春意,从此相亲蜜蜜甜”。以此来祝贺弟弟与弟媳新婚幸福,白头偕老。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赢得众人又一阵喝彩。弟媳作画,兄长题词,成为一时的佳话。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俩的婚姻情调虽各不同,但都是幸福的。他们在婚后,各自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能相亲相爱,并始终如一,白头偕老。二陈在私生活方面都十分严谨,既不寻花问柳,也不移情他恋,这在国民党高层官僚中是不多见的。而朱明与孙禄卿都能很好地操持家务,照顾丈夫,教养子女,并从不干预丈夫的政务。他们的丈夫都是国民党的高官显贵,而她们却都默默无闻,这在国民党高层官僚家庭中也是不多见的。P28-32

序言

陈果夫与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国民党的元老重臣,是蒋介石的亲信与高级幕僚,他们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相关联,与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因此,对他们的研究,应该是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至今,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二陈生平事迹的传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有鉴于此,经过多年收集二陈的资料,先是范小方写成《二陈与CC》一书,然后在此基础上,他与李永铭同志通力合作,增补资料、深入研究、辛勤写作,终于使《陈果夫与陈立夫》一书能全部杀青。

本书的写作,应该说是十分辛苦的。由于二陈的资料只是散存于各种档案、报刊、回忆录、中央与地方的文史资料及港台的书刊中,一是量少,二是不集中,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使书稿能经受历史的检验,我们在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在我们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对大陆方面的资料与港台出版的书刊、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传主的日记文章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我们都有区别地对待,经过认真分析后再决定取舍。二陈在他们的人生长河中,曾参与中国现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他们都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和行动,我们在写到这些问题时,尽量采用国内的档案资料和原始材料,一般不用港台资料或转手材料。只在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介绍时,才参考港台书刊,引用其材料,并且持谨慎态度。如陈果夫的日记,我们在书中引用较多。一般说来,日记能较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所为,我们在引用这些日记时,仍然十分慎重,在涉及到二陈对共产党、对人民革命战争的态度时,一般取国内学者们所引用过并公开发表过的材料,并且略加评论,以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另外,国内各级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我们在书中也引用较多,这些材料虽然都是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有舛误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是查找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相互印证,然后取我们认为比较接近实际的材料予以引用。

尽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但本书在观点的把握、史料的取舍方面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可能将陈果夫与陈立夫人生的全貌展现于读者面前。书中疏漏与错误之处,望得到师友与读者们的指正,同时,也盼望更全面介绍陈果夫与陈立夫的传记问世。

范小方

1993年1月于

武昌蛇山

后记

这本书稿从1985年开始写作,已经拖了7年之久,资料搜集相当不易,而且写得十分艰苦。正当紧张写作的时候,我父亲范静山不幸去世,我强忍悲痛继续进行书稿写作工作,不敢懈怠。1992年初,我邀请李永铭同志参加撰稿,李永铭同志放下自己手头工作,全力以赴与我合作。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任务。当书稿付梓之时,我深切怀念自己的父亲,愿他在地下安息!

本书在搜集资料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洪源先生和总编室副主任肖德才先生的热情支持与鼓励。特别是肖德才先生,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指教,使我得益尤多。政经法编辑室主任余汉康先生和编辑杨帆小姐认真审阅和细致地处理书稿,毛磊、李俊杰、白雉山、张笃勤、王建新、金传耀、李峰诸先生也给予很多关心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全书统编工作由范小方负责,各章写作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由范小方执笔;

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由李永铭执笔。

范小方

1992年12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