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方面着眼于新闻评论思维、写作训练的基本案例,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背景展示;另一方面,则围绕当前新闻评论一线的组织、策划和典型作品,通过访谈、分析和附录文献等形式,把学习者带入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编辑、制作过程之中,使其直接领略一线新闻评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境、他们的思考以及业务操作的规律。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形式与思维特征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
案例1—1 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对比:议论官员的三篇作品
案例1—2 直面新闻做判断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
案例1—3 直觉、联想与逻辑:关于抵制恶俗网络歌曲的评论
案例1—4 辩证与逻辑:关于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的评论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 个人写作选题思考
案例2—1 郭光东是怎么想到“国旗为谁而降”的?
第二节 栏目选题思维
案例2—2 “人民时评”的“中观”选题
第三节 社论选题思考
案例2—3《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同一天的社论选题:公路超期收费
案例2—4《新京报》:以系列评论推动事件发展——关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评论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论点:不同层面的判断
第一节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案例3—1 关于小区绿地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第二节 具体判断与普遍性判断
案例3—2 张天蔚对“人乳宴”的开阔思考
第四章 论证:逻辑方法与论证强度
第一节 演绎推理方法的实战运用
案例4—1 章士钊用“三段论”辨析英国“政制”
第二节 归纳推理方法的实战运用
案例4—2 程亚文的观察、积累和判断
第三 节论证的强度与论据的强度
案例4—3从“变更车道,谁该让谁?”的法条看论据强弱
第四节 论证中的谬误
案例4—4 前提不真:康有为论证应以孔子为教主
案例4—5 偷换概念:陈独秀辩护“功利主义”
案例4—6 不相干谬误:一篇关于农民造汽车的消息的评论
第五章 报纸言论版编辑
第一节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
案例5—1 《今日美国》报的“今日论争”
第二节 中国报纸言论版的创新与拓展
案例5—2 不断创新探索的《南方都市报》的言论版
第三节 言论版的层次与结构
案例5—3 从《新京报》言论版看言论版的层次与结构
第四节 言论版内在的环境、要素与节奏
案例5—4《北京青年报》:较早的“今日社评”栏目与较晚的“每日评论”版
第五节 言论版的个性化
案例5—5 “青年话题”——珍视“小我”表达的草根言论版
第六章 广播评论的真实交流
案例6—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背景》栏目
案例6—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家论坛》
第七章 电视评论的形态演进
案例7—1 从《今日话题》改版看电视述评的特征
案例7—2 《景行长安街》,在交流中表达观点
第八章网络评论专题
案例8—1 从《搜狐视线》看原创性网络评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