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他执政54年,在思想上终结了“子学时代”,而造就了“经学时代”;在政治上,他建立起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政治体制,并以其武功,开辟了广大的疆域,奠立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华版图的基础。
这是笔者治秦汉史的一篇习作。笔者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武帝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罗义俊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他执政54年,在思想上终结了“子学时代”,而造就了“经学时代”;在政治上,他建立起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政治体制,并以其武功,开辟了广大的疆域,奠立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华版图的基础。 这是笔者治秦汉史的一篇习作。笔者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 内容推荐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人物的功业实际也是许多人的共业。为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本稿把汉武帝这一个人放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大系统中去展现。因此撰述中,时间拉长了,面铺开了。就是说,对与汉武帝有关的各重要制度,重要学术思想,尽己所能,追溯渊源,纵横铺叙,有的还略作考证,有关重要人物也有所交代。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时代的幸运儿 第一节 “文景”遗产的继承人 第二节 皇储竞争中的优胜者 第二章 尊儒兴学 悉延百家 第一节 尊儒学 第二节 兴太学,置五经博士 第三节 悉延百端之学 第四节 继续搜集遗书 第五节 倡导文学,创设乐府 第三章 构筑皇权专制统治 第一节 神圣的典礼 第二节 为皇权举行圣礼 第三节 裁抑相权 第四节 边削藩,边封藩 第五节 扩充内臣,建立内朝 第六节 亲握兵权,扩建军队 第七节 广开仕路,巧为利用 第八节 加强监察 第九节 好用酷吏苛法 第四章 统制经济 垄断财利 第一节 汉初名田制的松动 第二节 土地兼并迅速发展 第三节 豪族对朝廷和皇权的威胁 第四节 强徙豪族,限民名田 第五节 垄断铸钱权,统一货币 第六节 均输平准 第七节 盐铁官营,酒类专卖 第八节 算缗与告缗 第九节 卖官鬻爵与赎罪买复 第五章 戡定边患 开拓疆域 第一节 南收两越 第二节 北逐匈奴 第三节 开西南夷 第四节 平西羌 第五节 通西域 第六节 东定朝鲜 第六章 外施仁义 缓和矛盾 第一节 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第二节 优老恤贫,释奴赦罪 第三节 治水勉农 第七章 宫廷生活与宫闱斗争 第一节 声色犬马 第二节 祀神求仙 第三节 大兴土木 第四节 巫蛊之祸 第八章 悔悟的晚年 第一节 悔悟 第二节 轮台诏 第三节 富民侯 第四节 托孤 第九章 余论 第一节 百代之人物 第二节 多样性的、交织在一起的朝廷社会气氛 第三节 天子、家长、暴君和文人 第四节 皇权专制统治的阔实基础 汉武帝年表 附录一 人物档案 附录二 (一)关于《黄老帛书》 (二)关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 (三)关于刘安《淮南鸿烈》 初版后记 修增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最后的竞争 还有一个强劲有力的皇储竞争人,是景帝的同母小兄弟梁孝王武,即刘彘的叔王,他也觊觎着储位。 文帝生四子:景帝、梁孝王武、代孝王参、梁怀王揖。景帝与武同为窦后所生。武原封代(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王,后徙封淮阳(治陈,今河南淮阳)、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窦太后极喜爱她这个小儿子,赏赐不可胜言,恨不得让他登上皇位。景帝对这个同胞手足也感情很深,同辇进出,甚至在传位问题上,一度不顾汉初父死子继的制度和传统,想搞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真要实施起来,也是有更古老的传统为根据的。 还在景帝初元三年(前154),当时还未册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从容对武说:“我千秋万岁后,把位子传给你。”武口称辞谢,内心却很欢喜。窦太后听了也很高兴。当时陪席的,还有时任掌管皇后与太子家事的詹事窦婴,他不想袖手旁观,当即敬酒谏阻说:“天下者,高皇帝的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陛下怎么可以传位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恨透了这个至亲。窦婴本嫌官卑职轻,也就告病离职。窦太后又除了他的门籍,不准出入宫殿,不得朝请。 梁孝王武对汉初的学术文化复兴有一定贡献,但政治上却一直野心勃勃。他恃宠骄慢,用天子旌旗车驾,出入如同皇帝,还招延四方豪杰,多作弓弩兵器数十万。栗太子在储位时,刘武的野心未曾弭灭,等栗太子一废,他就蠢蠢欲动起来。 先是,窦太后提出,想以武为嗣。景帝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都表示反对,退职养病的大臣袁盎还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家里赶到长安进言不可,窦太后的议请才未付实行。刘武自己也上书试探,求为储君,同样遭到了袁盎等大臣的反对而未能得逞。 最后,景帝选中了刘彘。刘彘从小聪颖机警,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说,刘彘三岁时,景帝曾把他抱坐在膝上问:“儿乐意做天子吗?”刘彘答:“由天不由人。儿愿每日居住宫垣,在陛下面前戏弄。也不敢逸豫,以致失了天子道。”如此机警乖巧,当然要讨得景帝的欢心。就在废栗太子的当年夏四月,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过了十二天,立彘为皇太子。同时,景帝因他“圣彻过人”,令改名彻。 中元二年(前148)三月,废太子临江王荣违法自杀。夏,梁孝王武因为竞争储位失败,怨恨袁盎等议臣,派刺客暗杀了袁盎和议臣十余人。景帝查明案情,派田叔等为专使,追捕参与暗杀阴谋的梁王臣羊胜、公孙诡。梁孝王为了灭口,被迫令羊胜、公孙诡自杀,但景帝从此对他不满,疏远了他。梁孝王虽然免了罪,但终因失宠,郁郁不乐,到中元六年(前144)四月死了。至此,刘彻储位的威胁基本解除。 储位巩固 刘彻立为太子后,很得景帝的喜爱。景帝一次宴请条侯周亚夫,席上无箸,周亚夫心中不悦,面现怨色,叫尚席取箸。刘彻也在席上,一直坐在那里看着周亚夫。周亚夫被看得实在受不住了,很不高兴地离席而去。景帝问刘彻:“你为什么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刘彻答:“这人可畏,必能作虐。”景帝笑说:“他如此怏怏不服,是不能作少主的臣。”后来,周亚夫因为儿子违法而受牵连,景帝先命小吏质讯,周亚夫闭口不对。景帝就骂他:“吾不用也!”然后改命廷尉拘审,周亚夫不甘受辱,在狱中绝食五日,吐血而死。景帝为刘彻除去了强悍难驭的功臣。 刘彻十四岁这年,廷尉呈请景帝审批一件凶杀案,杀人犯名叫防年,被杀者是防年的继母,继母杀防年的生父,防年就杀了继母。廷尉以杀母律论处,判防年大逆罪。景帝怀疑这判决不准确,诏问刘彻。刘彻分析说:“通常说继母如同生母,这说明继母与生母不同,只是由于父亲娶她为妻,地位才如同生母罢了。今防年的继母既然杀了防年的生父,他与继母也就情断义绝,不再存在母子的关系。应当按一般的杀人罪判,不应判大逆罪。”景帝采纳了这意见,按一般杀人罪改判防年弃市。大臣们都称赞说判得准确。从此,景帝愈加器重刘彻了。 大概刘彻确属早熟早慧。《汉武故事》说武帝“少而聪明有智术。与宫人、诸兄弟戏,善征其意而应之,大小皆得欢心。及上在前,恭敬应对,有如成人”。既受景帝的器重,又得宫廷上下大小的欢心,刘彻的储位巩固了。 夺储背后的思想之争 栗姬与王夫人,刘荣、刘武与刘彻之间的竞争,是争夺后位和储位的斗争,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不能绝对排斥如下的可能:还潜藏着比这远为深刻、复杂的政治和思想的背景,就是黄老学派与儒家争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最高地位。 黄老之学是汉初无为政治的主导思想,朝廷中和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故文帝虽悦贾谊之说玄默躬行,但贾谊最终还是被朝廷衮衮诸公挤兑出去,远谪为长沙王太傅而未能尽其用。主后宫的窦太后好黄老,不喜儒术,菲薄《五经》,不许人怀疑和贬视黄老。然而,在汉初使各学派共存并进的学术文化政策下,儒家也在振兴,在发展,在逐渐形成力量,好儒术的窦婴就当上了太子荣的师傅。他们希望刘荣能成为儒家在政治上的代表,帮助他们最终取代黄老之学所占据的思想宝座。窦太后还在做文帝的皇后时,就曾命令宫中太子和王子们读黄老之书,梁孝王武从小在母后的督促和影响下,在思想倾向上当然与窦太后一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她的欢心。窦婴反对立梁孝王为太子,很难说其中没有他的想阻止黄老学派继续得势的儒家立场和儒家意识的作用。 这一切不能不引起窦太后的警惕。她召来《诗经》专家辕固生问对。辕固生瞧不起黄老之学,当着她的面鄙视说老子的书是家人之言。窦太后气坏了,怒声反讥说:“你从哪里得到刑徒的书(指儒家经典)?”罚他到兽圈里去打野猪。景帝想不出法子来改变母后的决定,只得拣一把快刀给辕固生。辕固生进兽圈后,拼命搏斗,一刀刺中猪心,才算拾得一条命。儒家这一次企图贬低黄老的“投石问路”,失败了。接受儒家教育的刘荣不可能不表现出儒家的倾向,自然不为窦太后所中意。她本意希望自小接受她教育的小儿子梁王武接景帝的位,但刘武争储失败,她本人也终究无法改变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和传统;而刘彻这时的思想面目虽然还没有表露出来,但他的支持者长公主却是窦太后的爱女,何况他毕竟年幼还可教育,这才不得已而取其次,接受了刘彻为太子。 P16-19 后记 这是笔者治秦汉史的一篇习作。自感底子薄,但力求秉承实事求是的中国史学传统,并间用马恩列的某些专业性的观点及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汉武帝作一个综合研究。 历史人物的研究,特别是对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统治人物的研究,应当是对历史的抽样研究,要有历史感、全面感和群体感,因为他们代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阶级和集团。汉武帝是百代之人物,尤须如此。笔者是抱着对秦汉(主要是西汉)史的抽样研究来处理汉武帝的。这个抽样研究应当是综合的,也应是全面的、会通的。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人物的功业实际也是许多人的共业。为尽可能对汉武帝的历史面目和活动作出全面的勾勒,更好地揭示其历史地位、作用与价值,并希望通过这个勾勒能提供刻上汉武帝烙印的一代的时代和文化状貌,本稿把汉武帝这一个人放到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大系统中去展现。因此撰述中,时间拉长了,面铺开了。就是说,对与汉武帝有关的各重要制度,重要学术思想,尽己所能,追溯渊源,纵横铺叙,有的还略作考证,有关重要人物也有所交代。 稿中发人之所未发处,多论述较详。至于前人、今人的学术成果,则尽可能地汲取和发扬,不敢掠美,均子标注。 对汉武帝的评论,历代不断。笔者曾拟搜辑这方面的材料,集中整理,企图由此来看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这个想法曾获程应谬师的赞许。本稿中出现的一些历代评论就是按此想法撰入的。稿成后,闻钱宾四先生研究朱熹也用过这个方法,并集成巨著《研朱余藩》。可惜我只做了一些,终于未能坚持下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秦汉社会形态和土地制度,笔者长期服膺侯外庐先生的学说。因此稿中有关秦汉土地制度的叙说,较大程度上受益于侯先生的论著。 1979年冬春之际,稿成三分之二,适谢老(国桢)在沪,赐墨为本稿题写书名“汉武帝”三字。没想到后来这稿子起承转合,走了一段很长的路程。稿子也写成了“评传”。且稿成而谢老逝矣,无法请他重题了,实在叫人抱憾。笔者志此,谨以表示对谢老的纪念, 现书名由苏渊(雷)老慨然允墨,心甚谢之。 作者 1982年12月初稿 1984年4月、11月两改 1986年12月改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