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理财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多不应有的悲剧不断发生:有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盲目而且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有的孩子已经上了中学,还不具备最基本的储蓄意识,拿着父母的钱肆意挥霍,最终因父母无法满足其私欲而走上绝路;有的孩子因为钱与朋友反目成仇,还有的孩子为了钱而抛弃了人格……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本书旨在为那些依旧在理财教育中艰难摸索的家长点一盏明灯,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书写人生新的辉煌。
本书从九大方面阐述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告诉孩子钱是什么;让孩子明白劳动能换来金钱;教孩子正确地花钱;教孩子零花钱怎么花;让孩子善于利用压岁钱;带孩子进入银行;教孩子学会简单的投资;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钱个性;让孩子明白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在本书中,我们提倡一个“早”字,即在培养孩子理财观念和习惯等方面,都要尽“早”。文中事例、方法、图表和叙述相结合,文字简洁、易懂,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亲切感十足。
本书适合有3到15岁小孩的家长阅读,帮助家长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是家庭财商教育的第一本书。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在当今社会,理财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一生的幸福。毫无疑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金钱意识、理财能力已经成为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在孩子的少儿阶段,父母就应当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和素质。
少儿阶段的理财教育,要避免给孩子灌输那些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你只能告诉孩子:有钱不是理所当然的,它并不是意味着自身的优越,当然与才智更加无关。钱,只是表明家长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此而已。在孩子对钱的概念有了基本认识后,你应当努力教育他形成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挣钱、如何管钱、如何花钱,让他明白奢望不劳而获是一种不健康的、扭曲的金钱观。此外,还要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苦,让孩子亲身经历挣钱的不易。充分利用“零花钱”这个教具,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注重实际操作,避免空洞的讲解,因地制宜、结合环境进行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孩子认识金钱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在金钱面前能坚持原则,不能为了钱而出卖自尊。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为孩子未来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呢?下面给你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助你一臂之力。
1.尊重孩子的决定
既然将钱给了孩子,那就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即使孩子买错了,也不要轻易指责。
2.切勿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钱
通常情况下,一大笔钱会使孩子失去方向感,要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感受到钱的用处。
3.引导孩子如何花钱
这和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并不矛盾,这是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比如书本、智力玩具等,让他们懂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4.养成储蓄的好习惯
告诉他们“积少成多”的道理,就像知识一样,要慢慢积累。
5.适当地教孩子投资
投资主要针对已经上中学的孩子,比如:用几十元钱进一些小商品卖,既可以让他们懂得挣钱的艰辛,又能够使他们萌发一些经济意识。
教孩子投资的教育方式在国外习以为常,而在我们国家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这一点要慎重进行,免得孩子一味地想去赚钱而耽误了学业。
实践表明,教孩子理财可分为三个时期:
1.学前期(5岁之前)
此阶段需传授一些简单知识,切记大多数学前儿童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
2.童年期(6~11岁)
孩子进入童年期(小学、初中)后,学习主动性加强,处理有关钱的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加强孩子的纪律性及责任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3.青少年期(12~18岁)
这时需要让孩子准备一个账本,学会定期整理,做到收支平衡。
如果你还没来得及开始教孩子理财,那么请马上行动吧!在培养一个“小神童”的同时也培养一个“小当家”,才会使孩子能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专家建议
让孩子从小就认识钱
不应在孩子面前故意回避金钱的问题。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在钱上控制很紧,而孩子还经常偷拿家里的钱,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让孩子从小就认识钱,使用钱,掌握钱很重要,在他真正有了钱的意识后,就不会对钱有太大的新鲜感,也不会因手头没有钱而随便拿父母的钱。
金钱教育不宜迟
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儿子在商场看见一辆夏利轿车,小家伙立刻举着一枚一元的硬币,说要把车买回家。还有位妈妈说,当她问5岁的女儿“咱们花的钱是从哪来的”时,孩子很干脆地回答“是从取款机里取出来的”。幼儿金钱观念如此淡薄,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的金钱教育。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的教育,很多家长持不同的看法。一些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表示,应该在四五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金钱和消费的启蒙教育。概括来讲,幼儿的金钱教育通常涵盖以下一些内容。
1.认识钱币
为孩子准备一些面值较小的硬币和纸币(注意钱币的卫生),让孩子辨别各种钱币的不同之处,并且建立“大小”和“多少”的概念。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告诉孩子多少钱可以买一个雪糕,多少钱可以乘一次公共汽车,让孩子对钱的作用和多少钱能买什么东西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明确钱和劳动的关系
这一点对于进行幼儿的金钱教育尤为重要。你要让孩子知道,钱不是谁发给谁的,而是爸爸妈妈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告诉孩子“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从而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尊重和崇尚的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实行“有偿劳动”,比如洗一次碗给多少钱,叠一次衣服给多少钱……这样做不失为一个鼓励劳动的方法,但是切忌做过头。教育工作者建议,家长可以适当使用金钱鼓励的办法,但更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首先是要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同时体会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进而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另外,还可以通过劳动来体会其中的辛苦,从而达到约束商品价格过高而产生购物欲望的目的,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3.教孩子合理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带孩子一起购物、消费等,告诉他去一次肯德基要花多少钱, 一个月的托儿费是多少等,让孩子建立初步的消费概念。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消费和选择消费的观念。P4-7
中国的理财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多不应有的悲剧不断发生:有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盲目而且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有的孩子已经上了中学,还不具备最基本的储蓄意识,拿着父母的钱肆意挥霍,最终因父母无法满足其私欲而走上绝路;有的孩子因为钱与朋友反目成仇,还有的孩子为了钱而抛弃了人格……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暑假一开始,张先生和妻子就开始对儿子小伟进行劳动教育,经常引导小伟干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没过几天,小伟便开始闹罢工,说什么也不干了。张先生很纳闷,问儿子原因。儿子说:“其他同学在家干家务活,父母都付给他们酬劳,凭什么我就是个免费劳动力?”听到儿子的话,张先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按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应该给什么报酬,因为这是在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如果孩子遇事斤斤计较,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就要收取一定报酬,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太强化“付出一定要有回报”,并把回报方式过多地定位在“金钱与物质”上了。其实,用肯定、赞扬、感谢作为回报,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另一方面,孩子太注重报酬是一种社会化的早期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加强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告诉孩子,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应该承担许多种责任和义务,这些是不能以“金钱和物质”的回报为代价的。
在本书中,我们强调一个“早”字,即在培养孩子理财观念、习惯等,都要“早”;主要针对的读者对象是3到15岁之间的孩子。
本册书从九大方面阐述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第1章 告诉孩子“钱是什么”;第2章 让孩子明白劳动能换来金钱;第3章 教孩子正确地“花钱”;第4章 教导孩子零花钱该怎么花;第5章 让孩子善于利用压岁钱;第6章 带孩子进入银行;第7章 教孩子学会简单的投资;第8章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钱个性;第9章 让孩子明白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文中事例、方法、图表和叙述相结合,文字简介、易懂,贴近现实生活,亲切感十足。
在孩子最适合接受理财教育的少儿时期,中国的父母到底给了他什么?教他怎样听话,教他怎样才能做一个让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好孩子,将他送进各种教授音乐、绘画、舞蹈之类的培训班,告诉他只有考高分,才有好前途……结果呢?孩子们的任何事情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有些孩子甚至在进入大学后,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退学回家。这不是家长想要的结果,更不是孩子应当承担的结果。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体现在替他包办一切,而是应当教会他如何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书旨在为那些依旧在理财教育中艰难摸索的家长点一盏明灯,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书写人生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