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你所要知道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这八个方面来全面地为父母讲解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
本书还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为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怎样和孩子分清界限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意见。一旦您掌握了书中提供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亲子关系,您就会感受到原来爱孩子是这样轻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孩子分清界限 |
分类 | |
作者 | 王宇 |
出版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你所要知道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这八个方面来全面地为父母讲解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 本书还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为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怎样和孩子分清界限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意见。一旦您掌握了书中提供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亲子关系,您就会感受到原来爱孩子是这样轻松。 内容推荐 现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淡化了对自己生活的关注,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但父母要明白,孩子与自己是彼此独立的个体,都要独立地生活。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一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懂得逐渐与孩子分清界限,让孩子独立成长。 本书就将从“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你所要知道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这八个方面来全面地为父母讲解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 1.1 培养“乖”孩子/3 1.2 培养“天才”儿童/7 1.3 重养育轻教育/10 1.4 重智育轻能力/13 1.5 重分数轻德育/17 1.6 重言教轻身教/21 1.7 包办孩子的一切/26 1.8 经常否定孩子/30 第二章 家长所扮演的角色 2.1 关心者/35 2.2 支持者/39 2.3 引导者/41 2.4 谈心者/44 2.5 倾听者/47 2.6 惩罚者/50 第三章 你所要知道的亲子关系 3.1 属于孩子自己的秘密花园/55 3.2 父母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57 3.3 多给孩子一些理解/60 3.4 爱孩子也要有“分寸”/65 3.5 给孩子一个民主的家庭气氛/69 3.6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71 3.7 多多鼓励你的孩子/75 3.8 请信任你的孩子/78 3.9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81 第四章 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 4.1 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87 4.2 拿孩子作比较的父母/91 4.3 说话不算数的父母/94 4.4 盲目给孩子物质奖励的父母/97 4.5 爱唠叨的父母/101 4.6 不会批评孩子的父母/105 4.7 忙于工作的父母/108 4.8 过多干涉孩子自由的父母/110 第五章 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 5.1 让孩子说“不”/117 5.2 尊重孩子的个性/120 5.3 训育孩子的任性/123 5.4 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126 5.5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129 5.6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132 5.7 孩子的事情自己决定/136 5.8 帮孩子克服胆小怕黑/139 第六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6.1 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孩子做/147 6.2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150 6.3 孩子的兴趣自己找/154 6.4 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158 6.5 以朋友的身份鼓励孩子/164 6.6 自信使孩子优秀/168 6.7 独立思考很重要/174 6.8 孩子要学会自我反省/178 第七章 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 7.1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管理/185 7.2 让孩子学会做事要有计划/189 7.3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193 7.4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197 7.5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201 7.6 让孩子学会自己克服困难/205 7.7 让孩子在自律中学习/208 7.8 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211 7.9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零用钱/214 第八章 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 8.1 孩子害羞怎么办/221 8.2 孩子爱生气怎么办/224 8.3 自私的小孩怎么教育/227 8.4 孩子爱挑食怎么办/231 8.5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234 8.6 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办/237 8.7 在学校惹麻烦的孩子怎么教育/240 8.8 孩子早恋,父母要怎么做/243 8.9 面对孩子,如何进行“性”教育/246 试读章节 乖,是我们父母对孩子最高的赞美——因为孩子听话、顺从、合人心意。乖,是听话、不乱来,引伸开来就是干父母喜欢的事情,不惹父母生气;再进一步讲就是不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太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总是别出心裁,不要冒风险,不要干出格的事情,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创新,不要与众不同,不要个性鲜明……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语道破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着父母的话做。这样是对孩子好,让孩子少走弯路。所以,父母一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说:“你要乖,要听话!”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就会责骂甚至大打出手。 由于“乖”孩子的思想已成定势,什么都要听父母……听老师的,行为也不越界,所以孩子长大了之后胆小怕事、惧怕竞争、依赖父母。 4岁的倩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后,爸爸还在电脑前忙工作,妈妈在厨房忙做饭,倩倩不敢和忙工作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怕他们说没时间。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倩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倩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说:“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倩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 就这样,倩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她怕老师说她没完成作业,怎么也不肯睡觉。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倩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倩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倩倩找到了。 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孩子很乖,可就是太听话了……” 倩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两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如此一来,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孩子因此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胆小怕事;什么都要父母陪伴,听爸爸妈妈的话。 这种“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 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有的是遇事不敢说出自足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搏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代。孩子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生存发展、进行竞争,需要的是什么?光是顺从听话就能适应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吗?我们的父母该是对“培养乖孩子”这种陈旧教育观念进行变革的时候了。 此时,有的父母就要问了:“怎样才能让孩子即不循规蹈矩,又不做什么过分的事呢?” 1.不听话决不是什么坏事 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乖、不听话,长大就更不好管了。所以,父母觉得孩子一旦不听话就是大事,非要孩子听自己的,照着自己的话去做。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能算是正常的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更加会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除了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则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P3-5 序言 有人称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可谓比天还高、比海还深,他们毫不计较地付出,而且生怕对孩子照顾得不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学习不好……总之,他们给孩子一切,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可见,在中国现代家庭中,最缺少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放手。不少父母把对生活的关注全部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有的因为自己没读过多少书,没念过大学,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大学,而且给孩子从小就灌输非清华、北大不上的思想。 只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就一路通行,与学习无关的什么都不行,父母包办了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的70%以上有孩子的家庭中,平时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 但父母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又是什么?娇纵蛮横的“小公主”、“小皇帝”;学习成绩好、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优等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特长生”。除此之外,不少青少年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症、心理偏差等,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于关心,即“亲子关系过分纠缠和亲子分离欠缺”,结果导致了青少年的个体分化欠佳。父母过多的爱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因此,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适当降温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更需要父母关注自己的生活,淡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尤其是父母人到中年后,更应该关注自己的事业和婚姻。父母要明白,孩子与自已是彼此独立的个体,都需要独立的生活。父母在适当时候放一放手,相信孩子,让孩子独立成长,做他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逐渐与孩子分清界限。 也许有父母会说,要我们爱孩子、照顾孩子我们会做,但与孩子分清界限应该从何做起呢? 本书就将从“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误区”、“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你所要知道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这八个方面来全面地为父母讲解怎样与孩子分清界限。 本书还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为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怎样和孩子分清界限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意见。一旦您掌握了书中提供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亲子关系,您就会感受到原来爱孩子是这样轻松。最后,忠心希望您和您的孩子健康快乐。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