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读哈佛/世界名校丛书/培文书系
分类
作者 张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哈佛》描述的哈佛人和哈佛故事,读来耐人寻味,为莘莘学子们入读哈佛提出的建议也颇具参考价值。本书是以一个亲历哈佛者的眼光阅读哈佛,很值得读者二度阅读。

书中以作者在哈佛大学的所见所闻为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学术观察、生活体验、留学经历和热点透视为一体,有对哈佛大学众多名人的访谈,有对哈佛教育理念的思考,有对哈佛文化现象和大学生活的看法,也有作者对申请哈佛大学的建议,等等。

内容推荐

《阅读哈佛》一书以作者在哈佛大学的所见所闻为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学术观察、生活体验、留学经历和热点透视为一体,有对哈佛大学众多名人的访谈,有对哈佛教育理念的思考,有对哈佛文化现象和大学生活的看法,也有作者对申请哈佛大学的建议,等等。本书特点在于,它是一位青年学者围绕哈佛大学进行的一种理性和情感的双重诠释,并适合各个领域的读者阅读。

目录

心仪哈佛

 申请哈佛大学成功的关键

 读哈佛其实不必为学费发愁

 哈佛优秀中国女生

 英国剑桥徐志摩、美国剑桥梁思成

 再看英国和美国

 写给高中儿子的赴美建议

 名家来访

 1.陈炎哈佛论中西

 2.纪宝成哈佛慰教师

 3.王安忆哈佛挺王朔

 4.易中天哈佛侃天

认识哈佛

 GSAS、RA、GDC、GSC、WBUR

 Dudley House

 哈佛校长

 371年来哈佛第一位女校长

 “我不是哈佛大学女校长”

 好友老韦

 Harvard pk Yale年赛终场杀出裸奔MIT

 看到搭积木,想起豆腐渣

 节能与环保

 空运到美国的皖南民居

 在哈佛帮助穷人

 生活记事

 1.遭遇女生

 2.哈佛裸奔倒计时

 3.哈佛裸奔第一时间

结交哈佛

 哈佛审美艺术教育

 玛雅文化

 中国化

 计划美国

 回忆我在英国的朋友

 哈佛的应福南和他的自行车

 亲密朋友

 1.J.P.

 2.Victor Ban

 3.Scott Berkland

 4.再见余虹

学问哈佛

 什么是人类学?

 呼唤哲普

 哈佛的中国研究

 魏根深:让龙永图平生唯一一次流泪

 傅高义:促成江泽民访问哈佛

 学术大师

 1.弗朗西斯

 2.杜维明

 3.包弼德

感谢哈佛

 盖茨、星巴克、FACEBOOK及其他

 哈金:“他者”眼中的“他异者”

 梅·萨藤:听到美人鱼在歌唱

 亨利·大卫·梭罗:只面向生活的基本事实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新浪网教育博客上登出之后(见本书《写给高中儿子的赴美建议》),当日点击数就突破了15000次。随后,有不少网友写来电子邮件与我探讨和交流赴美留学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其中有的是高中生,有的是国内的在读大学生,更多的是孩子家长。大家对留学教育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借此机会,对写来邮件的朋友们一并致以谢意。

那封信是我对自己孩子如何把握出国留学时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但具体情况会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在这里,我想说一点关于申请哈佛大学的个人看法,其中会涉及一点高中入本科的申请和考试,但更多的还是针对研究生、访问学者。目前,国内有不少权威的留学代理机构,有很多国外留学专家在这些机构服务,向这些机构的专家咨询高中入本科的留学问题,会大有益处。

美国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中的学校生活确实很轻松,这也是人们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读书生涯中的压力之大,并不亚于中国的高中生。美国人口少、大学多、经济发达,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非常高,这我们都知道。但是,美国大学也有优劣之分,家长和学生本人盼望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后能进入著名大学的心情跟我们中国家长和学生的心情是一样的。

有一位早些年随父母到美国的华人朋友,现在有四个小孩,大的已经进入高中阶段。据这位朋友讲,由于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是综合考察,从高一开始,所有的成绩和表现都属于考察的范围,最后尽管也会参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俗称“美国高考”)成绩,但高中的综合成绩是更为重要的录取指标。所以,他感觉进入高中的“老大”压力很大,而美国高中又是四年制,有时甚至觉得,还真不如国内的高考,一锤定音,最后一年全力以赴应对考试就行了,不必四年一直都把弦绷得紧紧的。

自然,美国学校对所谓“成绩”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即使按照他们的评价标准,要想在四年的高中阶段各方面都保持领先也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

哈佛大学和美国其他大学一样,高中升本科的录取同样遵循综合考察的标准。但是,在针对中国大陆高中学生的综合考察中,由于前些年出现某些国内高中学校为了追求本校出国留学学生的绝对数字,而为学生改成绩的现象,哈佛大学也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并做了些调整。比如,提高SAT成绩在综合考察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获得广泛认可的奖项以及体育、艺术特长,等等,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写给高中儿子的赴美建议》中提到的高中学生,有一类,即那些在国内高三(美国高四)阶段到达美国的国内学生,会在申请高中人本科时具有一定优势。这些学生多数是随访学的父母到达美国的。由于在国内临近某种意义上关系人生命运的高考,我相信,在最终决定去美国读最后一年的高中前,家长和学生本人一定经过了一段非常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过程。

除了《写给高中儿子的赴美建议》中提到的中国学生数理化普遍较强、在美国本土参加SAT比较方便等条件优势外,这部分学生还占据着机会优势:为哈佛大学校方提供了直接进行综合考察的机会。一方面,父母到美国访学本身具有一定说服力,另一方面,学生以往几年的情况会相被忽略,最后一年在美高中的成绩和表现以及SAT成绩很容易成为对方综合考察的主要参考标准。实际上,中国学生普遍优秀,这个时候的关键就在于,谁有机会把自己优秀的才华和能力充分而直接地表现出来、发挥出来,让对方了解,谁就占据了机会上的优势。

一位国内学者的儿子,在高三前的暑假期间到波士顿旅游,他不仅钢琴弹得好,还能用流利的英语与美国人交流。在波士顿期间,他就像美国议员竞选一样去游说、去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主动联络哈佛大学负责招生和录取的人士,并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语言与艺术才能。这个“出头”行为本身就给大家很深刻的印象和好感。第二年,他的申请被顺利批准。

另外,哈佛大学也会录取一些著名艺术家、知名人士的子弟,但总体上,关键还是靠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众多的来信中,有位在北京某高校读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文中隐去了来信者的姓名和班级),咨询到哈佛深造的事情,我觉得颇具代表性。我把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和回复放在这里,希望能对有类似想法的朋友们有益。P3-5

序言

近百年来,世界上最富最强的国家是美国。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肯定也处于世界第一位,而在这个共有四千多所高等院校的庞大体系里,历史最久的、声名最响的、入学最难的是哈佛大学。

以哈佛为切入点来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乃至美国社会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但是,这么明显的事,居然没有什么人做过。这大概是因为哈佛本身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哈佛大学其实可以说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学院组成的一个“联邦”;每个专业学院都有自己的经费来源、人事编制与学术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哈佛大学的校长有时更像一个联邦制国家的首脑。他/她是整个大学的精神领袖,必须保持学术与道德的威信,但也要做许多内部协商与礼仪性的活动。

哈佛大学的核心仍是它的本科,这也就是一般人心中的哈佛教育。哈佛本科生都属于某一个学系,但在生活上以及部分学习中他/她们又各属一个“House”或“学舍”。我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哈佛本科毕业,他们同属一个学舍,但他们的学士文凭却是以不同的名义颁发的。依照传统,男生的学士文凭由“哈佛学院”颁发;一直到前几年,女生的学士文凭都是由“哈佛学院”与“莱德克利夫学院”联合颁发。莱德克利夫学院始于19世纪,专为教育女生而设。它起初聘任哈佛的教授为莱德克利夫的女生上课;二次大战后两校协议,哈佛的男生与莱德克利夫的女生同堂上课;1972年两校实行“非合并的合并”,莱德克利夫学院名义上依然独立。我女儿的文凭与女婿的文凭不同,其故在此。

从哈佛是一本难读懂的书这一视角看,张华博士这本《阅读哈佛》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他以一年的时间利用各种机会和不同渠道去体验哈佛、理解哈佛、演绎哈佛。《阅读哈佛》给读者的总印象印证了我自己多年的观察:哈佛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但我之所以欣然同意写这篇序文,不只因为本书给读者的印象契合我的观点,也不仅是因为书名起得好、有很高的可读性。 我赞赏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张华博士在这本书里采用了一个我自己很欣赏的文体。

唐朝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两句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中时间跨度从秦到汉再到唐,上下八百年;空间跨度从明月到关口,又包括战士的万里长征,可谓气势磅礴,充满张力。我曾自诩我自己的几本文集是属于时空交错的“昌龄体”。这个提法与其说是一种自我评价,不如说是我的一种憧憬与期许,期盼一个作者能把古今、中外、雅俗以及理论与实际几种相异的元素成功地糅合在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阅读哈佛》里,我读到了我所期盼的糅合。张华博士以他在哈佛做博士后时的亲身经验为素材,以他多年积累的知识为支撑,用十分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再加上几分幽默和自嘲,写出了这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新型文集。

虽然这本书的题材很广,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但它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脉络,更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哈佛。不论是《写给高中儿子的赴美建议》中的谆谆教诲,《呼唤哲普》中的反学究态度,还是《盖茨、星巴克、FACEBOOK及其他》中的消费漫谈,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哈佛。好似一个传信飞鸽的主人,张华博士从哈佛这个基站放出一只又一只飞鸽,每只鸽子都会依照主人的指令飞往不同的目的地。所以,我想我可以将这本书的风格称为“张氏飞鸽体”。

提到“张氏飞鸽体”,我要声明:张华博士虽然与我同宗却没有血缘关系。但我认识他之前,我已知道他是我一个亲人的朋友,又是我一位朋友的亲人。结识他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位热情而富活力的学者,也是一位有学问的好丈夫、好父亲。现在,我更知道他还是一位有见地有风格的好作家。

为这样一位作者,为这样一本书写序,既是我之所当为,也是我之所乐为。  2008年3月23日

后记

2006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项目,这部《阅读哈佛》记录了我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哈佛的生活、学习节奏很快,真正的空暇时间很少,而哈佛的生活、学习又非常丰富多彩,似乎每天都会有新鲜事儿发生,要记的东西太多。所以,开始的做法是每晚对自己当天的活动作一点流水账似的记录,然后每月底拣要点做总结和评述,名之曰“月读哈佛”。随着时间推移,每月写一次已远远不足以把“阅读笔记”传达给国内的亲友,于是开始不定期地“有感即发”,“月读哈佛”也随之变成了“阅读哈佛”。我还把这些记录和亲自拍摄的照片放到了自己的博客里,因此,现在看来本书许多篇目带有明显的“博客痕迹”。

既然是博客,这样的写作我大多当作休闲或消遣,当作记日记,时间、地点都罗列得相当清楚,方便今后对一些信息的查考。《再见余虹》一篇是在听到余虹老师跳楼自杀(2007年12月5日)的消息之后写的,但文中对此只字未提。当时,老韦(见本书《好友老韦》)在MSN上告诉我余老师自杀的消息,我断然回复说“不可能,我不相信!”我真的不能相信、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他几个月前和我在一起时的幽默风趣又充满睿智哲理的话语不断地萦绕耳边,一起游历哈佛、植物园、罗德岛的情景历历在目。我视他并未离去,连夜写出了我和他在波士顿的一段经历,再现他在波士顿时的故事,以志记念。

除此之外,我还就一些题目写过博客,如《是谁不让基辛格回哈佛?》、《“纽约乃80年代上海”》、《哈佛大学的亲密同志》、《从情人节看哈佛学生爱情观》、《哈佛学生钟爱美式足球的理由》,等等,因博客和图书毕竟有别,有些文章可能只适合放入博客,所以这里未予选取。书中之所以引用大段英文,主要出于保持哈佛“原貌”不被“误读”的考虑,同时,很多文字都是实用生活用语,这对我们了解美国人如何使用英文也许会有帮助。

在书稿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出版程序之际,我收到了哈佛大学校友会(HAA,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邀请参加哈佛大学在上海举办“哈佛·中国”论坛的通知。哈佛校友会全球系列论坛(HAA Global Series)是一个富有新世纪创意的活动,世界各地的哈佛校友都积极响应。论坛始于2000年,中国台北、北京、伦敦、马尼拉、墨西哥城、新德里、多伦多和上海都分别举办过,2009年论坛已确定于3月27日至29日’在南非的开普敦《7ape Town)举办,详细的日程在上海论坛刚一结束就已经上网,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领略“计划的美国”、“计划的哈佛”的风格(见本书《计划美国》)。八年来的年度论坛竟有三年在中国的城市举办,也足可见出当今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见本书《再看英国和美国》)。

本次“哈佛·中国”论坛的通知中说,论坛于2008年3月28日至30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主题是“亚洲、哈佛和世界”。本书提到的一批从事亚洲研究,特别是中国研究的哈佛学者由新任校长茱·福斯特带队专程赶来上海。这是她的首次中国之行,为此,她还专门印制了译名为“付思德”的汉语名片。在这次论坛上,福斯特校长的发言提供了来自哈佛的新信息:以往哈佛很少给法学院学生提供奖学金,今后法学院的学生也将可能享受奖学金了。也就是说,将来低收入家庭进入法学院读书也有了保障(见本书《读哈佛其实不必为学费发愁》)。

世界每天都发生新的变化,哈佛同样处在变化之中,对哈佛的阅读虽追不上哈佛对自己的书写,但是,哈佛对真理的执著是不变的,vERITAS(真)的理念是不变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给人们的启示很多很多,这本书如果能为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哈佛、认识哈佛并走进哈佛起到一点点作用,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张华

2008年8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谨对本书的出版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哈佛大学校长 茱·福斯特

《阅读哈佛》描述的哈佛人和哈佛故事,读来耐人寻味,为莘莘学子们入读哈佛提出的建议也颇具参考价值。本书是以一个亲历哈佛者的眼光阅读哈佛,很值得读者二度阅读。

——山东大学原校长 曾繁仁

以“阅读哈佛”的形式介绍哈佛的机制,诠释哈佛的理念,感受哈佛的品质,从而品味哈佛之美,思考哈佛之深蕴,理解哈佛之精神……

——吉林大学校长 周其凤

走近哈佛,认识哈佛,阅读哈佛,与古今贤人为伴,与真理为友。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崔希亮

领悟启蒙就要理解美国,而要理解美国就要读懂哈佛,这是《阅读哈佛》给中国知识界的深蕴。

——黑龙江大学校长 张政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