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非常渴望自己智慧多一点,应付别人的手段高明一些,所以总想读一些能让自己智慧速成的书,总想看一些能让自己手段老练一些的书。尽管这方面的书很多,但我们仍然郑重地向各位推荐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大书——《孙子兵法》。这部书“大”在何处呢?当然是大在智慧过人、计策过人、实用惊人。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全面分析了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之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下设“本篇导引”、“智慧之源”、“经典诠释”和“现代释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点有面,可读性强,适用性强。假如一册在手,会使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智慧和大计策。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全面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之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下设“本篇导引”、“智慧之源”、“经典诠释”和“现代释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计”是智慧的精髓,是力量的源泉。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做到化解难题,无往而不利。作为一名领导者,正确地运用“计”,就可以有效地管理下属,就可以创造佳绩。
不算不胜 善算必胜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极其深刻,即“多算胜,少算不胜”。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先在脑中盘算清楚好才出手,切忌盲目冲动,不知对手底细就稀里糊涂动手脚。再者,还要注意“多算”与“少算”的关系——越反复思虑,越周密推算,越能赢得胜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惨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胜,多算必胜。
下面我们看一看刘邦身边的门客薛公是如何成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人,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争,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神算子”有奇招诸葛亮巧借箭 三国风云,变幻万千。其中搅乱风云者,无非是军师、谋士。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谋过人,胆量过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孙子兵法》算计高招的巧妙运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万)大败刘备,进逼东吴。东吴的孙权为了自身利益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
当时,刘备派到东吴去的使者是诸葛亮,东吴的三军都督是周瑜。周瑜心地狭小,见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就想寻机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条妙计,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交纳十万枝箭,否则甘受重罚。周瑜暗暗高兴,心想:“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一连两天,只是饮酒作乐。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找到好友鲁肃,请鲁肃拨给快船20只,每只船上都扎满草人,然后把鲁肃请到船中,于四更时分,命士兵将20只船划向北岸。这时候,长江水面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西尾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喊。曹军听到震天惊地的鼓声,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纷纷放箭,没用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满了箭。诸葛亮与鲁肃在船内只管饮酒谈笑。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地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了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吴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诸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个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的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到时候,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我不了的。”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
P6-8
现代人都非常渴望自己智慧多一点,应付别人的手段高明一些,所以总想读一些能让自己智慧速成的书,总想看一些能让自己手段老练一些的书。尽管这方面的书很多,但我们仍然郑重地向各位推荐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大书——《孙子兵法》。这部书“大”在何处呢?当然是大在智慧过人、计策过人、实用惊人。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烟火四起。这样就直接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作战?自有军计出现,当首推《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他在对中国古代战争观察的基础上,以十三篇为题,写下了这部文字不超过五千字的“兵学圣典”。主要是以计贯穿全书,以策谋划全书,以胜统领全书。故被人称为万年不变之“兵家圣经”。大体说来,《孙子兵法》的大要如下:一、始计篇——莽汉总是斗不过军师;二、作战篇——行动是致胜的玄机;三、谋攻篇——用活每一颗“棋子”;四、军形篇——不打无把握之仗;五、兵势篇——把时机攥在手中;六、虚实篇——真假错乱晃人眼;七、军争篇——绝不能失去主动权;八、九变篇——灵活应变,出手威猛;九、行军篇——善于选择最佳套路;十、地形篇——因不同情况定方案;十一、九地篇——擒住最要害的问题;十二、火攻篇——施展出各种猛招;十三、用间篇——反戈一击惊人心。其大智慧、大计策主要表现在:
莽汉与军师之别在于,前者勇,后者智。有勇无智,必然失败;有智无勇,可以策划成功。实际上,天下最厉害的人不是莽汉,而是军师,因为军师可以遥控莽汉,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此为《孙子兵法》“始计篇”之精髓。
抓住时机,就能获得先手。先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别人先伸出手脚,先占得有利局面。在那些图谋大局的成功者眼中,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时机,总能把时机变成成功的条件,因为他们都擅长“攥”功。此为《孙子兵法》“兵势篇”之精髓。
虚实交错,最容易让人眼花头晕,为此这一“兵法”,常被人利用。“虚”可不露声色,不露家底,不露实力,让人掉以轻心;“实”可显锋芒,显功夫,显力量,让人吓破了胆。如果以虚掩实,往往能置人于最绝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此为《孙子兵法》“虚实篇”之精髓。
一个“变”字,概括了《孙子兵法》的主要绝招。显而易见,不变则亡,变则活。真正的成功者是:变死路为活路,变绝境为希望。人世间有许多事,离不开这一个“变”字,一变则通,三变则活,九变则大成。此为《孙子兵法》“九变篇”之精髓。
针对不同的对手,要使用不同的招法去应对,不能千篇一律。有些时候,在此人身上为猛招,在他人身上则为软招;反之,在此人身上为软招,在他人就变成了猛招。这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地制宜。此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之精髓。
上述条例,是孙子智慧的源泉,反映出了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广为后人推崇。千百年来,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把《孙子兵法》作为案头的必备书,反复读出和悟出了许多与自己为人处世切实相关的一些大智慧、大计策,他们烂熟于心,把各种兵法变成了实用之法,让自己与智者靠近。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孙子兵法》的实用性被推广到其他许多方面,诸如领导学、管理学、处世学、经商学等等,深得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推崇,这说明《孙子兵法》的智慧是挖掘不尽的。今天,我们应当细读它,从中挖掘出智慧的宝藏,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战中。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全面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之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下设“本篇导引”、“智慧之源”、“经典诠释”和“现代释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有点有面,可读性强,适用性强。假如一册在手,会使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智慧和大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