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生动展示、深入赏析、精致品味云南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民俗掌故的文化旅游休闲图书。作者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以广袤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专注于常人“视而不见”或“人迹罕至”的文化内涵丰厚之所,无论是一树、一井、一寨,还是一种民俗、一段传说、一个谜团,都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娓娓道来、点睛评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读云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高舜礼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生动展示、深入赏析、精致品味云南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民俗掌故的文化旅游休闲图书。作者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以广袤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专注于常人“视而不见”或“人迹罕至”的文化内涵丰厚之所,无论是一树、一井、一寨,还是一种民俗、一段传说、一个谜团,都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娓娓道来、点睛评说。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生动展示、深入赏析、精致品味云南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民俗掌故的文化旅游休闲图书,具有很强的可读陛、体验性、鉴赏性和思想性,非常适于大众读者阅读和欣赏,对旅游、探险、民俗、休闲、文化和社会学研究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作者在亲历体验的基础上,以广袤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对云南所有16个市州和毗邻的西藏自治区进行了描绘,全书38篇文稿以游览观光休闲为主线,兼及民俗风情、社会文化、风土掌故、历史地理和逸闻传说,内容丰富,选材广博,描述细腻,评点精辟。该书围绕大众读者的阅读心态和欣赏口味,专注于常人“视而不见”或“人迹罕至”的文化内涵丰厚之所,无论是一树、一井、一寨,还是一种民俗、一段传说、一个谜团,都旁征博引、详加考订、娓娓道来、点睛评说,既避免了一般旅游书刊的单调与苍白,也满足了各层面读者的猎奇兴趣。作者通过对若干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现象的探索和思考,阐发了个性鲜明的独到见解,倡导了平等、开放、善意和宽容的文化价值观,讴歌了民族多元文化和生态文明观,也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对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的影响表示了深深忧虑,反映出较为厚重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 目录 自序 1 天雨流芳 2 老君山 3 泸沽湖与摩梭人 4 东川红土地 5 春城气质 6 抚仙湖神韵 7 江川牛虎铜案 8 玉溪花腰傣 9 曲靖沧桑 10 鸡鸣三省 11 行走楚雄 12 大理“洋人街” 13 茶马古道的寺登街 14 剑川人文 15 千年诺邓村 16 怒江澡堂会 17 温柔酒唇最醉人 18 罗古箐的情人节 19 西方来客的印迹 20 从丙中洛到察瓦龙 21 神游独龙江 22 极边第一城 23 同乐村及“阿尺目刮” 24 梅里雪山 25 从德钦到盐井 26 傣族泼水节 27 傣家风情 28 诡奇之玉 29 千岁古茶 30 “瑞贡天朝” 31 缥缈升腾的普洱茶 32 阳刚豪放的阿佤人 33 司岗里 34 龙摩爷 35 哈尼梯田 36 从老山到老街 37 一寨两国 38 滇缅边境小镇 后记 试读章节 泸沽湖是当今世界一个神秘的地方,至今保存了“母系氏族”的某些形态,男不娶、女不嫁,是一个“无父无夫”的“自由王国”。 我第一次听说泸沽湖是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目睹摩梭人是在云南民族村,她们是作为民族文化活体景观而出现的;第一次接触摩梭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玉龙雪山,那是一位女导游,高大、腼腆而漂亮;第一次与摩梭人聊天是在飞机上,他是从北京返回昆明的摩梭小伙子,现身说法地讲了两小时摩梭风情,给我的印象是自由、开放和快乐。之后,便不断听到泸沽湖畔那原始奇异的婚俗、男女共浴的温泉、大狼与海伦的爱情故事、走出女儿国的频频抖光者、旅游业飞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等。等我踏上泸沽湖的土地,已是2005年12月初了,随后读了香港周华山的《无父无夫的国度》,对泸沽湖和摩梭人有了皮毛性的了解。 泸沽湖所在的宁蒗县隶属丽江市,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从丽江市到宁蒗200来公里,从宁蒗到泸沽湖70来公里。我们早8点半启程,中间在宁蒗午餐,下午3时到达泸沽湖。大部分公路已铺设柏油,与20世纪70年代走一趟需花费1个月相比,已是天壤般的很大进步,但也还是道路窄、弯道多、拐弯大,加上个别地段是弹石路,跑上一趟也不算“坦途”,如乘坐公共汽车还要整整一天。在地图上看,金沙江从迪庆流到丽江以后,形成了一个英文字母“W”,第一个转弯在石鼓,从北向南再折向北;第二个拐弯在宁蒗拉伯一带,从北折向南;第三个拐弯在永胜的涛源,由北折向东,直奔四川攀枝花,到宜宾金沙江就叫做长江了。一州之内,金沙江流程转折如此重大,也算是地质奇观了。出丽江城不久便是美丽的丽江坝子,从坝子下到金沙江边,大约有七八百米的垂直落差,要经过一个十八弯的路段,曲折盘旋超过了古人玩的曲水流觞,颇似当年中国赴缅甸远征军在贵州修筑的“二十四拐”。过了金沙江,进入彝族聚居区,午餐在宁蒗县城附近的彝族毕摩文化旅游点。车子在山谷里行驶一阵子,前面遇到一座隆起的山包,到山顶再转一个大弯,泸沽湖就呈现在眼前了。据说,绝大多数游客在看到泸沽湖时,都会异口同声“哇”的一声,因为此前没有任何预先的路牌提示,当人们闭着眼睛还在昏昏欲睡时,突然看到泸沽湖,必然要发出“哇”的惊叹。 泸沽湖给人的感觉很特别,既非洞庭、鄱阳般的烟波浩渺,也非西子、太湖般秀美温婉,更不是赛里木、喀纳斯般的苍凉悲悯,而是一种圣洁、超凡和肃穆,那四周围拢的山峦将她与世隔绝,正中一盆仙水恰如瑶池圣境。湖滨的村子叫落水,在旅游者心中颇有知名度,但从建筑的色彩、布局和体量看,已显杂乱和无度。我们在泸沽湖宾馆放下行囊,就带上相机绕湖观览了。里格村正在拆迁重建,是出于规划和环保的考虑,把离湖太近的房子一律后撤。我们乘坐索道上了女神山,下了缆车再爬两三百米就到达女神洞了,里面是象形的、拟人化的神佛、地狱之类,倒是洞口搭建的平台可以眺望整个湖景。由于绝大多数游客的兴趣在“走婚”,便很少有人来登山览湖。晚餐安排在村民家里,年迈的老祖母一脸慈祥,虽已满头白发,但那雍容的脸庞仍留有年轻时的秀美。我被让到了铺着毡垫的上座,事后才知那是平日老舅的座位,只有贵客和喇嘛才能坐那儿。由于火塘长年不熄,墙壁和屋顶已熏得漆黑,迎着门口的地方摆了很多琵琶猪,挂着不少猪膘肉,这是当地老人长寿、儿女孝敬的物证。这顿饭主要是火腿、肠、鸡、猪膘肉和米饭,蔬菜较少,有一碗绿色的紫菜汤,说是泸沽湖特产。我感觉,摩梭人餐饮还是滇西北风格,较为油腻和偏辣,特别之处并不明显。 夜幕降临,游客都去欣赏篝火晚会。场地就在湖边一个院子里,每晚定时举行,每人10元门票。乐声很高,气氛也相当火暴,老远就能听到。在高亢的乐曲声中,男女青年手挽手歌舞着,环绕着一堆熊熊篝火,舞蹈的队伍绕成了圆圈,循环往复地踏歌而行,不时还有旅游者加入。欢快的节奏、激扬的旋律、奔放的气息,形成了热烈温暖的气场,笼罩在这个院落的上空。游客除了加入歌舞的,大多站在角落里引颈围观,也有占据房子二层的,有的还站到了窗台上,这样的气氛使泸沽湖不再是冬季,仿佛一下子由冬变成了夏,处处激荡着春情、人人洋溢着欢畅。歌舞的间隙,游客们争与英俊靓丽的摩梭男女合影,合影者的性别正好男女搭配,女性邀小伙、男性邀姑娘,显示出异性相吸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常态。最为抢眼的几位被游客争先恐后地抢着,简直应接不暇,连上厕所、喝口水也不能,真真是山村里大腕的感觉。聚集在这个院子里的,80%是青年人,这个年龄段对婚俗最有兴趣,也最有精力,中老年人怕是什么都不济了。8点半左右,这场篝火歌舞打跳结束,摩梭男女三三两两回家,外地游客也陆续四散了。 很多旅游者到泸沽湖,最大兴奋点是了解走婚,甚至是想感受走婚,现实情况多是失望大于期望。婚俗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除了舞台表演和节目展示,都带有明显隐私性,这就决定了你窥视的难度,更无从说去领略和体验了。个别声称在泸沽湖体验了“走婚”的游客,如果不是住上一年半载“别有用心”者,仅凭一两日走马观花的闪电式旅游,是不可能与摩梭女子发生奇遇的。如果真的所谓体验了那种风情,也绝对是假的,要么是落入了外地女孩以走婚为名的“卖笑”陷阱,被人挂羊头卖了狗肉;要么是女游客表面上领略了“走婚”异俗,却付出了不菲的“小费”或值钱的细软,直白地说就是失身又破财。当地人说,比较多的情况是,一些思想开放的三四十岁的女游客,与当地思想堕落的摩梭男青年容易发生性行为,他们以走婚之名,行玩弄女性和骗取钱财之实,不仅深深为当地传统习俗所唾弃,摩梭女性也将其列为走婚封杀的对象,而且成为传人性病和艾滋病的主要隐患,当地妇联、民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对策,生怕由此给本民族带来污染和灾难。因此,即使与当地摩梭男女有了那种肌肤之娱,也不等于体验了走婚。 P18-21 序言 《品读云南》是我用四年时间写成的一本书。其中,经历和体验了两年,品味和写作了两年。在构思写作该书时,让我思考较多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缅怀那段云南的经历。2004~2006年初,我到云南挂职。这是人生中比较个别的境遇,既不同于知青插队、干部蹲点、工厂锻炼,也不同于古代官员外放、转任、贬谪,然而诸种境况和感触兼而有之。我先是挂职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后到云南春城滇池之滨的省旅游局,工作之中和之余多有游历,前往了云南所有市州一级的地域,将云南变成了第二故乡。结束挂职后,云南总像一片七彩云朵浮现眼前,心境与思绪也总在云南与北京之间跳跃、切换和交替,于是我考虑把见闻和感受写成一本书,2006年5月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如今静下心来想,挂职生活还是单一和从容的,除了见习官场运作、参赞日常政务、品味人情世故,还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游历周边市县,饱览风景名胜、感受民俗风土、体察社会百态。当此不惑之年,能有如此一段人生轨迹,静观滚滚红尘、碌碌大千之世界,体悟超然物外、清净无为之心境,确实至为不易。将这样的经历写下来,既是一次笔耕之旅,也是一次思想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二是透视过眼云烟的背后。云南跟中原地区的文化、历史、民俗、生态迥然不同,足可用个性昭彰、内涵隽永、魅力闪耀来形容,看了让人心潮激荡、难以释怀。花腰傣与古滇国王室有无渊源,江川牛虎铜案如何解读,姜氏后裔流落到何方,御笔亲赐“瑞贡天朝”与普洱茶有何关系,云南少数民族如何看待诸葛亮,剑川“阿央白”是否是女性生殖崇拜,楚雄双柏县碍嘉乡有什么古老神秘的民俗,不同民族生态意识为何差异巨大等,都是颇具研究价值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问题。它们或者具有历史、建筑、文物、器物的固化形态,或者是民族、文化、非物质遗产、生态等领域的生命有机体,并以“现在进行时”形态表现得生机勃勃,既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诠释了当今时代的很多社会现象、民族现象、文化现象和生态现象。或许由于学习历史专业和从事旅游工作的背景,我虽无志于揭示文化现象或社会规律,但对上述问题也有着浓厚兴趣,不满足于导游讲解或道听途说,禁不住要去探究一些悬念或谜团。在两年散碎的业余时光里,通过搜寻资料、整理见闻、辩证传说、钩沉史料、酝酿观点,透视了游历途中那些过眼云烟,对一些现象或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也愈加感到探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三是记下见闻感悟的瞬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人生一世不过百年,旅游所见瞬间而已。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干什么都讲求一个“快”,吃饭叫快餐,消费讲透支,发财想一夜暴富,就连社会变迁也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我在云南就痛感了社会的这种“速变”:在有组织实施“消灭茅草房”工程的推动下,交通便利之地已见不到世居的佤族茅草房、怒族石板房;历史形成的千村万寨的舞蹈特色,随着“规范民族舞蹈”的标准化要求,一下子被一种模式固化了;受脱贫致富强烈欲望的驱使,本应不可触及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不能幸免于“硬性”开发的厄运。在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影响或创造历史,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见证昨天,记录昨天,不仅是为了忘却的记忆,更是为了明天和未来好将起来,这在高速发展和飞速变革的时代尤为重要。一个人的记录是渺小的或有局限性的,但如果无数人都拿起了笔,就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也必定能够反映历史、还原历史和揭示历史。 围绕上述思考而写出的《品读云南》,自然不会是一本旅游资讯或景点介绍,也不会是一本导游词或游记散文了。为此,在素材取舍上,注意突出可读性和趣味性,不拘于传统旅游读物的选材模式和习惯;在见闻讲述上,注意视角把握和语言刻画,力求新颖独到而不因袭他人;在感受阐发上,注意真情实感和个性色彩,不求中庸至正和四平八稳;在观点立足上,注意守望民族文化和精神家园,期望唤起文化与生态意识的自觉。因此,写我所见,写我所闻,写我所感,写我所思,是我所追求的《品读云南》的目标和风格。 当今旅游书刊可谓多矣!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但愿我这本书出版以后,广大读者透过我的视角、眼光和思维,能够更好地深入观察云南、深刻体验云南、深度喜爱云南、深切感悟云南。也希望尽量多的读者一口气读完该书,以免被浩瀚的书山文海所淹没,只要若干年以后,仍有一些人想起云南时,还记得曾有一本叫《品读云南》的书,我愿已足! 高舜礼 2008年8月下旬 后记 《品读云南》一书的写作,费了我不少工夫和心力。 当初,困扰我的最大问题是对驾驭和把握云南一省题材的勇气和信心不足。云南是中国旅游业的缩影,是海内外旅游观光和文化探访的热点,以云南旅游、文化、民族、社会等为题材出版的图书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我仅凭两年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感受,就有资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受了“首度印象”论的影响。这个观点强调,第一观察、第一印象、第一感受对判断事物的重要性,比较常用于艺术、审美、创意和文学等领域。我认为,首度印象未见得多么科学,但在感受、分辨和品论美丑时有其独到之功,不失为评价客观事物基本表象和大致轮廓的快速手段与重要参考。至今有着深远影响的元代《马可·波罗游记》、明代《徐霞客游记》,都应是凭着首度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大可能有再度、三度和多度的印象。相反,当今一些地方聘用谙熟情况的乡土文人捉刀,也没有创作出多少彰显形象和魅力的代表性力作。幸好,我想写的这本书,不代表什么机构,也不受雇于何方,没有任何唱赞歌、涂脂粉、树形象的义务,也等于没有这一类的框框和羁绊,可以直抒胸臆,有棱有角,率性无疆。想到此,心中也就释然了。 我对云南深怀感念和感恩之情。在两年的挂职经历中,云南让我丰富了人生阅历,饱览了人间秀色,领略了边疆壮美,欣赏了多彩民风,感受了博大文化,淡泊了名利虚浮,沉淀了人生定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云南的情景不时浮现,历历在目,形同昨日,让我不断陷于沉思、联想和回味,心灵也一次次受到洗礼、涤荡和震撼。 写作是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蠢笨苦差事。由于做了这件事,我几乎搭进所有业余时间,有时面对别人日常性的寒暄:“最近在忙什么?”也觉得无言以对,表现得支吾、木讷、迟钝和惭愧,表现出一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模样,颇令有使命感的好人失望,我为此也领受了几番善意的劝诫和鞭策。我有时幻觉,自己仿佛是一个背负全村人祈祷和心愿的朝山者,以身体的长度丈量着坎坷的漫漫旅途,匍匐、起立,再匍匐、再起立,一路磕着长头,一心向往圣境,当终于抵达了朝圣之地,身躯早已虚弱不堪,衣衫也已破如败絮,但心情快慰到了极致。当这本书终于付梓面世时,我的心情也像是走完全程的朝山者,获得了一种大解脱、大自在般的轻松和超越。 我诚挚地感谢为《品读云南》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所有人。感谢曾热忱接待我的云南16个市州及有关县、乡、村领导,为我创造了考察和了解情况的机会;感谢与我一同到云南挂职的18位“挂友”,为我提供了精神抚慰和心理后盾;感谢云南各级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若干朋友,为我提供了“业内”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旅游出版社对我的充分信赖,很早就审定了选题并签订了出版协议。我也郑重地申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书在内容、选材、论点等方面还存在纰漏或瑕疵,敬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匡正,我将虚心听取和接受,倘若有机会纠错补谬,一定认真进行修订。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和拥抱七彩云南! 高舜礼 2008年夏写于亦庄凉水河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