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山语言学丛书”之一。本书从《广雅疏证》的义素思想,《广雅疏证》对语义运动的认识,《广雅疏证》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对语义系统的认识等方面对半个世纪以来广雅疏证中的语义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本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序一/001
序二/001
绪论/001
第一节 《广雅疏证》的由来、作者及历史地位/001
一、《广雅疏证》的由来——《尔雅》、《广雅》及《广雅疏证》/001
二、《广雅疏证》的作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其人/003
三、《广雅疏证》在语言学上的历史地位/004
第二节 《广雅疏证》的研究现状与本书的研究重点/007
一、《广雅疏证》的研究现状/007
二、研究重点/008
第一章 《广雅疏证》对形、音、义关系的认识/0lO
第一节 王念孙的因声求义理论/010
一、因声求义理论/010
二、对因声求义理论的评价/013
第二节 因声求义法的具体运用/016
一、对普通词语的释义/017
二、对联绵词的解释/019
三、对同源词的系联/020
四、对同义词的分析/023
五、对异体字、异形词的分析/024
六、对通假的破解和分析/025
第二章 《广雅疏证》的义素思想/028
第一节 《广雅疏证》对《广雅》立目设项原则的理解和阐释/029
一、指称意义完全相同而附加色彩不同/030
二、中心义素相同而次要义素不同/031
三、次要义素相同而中心义素不同/033
四、相同义素在不同词语中处于不同的地位/040
五、同属于一个上位概念的并义词/042
第二节 重语义、轻词性的思想/044
第三节 对特殊义素的归纳总结/049
一、对适用范围义素的认识/050
二、对适用对象义素的认识/051
三、对程度义素的认识/053
四、对表方式义素的认识/053
五、对地域色彩义素的认识/054
六、对形貌义的认识/055
第四节 《广雅疏证》的同义观/057
一、特征相同即谓同义/058
二、特征和包含特征的事物之间也可谓同义/064
三、感觉相通即谓同义/066
四、指征相同相近者即谓同义/068
第三章 《广雅疏证》对语义运动的认识/075
第一节 对新词新义新用法的发现/075
一、对词义演变的阐述/076
二、以今证古说明语义的发展演变/080
第二节 对语义运动轨迹的挖掘/081
一、语义的具化/082
二、语义的概括化/083
三、语义的转移/086
四、同类之间通称/092
五、语义的反向引申/093
六、传递引申/095
第四章 《广雅疏证》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099
第一节 依文释义——重视对言语义的辨析/100
一、根据同义句确定相应词语的语义/101
二、根据对应句中的相应词语来确定词语的语义/105
第二节 “对文异、散文通”——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联系/107
一、全部词语的语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109
二、部分词语的语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111
第三节 从一些典型例证看王念孙对言语义产生类型的认识/113
第五章 《广雅疏证》对语义系统的认识/116
第一节 《广雅疏证》对义素、义位、词义和义系的认识/116
一、《广雅疏证》对义素、义位、词义的认识/117
二、《广雅疏证》对义系的认识/118
第二节 词语的语义聚合/120
一、《广雅》本身包含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多个语义聚合/120
二、“疏证”部分中也有很多的语义聚合/122
第三节 对多义词和同形词的认识/129
一、《广雅疏证》对多义或同形的训释词的说解/129
二、《广雅》条目中显示出的多义或同形现象/133
结语/138
参考文献/142
附录:论前提(预设)/151
引言/152
第一部分 从逻辑的角度考察/153
第二部分 从语言的角度考察/161
第三部分 从言语的角度考察/176
第四部分 前提与言语交际/189
主要参考文献/198
后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