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动心灵的美文(快乐男孩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苗秀侠//冯渊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感动心灵的美文》这套丛书,选编了篇幅较短、文质兼美的文章二百来篇。这些文章均系名家名作,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感情真挚,读来动人心魄。全书共分4个模块,包括:情感驿站、美德花园、智慧大道和励志时空。

整套书共分两册,本书为其中的快乐男孩卷。

内容推荐

岁月如流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告别纯真快乐的童年,步入青涩而美好的少年时期。在成长的路上,亲人、老师、朋友倾注在你身上的爱,是否令你永生难忘?成长的过程也是蜕变的过程,喜悦中往往件随着无可避免的疼痛,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从容面对?为人处世,操守与美德是立身之本,你是否想过,要在生活的熔炉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怎样的人,是走向高尚,还是沦为平庸?要想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怎能不经历风风雨雨!面对前方充满荆棘的道路,你是否豪情万丈,信心百倍?

感人的美文有如灿烂的阳光,可以温暖我们成长的岁月;温馨的提示有如汩汩请泉,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田;字里行间闪现的智慧之光,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花季的少男少女们,让我们在精彩美妙的文字中,体味人生,感悟真情,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吧!

目录

情感驿站

抱愧父亲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回家

合欢树

永远的纤绳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雨伞

农具的眼睛

大象、小象和人

兴隆红叶情

父亲与粮仓

扳着指头数到十

消失的故乡

白鸟

感动是一份养分

乡下的继母

母亲的来信

还有梨花入梦

父亲给我的世界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春日的私语

家园如梦

我为父亲开车门

底层情缘

那时年少如流水

美德花园

兰草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送春

芦苇

离太阳最近的树

落花枝头

鹰之恋

水系

那树

天真

淡之美

菜花

糖罐的秘密

多与失意者交流

谦卑的人有福

山峦

种树老人

j方兰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难忘的一躬

牡丹的拒绝

生命的暗示

金黄的衰草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安魂之境

带三句话上路

智慧大道

天籁

蜂声树林

冬季不是凋零

飘行者

上帝的花园

声音的联想

春天的声音

窗花

回音壁

滚铁环

天山向日葵

萝卜花

走近芦苇

给匆忙走路的人

绝唱

心灵的音乐

天堂

爱晚亭

鸟是树的花朵

独坐夕阳里

小心落叶

放弃也是一种前进

忧郁的微风

在路上寻找

境界

乡村的诺亚方舟

与花儿攀谈

村里的石头

过日子

励志时空

心灵巨人

丑人的升华

脚步声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我要笑遍世界

灵魂

任性的葫芦

湖畔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峭壁上的树

人生没有意义

走出地平线

成长的桥

秃的梧桐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山的呼唤

心灯如月

邂逅霍金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铁树最美的时候

爬上窗台的绿色

自己培养自己

一盏小灯

祈求

铭记一些,忘记一些

蹲下来抱抱自己

北窗迟桂

试读章节

抱愧父亲

文/宋灵鹏

对于父亲,我有一种深深的歉疚之情。

家中有八口人:祖父、父母亲和我们姐妹五个。母亲体弱,时常生病;祖父已近耄耋,每日在餐后便步人他那间小屋,沉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故而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父亲消瘦的肩上。

父亲是农民,仅仅上过三四年学。多少年来,父亲脸朝黄土背朝天,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操劳了大半辈子,然而,生活依然清贫;更何况父亲想把五个女儿培养成有别于他们的“文化人”,这对一个守着黄土过日子的农民来说,谈何容易!终于父亲不再囿于那几亩薄田,他开始做起了买卖,是那种小本生意。

对于父亲这一举动,我很不以为然。当时我正在城里读初中,受家在城市的同学影响,身上滋生了一种至今令我懊悔不已、深恶痛绝的市侩气——虚荣、浮华。在那些城市子弟面前,我常自惭形秽,为我的“卑贱”的出身而苦恼,竟然不敢承认父亲是大字不识多少的农民!我相信“无奸不商”的古训,对父亲的忙碌嗤之以鼻。我私下里曾尖刻地向母亲抱怨,抱怨他们没有文化,没有修养,不懂计划生育,以至于生活窘迫,以至于……对于父亲的无奈,我刻薄地挖苦说那是他咎由自取!母亲愤怒了,骂我虚荣,说我没心没肺,简直不孝不义!我委屈极了。

那一天,夜色渐浓时,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我知道父亲工作很累,头顶晨星而出,身披月色而归。尽管如此,我仍然没有丝毫感动,我主观地认为是他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当饶舌的小妹把我与母亲的冲突说给父亲听时,父亲古铜色的脸刹那间苍白了,他什么也没有说,起身走进了里屋。母亲在里屋躺着,仍在生我的气。“和孩子生什么气,她才十二岁,大了就懂事了。”父亲沉沉地叹了口气。

父亲仍旧操劳着。我初中毕业后,他不顾家族反对,送我到城里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中。学校离家有三十多公里,每到星期六,父亲便骑了单车来接我;星期天下午,父亲便又骑了单车送我。我内心仍残存着那么一点点虚伪,每次坐在父亲身后的货架上,我会莫名其妙地脸红好一阵子。

父亲话不多,翻来覆去地就那么一句:“妞儿,要好好学,要争气。”三十多公里的路,大半是慢上坡,父亲吃力地蹬着车。每到中途小镇,父亲便会下车,从夹衣口袋里数出油渍斑斑的五角钱,买两个烧饼给我,而他自己总是说:“爸饱着呢,你吃吧。”我清楚父亲在骗我,可依然吃得心安理得!

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父亲在见到录取通知书时,笑得合不拢嘴,额上刀刻般的皱纹更深了。那一年,我是方圆几十里地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中唯一的女孩,父亲有理由骄傲。他执意要摆几桌酒席以示庆贺。当乡邻们走后,父亲望着杯盘狼藉的场面兴奋地对母亲说:“咱祖上有德,谁说养女儿不行,妞儿不是挺有出息的吗?”

开学那天,父亲固执地送了我。长途汽车在中途的一个停车点休息二十分钟,乘客们都纷纷下车透风。我懒得动,坐在临窗的位子上漫不经心地看着外面。窗外,九月的阳光热辣辣地照着,昏昏欲睡的知了无精打采地鸣叫着。“卖黄梨啊,卖黄梨——”梨贩子拖着长音一声声嘶哑地叫着。

二十分钟后,车要开动了,我扭头一看,才发现父亲不知何时已不在身边。我急了,忙喊停车。我探出头,焦急地寻找父亲,我终于瞥见了他,父亲用纸袋子捧着一包什么东西正急匆匆赶来,拖着长长的身影……“妞儿,这梨挺甜的,快吃一个解解渴。”父亲打开纸袋,我扭过头去,感到一串串冰凉的液体从脸颊滑落。

入学的第一天晚上,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一阵失意袭上心头。我走出宿舍,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楼前的林荫道上想着心事。路尽头的转弯处,一个消瘦的身影在徘徊,哦,父亲,是父亲,我跑过去,哽咽地叫了声“爸”,父亲慈爱地抚摸着我的脸颊,说:“我坐晚上十二点的火车回去,怕你哭,一直没有勇气进去看你。没钱了写信,爸给你寄来!”父亲笑着,竭力想让我忘却离愁。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直到那一刻,我才体会到父亲对我至真至深至纯的爱。为了那份可怜的虚荣心,我曾怎样的伤害过父亲的自尊!自认为高人一等,回到家中摆起学生小姐的架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然不顾父亲如何含辛茹苦地挣钱养家。到如今,只恨自己明白太晚,其恩其情,涌泉难报。

远去了,母亲放了的手

文/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八岁到十七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的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食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过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是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让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的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显得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套。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了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就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P2-5

序言

常想起这样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有书橱有壁炉的房间,一家人围炉而坐,各自从书架上抽取自己喜爱的图书,或坐或卧,或席地或蜷身,各自沉浸在自己欢悦的世界里,即便有人发出会意的笑声,旁的人也不理会,任笑声生灭在寂静的空间里,只有墙上的时钟、炉内的火炭在发出持久而微弱的声响。

没有人计较明天的上班与上学,随兴而至,兴尽而止。调皮的儿子和老顽童般的父亲,坐在书橱一角的空地上,埋头翻书。帘幕低垂,待伸懒腰打哈欠,牵帘一望,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想,儿童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是幸福的。没有壁炉,没有地毯,都没什么,只要有各自喜爱的书就行。

实际情况是,许多家庭的书橱上,摆的多是用来谋生的书。父母的几本专业书,几本关于家庭厨艺、瑜珈养生的书——那些装帧大于内容的图书,适合远观而不宜细细品读。剩下的多是孩子的教科书、辅导书、练习册。这些自然都不是我说的深夜沉浸其中的图书。

曾经在乡下寂静的长夜里一边读书,一边听阵阵松涛从窗后越过一片棉花地汹涌而来;也曾在小城杂沓的市声里,守着黄卷伴青灯,度过了一段弥散着书香味的美好时光。

而今置身都市,书橱膨胀了,阅读形式也多了,除了纸质的图书,电子图书,什么EXE、TXT、PDB、PDF格式,都可以随便找个地方,手执掌上电脑,不干扰别人,就能自由阅读了。可是总结近年来读书成绩,却发现读书的空间、读书的自由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其一,要应付业务和俗务的时间多了。其二,可读的书,愿读的书,能读出乐趣的书,少了。

出版物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值得读的书肯定不少。哪怕你不读近年出版的书,单是经典,就让一个现代人的阅读计划“爆棚”。要成为这个热闹世界的冷静观察者,积极思考者,热情批判者,要让你、我、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有价值,让我们都活得有尊严,有趣味,有价值,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最多的是最该广泛读书的年轻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应读的书已被为考试而布下的试题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儿子今年十三岁,读八年级。爱读闲书。举凡秦文君、曹文轩、郑渊洁、格林、豪夫、安徒生,以他迅捷的阅读速度已吞食不少,我知道这些书有利于他的成长,但我还是剥夺了他的权利。因为每天八小时的功课,回家后的“基础梳理卷”“拓展提高卷”“中考冲刺卷”,早将他有限的精力冲击得七零八落,我还希望他的身体健康成长,必须保证八小时睡眠,所以我只能叶公好龙,收起一切闲书。

读书啊,读书!

在较短的时间里读较好的书,有选择地读一些精品书就十分必要了。因为切身体会,因为学生和家长的殷切询问,我们选编了这套《感动心灵的美文》。选编时,我们锁定那些篇幅较短、文质兼美的文章,希望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随意披览,即可体味到情感的滋润,思考的乐趣,以及智慧的启迪。

选编这套书时,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有的惠赐大作,如散文家潘小平、王英琦;有的推荐自己喜爱的文章,真诚恳切。从一千多篇文章里选择二百来篇,可谓披沙拣金,这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选定文章后,仔细品味,含英咀华,因为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年轻人,我们还征求了许多年轻的热心读者的意见。在这里,要感谢两位学子张丽和孙一鸣同学,她们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凭借开阔的阅读眼界,她们提供了一些优秀选文,并贡献了精彩的阅读意见。还有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他们是本书的第一读者,特别是秦小彤、徐波、苏典、邵雪吟等同学,他们撰写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中获取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和灵感。  如果,在深冬的夜晚,在春日的清晨,或者花朝月夕,风雨晨昏,你“架上书常满,心中永不空”,你就是一位活得充实的有意思的人,你的生活会因为书而多了许多回味。

愿我们选遍的这套书也给你的书架带去一些亮色,给你忙碌的生活送去一缕书香。

书当快意读易尽,如果读完了,你还有些期盼,则编者幸甚矣。是为序。

苗秀侠

2008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