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十年倒有九年荒——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概览
一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
1.“此地多荒少熟”——明代皖北水旱灾害
2.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以1736—1911年间档案记载为主要依据
3.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
4.灾害个案透视——道光二十一年黄泛与皖北水灾
二 灾害原因探析——兼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1.水旱灾害原因探析
2.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泛论
第二章 灾害环境与国家应对——以明朝荒政事业为对象
一 明时期的国家荒政事业
1.蠲免
2.折—色
3.赈济
二 国家与社会——明朝荒政物资来源
1.国家财政
2.有备无患——皖北预备仓储
3.劝分与捐输——明时期国家劝分政策与民间赈恤
第三章 “凤阳之民,未有不穷且苦者也”——灾荒环境下皖北之民生
一 皖北民生贫苦概端
1.近五百年来皖北民生贫苦之大端
2.“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的“饥寒困苦”生活之一般描述
3.天灾、人祸——皖北民生贫苦之原因
二 皖北穷苦民生的调查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例
1.近代以前凤台县民生状况——以嘉庆李兆洛的描述为对象
2.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所反映的皖北之民生
第四章 从“逃荒”到“趁荒”——灾荒与皖北流民
一 从“逃荒”到“备荒”
1.灾荒饥民流民——灾害环境下皖北灾民的趁食与逃荒
2.从逃荒到备荒——皖北“趁荒”
3.“流民何处是乐土”——流民的区域流向
4.流民控制——“截留而养赡之”、“驱遣”、“官印护照”
二 从行乞到卖艺——皖北流民生存的手段
1.行乞与施暴
2.“猢猴撮把戏”
3.“身背花鼓走四方”——凤阳花鼓
第五章 灾害环境下的社会风习
一 重农与安愚、呰窳之习
1.皖北重农之习的一般罗列
2.皖北尚气安愚之风
3.庐、凤以北民皆訾窳
二 博饮、健讼之风
1.江北俗好赌
2.皖北以健讼为武
三 厌文好武与勇于私斗——皖北尚武、好斗风习
1.皖北尚武与好斗之风的演变及其一般概况
2.文事与武功
3.控制与利用
第六章 狼烟四起——皖北匪患与社会动荡
一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匪患扫描
1.明时期皖北匪盗概陈
2.清时期皖北匪盗略述
3.民国时期皖北匪盗条缕
4.“匪盗”案个别透视——光绪二十四年涡阳刘疙瘩等灾民举事
5.皖北匪盗特征的一般归纳
二 明清时期乡村控制与匪盗
1.纷杂的皖北事务
2.乡村日常控制
3.不足与应对
结语